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聊城沙镇特产是什么 聊城最出名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聊城沙镇特产是什么 聊城最出名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4-20 19:09:33

一. 山东省 聊城 东阿县 姜楼烧鸡

姜楼烧鸡是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姜楼镇的。姜楼烧鸡又称方家烧鸡,采用本地生长的土鸡为主要原料,具有外观色泽鲜亮、肉质干松、口感郁香而不腻、长久食之而不厌、自然保存时间长等特点。

"姜楼烧鸡",它采用本地生长的土鸡为主要原料,并配以丁香、砂仁等十几种佐料精心制作而成,具有外观色泽鲜亮、肉质干松、口感郁香而不腻、长久食之而不厌、自然保存时间长等特点,是享誉鲁西大地的美味佳肴之一。2002年5月在国家工商局注册了"姜楼"商标,现在已销往济南、聊城等十几个大中城市。

二. 山东省 聊城 阳谷县 琉璃丸子

“琉璃丸子”这道菜,在阳谷民间喜庆宴席中都少不了。它的做法与众不同,而且往往以此菜来评价厨师技术的高低。此菜不加任何发泡剂,纯用淀粉的糊化原理加工而成,待丸坯炸成金黄色,放入熬制好的糖液中颠翻均匀,冷凉后盛入盘中,犹如颗颗珍珠落玉盘,玲珑剔透,金光闪闪,入口酥脆香甜,令人口味生津。(文/阳谷县志办)

三.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临清狮猫

临清狮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清狮猫是清末临清城区回族群众用波斯猫与本地猫杂交选育的稀世品种,其貌酷似小狮子,故名临清狮猫。狮猫从毛色上可分为白狮猫、黑狮猫、鞭打绣球猫、花狮猫4种。白狮猫毛色洁白无杂,以其眼睛区别,又分鸳鸯眼、两眼蓝、两眼黄三种。一只为黄色,一只蓝色,在世界猫类动物中,唯临清狮猫所独具。狮猫繁殖,一般成龄猫年产两胎,每胎产仔2-3只,繁殖限3-4年。它性情温顺,小巧玲珑,毛长而柔软,头小眼圆,耳小腿短,腰圆尾粗,喜洁净,善跃行动敏捷,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 聊城)

【临清狮猫】 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家饲动物,因这种猫独出于山东省临清市,其貌酷似可爱的小狮子,故得名“临清狮猫”。

临清狮猫是当地回族群众用波斯猫同本地猫杂交培育而成的一种稀世珍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狮猫在1934年《临清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狮猫比寻常者较大,长毛拖地,色白如雪,以鸳鸯眼者为贵,最佳者每对百元,北街回民多畜,此居奇。”所谓“鸳鸯眼”,就是猫的眼睛一只为黄色,一只为蓝色,这奇特之处在世界猫类动物中,为临清狮猫所独具。

狮猫从毛色上可分为4种。

白狮猫,毛色洁白无杂。以其眼睛区别,又分鸳鸯眼、两眼蓝、两眼黄3种,以鸳鸯眼为最珍贵。

黑狮猫,体躯比白狮猫稍长,两眼色黄,全身除肩为白色、腹毛灰白外,其它部位皆为黑色。因其为数极少,被视为稀有品种。

“鞭打绣球”,形如白狮猫,额部有黑斑,尾长且尖呈黑色,能甩至头部,故得名“鞭打绣球”。

花狮猫,有的背毛灰褐,间有虎斑;有的背毛白色,间有黄花斑。据说,这个品类是白狮猫与其他猫种杂交的后代。

狮猫胆小性孤,一般实行系养(用绳子拴住)或笼养。狮猫择食性较强,日喂3~4次,饲料多以牛、羊、禽类的肝、肾,也可用鱼类、鲜肉与面食拌和,肉面配比1∶3,肉食生喂,面食熟喂。

狮猫繁殖同猫科动物,母猫6月龄前后开始发情,多在春秋两季,妊娠期60天左右,每胎产仔2~3只,年产两胎,仔猫两个月后断乳。母猫一般可繁殖3~4年。

临清狮猫亦能捕鼠除害。目前,饲养狮猫户主要在临清市区的太平、桃园、福德、白布巷等回族群众集中的街道,饲养500余只,加上散养的,目前临清狮猫约有近千只。

临清狮猫小巧玲珑,毛长而柔软,头小眼圆,耳小腿短,腰圆尾粗,喜洁净,善跳跃,行动敏捷,温顺可爱。现在,人们不仅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青岛的动物园内能观赏到临清狮猫,就是在日本、新加坡等国也能寻觅到它的踪迹。

