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省保山市瓦窑镇特产 保山龙陵县龙山镇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省保山市瓦窑镇特产 保山龙陵县龙山镇特产更新时间:2022-05-22 05:09:41

一.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土锅子

传说元朝末年,朝中派一位大臣到腾冲守关。来到边陲后,看到每天送到边关给战士的餐食都变冷了,于是这位大臣就想怎么才能让守边的战士能吃热乎乎的菜饭。他叫当地工匠烧制成土锅子用来煮食,既方便,又省事,遥远的路程都能吃到热乎乎的饭食。从此以后,土锅子就成为腾冲的名菜之一。

不同于普通的火锅用金属制成,土锅子是以腾冲当地的一种陶土烤制而成,更大的区别是土锅子烹制独特。用鸡和鲜排骨熬成的骨汤,底菜丰富。青菜为主配以芋头、山药、白萝卜、胡萝卜、油炸臭豆腐、黄笋、黄条、酥肉、泡皮等十几种原料制作而成。因为锅子是陶土制作成的,能够吸收锅中原料的香味,且保持原汁原味。

吃土锅子要注意放菜顺序。先把煮好的汤菜加入盐、味精、草果面等调料放进土锅子,接着依次放酥肉、笋片、黄皮,按这样的顺序再在锅子里一层层均匀地铺开,最后放入蛋卷,再配上葱花点缀一下,美味的土锅子就大功告成了。

二.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红花油茶

在云南这个万紫千红的大花园里,名列“八大名花”之首的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云南山茶花(Cameliia reticulata)素为我国传统名花。其翡翠般光鲜透亮的碧叶和千姿百态、明艳俏丽的花容,无不闪烁着一种光彩照人的美,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云南山茶花是云南特有山茶品种,自然分布范围仅限于滇西山地及滇中高原,而“尤以腾冲为多”(《中国植物红皮书》)。在腾冲,人们随处可见的红花油茶,便是云南山茶花的原始种群——几乎所有园艺品种如名贵的恨天高、紫袍、童子面、松子鳞、蝶翅、牡丹等,都可以在红花油茶的天然林或人工林中找到其相似或相对应的原生种。 作为云南山茶花的故乡,腾冲诸多山乡的春色几乎是被红花油茶独占了的——仅云华一乡,就轰轰烈烈地疯长着上万亩成林成片的红花油茶,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山茶花园。由于久处山野,饱经风雨冰霜,一棵棵根深叶茂、干壮枝繁,开起花来更显出勃勃生机与非凡的风骨,尤其是到了花事极盛大的深科新春时节,千树万树喷红吐艳,汇成辅天盖地的花潮,灿若云霞,流荡出天真烂漫、粗犷质朴的惊人之美。据考,红花油茶进入腾冲人家的庭院,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期的人工栽培和天然杂交导致的自然变异,使红花油茶这绚丽多姿的家族佳丽迭出。成书于明代的《永昌二芳记》即载“茶花有三十六种,杜鹃花有二十种,皆永昌所产”。据调查统计,如今已知的红花油茶自然类型至少上百种,园艺品种亦相当可观——仅80年代前后,当地林科、园艺工作者从原有品类中选育出的别具特色的新品种就达80多个,其代表品种如“牡丹魁(C.Mudankui)”、“雪皎(C.Xuejiao)”、“花魂(C.Huahun)”、“五角绣球(C.Wujiaoxiuqiu)”、“金环”(C.Jinhuan)、“倩雪(C.Qianxue)”、“玉女(C.Yunu)”、“春晖(C.Chunhui)”等。1991年初,经中国茶花协会名誉会长冯国楣研究员、秘书长陈绍云高级工程师等权威人士鉴定,确认了62个为云南山茶花新品种。这是国内提供茶花品种鉴定最多的一次,从而大大丰富了云南山茶花的品种类型。该项目获“第二届中国茶花展”科技进步奖;“雪皎”、“牡丹魁”同时获得优秀品种奖,双双成为新一代山茶名品
腾冲红花油茶是一种充满微型机并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的“美丽家族”,是云南山茶花种质资源的天然宝库。随着自然的、人工的杂交变异不断的发生和发展,新的类型也将与日俱增,源源涌现。 还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云南特有的集经济植物与观赏植物于一体的红花油茶,不唯以其灼灼欲燃的红韵令人钟情,它那摇缀于枝头的宛如碧玉之铃的果实同样令人生爱。油茶果所榨茶油芳香可口,为上好的纯天然滋补品,同时亦可作工业用油——即富天生丽质而不乏殷秉性,这便是红花油茶。( 保山)

