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恩施腊味土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十里香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恩施腊味土特产 恩施土家腊肉十里香更新时间:2023-08-08 22:37:39

一. 湖北省 恩施州 来凤县 来凤杨梅

来凤杨梅,是武陵山区稀有珍果,水果中的珍品。果实6月中下旬成熟,果中大,重约12克,圆形,色淡紫红至紫黑,肉质细软,甜酸多汁,核小,品质上等,营养丰富,风味佳美,正值一年中鲜果淡季,故倍受消费者青睐。树冠葱翠,姿态优美,终年常绿,又是绿化的优良树种。全县有百年以上的古杨梅108株,其单株产量最高可达1000公斤以上。

素有“湖北杨梅第一乡”美誉的来凤县三胡乡黄柏村位于来咸路26公里处,素以古村、古道、古杨梅、古院落、古寺庙、古戏楼和黄柏、贡米闻名,距离恩施市130公里、张家界200公里,省道利智线横贯其中,交通十分便利。该村有一千多年的杨梅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均占湖北省的90%以上,是武陵山唯一无公害绿色产业杨梅生产基地。

三胡乡独特气候、土壤条件和上千年的栽培经验,加上政府引导,现有杨梅14000亩,有9000多亩进入丰果期。2005年,杨梅卖到 40元 /公斤,直到2010年,三胡的杨梅还是卖30元 /公斤,这主要是三胡引进的杨梅品种,比原产地更甜,略有一点酸味,颜色鲜艳,果形大,市场销路一直很好,知名度高,这几年的销售价格一直很高。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建始县 关口葡萄

关口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关口葡萄,湖北省建始县,仅在花坪镇关口乡村坊村(小地名关口,位于景阳关(建平关)附近)生长,故名。果粒着生中等紧凑,每穗平均着粒数 图1 湖北建始关口葡萄

-为40-60粒,果粒呈卵圆形或近圆形,果皮较薄,其色泽绿而透明,有如碧玉;其果香四溢,果肉柔软多汁,可容性固含物为16.5-18%,味甜可口,回味无穷。

生长环境

关口葡萄,恩施乃至湖北叫得响的鲜果名片,主产建始花坪乡村坊村关口、长槽村及附近各村落。关口葡萄生长地仅限于建始县花坪乡村坊村关口,该地区具有适宜葡萄生长的独特的水、热、光、气及土壤等综合条件。关口险要神奇,雄居山隘,地处建始景阳河与花坪交界的一个山垭,这里群山蕴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境内地势平坦,槽田居多,得天独厚的小气候因子,孕育了独特的“关口葡萄”。

历史渊源

关口葡萄,属白玫瑰变种,种植历史近百年,1866(清同治五年)《建始县志》记载建始就有栽培葡萄的历史。原始种源漂洋过海颇富传奇。20世纪20年代,比利时一位传教士到建始景阳关 图2 关口葡萄

-传教,从海外带来一株品质优良的葡萄苗送给花坪乡长槽村12组(小地名关口)一刘姓人家,这株葡萄的引种成功一开始就不同凡响,外观晶莹碧绿,内质香味独特,关口附近村民纷纷引种栽培,由于葡萄萌孽能力强,发展十分快,关口家家户户开始种植葡萄,“关口葡萄”因此得名。2002年以来,县乡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关口葡萄的发展,将独具特色的关口葡萄做成了花坪乡农村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使关口葡萄从房前屋后的零星种植到连片规模发展。截止2010年,关口葡萄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总产值近4000万元,受益农户达1000余户。户均增收近4万元。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葡萄已成为建始花坪乡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地域范围

关口葡萄适宜种植区位于清江与野三河交汇处,东抵野三河,西临黄鹤桥,南抵清江,北临花坪周塘公路,海拔800-1000m,关口葡萄的地域范围为:东径109°68′至109°90′,北纬30°25′至30°43′,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6公里,版图总面积为48平方公里(含山林),其中葡萄地理标志面积1000亩,产量1000吨,涉及长槽、村坊、校场、石马、蔡家、周塘6个村。种植区内远离交通干线,无工矿企业、医院、垃圾处理场等污染源,人畜生活垃圾全部进入沼气池处理后排放,种植区内农作物以玉米、洋芋为主,很少使用农药,大量使用农家肥。