四.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康庄挂面

鲁西北空心面,又称挂面、坠面,因面条纤细均匀、根根空心而得名。始产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的原产地是临清市康庄镇的东马厂村,后来扩展到附近的郭池村、端丁村。其制作工序复杂,技术性强,须把好和面、醒面、切条、盘条、搓条、醒条、上签、坠面、拉拽、晾晒等各道工序的质量关。先用优质面粉加盐及水和面(10斤面粉加盐0.1-0.15斤,冬春多些,夏秋少些),加盐的目的是增加面条的韧性和味道。然后揉面,揉面采用折叠式,即用手折起面的边部往中心叠压。经过反复叠压,最后达到面团柔软光洁为佳。面和好后盖一湿布,置于温暖处醒面0.5-1小时,用刀切开面团,面团上会出现分布均匀的小孔。再将面轧成圆饼形状,厚3-4厘米。接着用刀沿边转圈将面饼切成3厘米宽长条,在面案上反复搓揉,至大姆指般粗细时,将其一圈儿一圈儿盘在备好的大瓷盆中,再用潮湿的白布盖好醒面。放入醒面池内醒条0.5-1小时,然后将醒好的粗面条搓成竹筷粗细,交叉循序盘挂在两根竹签上。注意这道工序是最后面条粗细均匀的关键。然后,将带有面条的竹签置入专门砌制的地上暖窨中醒条,大约1小时出窨。在暖窨中时,面条会缓慢的自动下坠,使得面条变得稍细。将醒好的面条放到2.5米高的条架上,用两手轻拉搓条下端的竹签,轻拉慢坠,便成为头发丝般细的空心面。拉好的空心面,要悬于室外带有插孔的2.5米高的条架上晾晒,以不垂地为宜。晾干后收屋,平放在约2.5米长、1米宽的案板上,用带有把手的弓状压尺,取齐,用长条切刀切割成长条。具体长度依照喜好而定,超过15厘米的,便可以称作长寿面。如果要销售,还要用干净的、比面条稍窄的白纸封起来,放入专门的包装箱等待售出。

鲁西北空心面的食用非常方便。鲁西北空心面放入沸水后,开锅即可出锅。如果条件不足,也可用开水直接泡食,是再方便不过的即食面。且出锅后不粘不稠,盛在碗内兑少许面汤,用筷子挑起面条又不见汤,汤随空心走。食用时配以香油、香莱、食醋、味精等辅料,柔软滑爽,营养丰富,极易消化,还最适于老弱病者及产妇食用。

如果你来到临清,给你端上一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滑爽绵软的鲁西北空心面,那白皙的面条、微黄的芝麻油、翠绿的香菜、加醋后呈巧克力色的面汤,单就颜色就会让你垂涎欲滴。如果再配上发面烧饼和临清济美酱园的小菜,保证能让你胃口大开、一快朵颐。吃后也将会回味无穷!

现在,鲁西北空心面已经远销国内各大城市,还出口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韩国等地,深受人们欢迎!

五.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沙镇呱嗒

沙镇呱嗒,是一种煎烙的馅类小食品,聊城传统名吃。创制于清代,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已被收入《中国名吃谱》一书。个头很大,有肉馅和鸡蛋馅,香酥可口,价格实惠.制作技术精巧,味道鲜美。其馅料有肉馅、鸡蛋馅、肉蛋混合馅(又名“风搅雪”)等多种。在包制时,先用烫面和面,随季节变化,按不同比例调制,卷以配好馅料,两端捏实,轧成椭圆饼型,后放入油锅煎制而成。食之香酥,味道可口,加之有馅有面,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胃口自由选择肉馅或蛋馅,备受普通百姓的欢迎。在城镇闹市、乡间集日,常年有设摊者供应。搭配小米粥、吊炉烧饼可谓丰盛早餐。

