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土特产 保山本地土特产必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省保山市保山土特产 保山本地土特产必买更新时间:2022-06-20 23:29:31

一.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同心绿豆

保山同心绿豆系采用保山传统名优——保山透心绿豆为原料,传统工艺经精选、浸酥、护色、定酥等工艺精制而成,属各全天然绿色食品。同心绿豆系列产品分酥香型:脱壳绿豆、玉带绿豆、兰花绿豆三个品种,每品种最小的商品单元依各人品味可调成三种口感即素香味、五香味、麻辣味。焙考型:分全天然清香,入口回甜二个品种,吃起来疏松、香脆,可谓豆中佳品,小小同心绿豆成为人们乐章品尝的名特食品。同心绿豆上市多年来,凭借其过硬的产品质量,良好的销售服务,诚实谦虚的敬业精神,产品畅销云南省内各主要城市;并在广东省、成都市、浙江瓯海有固定的经销商;邮寄销售或礼品赠送已遍及全国各地及欧美部分国家,目前同心绿豆已形成年生产2100吨、销售产值580余万元的规模。公司在保山市隆阳区西邑乡建有原料基地500亩,并拨专款扶持农户推广种植经提纯扶壮的绿豆良种,走出了一条适合同心绿豆产业化发展的科研+基地+公司的良性发展之路。( 保山)

二.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永子”

传统的“四大雅艺”——琴棋书画中的围棋,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保山人发明于明代的“永子”,则是古往今来举世公认的棋中圣品。“棋子出于云南,以永昌者为上”徐霞客360年前说的这话便是定论。    

永子亦称“云子”,椐《永昌府志》、《滇南杂志》等史籍记载,永子系以玛瑙石、紫瑛石合研为粉,再加上铅硝药料“合而 之”,然后用“长铁蘸其汗,滴以成棋”。其配料之考究,工艺之精妙、复杂、俨然是古代的“高科技产品”,产量极为有限,不仅为达官显贵、文士骚客所珍爱,还一直是奉献皇室的贡品,故数百年来风行天下而十分难求。     

保山城内一朴雅人家至今藏有一副明代祖传古品,其质地细糯如玉,体坚而意柔;其色泽润如丽珠,明而不炫;形面凸而不显,身扁而不觉其薄。“黑白两道”,白呈象牙之色,通体流光;黑透碧玉之泽,边闪翠环。再加上紫柚木精作之棋盒,可谓珠美椟贵,美化美奂。据说,以此对奕,触子心舒、着盘声铿,因其导温性低,且有科暖夏凉之妙。     

清末民初,永子烧制工艺一度失传。陈毅元帅于1964年视察云南,曾过问永子的情况,并说:“我就不相信保山就无人再烧出永子。”直到70年代中期,有人受云南省体委之托,从民间搜集到几颗老永子,经过上百次化验分析,工艺试制,终于掌握了传统的工艺配方,生产出了质量品位可与永子相仿的“云子”。投入市场后,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并于1986年被国家体委审定为重大比赛用棋。陈祖德、聂卫平等弈坛圣手亦对其推崇备至。与此同时,云子屡次被用作“国礼”:我国领导人曾将其赠送给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86年访滇时,也欣喜地接受了一副“云子”。( 保山)

三.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腾药

腾冲素有“天然植物园”之称,“一0坐得着三棵药”,中草药品资源相当丰富。早在明末清初,腾冲在中成药就以原料地道、配方得宜、疗效显著而遐迩闻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民国时期,腾药的生产经营更呈一时之盛,大小药铺、诊所数十字,品种上百个,比较著名的药店有“云生堂”、“太和堂”等。解放后,当地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在充分利用野生动植物药用资源的同时,还兴办了一些人工种养场所,如和顺养鹿场、高黎贡山药场等,并搜集、筛选出了诸多民间疗效可靠的配方进行规模生产,其名牌产品如人参再造丸、珍珠抱龙丸等,均以名贵药材配制而成,不仅在国内素享盛名,而且还广销东南亚各地;而一度被众多医家视为对小儿各种热症独上神效的家庭必备良药六神丸更是信誉卓著——遗憾的是,这种在同名配方0类拔萃的名药因未能及时注册商标而1于1996年停止生产,这无论对厂家还是对患者,都是个不小的损失。( 保山)