三. 湖南省 邵阳市 武冈 武冈腊味合蒸

武冈腊味合蒸将武冈熏制好的腊肉、腊肠、猪血丸子、腊咸豆腐等菜蒸熟后,切条块状,装盘成层叠状,寓意步步高升。

四. 湖北省 恩施州 恩施市 福宝山莼菜

福宝山莼菜又称马蹄草、荨草、水葵。是一种高等多年水生植物,叶片呈椭圆形,正面绿色,背面暗红色,叶柄细长。

福宝山莼菜相传为古代神山所赐,是水中一珍,自晋代以来为历朝皇宫御案之贡品,皇室宫宴之佳肴。它可煮、可炒、可凉拌,尤其是与鱼肉、熟鸡、火腿、香肠等配在一起做汤,鲜嫩可口,味粘甘滑,色、香、味、形俱佳。

经检测,福宝山莼菜含蛋白质24.7~36.5%,糖类含量39%,锌稳定含量高达153~288ppm,锗含量0.11mg/g,硒含量0.1~0.54ppm,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果胶丰富,风味独特,鲜脆、滑嫩如鱼髓、琼脂,不仅可广泛用于炒、凉拌、做汤,而且是一种天然的降温、解暑佳品及幼儿增智食品。同时,据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莼菜除对抑制消化系统癌症有食疗效果外,还对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抗脑血栓、利水、消肿、健胃、美容护肤等均有良好效果,是难得的绿色保健食品,深为消费者青睐。

《诗经》、《本草纲目》中记载,食用莼菜可以消渴熟痹,又可补下气,还可治痛肿等症,具有延年益寿、健胃强身、美容润肤的作用。

福宝山莼菜主产于海拔1400米左右的福宝山沿线荒滩沼泽地上。这里山泉清澈,林木葱郁,土壤有机层含量高,且无任何污染,这种优质生态环境为优质莼菜的生产奠定了首要条件。如今,福宝山莼菜在宣恩、恩施等县市引种成功,为扩大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福宝山莼菜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金奖”,是同类产品唯一取得国家“绿色产品”标志的产品。

五. 湖北省 恩施州 来凤县 金丝桐油

金丝桐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丝桐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丝桐油”是湖北省来凤县著名土,其浓度大﹑色泽橙亮金黄﹑可牵拉成丝,故有“金丝桐油”之美称。“金丝桐油”质量为中国桐油之冠,获湖北省“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

金丝桐油是一种良好的干性油,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好、不导电、抗热潮、耐酸碱及防腐防锈等优良特性,广泛应用于农业、军工、电器、化工以及家具、工艺品等行业。金丝桐油的医药价值很高: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脆性,对治疗脑血栓后遗症和脑动脉硬化效果较好。民间还用桐油治疗小孩肚疼,将桐油搓热后直接敷在小孩肚脐上便可,更具杀菌之功能。

来凤县是湖北省油桐基地县之一,清《来凤县志》载:“桐油,膏桐所榨之 图2 来凤县种植的金丝油桐

.油也。树不甚高,而子相繁,花淡白,中有红缕,九、十月子熟,乃剥取以榨油,其油有黑白两种,其枯可粪田。”又载:“一名荏桐子,树实大而圆,取籽榨油,需用多端”;“桐之为性,最宜培养,不过两三年间,即取利无穷。”早在清朝同治年间,来凤县就有“万担桐油下洞庭”的赞誉;1953年中国国家政务院给“金丝桐油”颁发了“来凤桐油质量第一”的锦旗;1968年,来凤“金丝桐油”在湖北省桐油质量评比中名列榜首;1984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植物研究所对中国27个地区的桐油进行抽样化验,认定来凤“金丝桐油”质量为中国桐油之冠,并在《中国地图册》和《世界地图册》上对来凤“金丝桐油”作为土珍品进行介绍,堪称土家族聚居区的物华天宝;2005年在湖北省第二届林博会上来凤“金丝桐油”获得了“产品金奖”和“畅销产品奖”。

2009年,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通过,决定对湖北省来凤县申报的金丝桐油产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9]

保护范围

金丝桐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湖北省来凤县百福司镇、漫水乡、绿水乡、胡家坪林场、大河镇、旧司乡、革勒车乡、三胡乡、翔凤镇等9个乡镇、林场所辖行政区域。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龙潭香梨

利川在海拨1000米以上,水果成熟较附近县市晚,有效地错过了水果成熟高峰期。利川梨具有果大、肉厚、皮薄、汁多、鲜脆、味甜等特点。特别是利川梨的甜脆细腻,远近闻名,倍受恩施、万县州等地消费者喜爱。