三.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工农肥皂

云南保山新华肥皂厂始建于五十年代初的生产日用化工产品的国有企业,现改制为股份制的合作企业,是国家轻工部在云南定点生产肥皂的厂家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依靠科技,大胆创新,不断调整产品结构,以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拓宽市场,充分发挥老产品名牌优势的基础上,又开发出洗发香波、餐洗剂、肥皂粉、洗衣浆,无磷高效浓缩洗衣粉等五大类十五个品种的新产品投放市场,深受用户欢迎。

工农肥皂原名为梨花,现梨花商标改为“工农”,是具有五十多年悠久历史的绿色天然产品,采用纯天然植物原料——香果油和独特工艺。香果油属野生植物油,月桂酸含量高,并有天然香味,加之配方合理,工艺先进,因此耗感量大,皂化仅应完善,皂基脂肪酸多。与其他肥皂相比,工农肥皂具有去垢力强、泡沫多功能、稳定性好,清爽润滑,易洗易漂,安全适用等特点,一九九七年被评为保山地区十大著名商标之一,并经国家轻工抽检,被评为全国轻工优秀产品。除一部分销售当地外,大部分销往周边地区怒江洲、德宏州、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并打入昆明、贵州、江苏等省内外,同时通过边贸市场进入邻国缅甸、印度。现誉满省内外,名震滇西南。( 保山)

四.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云南翡翠

【光泽】

翡翠呈现玻璃光泽,半透明或透明。翡翠因含有不同的染色离子而呈现各种颜色:通常有白、红、绿、紫。黄、粉等。纯净无杂质者为白色,若含有铬元素,则呈现出柔润艳丽的淡绿、深绿色,名之为翠。此品种最为名贵,极受人们的珍视喜爱。若含锰则呈现淡紫色、深紫色,常称为春地或藕粉地。含铁元素,则呈现暗红、褐红、赭红色,被人们称为翡。含铬和铜元素,则呈现淡蓝、淡青色,人称橄榄水。高档翡翠除颜色好之外,质地也极其重要。一般颜色鲜嫩漂亮,质地较透明,玻璃光泽强者为上品。相反,质地发干,透明度较差的品种次之。

【来历】

翡翠原为鸟名。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宇》关于翡翠的解释为:“翡,赤羽雀也。翠,青羽雀也。”《后汉书·班固传》注:“翡翠形如燕,赤而雄曰翡,青而雌曰翠。”从其字意分析,以上的翡翠均指红、绿两种颜色的鸟。汉代班固《西都赋》中的“翡翠火齐,流耀含英,悬黎垂棘,夜光在焉”。张衡《西京赋》中的“翡翠火齐,络以美玉。流悬黎之夜光,缀随珠以为烛”。从前后文意看,其中的翡翠当指玉无疑。

【流行】

早期翡翠并不名贵,身价也不高,不为世人所重视,纪晓岚(1724--1805)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写道:“盖物之轻重,各以其时之时尚无定滩也,记余幼时,人参、珊瑚、青金石,价皆不贵,今则日。........云南翡翠玉,当时不以玉视之,不过如蓝田乾黄,强名以玉耳,今则为珍玩,价远出真玉上矣”。由此可知,18世纪初,古人不认为翡翠是玉,翡翠价格低廉,至18世纪末,翡翠已是昂贵的珍玩了。另据《石雅》得知本世纪初大约45公斤重的翡翠石子值十一英镑。翡翠石子中不乏精华,当时价格也很贵,但与现在,一公斤特级翡翠七八十万美金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翡翠开采、运输、加工、销售历来是云南人所为。在缅甸古都阿摩罗补罗城的一座中国式古庙里,碑文上刻有5000个中国翡翠商的名字。明中叶高官太监驻守保山腾冲专门采购珠宝。当时从永昌腾越至缅甸密支那一线已有“玉石路”、“宝井路”之称。腾冲至缅甸的商道最兴盛时每天有2万多匹骡马穿行其间,腾冲的珠宝交易几乎占了世界玉石交易的9成。到1950年,腾冲县在缅甸的华侨达30余万人。直到今天,云南人在缅甸从事翡翠业的达数万。