关于呱嗒名字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呱嗒形似艺人说快板的道具“呱嗒板”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取名叫呱嗒是因为将其吃在嘴里,会发出“呱嗒”的声音;还有一种可能是,在制作呱嗒的时候,制作工人把面团制作成呱嗒型时,擀面杖与面团在案板上结合,会发出“呱嗒呱嗒”的拟声声音,尤其是制作完毕最后一下的响声最大,也最为清脆,顾名曰“呱嗒”。

众多呱嗒中,尤以沙镇呱嗒最为有名,而沙镇呱嗒又以“杨家呱嗒”最为有名。沙镇东街的杨氏家族,从山西老家带来祖传煎肉饼的绝活,郑板桥到范县做县官时经过沙镇,便前去亲眼看看。郑板桥正对着一个生肉饼专心致志地看时,被身后的人撞了一下,他的一只手正好把一个生肉饼压扁了。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把这个被压扁的肉饼煎熟吃了,顿感味道特别,照此又煎了几个,照样很香。后来,主人根据当时郑板桥压生饼的声音和形状,取名为呱嗒。

历经200多年的传承,连杨氏家族的传人们目前也无法断定,他们的先人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取了“呱嗒”这个名字。近几年,呱嗒走出乡土,流传到了各地。很多在外上学的学生,离开聊城时,通常都会带上几个呱嗒送人,有的被带到深圳、香港、澳门,还有的被带到了新加坡。有到沙镇不吃呱嗒,等于到泰山没看日出一说。很多来聊出差、旅游的,都慕名前来吃呱嗒。

六.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许营西瓜

许营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许营西瓜是山东省聊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的。许营西瓜凭着个大皮薄、质脆瓤红、糖度高的品质远销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等全国各地。许营西瓜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许营镇由于土壤含矿物质丰富,适于西瓜生长,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种植西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其西瓜个大、皮薄、质脆、瓤红、糖度高深受各地消费者的欢迎。

许营镇从1996年开始种西瓜,十几年间规模不断壮大,如今全镇大棚西瓜种植达2.3万亩,利用西瓜大棚套种和接茬种植蔬菜达1万亩,特优品种种植达1300亩,成为鲁西地区西瓜种植面积最大、交易市场最大、成熟期最早的西瓜种植基地,形成了带动经济发展的绿色动力,支撑许营发展的主导产业。

聊城高新区科学引导许营镇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制。操作中,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供药、统一栽培方案、统一技术指导,严格按照“无公害西瓜生产操作规范”执行,积极实现由传统种植模式向绿色无害化种植方向转变。户与户之间签订“五户联保”责任书,切实保证不施用高残留化肥、禁用高毒农药、有污染水源、不腐熟的农家肥等。

2014年,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绿色农产品协会申报的“许营西瓜”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许营西瓜基地现有瓜园面积2000公顷,东至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营镇后王村;西至许营镇杨庄村;南至许营镇崔庄村;北至许营镇店子村;辖44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2′01.95″~116°09′06.80″,北纬36°21′53.18″~36°26′23.94″;地域保护总面积2000公顷,年总产量12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许营西瓜果实为圆球形,果面平滑,表皮墨绿,间有细网纹或条带。瓜重一般2.5~5kg左右。 2、内在品质指标:果肉淡红,肉质为紧肉型,汁多味甜、口感好的品质特征。含总酸0.08~0.1%,可溶性固形物10~13%,锌8~15mg/kg,钙20~30mg/100g,磷15~22mg/100g。 3、安全要求:西瓜种植生产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西瓜生产技术规程》执行。

七.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郭氏米酒

东昌府区沙镇镇黄屯村具有千年传承历史的郭氏米酒酿造工艺,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座石碑道出千年风采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镇的黄屯村,有一座立于1900年的家族碑,虽然经历了百年的沧桑,但上面的文字依然清晰看见。碑碣楹联:“子孙振振远绍汾阳传一脉,岁月悠悠当论伏生恰同年”,灼灼有声的碑文翔实记录了郭氏家族变迁和白酒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千二百年前,唐朝大将郭子仪力挽狂澜,平息安史之乱,挽唐室之将倾,拯黎庶于涂炭,被唐肃宗皇帝封为“汾阳郡王”。郭子仪生性豪爽,喜爱饮酒,每逢打了胜仗,总要设酒宴犒赏三军将士。