鲜食利川梨有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之效。现主要品种有长十郎、湘南、王冠、二宫白、金水、太白、明月等。主要分布在市园艺场、西城、元堡、凉雾等地,年产500吨以上。

七.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宣恩腊肉

宣恩腊肉是湖北省恩施州宣恩县的。土家腊肉是用新鲜猪肉撒上调味料后,用柴火或炭火炕制而成。春节前,当地居民每家每户都会炕制腊肉,腊肉也是土家居民年夜晚的主菜。

土家人家家都兴喂年猪,主要是图过年时有肉吃,过年吃不完的,土家人便把它制作成腊肉,不仅便于保存,而且肉色更加好看,把腊肉放在锅里烹煮,香飘十里,勾人食欲,是土家人平时招待客人摆在席上的主菜。

土家腊肉的制作方法是:

(1)将猪肉分成三至五斤(或更大)的块,便于入味和加工储藏;

(2)把盐炒黄,加花椒炒出香味出锅;

(3)把肉用温盐抹匀,放入盆中,将盆底的肉皮朝下肉朝上,面上层的肉皮朝上肉朝下排放整齐,每3~5天翻一次,10天后沥干水分挂到熏房中;

(4)用松柏枝加核桃壳、花生壳、桔子皮等柴草料进行烟熏烘烤,月余后待肉变棕红时即可。

熏好的肉应该放在通风处,可保存两至三年不变质,名曰“腊肉”,也称“土家腊肉”、“恩施熏肉”。土家腊肉色泽焦黄、肉质坚实、熏香浓郁、风味独特。

食用时,取肉在火上将肉皮烧焦黄,放在温水中将皮泡软,刮洗干净备用。

腊肉的烹调方法比较多,不同部位不同,排骨、猪蹄一般用来炖,制作火锅;其它部位一般用来与鲊广椒、蒜苗、山野菜、小米一起炒、蒸而食。比较有名的腊肉菜品有:小米蒸年肉、鲊广椒炒腊肉、糖年肉、蕨粑炒腊肉、腊蹄子火锅等。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利川黄连

利川黄连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利川黄连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恩施药材丰富,主要有利川黄连、窑归、板党、当归、天麻、贝母、田七等,利川黄连最为著名。黄连性寒、味苦,具有泻炎解毒、清热燥湿的功能,主治高热烦躁、胸闷呕吐、泄泻痢疾。利川市春迟夏凉,秋早冬寒,垣充沛,日照较少,为黄连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利川市栽培黄连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黄连的重要产地。

全世界种植栽培黄连最早的国家就是中国,其中,拥有将近1000年种植悠久历史的要数湖北省的利川市,自古以来被世人称为是中国“黄连之乡”,利川所产的黄连形如鸡爪,即有“利川黄连”之称,品质药用为全国最优,它别名又叫南岸味连,属于黄连中的名贵品种。

利川黄连形如鸡爪,根茎集聚成簇,黄肥坚实,早在唐代就列为贡品。1985年,利川被湖北省计委列为全省黄连基地县,并被国家有关部门指定为全国黄连生产基地。

利川位于鄂西南隅,属于云贵高原东北延续部分,为大巴山系余脉,武陵山系西北部,面积为4602平方公里。全市平均海拔1100米,最高点位于东北部的寒池,海拔2415米,最低点位于西南部长顺郁江出境处,海拔315米。利川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与同纬度平原相比,具有明显的山地气候,低山四季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高山春迟秋早,湿润多雨,冬长夏短。年均气温8-12℃,年日照时数1278小时,年降雨量1500毫米,无霜期190天。

利川市为黄连生产作了大量艰苦、卓有成效的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工作,使利川成为全国黄连栽培新技术的原创地,全国黄连产地生态保护的示范地,中国“南岸味连”的正宗原产地。

《中国名乡大全》中记载,利川盛产的“鸡爪黄连”,出口日本和欧美等国。在2009年底由农业部信息中心举办的首届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论坛上,“利川黄连”的品牌价值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课题组评估为5.99亿元,在中国品牌农产品百强排名中位居第89位。利川适宜种植黄连的地方很多,但最适宜的还是建南镇、谋道镇、汪营镇、忠路镇、凉雾乡、福宝山生态开发区等地海拔在1200米至1800米之间的高山地区。到2008年底,利川市共有黄连留存面积9.8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54%,黄连产业总收入达2.7亿元。