五.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保山透心绿蚕豆

保山透心绿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山透心绿蚕豆产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至少在3733.37公顷以上,1965年前种植面积产量起伏大,种植面积在3733.37公顷~5466.67公顷之间,总产量在150~450万千克之间。1967-1985年,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单产、总产逐年上升。1967年种植4848公顷,单产1212.07千克,总产587.61万千克。1985年种植4147.47公顷,由于当年春旱,单产1556.97千克,总产654.75万千克。透心绿蚕豆是保山独特的地理气候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原样再生,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同类产品发布和种植,其突出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是保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小食品。 保山透心绿蚕豆具有成熟后豆皮白色,子叶(豆瓣)仍天然碧绿,豆香浓厚口感回甜的特点。其特殊的品质是由当地特定的土、水、肥、光、气、热综合作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种植,是典型的保山特色农产品,在当地有“透心绿”、“透心绿豆”的俗称。原产地为隆阳区西邑、丙麻、瓦渡、辛街、汉庄、河图、板桥、金鸡、瓦窑、水寨、蒲缥、芒宽、杨柳、瓦房、瓦马、潞江、兰城、永昌18个乡镇。 保山透心绿蚕豆过去都是由当地小摊贩经传统方法用土锅细沙炒制后,肩挑沿街叫卖,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也是云南省远近闻名的地方,谈及保山,很多人会同透心绿蚕豆联系起来,到保山旅游办事,购买透心绿蚕豆已成为回乡赠友礼品的首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山透心绿蚕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20世纪90年代后隆阳区人民政府扶持了很多以保山透心绿蚕豆为主的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保山透心绿蚕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保山透心绿蚕豆从此名声远扬,畅销全国各地。全区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00亩发展到今天的6万多亩。产品开发也由原来的一家发展为现在的4家,其中由当地著名企业云南保山同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山透心绿蚕豆系列产品“同心绿蚕豆”尤其出名,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时至今日保山透心绿蚕豆已成为保山的特色产业和保山对外的一张名片。在新编《保山风物志》、《保山市志》、《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都有记载。2011年3月,中央7频道军事 农业节目的每日农经还专题报道了保山透心绿蚕豆。

据考查,保山小绿豆是蚕豆的一个变种,因其富含花青素、叶绿素等生物碱而呈现出“白皮绿子”的特点。与一般蚕豆相比,它小巧玲珑,不仅显得十分精致,而且颜色也十分奇特:未经加工之时,豆壳洁白光亮,豆瓣却通体翠绿,直透于心,十分惹人喜爱,故保山人给它取了个十分形象的名字——透心绿。

该品种富含叶绿素、钾、铁等多种矿物质,对人体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它在保山隆阳区有独特的生存条件,是我区特有的品种。这种蚕豆的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含量较一般蚕豆高,且有纯香回甜的特殊口感。小绿豆主要分布在保山坝区的金鸡、河图、汉庄等乡镇的部分村社,年播种面积在3000亩左右,一般单产每亩150公斤,年总产量在450吨左右。

