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潮汕特产甘梅地瓜 潮汕红薯哪里最好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潮汕特产甘梅地瓜 潮汕红薯哪里最好吃更新时间:2024-05-11 04:12:44

一. 辽宁省 沈阳市 康平县 康平地瓜

康平地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康平地瓜是辽宁省沈阳市康平县的。地瓜,又名山芋、红薯、甘薯等,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具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

康平地瓜产地范围为辽宁省康平县现辖行政区域。

康平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划定康平地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函》,康政〔2012〕106号

康平县农业技术规范:DB210123/T003-2012《康平地瓜》

康平地瓜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传统红薯品种。

二、立地条件

坡岗地。土壤类型为风沙土,土壤质地为中壤土,pH值范围为6.82至7.9,有机质含量≥1.2%。

三、栽培技术

1.育苗:

(1)育苗时间: 4月上旬至中旬。

(2)育苗:在火炕上用土坯或砖砌成长方形,高于土层,底铺秫秸保温,秫秸上洒一层腐熟驴马粪,再铺沙子,之后熟土。

(3)精选种薯:种薯为重150g以上,表皮光滑,色泽鲜艳的冬藏地瓜。

(4)浸种消毒:用50℃至52℃温水浸种10至12 分钟。

(5)炕土栽培:每㎡栽种薯6kg至7kg,覆土3cm至4cm。

(6)炕苗管理:种薯栽后至出苗前,床土温度控制在30℃至35℃。出苗后温度控制在27℃至30℃,拔苗前5天进行低温蹲苗,温度20℃至25℃。拔苗后升温至30℃至35℃,3天催苗,然后温度20℃至25℃,3至4天蹲苗。育苗期间土壤湿度保持在70%至80%,头出苗前5至6 天浇透水。

2.移栽:5月中旬移栽。移栽密度每667㎡(亩)4000株至5000株。

3.田间管理:

(1)生长前期(从栽秧到封垄前):栽秧后3至5天查田补苗。栽秧后60至70天期间,进行两次以上的中耕、除草。在最后一、二次中耕时要结合修沟培垄。主茎长至到50cm左右,分枝长到50cm至 60cm长时分别摘去顶芽。

(2)生长中期(从封垄到回秧前):栽后70至120天,进行2次提蔓处理,两次提蔓之间相隔15至20天。

(3)生长后期(从茎叶开始衰退到收获时期):注意及时排水。

4.收获:9月中旬至下旬地瓜叶子局部变黄,及时收获。

5.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色泽鲜艳,纺缍型,皮光滑。口感甜、绵、沙,糯性强。

2.理化指标:粗多糖含量≥3.3%,蛋白质≥2.5%,尼克酸含量≥0.5mg/100g,钾含量≥16mg/100g。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二. 江西省 景德镇 乐平 乐平地瓜

乐平地瓜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嵌瓷

嵌瓷是采用各种色彩晶莹的瓷片,经艺人精心设计、嵌贴而成的工艺品。它是潮汕地区一项富有地方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门类,始创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初期主要用于屋脊装饰,后来逐渐发展为室内陈设装饰品。其基本特点是质感厚重,色彩浓烈,明快大方,富丽多姿。嵌贴成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等艺术形象,能久经风雨,永不褪色。嵌瓷因其风格独特,雅俗共赏,至今依然富有深厚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们的赞赏。

四. 山东省 济宁 邹城市 城前地瓜

城前地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城前地瓜

邹城市城前镇农产品种植协会地瓜分会

城前镇结合山区实际,充分发挥土壤、气候适宜种植地瓜的自然条件优势,引导群众规模化发展地瓜种植,将地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使之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据了解,该镇今年发展地瓜种植5.4万余亩,总产值达1.7亿元,促进农户年增收4000余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抱团发展,以协作促效益。虽然该镇地瓜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却一度困扰产业发展。该镇因势利导,组织农户成立地瓜种植合作社,推广“统一购苗、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集约化发展模式,极大的提高了地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现在有了地瓜种植合作社就是不一样,我们跟收购商谈价钱的时候,比以前更有底气了。”城前镇的地瓜种植户对成立专业合作社无不拍手称赞。目前,该镇以种植密集区为依托,相继成立了3个地瓜种植合作社,极大提高了地瓜产业组织化程度。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六. 辽宁省 锦州市 黑山 黑山地瓜

黑山地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黑山县处于温带半湿润区内,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8℃;年平均降水量为568.4mm;无霜期165天;日照时数达3300-3500小时,雨热同季。区域内土地集中连片,土壤疏松肥沃、中性偏酸、降雨偏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地瓜养分的积累,具有生产优质地瓜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黑山地瓜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薯块长纺锤,表皮光滑,紫红色;薯肉乳白色。平均单块重200g,最大达到450g。熟食甜面,纤维少,口感细腻,适口性好。2、内在品质指标:黑山地瓜总糖(以葡萄糖计)3.5~5.5g/100g,蛋白质3~4.5g/100g,淀粉率>20%,钾180~220mg/100g。