郭子仪受封汾阳王后,在汾阳王府设置了酿酒作坊,精选民间酿酒工匠,采用独特的酿制技艺,酿造出当时名闻天下的“郭府家酒”,招待宾客、宴请同僚,引得李白、杜甫等名士慕名而至,成为府上常客。

郭府家酒,最初仅供家用,后因倍受三军将士、亲友、宾客青睐,开始向朝廷进贡,唐皇饮后龙颜大悦,从此“郭府家酒”成为御点贡酒。明初,郭子仪后代郭城响应朝政,自山西汾阳迁至东昌府沙镇屯(今沙镇),秉承祖上的传统白酒制作工艺,依靠沙镇优良的地下水资源和特有的酿酒微生物群,开始酿制郭氏纯粮白酒,凭借酿酒工艺独特,酿出的白酒甘洌醇厚,口感独特,酒香四溢,极为当地百姓所称道。

三次转折成就历史辉煌

沙镇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历史悠久。在汉代置阳平郡,辖周边府县72所,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属博州置武水县。宋朝,白天祖大摆108镇(阵),在武水设黄沙镇,后被穆桂英平定,此改沙镇。明代设沙镇屯,清设沙镇里。

古镇沙镇的酿酒业十分兴旺发达,一度达到了“酒楼酒垆连酒坊”的兴旺景象。“郭氏”酒在众多的佳酿醇醪中独占鳌头。

光绪末年的“武水醉丐”,其名字已不可考,但留下一山东快书《逛东昌》中就有“麻花面筋真不错,沙镇的烧鸡格外香;小米大曲蒸白酒,打开坛子喷鼻香”、“干果仁、兰花豆,挎着篮子串酒坊”,而乡俗更有“秋季的山禽野味真不错,到冬天围炉酣饮大酒缸”之说。这些乡俗俚语印证了“郭氏”纯粮酒的历史和繁荣。

历史上郭氏米酒经历过三次辉煌:十九世纪末期,郭氏米酒作为家族文化酒受到文人墨客的极力推崇,成为-游宴,馈赠亲友的首选,并远销东北三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郭氏后人郭孟北响应国家号召——开发大西北,将家传技术带入新疆,酿出的白酒成为新疆当地名酒——大曲米酒。改革开放后,郭氏子孙把原来精心保存的祖辈酿酒的老窖池和窖泥重新整修,利用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学的酿酒技术,酿成了独具韵味的郭氏米酒。

精湛技艺酿就醇厚味道

“郭氏米酒”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更以精湛的质量和独特的风格驰名。山东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朱传合教授在“郭氏米酒”原产地进行了多次考察,得出构成“郭氏米酒”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在于原产地绿色无污染的酿酒生态,它的空气和土壤有利于“郭氏米酒”所需的多种微生物的生长,经过多年的选择、繁衍、淘汰,形成了一个独有的“郭氏米酒生物体系”水是酒的血液,曲是酒的骨架,“郭氏米酒”原产地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锶、钙、钼、锌、铁、镁等,非常利于酿酒。

“郭氏米酒”酿酒技艺的形成,是历史经验积累的结果,它始终秉承并坚持着传统的手工酿酒技术,生产技术难度大,习艺周期较长,完整地保存了古老的酿酒工艺。“郭氏米酒”从原料的选择到制曲、发酵、蒸馏都极为讲究,它以内蒙古,无污染的优质有机红谷小米为原料,糊化熟而不粘,内无生心;用小麦制成高温曲,为保证酒曲的特色和质量,所有作曲工艺均是人工,根据季节更替和温度变化,合理调整水分和发酵日期。低温入窖发酵,用曲多,发酵期长。

此外,“郭氏米酒”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百年固态泥池发酵,现有的老窖池七口,内为百年古窖泥所砌,古窖池中有多年形成的微生物和香味物质,酿制过程中要经过两次加生沙、八次发酵、九次蒸馏,生产周期长达八九个月,再贮存三年以上,使酒质更加和谐醇香,绵软柔和,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

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优良的传统酿造工艺,精益求精的品牌文化理念,造就了今天的郭氏米酒,使这一古老酿酒工艺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八. 山东省 聊城 冠县 凤尾金鱼