保山透心绿蚕豆

保山透心绿蚕豆产于云南省西部的保山市,种植及加工历史悠久,上世纪50年代,种植面积至少在3733.37公顷以上,1965年前种植面积产量起伏大,种植面积在3733.37公顷~5466.67公顷之间,总产量在150~450万千克之间。1967-1985年,种植面积相对稳定,单产、总产逐年上升。1967年种植4848公顷,单产1212.07千克,总产587.61万千克。1985年种植4147.47公顷,由于当年春旱,单产1556.97千克,总产654.75万千克。透心绿蚕豆是保山独特的地理气候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原样再生,其它地方尚未发现同类产品发布和种植,其突出的特色优势非常明显,是保山最具代表性的传统特色小食品。 保山透心绿蚕豆具有成熟后豆皮白色,子叶(豆瓣)仍天然碧绿,豆香浓厚口感回甜的特点。其特殊的品质是由当地特定的土、水、肥、光、气、热综合作用,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异地不能种植,是典型的保山特色农产品,在当地有“透心绿”、“透心绿豆”的俗称。原产地为隆阳区西邑、丙麻、瓦渡、辛街、汉庄、河图、板桥、金鸡、瓦窑、水寨、蒲缥、芒宽、杨柳、瓦房、瓦马、潞江、兰城、永昌18个乡镇。 保山透心绿蚕豆过去都是由当地小摊贩经传统方法用土锅细沙炒制后,肩挑沿街叫卖,是当地人喜爱的特色食品,也是云南省远近闻名的地方,谈及保山,很多人会同透心绿蚕豆联系起来,到保山旅游办事,购买透心绿蚕豆已成为回乡赠友礼品的首选。随着时代的发展,为保山透心绿蚕豆的发展带来了生机。20世纪90年代后隆阳区人民政府扶持了很多以保山透心绿蚕豆为主的加工企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保山透心绿蚕豆种植、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保山透心绿蚕豆从此名声远扬,畅销全国各地。全区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5000亩发展到今天的6万多亩。产品开发也由原来的一家发展为现在的4家,其中由当地著名企业云南保山同心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保山透心绿蚕豆系列产品“同心绿蚕豆”尤其出名,深受消费者喜爱,获得了“云南名牌农产品”认证和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时至今日保山透心绿蚕豆已成为保山的特色产业和保山对外的一张名片。在新编《保山风物志》、《保山市志》、《保山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中都有记载。2011年3月,中央7频道军事 农业节目的每日农经还专题报道了保山透心绿蚕豆。

六.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保山小粒咖啡

保山小粒咖啡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保山小粒咖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保山潞江小粒咖啡,是名冠全球、世界称誉的优良品种,在北京的展销会上,人们写诗赞道: 咖啡馨郁产潞江,中外来宾共品尝。    京华五月争春意,归去尤觉有余香。 保山种植咖啡,始于五十年代中期,首株咖啡苗是已故爱国华侨梁金山先生从东南亚引进的在当地农民和技术人员的精心培育下,创造了潞江坝小粒咖啡质优高产的经验。种植面积扩展到上万亩,产量占云南全省总产量的70%左右。1980年,先后到潞江坝考察学习咖啡种植的省内外科技人员一千多人次。同年,支援全国选作良种的咖啡量达数万斤。潞江坝小粒咖啡的“子孙”遍及全国。潞江坝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良种基地之一。    潞江坝小粒咖啡,品质极优,纯度百分之百,颗粒小面匀称,煮泡饮,醇香浓郁,深受西方国家垂青。早在五十年代的末期就在英国伦敦评为一等品,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扩大,潞江坝的小粒咖啡更是遐迩闻名。欧美、阿拉伯国家,尤其是英、美、埃及、港澳商贾皆视为饮料上品,产品供不应求。( 保山)

云南保山潞江小粒咖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全国及至全球咖啡品质较好的咖啡之一,其口感可 图1 保山小粒咖啡果实

.以与闻名世界的蓝山咖啡相媲美。保山潞江小粒咖啡以独到的极优品质享誉全球:20世纪50年代末在英国伦敦市场上被评为一等品,获“潞江一号”美称,1980年的全国咖啡会议上公认其为“全国咖啡之冠”。1987年,瑞士雀巢咖啡公司一位来潞江考察的技术总裁,喝了潞江小粒咖啡后称赞道:“这是我在中国喝到的最好的咖啡”。. 2010年12月,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核,决定对“保山小粒咖啡”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龙陵县、施甸县、昌宁县、腾冲县5个县区现辖行政区域。

