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东山特产昵称 苏州特产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东山特产昵称 苏州特产推荐更新时间:2022-03-30 11:42:33

一. 广东省 汕头 潮阳 东山益母草

端午时节,棉城千家万户,总喜欢将花生米捣成碎末和益母草一起煎煮,这种益母草汤,色香味俱全,诱人爽口,别具一番风味。然而,这种高盈尺,方茎、紫花(或白花),叶片似艾,其貌不扬的小草,既然男女老幼皆能吃,人们为何叫它益母草又为什么这样名气显赫?

原来,益母草能行血通经,消瘀逐滞,还能加强子宫肌肉的收缩和紧张能力,减少产妇瘀血停积的腹痛,使子宫恢复原状。它对已婚,未婚妇女的月经不调、闭经、痛经、月经过多、经前下腹胀痛,或妇人横生不顺、子死腹中、胞衣不落、恶露攻心,皆能带来福音。故人们便美称它为益母草。除此之外,它还具有利水消肿、降低血压、活血祛瘀的作用。它与号称“植物肉”的花生同烹调,能起到悦脾和胃、润肺化痰、滋养补气之效。这样看来,潮阳民间端午吃益母草,倒也有科学道理哩!

益母草祖居化厦,我国人民早就认识和利用了它,远在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中就有“中谷有推”,推就是益母草的芳名,它禀性嗜好温暖湿润气候,喜欢富含腐殖质、排水性能好的砂质土壤。棉城东山的土质恰好符合它的“胃口”,它便在这里安下了家。加上菜农的精心栽培,使东山益母草成为誉驰海内外的一种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鸡头米

苏州的鸡头米也是一绝。这种鸡头米刺很少,香气浓郁、吃口软糯,被称为“南芡”,不像“北芡”那样浑身是刺,很难采摘和剥肉。

鸡头米是百姓对芡实的俗称,我国芡实以苏州南芡为著名。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入盆。

三. 江苏省 苏州 太仓 镇湖苏绣

镇湖苏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镇湖,古称西华,地处西太湖边与光福相连。这里山清水秀,灵慧赋性,是苏州刺绣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镇湖刺绣以其独特的精、细、雅、洁、奇而独领风骚。“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是镇湖的真实写照。

镇湖,古称西华,地处西太湖边与光福相连。这里山清水秀,灵慧赋性,是苏州刺绣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镇湖刺绣以其独特的精、细、雅、洁、奇而独领风骚。“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是镇湖的真实写照。 一个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的湖滨小镇,有绣娘8000余人(其中拥有初、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有4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刺绣的产业产业人员已超万人,还造就了多名国家级刺绣工艺师。 2000年7月8日,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红木专业二胡

又名南胡、提胡。从选料、制作、装配、胶合、校音以至油漆,数百年来逐渐形成一整套独特的传统制作工艺并一直延用至今。其构造由琴杆、琴简、振动膜(蟒皮)、琴轸、琴简托板、琴弦等部件组成。琴杆应用存放60年以上,经自然干燥的老红木。因为老红木木质紧密,发音稳定,不受气候寒热、干湿变化影响,不易变形。琴简选用纹理顺直,有光泽,无节疤的红木。制作振动膜所需蟒蛇皮,专选青壮龄雄蟒蛇,要蟒蛇背部中段的最佳部位,皮色黄而有光泽,鳞片方正,大小均称,弹性强。制作工艺精细、严密。各部都要先后经锯、刨、锉、镑、磨、光等几十道工序。使木质表面光洁,胶合件无间隙,结构严密。琴简板的胶合采用传统黄鱼胶(即用黄鱼肚干水浸、烧煮、舂透成胶)。严合无缝,浑为一体。发音洪亮,音色圆润丰满、甜美柔和、纯净优雅,反应灵敏,高、中、低音。

五.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采芝斋糖松仁

又名松糖。产于江苏苏州。 其外形为颗粒状,大小均匀,互不粘连,粒粒带有糖刺,洁白光亮;口味清香甜美,肥而不腻。采用松子仁,包以极薄的糖衣多层。原料松子仁精选上等粒大肥嫩者,配以白砂糖、饴糖等辅料。先将松仁烘干、烘烫备用;再将白砂糖兑水,加温溶解、提浆、熬煮糖膏;然后以精巧技艺拌糖,使糖膏薄裹松仁之外,经3-5次令糖衣逐步加厚,每次糖膏的熬煮温度不同。切须谨慎细致,如轻糖松仁,须先大火、后中火、再小火,不可颠倒顺序。并经3次整理而为成品。