四.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保山烟叶

保山烟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山烟叶种植历史悠久。在明代著名药物学家张介宾所著《景岳全书》中记述了明洪武十四年(1381)至明正统十三年(1448)明军西征麓川(今瑞丽)期间,有明军“吸烟避瘴”情形,可知当时滇西(含今保山)已种植烟草,吸食草烟。随着美洲烟草逐渐向欧亚大陆的传播,缅甸、印度在1599年后引种成功。当时腾冲等县种植的“濮子烟”即由南方丝绸之路从缅甸、印度等地引入。据《腾越州志》记载,从明万历末年(1620)至清亁隆元年(1736)的一百余年间,腾越各县的烟草已发展到“夷地皆种树”,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一项“常年产物”。到清光绪年间(1875~1908),腾冲等地的凉晒烟除农民自种自吸外,已能加工成具有特色的烟丝投放市场,并出口缅甸、泰国。 民国35年(1946),保山茂恒商号经理回家乡施甸创建保山殖边合作农场,引进美国烤烟品种大金元,试种成功,面积300亩。民国36年推广种植1000多亩,民国38年发展到2000亩。民国37年,省政府将保山(含今 施甸县)、腾冲、龙陵3县列为烤烟种植推广区,当年全区烤烟面积发展到4000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中期,烤烟种植面积曾一度迅速扩大。1958年后,因-时期受“五风”和“以粮为纲”的影响,烤烟种植面积逐年减少,至1961年全区基本停种。1985年,中共保山地委决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视发展烟草生产。1985年~2005年,保山烤烟生产历经了试种推广、快速发展、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烟草业被逐步培育为保山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1986年在保山、施甸、腾冲等县(市)设置试范点,共试种烤烟718亩,收购烟叶6.18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65.5%。1988年,推广种植烤烟51 217亩,收购烟叶310.57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4.40%,烤烟生产进一步发展。至1990年,全区种植烤烟7.61万亩,收购烟叶354.5万千克,其中上中等烟叶占70.87%,为保山烤烟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十世纪90年代,保山烟区烤烟生产实现历史性跨越式增长。1992年,烤烟种植面积突破35万亩,收购烟叶3 514万千克,种植户由上年6.04万户增加到10.68万户,区域化连片种植面积17.96万亩,种植田烟7.23万亩,实现财政收入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8%。1997年,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3.5万亩,全区有75个乡(镇)、31万户、106万人种烤烟,烟叶收购量达4806万千克,单产90千克,农特税1.74亿元,烟叶收购量、单产、农特税均创历史纪录。 进入21世纪是保山烤烟稳定发展阶段,2000年种植23.61万亩,收购烟叶2614.5万千克,平均单产110.7千克,烟叶综合等级合格率78.02%。2005年烤烟种植31.99万亩,收购4148.5万千克,平均亩收购129.69千克,其中上中等烟比例占87.89%,评吸结果得到省内外厂家的认可,与昆明、常德、长沙、南京等20多个厂家建立了稳定的烟叶购销关系,保山烤烟生产走上了质量效益型的发展轨道。 保山烤烟种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保山烟叶“清甜香润”风格特征突出,烟叶外观金黄、桔黄、叶片正面与背面颜色差异较小,叶尖与叶基部的色调基本一致,光泽鲜明,组织疏松,油份适中,叶片厚薄适中,烟叶醇化潜力好,是烤烟型卷烟制品主配方的原料。2011年、2012年连续两年被杭州中农质量认证中心通过中国有机产品认证。湖南中烟集团、云南中烟集团、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等综合质量评价:“保山清甜香润烤烟化学成分含量处于适宜的范围之内,烟叶安全性较好”、“保山清甜香润烤烟香气明快、清新,底韵厚实、丰富,香气质感较好,烟气浓度较厚实饱满,透发性较好,有一定甜润。内在化学成分较协调,感官质量总体较好,具有良好的配伍性,具有作为主料烟叶的质量特征“。2007年-2011年保山烟区累积为全国卷烟工业企业生产清甜香润烤烟536.2万担,烟农累计销售收入达40.04亿元,五年创烟叶农特税8.81亿元,清甜香烤烟已成为全市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保山市人民政府指出保山农村经济要实现跨越式发展重点和关键点就在烤烟产业,烤烟兴,产业兴,烤烟发展,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烤烟发展,农民增收有保障。

地域范围

保山烟叶产地位于云南省保山市境内,涉及腾冲县、施甸县、龙陵县、昌宁县、隆阳区四县一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1′之间。种植区域范围面积12万公顷,年种植面积4万公顷,年产量180万担(9000万公斤)。