七.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龙玉雕

龙陵黄龙玉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日正式启用。龙陵黄龙玉协会会长侯德升在此间举办的黄龙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启动仪式上称,该商标使黄龙玉有了自己的“身份证”,龙陵黄龙玉产业发展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

侯德升说,“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将全面推进龙陵黄龙玉资源开发向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推动产业建设升级;能够提高黄龙玉产品竞争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也维护了黄龙玉雕刻产品拥有人的合法权益;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服务,全面提升黄龙玉附加值,促进黄龙玉产业的发展。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既是产地标志,也是质量标志,更是一种知识产权,它是保护消费者对特色产品的消费需求和生产者对特色产品生产地域的保护需求。”云南龙陵县委-杜春强如是说,商标的启用能使黄龙玉更好地与其他玉种区别开来,大大提高黄龙玉玉雕品牌竞争力,进一步规范了黄龙玉市场。

杜春强表示,当前,龙陵县正加大招商投资力度,引进实力企业建设占地216.5亩,投资4亿元的黄龙玉珠宝城和占地13200平方米,投资1758.8万元的黄龙玉物流加工中心,全面夯实黄龙玉交易市场基础设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经营黄龙玉的商家已达2200多户,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年产值已突破1.2亿元。2011年2月1日,黄龙玉作为天然玉石正式进入中国《珠宝玉石 名称》标准。同年2月14日,“龙陵黄龙玉雕”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至此,此前曾饱受争议的黄龙玉“身份”确定,其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八.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冲红花油茶

腾冲红花油茶

腾冲县林学会

10059581

油茶植物

九.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山羊

龙陵黄山羊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陵黄山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龙陵黄山羊产地龙陵县,98%是山区,森林覆盖率达67.85%,雨量充沛,灌木丛生,植物种类十分丰富。1984年龙陵县草场资源调查收集整理的植物名录有135科636种,适宜于龙陵黄山羊的养殖。民间素有“洋(羊)小姐住洋(羊)楼,吃的是中草药,喝的是矿泉水”的说法。形成龙陵黄山羊肉质细嫩、膻味小、营养丰富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亲睐。龙陵县养殖黄山羊历史悠久,据《龙陵县志》记载,民国时期就在木城、象达、天宁、龙新、平达等地饲养。当地群众素有养羊的习惯,也是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羊粪可作为山区发展种植业的优质肥料,养羊与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也是龙陵黄山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了龙陵黄山羊这个优良地方山羊遗传资源。在1980年云南省畜牧局组织开展的全省畜禽品种资源调查中,发现该品种具有独特的外貌特征和优良的生产性能,引起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注视,因被毛呈黄褐色或褐色,故定名为“龙陵黄山羊”。龙陵黄山羊于1985年载入《中国家畜品种及其生态特征》,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8年载入《中国山羊》。其品种2008年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09年确定为《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云南省农业厅公告2009年第15号)。 龙陵黄山羊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繁殖率高;生长发育快,屠宰率高;肉质细嫩,膻味小的特点。为保护好这一良种资源,龙陵县畜牧部门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对该品种进行了保种选育,1987年开始进行系统的本品种选育工作。在中央和省、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991—1994年实施了云南省种羊基地建设项目;1994—1998年实施了云南“八五”、“九五”科技攻关项目进行品种选育;1996—1999年实施了黄山羊供种基地续建项目,建立了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2001—2002年实施了种草养羊开发项目,建立了勐蚌、乌木山种羊扩繁基地;2003—2005年参与实施“云南肉山羊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课题;2005—2007年参与实施“云南肉羊肉牛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龙陵县黄山羊高效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子课题;2005年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龙陵黄山羊养殖综合标准》(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142.1~142.6–2005),标准从2005年10月1日开始实施。通过长期努力,经过几代畜牧兽医科技人不间断的对龙陵黄山羊进行提纯复壮、选育提高,形成了外貌特征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生产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的地方肉用优良品种,并在龙陵县建立了以龙陵县黄山羊核心种羊场为龙头,扩繁基地为核心,养羊专业户为基础的良种繁育体系,具备了批量提供优质种羊的能力。2004年良种肉用山羊胚胎工程及产业化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二等奖,2005年龙陵县人工种草养羊开发项目获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2011年龙陵黄山羊被云南省农业厅评定为云南六大名羊之一。