利川现有15个乡镇中有14个乡镇出产黄连。主要生产基地有:建南、汪营、谋道、忠路及福宝山5个乡镇和开发区,涉及有110个村、970个村民小组、3万多农户种植黄连。2009年利川黄连产业总收入4亿元,其中连农收入2.3亿元,销售企业1亿元,加工企业0.7亿元。其中,利川香连药业有限公司可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以黄连为原料药,进行中成药加工,2004年通过国家“GMP”认证,其加工生产的“香连片”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和国家应急储备药品。利川市清江黄连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以黄连种植为主,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专业公司,公司现有基地总面积4000余亩,其中黄连留存面积1500亩,产品以统连、枝连、黄连饮片为主,销往武汉、亳州及安国等地的药材市场及药材加工企业。

目前利川市黄连留存面积约5万亩。通过推广黄连之圣徐锦堂教授的“生态节能黄连栽培技术”后,从2001年以来每年以新栽培l万亩面积增长,预计到2010年留存面积将达到10万亩,每年产量超过4000吨,产值超过2亿元,药农增收1.2亿元左右。

地域范围

利川黄连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连,又称南岸味连,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利川黄连在当地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连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连基地。

特定品质

目前,利川黄连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文化典故

《利川县志·卷之七·物产篇》记载:“黄连,邑产甚多,似鸡腿者良。”说明明朝土司制度时期利川黄连已广有栽培,且有鉴别良莠的标准。其实,从唐至清代,黄连一直是利川重要的土产,并用作贡品。清朝以后,黄连种植面积逐渐增加。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咸丰白术

咸丰白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咸丰白术,中药药材品种,系湖北省咸丰县。咸丰种植白术历史悠久。由于特殊的地理、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及先进的栽培技术,咸丰鸡腿形白术相对于其他产区以蛙形为主的白术,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绿色无污染、加工饮片形状好、质地均匀坚实等质量优势,是中药材市场上的抢手货。2007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正式批准对咸丰白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白术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根茎入药,有补脾益气、藻湿利水的功效,是中医药方中最为常用的一味药,有“十药九术”之说。咸丰白术因其尾部圆大,上部颈项细长,形似鸡腿,俗称鸡腿白术。由于特殊的地理、土壤、气候和环境条件以及先进的栽培技术,咸丰鸡腿形白术相对于其它产区以蛙形为主的白术,具有有效成分含量高、绿色无污染、加工饮片形状好、质地均匀坚实等质量优势,成为各大中药材市场上的抢手货,保持了连续17年“零库存”的俏销记录。咸丰白术的质量特色,直接促成了咸丰白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咸丰白术种植面积达3万亩,年产量超过万吨,约占全国白术常年产量的55%。

一、地理条件

咸丰县地处鄂西南山区,为云贵高原延伸部分的武陵山区余脉。东经109°0 图2 咸丰白术植株特征

[1]9′,北纬29°41′。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溪流密布。全县最高海拔1911.5m,最低海拔435m。地形地貌复杂,全县呈南部高、中部低,东北向西南倾斜,沿唐岩河河床呈东北高、西南低,形成唐岩河向西南倒流的现象。咸丰县位于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与长江中下游东西构造组合部,寒武纪至三迭纪比较发育。南部和北部的构造山地及中部剥蚀山地是主要地貌类型。有高山、二高山、低山三大类地态。 白术种植忌连作,病虫害易交互传染。咸丰白术主要种植区域在二高山,植被条件好,山形小,自然形成隔离带,有效地避免了白术病虫害的传播。咸丰白术适宜生长区为海拔600m~1200m,该县绝大部分区域均有白术种植生产。[2]

二、气候条件

咸丰气候总的特点是:冬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终年湿润,降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3.9℃,年降水量1200mm~1500mm,年均日照1158.5小时,年相对湿度>85%。海拔800m以下为低山温暖丰雨区,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1300mm~1500mm,无霜期270天~290天,相对湿度80%;海拔800m~1200m为二高山温凉少光层,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1500mm~1700mm,无霜期220天~270天,相对湿度80%~85%;海拔1200m以上为高山多雨丰光层,年平均气温8℃~11℃,年降水量1700mm~2400mm,无霜期160天~220天,相对湿度85%以上。 适宜咸丰白术生长的气候条件为:气温24℃~29℃,无霜期220天~240天,降水量1100mm~1300mm,大气相对湿度80%左右。白术喜凉爽气候,怕高温多湿,植株生长速度随着温度升高而加快,日平均气温超过30℃时,植株地上部生长受到抑制。根茎生长适宜温度26℃~28℃。8月中旬至9月下旬为根茎膨大最快时期,如昼夜温差大,又有一定水分,根茎生长最快,产量亦明显提高。而咸丰二高山则能很好地满足上述条件要求。[2]