五.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永昌板鸭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从汉代至清代,曾设立过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区。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因此,这里出产的板鸭,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鸭是云南省保山市的著名食品。保山是滇缅古道上的重镇,从汉代至清代,曾设立过永昌郡、永昌府等政区。永昌的名字为国内外所熟悉。因此,这里出产的板鸭,以“永昌”命名。

永昌板鸭历史悠久,早在清朝末年,就远销港、澳地区和缅甸等国家。永昌板鸭是选取饲养3-4个月的本地良种麻鸭为原料,用人工催膘即活鸭站笼填喂15-20日,使其达到标准重量。

加工时先将肥鸭宰杀,将鸭毛褪净,修边整形,达到色白光润、造型美观的要求。然后,扎针上盐,腌制2日,取出洗净,放在平板上定型,让其日晾夜露,直至风干,忌暴晒。

永昌板鸭具有形态优美,色白鲜亮,肉质酥嫩,味道芳香等特点。

六.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保山猪

保山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保山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保山猪,系乌金猪的一个重要类型,曾用名保山大耳猪,1986年被列为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属肉脂兼用型猪。 保山猪产于保山市的隆阳区、施甸、昌宁、腾冲、龙陵县,少量分布于德宏州的部分县市,

保山猪适应性抗病力强,耐粗饲,体形较大, 前躯较后躯发达,四肢健壮有力,产仔性能高,性成熟早,配种受胎率高,母猪利用年限长,与外来品种杂交优势明显,肉质细嫩、香甜,风味好。

保山猪是保山市当地民族传统养殖的品种,饲养历史悠久,张兴志同志在《云南新石器时代的家畜》一文中谈到保山市(今隆阳区)蒲缥镇唐子沟遗址时,认为遗址0土的猪和牛化石具有两重性,既可能是野生种,也可能是驯养中。距今4000-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饲养家猪品种,养猪业已得到一定发展。据《中国猪种介绍》(科学出版社1960)记载:“保山猪经过当地人民多年的繁育,从而形成地方品种。”1979年9月至1980年9月保山地区、县畜牧兽医站联合调查了保山地区畜禽品种,调查了保山大耳朵猪的优良性状和缺点,并改名为保山猪,编入《保山地区畜禽品种志》。据保山地区畜禽品种志记载:“保山农村产品丰富,山区荒地轮歇地较多,野生饲料丰富,是发展养猪的有利条件,我区各族人民经过长期辛勤劳动精心选育,随着经济文化交流和交通运输发达,沟通了山区坝区间、内地边疆的猪源频凡流动,加之自然条件及饲养管理特点,因而形成大骨猪、细骨猪和二浪子猪之分。”保山猪体质粗糙疏松,头较大,额宽,额面多皱纹形如“八卦”;嘴筒粗长,少数微凹且向上翘,俗称“瓢把嘴”;耳大下垂,猪体窄长,背腰平直,少数稍凹;背腰直间有微凹,胸窄肋扁略下垂,十字部宽,腹部紧凑不下垂,臀部欠丰满;四肢高且粗壮有力,腿及膁部多皱褶,又叫“穿套裤”,飞节较弯曲。于1987年载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一书中。2004年收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中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并录入由中国农业部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中国家畜地方品种资源图谱》。 1969年成立保山种猪场,厂址建设在保山市施甸县水长乡。1970年至1996年,只注重保山猪的利用,未能得到有效的选育提高,加之盲目进行引种杂交,导致许多性能多年停滞不前甚至有所退化。1997年至2000年,为了充分发挥和挖掘地方特色遗传资源的潜力,依照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要求,原省计委立项,建设和完善了保山市种猪场。到2000年保山市各县区建立了县级猪人工授精站及部分乡建立并巩固了猪人工授精网点,初步形成了以保山猪为母本“三群一网”良种繁育体系。在进行体系建设的同时,根据繁育体系的建设要求,保山市种猪场组建了以保山猪为主的保山猪核心群,开始了一定的繁育工作,边繁育、边生产、边推广应用,取得了初步进展。2000年以来,在国家、省、市相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以保山市种猪场为载体对保山猪开展了系列的组群保护、科研选育及合理开发利用推广工作,先后与省改良站、省农大等科研单位和部门合作实施了“保山猪优良母系选育及杂交优势利用”、“保山猪新品系优化选育及可持续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等科研项目,扩大了保山猪的优良猪群,提高了质量,稳定了群体。经省州多次组织专家组亲临保山作详细调查,认定为云南省特有的珍稀种畜资源。2009年列入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2011年云南省农业厅开展“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认定活动,通过层层评选,保山猪入围云南六大名猪。