凤尾金鱼的做法非常简单,只要按照菜谱步骤一步一步您来一定会享受到一道美味菜肴,凤尾金鱼是中国菜系鲁菜菜系中很有特色的菜式之一,凤尾金鱼以火腿为主要材料。

主料:大黄鱼600克
辅料:香菇(鲜)50克,冬笋50克,火腿50克
调料:花椒1克,盐5克,黄酒10克,味精3克,香油10克,淀粉(玉米)10克,鸡油10克

制作工艺

1. 冬菇、冬笋、火腿均切细丝备用; 2. 淀粉(10克)放碗内加水调出湿淀粉(20克);
3. 黄花鱼刮去鱼鳞,除去鱼鳃、内脏洗净,剁下头、尾(带肉2.6厘米),片下鱼身的两片肉,剥去鱼皮,再片成鱼片24片,平铺在盘子内;
4. 鱼头剁断下巴,从里面砍一刀,用刀拍扁,使之呈趴状,分别摆在鱼池的前后两端,用精盐、味精、黄酒、葱椒水撒在鱼片和鱼头、鱼尾上稍腌;
5. 冬菇丝、冬笋丝、火腿丝掺在一起,加精盐、味精、黄酒拌匀入味,分别卷入鱼片内;
6. 三丝要露出1/3,作成凤尾,然后把凤尾向着尾部把鱼片卷整齐地摆在鱼首,尾间,上笼旺火节30分钟至熟取出;
7. 炒锅内加清汤400克,放入精盐、味精、黄酒,烧开撇去浮沫,放入湿淀粉勾稀芡浇在盘内的凤尾金鱼上,淋上熟鸡油即成。

九. 山东省 聊城 东昌府区 东昌葫芦

东昌葫芦有着悠久的历史,伴随着京杭大运河的贯穿,东昌葫芦享誉大江南北。东昌府葫芦艺术渊源流长,特别是东昌雕刻葫芦艺术最为突出,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展上,东昌雕刻葫芦作为唯一葫芦艺术作品入选。

东昌葫芦雕刻历史悠久,宋代为简单性雕刻的稚形期,明代、清代至民国为取材广泛、技法多变、精雕细刻的成熟期。雕刻用料考究,刻工纯熟,线条流畅,图案丰富,制作精良。用料多以“大葫芦”、“亚腰葫芦”和“扁圆葫芦”为主,题材以花鸟、虫鱼、走兽、人物、山水居多,其中最多的是戏葫芦,表现当时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戏剧故事与戏剧人物。

近年来,聊城市委、市政府和东昌府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东昌葫芦艺术的发展,专门制定出涉及葫芦种植、葫芦加工、葫芦销售三大产业链条的东昌葫芦发展规划。市区两级文化部门在整理、挖掘、研究葫芦艺术方面下大力气进行传承、发展、创新。2006年,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和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东昌葫芦艺术大放光彩。

东昌葫芦在传统雕、刻、烙、漆、描等技法上有继承性突破,表现内容也更加丰富,既有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民间故事,也有富含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现实作品。东昌葫芦还有食用葫芦、药用葫芦、酒葫芦等产品供广大客商选择。

东昌府区葫芦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区有堂邑镇、梁水镇、闫寺办事处、道口铺办事处、张炉集镇等五大生产基地,种植总面积达5000多亩,葫芦生产和加工企业60余家,年产葫芦5000万个以上,销售额近3亿元,不但畅销全国,而且出口到英国、美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

信息来源:东昌府区人民政府

十. 山东省 聊城 冠县 冠县樱桃

冠县樱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冠县樱桃是山东省聊城市冠县的。冠县已发展大樱桃2万亩,年产量600万公斤,成为全国三大樱桃生产地之一。冠县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大樱桃是北方果树果实成熟上市最早的树种,素有“果中珍品”、“春果第一枝”的美称,主产区在烟台、大连等环渤海湾地区,内陆少有栽培。1995年冠县开始引进试种了100亩大樱桃,2000年形成产量进入市场。由于冠县春季气温回升快,樱桃开花结果早,果实成熟比烟台等地早半个多月,此时樱桃价格比平时高出近一倍。

冠县加快产业调整,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林,扶持发展壮大了樱桃产业栽培,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县樱桃栽培面积已达两万余亩,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大樱桃栽培基地,涌现出东古城田马园、万善崔王段等特色产业村,亩均收益1.5万元以上。

2013年,冠县优质农产品协会申报的“冠县樱桃”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2370638。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