三、土壤特征

该县出露地层的土壤母质,主要有石灰岩、砂质页岩、石英砂岩、紫色砂页岩、第四纪黏土、河流冲积物等。咸丰白术产区为微酸性至中性土壤,pH值5.5~7.0,有机质含量为3%,土壤肥沃,腐殖质层深厚,多为砂泥土,保水性强,排水性好,滤水透气。白术生长前期(3月至7月),主要是地上部分长高;生长后期(8月至9月),为根茎生长期。前期生长比较耐旱,忌渍水,有利于根茎向下生长;生长后期需要充分的水分及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根茎膨大。正是咸丰白术主产区砂泥土为主的土壤类型,很好地满足了白术全生育期生长要求,从而造就了咸丰白术“鸡腿形”的独特形状。[2]

四、环境条件

咸丰县地处边远的高山和二高山,地势空旷,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且湿度大,没有工业污染,山川秀丽,地理环境优越,为咸丰白术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经监测,产区空气环境质量SO2含量为0.01mg/L,NO2含量为0.019mg/L,TSP含量为0.004mg/L,达到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土壤质量各项指标均符合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灌溉水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均符合GB5084《农用灌溉水质量标准》。环境总体质量符合中药材GAP规范要求。

18世纪中叶,白术经湖南传入咸丰,当地人民利用咸丰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自然优势,以栽种白术等经济作物为主业。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为“咸丰白术”品牌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原始基础。 清道光年间,咸丰白术开始叩开山门,走向山外。《施南府志·方物志》载,“金峒、唐崖(该县小村、清坪一带)产术,入药甚佳。……皆为夔州(重庆万州一带)商所购”。 民国时期,咸丰白术,在川东等地已晓有名气。随着咸丰与外界联系增多,白术得到一定发展,但仍以药农零散种植为主。由于战乱不断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咸丰白术一度成为“硬通货”,作为向外界以货易货的重要交换手段。据《咸丰县志》记载,当时的县政府曾数次责成财政科,到民间征集术、麻等农副产品,由挑夫挑至毗邻的四川万县等地,换回盐、火柴、棉花等人民生活所必需的日用品。 1949年以后,咸丰白术得到了长足发展。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该县分别在小村和清坪建立了药材场,并从湖南平江、浙江嵊县等地聘请技术人员,大面积专业化种植白术、黄连等药材,使中药材逐渐成为了该县一个重要支柱产业。1978年,该县白术、黄连等药材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公斤。《人民日报》曾先后以《千吨黄连》、《万吨白术》为题进行报道。改革开放后,咸丰白术发展步入了黄金时期,咸丰白术的生产规模逐渐扩大、产量逐年提高、品质不断提升,并很快得到了市场的普遍认可,最终形成了在全国中药材行业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咸丰白术”这一品牌。

中国国家质检总局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组织了对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5月29日起对咸丰白术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79号)。

保护范围

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湖北省咸丰县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咸丰白术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咸政函[2005]31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湖北省咸丰县所辖行政区域。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土家烧饼

土家烧饼又名掉渣烧饼、抖掉渣烧饼,因烤后外层酥松,稍一震动就可掉渣而得名,有“中国比萨”之美称。土家烧饼是恩施地区极富地方特色的小吃之一,尤以恩施老城区六角亭田发勇家族制作的“田烧饼”为典型代表。“田烧饼”为祖传工艺,远近闻名。

曾风靡全国的掉渣烧饼(土家烧饼),因部分商家不得要领,质量难以保证使声誉受到影响,但在恩施地区,这一传统工艺是源远流长,正在发扬光大。

土家烧饼的主料是面粉,先用老面发面,后以肉、葱、花椒等为原料做成馅,掺合在一起做成椭圆形饼状,抹上酱油、芝麻等,在瓦缸内用木炭烤制而成。烤熟的土家烧饼面色金黄,外酥内软,清香诱人。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