地域范围

保山猪养殖区域为云南省保山市行政区划内的隆阳区、施甸县、腾冲县、龙陵县、昌宁县5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100°02′、北纬24°08′-25°51′,东西纵距198 km,南北横距193 km。养殖区域范围19637 平方千米,年存栏6.5万头。

七. 云南省 保山 施甸县 施甸骨蚱

施甸骨蚱是施甸民间入冬时节干家万户必备的传统腌制食品之一。采用新鲜猪排、脊骨及少量肠、肚砍剁成均匀的团状,然后加入多种香料拌揉至透,填压入罐(瓶),再用猪油密封置于阴凉处,一般三个月后即可加热食用。成熟的骨蚱骨质酥松,色泽鲜红透亮,油而不腻,鲜味淳厚,爽口开胃,别具风味。若与白豆腐一同婉吃,则色相更佳,口感亦好。如今,已有产家批量生产投放市场,从而使这一方域风味四方流香。所惜产品之“骨感”似太强了些,故虽“风味”十足,却略乏丰腴,距传统佳品也就差了那么一丁点。

八.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明光小耳猪

明光小耳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明光小耳猪是云南保山腾冲的。

明光小耳猪产于云南省腾冲县北部乡镇,以明光乡为集中产区而得名,是一种适合在冷凉山区放牧的高原小型猪种。1980年列入《云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1986年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名录,属腌肉型品种。明光小耳朵猪以放养为主,生长缓慢。

明光小耳猪主产于腾冲,以腾冲北部的明光乡、曲石乡、界头乡、滇滩镇和猴桥镇为中心产区,此外还分布于僳僳族集居的部分山区以及中缅边境交通闭塞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000—3000米的高寒山区。

明光小耳猪体型小,体质结实,适应性较强,明光小耳猪是当地居民在高海拔、寒冷的生存条件下选择的地方猪种,具有抗逆性强、耐粗饲、适应高寒放牧的特点。

头短小,嘴尖,面平,额宽,耳小而宽,背腰平直,胸深腹圆,体型短小丰满,四肢细短有力,尾短细,群众称为“油葫芦”猪,被毛黑色,部分有六白。成年公猪体重为40.2千克,母猪体重50千克。经产母猪平均窝产仔为7~8头,仔猪育成率92%。肥育期日增重为450克,屠宰率为69.4%,膘厚4.5厘米。

明光小耳猪

腾冲县畜牧工作站

12109333

猪肉

九. 云南省 保山 昌宁 尼诺茶

尼诺茶,因产于保山地区的昌宁县尼诺山而得名。198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安东尼奥迪到昌宁考察时,饮此茶后赞不绝口。1988年,斯里兰卡茶叶专家戈林到昌宁,品尝后称之为"茶中精品"。尼诺茶"外形条索紧卷,毫锋显露,色绿油润,汤色清澈明亮,清香鲜爽,叶底嫩匀明亮。"

相传早在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昌宁县境碧云寺的僧尼就种植茶叶,品质良好,人称"碧云仙茶"。明、清时期又有发展,现存尼诺山附近温泉乡有株古茶树,其栽培年代距今有200余年。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农民开始成片种茶,但由于交通不便,工艺落后,发展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发挥全县70%地区的宜茶优势,大力发展茶叶生产,至1990年全县茶园面积达11余万亩,1983年昌宁县被推荐加入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网络,1985年被列为与浙江富阳、福建安溪、安徽岳西齐名的全国四个优质茶叶基地县之一。

尼诺山地处低纬高原山地,空气清新,日光充足,山峦重叠,云雾多,雾期长,每当秋末春初雨水稀少季节,尼诺山周围坝区河谷地带多被白雾笼罩;这里土地肥沃,沙质黄壤,结构松散,通风透水,从而形成尼诺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尼诺茶就是以尼诺山一带出产的大叶种茶为原料制成的。

尼诺茶是精选春茶"一芽二叶"的鲜叶,经过杀青、揉捻、干燥、分筛、拣剔、等各道工序精工制成。据鉴定,尼诺茶的氨基酸含量382.9毫克/克,比同等大叶茶含量高40%左右,水浸出物48.41%,儿茶素为145.8毫克/克。饮用尼诺茶能生津止渴,兴奋提神,调节血压,能促进脂肪消化,防止亚硝酸在人体内合成;能消食健胃,明目清心,被人们誉为"健身美容茶"。( 保山)

十. 云南省 保山 腾冲 高黎贡山普洱茶

高黎贡山普洱茶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