龙陵黄山羊是在龙陵特殊自然环境下,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皮肉兼用型地方优良品种。躯体红褐红,后枕窝至尾根的背线为黑色。适应性强,耐粗放饲养管理。体格大,生长快,易育肥,屠宰率高。成年公羊体重达50余公斤,周岁公羊可达40公斤。肉质细嫩,膻味少;板皮面积大,质地细实坚密。在《云南畜群品种志》和《中国山羊》等书中均被载录,在农牧渔业部《中国村镇百业信息报·畜群刊》向全国推荐的9个肉用型山羊品种中名列第四。龙陵黄山羊品种繁育基地已基本建成,有核种群42群,种羊1460多只,分布于全县12个乡镇中的86个村126社的1610户农民之中。在品种提纯复壮方面取得了较好收效。现有繁殖群247群,山羊5400多只。全县山羊存栏35000多只,其中黄山羊占76%。

【种质资源优缺点】 体格大,生长快,易肥。屠宰率高,耐热耐湿力强,板皮面积大,质地坚实,致密。 繁殖率低。

地域范围

龙陵黄山羊养殖区域为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的龙山镇、镇安镇、龙江乡、龙新乡、象达乡、平达乡、腊勐乡、碧寨乡、勐糯镇和木城乡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东西横距64km,南北纵距78km,养殖区域范围2884平方千米,存栏8万只。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毛色:龙陵黄山羊毛色呈黄褐色或褐色。公羊额上有黑色长毛,颌下有髯,从枕部至尾部有一黑色背线,肩胛至胸前有一圈黑色项带与背线相交呈“十”字型(俗称“领褂”),母羊无“领褂”。 体型:龙陵黄山羊结构匀称,紧凑,体质结实,体躯较长,后躯发育良好,整个体型呈圆桶状,有雄性悍威。 头:大小适中,额短宽,鼻直,眼大而有神。有角或无角,角向上向后生长呈倒八字型。 颈:公羊较粗,母羊中等,与肩部结合较好,公羊颈项有黑色长毛。 体躯:背腰平直,胸宽深,尻丰满倾斜适度,母羊腹大充实而不下垂, 乳房大而柔软,0大小、长短适中,左右对称,公羊-大而对称,垂系长短适中。 四肢:四肢结实有力,肢势端正,蹄质坚实。 2、内在品质指标: 龙陵黄山羊羊肉香味浓郁,其肉质细嫩多汁,膻味小,食用时味香而不腻口,汤色乳白色,营养丰富。其中,蛋白质含量≥17﹪,粗脂肪含量≤20﹪,水分含量≤77﹪,氨基酸总量≥15﹪。 3、质量安全要求: 产品生产、销售必须遵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品质量严格按GB/T9961-2008《鲜、冻胴体羊肉》执行。

十.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保山大烧

大烧,即火烧全猪,又叫烤肉,是保山宴席上的一道名菜,是云南省保山一带具有传统风味的美食。保山大烧以保山市河图乡供销社加工的大烧最为有名,俗称“河图大烧”。


大烧选用当地产的细骨猪为原料。细骨猪属温带小型猪,体型似泡涨的大豆,群众称之为"豆圆猪"。加工方法是:取饲养至35-40公斤的半膘猪屠宰后,去毛洗净,撑开腹部平放在专用的炉灶上,用木炭火烧去表皮水份,然后扎针,涂上酱油、姜汁、食盐等调料,使之渗入肉内,再放在炉火上,腹背轮番烘烤至猪皮焦黄,刮去麦皮焦质。如此再扎针,涂调料,烘烤,刮皮,反复三遍。


食用时,将大烧切成方块,用醋、酱油、辣椒油、芫荽末、蒜泥等制调料蘸食。也可将大烧切成丝,与酸腌菜相拌,加上调料,别具风味。 保山大烧外酥内嫩,香脆酥润。肥肉透明,食之不腻;瘦肉细嫩,色味俱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