六. 江苏省 苏州 张家港 靠鳝

靠鳝

七. 湖北省 黄冈市 团风县 东山白莲

东山白莲遍寻真迹蹑莓苔,世事全抛不忍回。上界弗知何处去,西天移向此间来。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更有一般人不见,白莲花开半天开
这是唐代著名诗人裴度游历黄梅县东山寺所题《咏东山白莲》的七言律诗
东山寺(即五祖寺),是禅宗五祖弘忍法师坐禅讲学的寺庙,位于大别山尾闾的黄梅县东山之腰。弘忍是一个很有才华,很孚众望的禅学学者,他治学严谨,处事秉正。他的唯心主义哲学《最上乘论》,在国内外佛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世界各地慕名来东山求法者众,门徒多至千人以上。特别是晚年,他发现并培养了寺内一个未剃度的春米役工慧能,不拘一格地拔选了这个贤才充当了自己的法嗣,使其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独创了新的中学禅学。弘忍留下了许多胜迹和传说,东山白莲就是其中之一
上到东山寺,沿着“通天路”,登上白莲峰顶,就可以看见一个天然石砌的山池,这就是白莲池。不知是哪里来的一股泉水,萦回池中淙淙作响,四季不断。传说 ,有一天,五祖禅师弘忍慢步池边,触景动念,亲手培土栽下一禾藕种,不意,日月交映,山泉滋润,这禾藕种竟在高山峰顶成活了。更为神奇的是,到了第二年夏天,池中绿叶如盖,浓香四溢,开出了一朵朵争芳斗艳的白莲花来。这一下,轰动了社会各界,乡侣邻里前来拜谒,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一位诗人咏《雪后步白莲峰》写道:“为访天台洞口香,青踏近玉池旁。白莲幻作半溪雪,红叶斜通一径霜。鹤梦久随花影散,鸿泥谁记客情长。老僧喜共三生话,不觉西峰已夕阳”。不少名人学者结成诗社,于是“白莲社”、“东山诗社”相继而出。有人为此还写了一首题为《游白莲池》的诗道:“踏尽层峦路复通,冰池玉进见花宫。生来有种情难断,悟到无香色亦空。幡影斜时风细细,钟声定后月蒙蒙。自从毫相山头见,白社东林未许同。”可见,东山白莲多么为时人所珍重。 白莲花的药用价值高。据说,当年一些朝山拜佛的老翁老妇,以为高山白莲是菩萨赐予人间的所谓“仙物”,可以包医百病。因之,常取一叶一籽,带回去煎煮服用,果然灵验,治好人们的头昏目眩、气弱血虚等疾病。有的人甚至说连一些久治不愈的痼疾,也是药到病除。这虽然难免有点夸张,但白莲也的确有其独特的药用价值。特别是高山白莲,迎雾霭而生,接山泉而润,其质自然比普通莲花优。不但莲籽具有正心、润气、滋脾、健肾的功能,而且花、茎、叶、根,亦有舒筋活络、去湿防风的作用。煎煮服用,对于一些老翁老妇常见之疾,疗效自然是不必说的。东山白莲明明是弘忍禅师辛勤栽培,何尝是菩萨恩赐? 由于几经灾劫,至解放时,东山白莲已悄无踪迹。今天,白莲池已修葺一新。一株株白莲,在清彻透亮的泉水中,婷婷玉立,婀娜多姿,仍不失旧日的风光。这是怎么回事呢?说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电视差转站的同志一九七六到白莲峰顶建站时,看到荒漠的白莲池中仍有清泉萦回,为了解决用水问题,就清池取水。结果在浮泥深处,发现了六颗如铜包铁裹的莲籽。人们好奇地捶开一粒,里面的莲肉还很新鲜。从唐代禅宗五祖弘忍植莲到现在已经是一千多年了,经过了多多少少的风风雨雨,六颗莲籽沉睡在高山泉池之中,仍然有生命的气息,真是个仙山奇物!大家把剩下的五颗莲籽重新培土植下,次年竟然吐芽出叶,长出一株株白莲来,自此东山白莲重放异彩。( 黄冈)

八. 江苏省 苏州 常熟 河豚鱼

常熟长江口区,除盛产鲥鱼、黄鱼、刀鱼等美味海产外,还能捕到一种形如滚筒、眼小肥实的河豚鱼。 此种海产品虽然鲜美无比, 旧时有“吃了河豚百样无味”之说,但吃时千万要小心谨慎,切莫粗心大意。因为此鱼腹中有剧毒,其脊血、鳍尾、肝脏等处,都藏有毒汁,俗语有吃河“拼死豚”之戒。因此在食前,必须请有经验的老师傅将鱼腹内脏拣清,洗净,然后用油煮煎,再放入佐料反复烧煮,更烧得肉烂皮酥,方可食用。为了防止中毒,最好在吃鱼前烧煮一锅“ 芦根汤 ”以备解毒之用。总之,食用此鱼,必须特别小心,严防中毒事故发生
( 常熟)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宋锦