黑山地瓜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21°49′-122°36′,北纬41°28′-42°8′。涵盖英城子乡、新立屯镇、薛屯乡、芳山镇、八道壕镇、白厂门镇、太和镇、无梁殿镇、镇安乡、胡家镇、半拉门镇、绕阳河镇、历家镇、姜屯镇、新兴镇、大兴乡、常兴镇、四家子镇、大虎山镇、段家乡、黑山镇21个乡镇、62个村,总生产面积2万亩,总产量3万吨。

七.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潮汕鱼露

鱼露,潮汕俗称“臊汤”。(臊[co1 念初]:腥。选自《潮州音字典》。)

潮汕鱼露是用鲜海水鱼加盐自然发酵,反复露晒,抽滤灭菌精制而成。制作周期较长,一般一年方能成熟。虽然09年11月份鱼露国家标准的出台允许使用酶解法生产鱼露,三个月就可制得一级鱼露,但风味远远不如传统高盐发酵。

鱼露在潮汕多作咸味料使用。很多家庭没有使用食盐的习惯。同时鱼露含有多种氨基酸,其天然谷氨酸(味精成份)含量也很高,也可代替部分味精或鸡精使用。

代表菜有:鱼露炒芥蓝、煎蚝烙、蘸点豆腐鱼、炒鸡蛋等,在羊肉类、大骨汤类、海鲜贝壳类等菜肴中尤为明显。在潮州菜青菜烹饪中流传有这样的口诀:“厚朥(猪油),猛火,香臊汤(鱼露)”。鱼露快炒青菜中起到加咸、加鲜、加香、回色的作用。

潮汕卤水也多用到鱼露,有软化、护色、增香增鲜效果。

鱼露也是制作沙茶酱的主要配料之一。

八. 黑龙江省 鸡西 麻山区 拔丝地瓜

拔丝地瓜的制作材料:

主料:地瓜500克

辅料:白糖150克,清水100克,香油30克,花生油1000克

拔丝地瓜的特色:瓜块大小均匀、色泽金黄、牵丝不断、甜香适口。

拔丝地瓜的做法:

拔丝是道甜菜,说白了就是一个热闹菜,不过是吃的个情趣。几乎所有你喜欢的,你爱吃的都可以去做拔丝,简单点的,拔丝土豆,拔丝地瓜,复杂点的拔丝苹果,拔丝香蕉,再难点就是拔丝冰淇淋等等的了,拔丝菜是比较考究师傅的火力控制的一道菜,据说,拔丝苹果就是最早的三级厨师考试菜。

拔丝说起来很简单,不过把炸好的原料外面裹上糖稀,其实这个糖就非常的考究了,早了,拔不出丝来,晚了呢,又糊又苦,味道不好,卖象也不好。要讲究色泽金黄,细丝可以抻出2、3米都不断。

(1)地瓜洗净去皮,切成滚刀块。

(2)勺内加花生油烧至90℃时,把地瓜块放入油内炸熟透至色泽金黄色时捞出控油。

(3)勺刷净加清水、白糖,用慢火熬糖,从水大泡变成水小泡;从糖大泡变成糖小泡至浓稠变色时,倒入炸好的地瓜离勺、颠勺,使糖液完全沾在地瓜上;倒入抹过香油的盘内,上桌的时候要上碗白水,沾着吃,才不沾牙。

提示:如果是做拔丝苹果或香蕉什么的,就要裹蛋白糊,或者生粉。

九. 辽宁省 阜新 彰武县 明水地瓜

   明水地瓜因产于彰武县双庙乡明水村而得名。明水村的土地非常适合地瓜的生长,该村已有多年的地瓜栽培历史。明水地瓜色泽鲜艳红润,适合于烤、烹、溜,口感甘甜,品味独特。同时也是制作果脯、加工粉条的上等原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明水地瓜在继承传统的种植方法的基础上,在选种育秧、栽培等方面引进新技术、新经验,使明水地瓜的质量和产量都有较大提高。目前,明水地瓜的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的地瓜;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总产量750万多公斤,除供阜新当地食用外,主要销往哈尔滨、长春、内蒙古等地。“明水地瓜”已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金明水”商标,“基地+农户+公司”的生产格局已经初步形成,“明水地瓜”迎来了一个新的、大发展的时期。

十. 辽宁省 大连 瓦房店 阎店地瓜

瓦房店市地瓜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尤以阎店地瓜最为著名。由于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阎店及周边乡镇的地瓜外观呈梭形、红皮黄瓤、外皮光滑、大小适中,表面无凸凹、无疤痕,口感细腻甜脆,受到消费者欢迎。曾荣获大连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地瓜是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美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

改革开放以后,阎店地瓜走出乡村,成为城里人的餐桌佳肴。我省各地及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促进了这一地区地瓜产业的发展,地瓜栽植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