宋锦,是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的锦缎。苏州宋锦有“锦绣之冠”的美称,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齐名。

据西汉《说苑》一书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之,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以前苏州就有织锦了。到了宋代,江南丝织业进入全盛时期,苏州也出现了一种非常细薄的织锦新品种,是理想的书画装裱材料。从宋代留传下来的锦裱书画轴子来看,宋锦在当时已有“青楼台锦”、“纳锦”、“紫百花龙锦”等40多个品种。苏州宋锦最初是专供装话书画之用的。后来随着中国织锦艺术的不断发展,宋锦也逐渐形成了用途不同、风格各异的三个大类,即大锦、台锦、小锦。大锦包括全真丝宋锦、交织宋锦、真丝古锦、仿古宋锦等品种。常用于装裱名贵书画和装潢高级礼品盒。合锦,常用于装裱一般书画的立轴、屏条等。小锦,包括月华锦、万字锦和水浪锦三种,多用于装横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

宋锦多年来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

宋锦起源于宋代,发源地在中国的苏州,故又称之为“苏州宋锦”。宋锦历史悠久,可追溯至隋唐,它是在隋唐的织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宋高宗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及书画装裱大力推广宋锦,并专门在苏州设立了宋锦织造署。

宋锦的分类宋锦属于织锦类工艺品,工艺复杂品种繁多。主要分匣锦、大锦及小锦三类。大锦是宋锦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一种,它的质地厚重图案精美,多使用金银线编织。作品美观大气,适合于制作各类书画装饰品。小锦质地柔软而坚固,一般使用天然蚕丝制作而成。用小锦来制作服饰高贵典雅尽显身份,在近代非常盛行。而匣锦则更多的用于制作一些仿古的作品,如仿古的屏风、名人的书画、高档场合以匣锦的点缀来突出古典的氛围等等。姑苏宋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并列为中国三大名锦。指具有宋代织锦风格、用彩纬显色的纬锦。它具有独特的风格,在纹样组织上,精密细致,质地坚柔,平服挺括;在图案花纹上,对称严谨而有变化,丰富而又流畅生动;在色彩运用上,艳而不火,繁而不乱,富有明丽古雅的韵味。宋锦的品种分大锦、合锦、小锦三种。苏州织锦始于五代,到了宋代已发展得相当兴盛。特别是宋高宗南渡以后,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移到了江南地区,为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饰的需要,在苏州织锦0现了一种极薄、极细的的供装裱书画品种。其中有“青楼台锦”、紫百花龙锦”、“柿红龟背锦”等40多个品种。这些美丽的织锦与书画一起被保存了下来。所以后世谈到锦必称宋,宋锦由此得名,流传至今。南宋时已有紫鸾鹊锦、青楼台锦等40多种。宋锦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面经用本色生丝、底用有色熟丝)三种色纬(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的纹纬)织成。宋锦纹样繁复,配色典雅和谐。龟背纹、绣球纹、剑环纹、古钱套、席地文四方连续的图案,朱雀等动物图案,百吉等字形图案最为常见,适合于服装和装潢书画之用。

宋锦的用途宋锦不仅具有不菲的鉴赏收藏价值,还有个很大的优势,它解决了任何丝绸类手工艺品都无法达到的实用性问题。通常在我们感念中艺术品只能小心翼翼的用画框装裱展示,那与一般的书画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而宋锦的工艺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质地非常坚固,可以适用于任何所能想到的用途,因为它可以反复的洗涤。结合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现代的审美观念,胜百杰成功的将宋锦应用到了商务礼品、家庭装饰、工程装饰、家纺系列、男女服饰及仿古艺术品等众多领域。宋锦的实用性非常强,它质地柔软坚固、图案精美绝伦、耐磨且可以反复洗涤适用面非常广泛。胜百杰多年来在秉承传统宋锦工艺的前提下充分融合了现代审美需求,与诸多知名企业强强联手合作开发出大量的实用型宋锦手工艺品。

工艺特色宋锦织造工艺独特,经丝有两重,分为面经和底经,故又称重锦。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可分大锦、合锦、小锦三大类。大锦组织细密、图案规整、富丽堂皇,常用于装裱名贵字画、高级礼品盒,也可制作特种服装和花边。合锦用真丝与少量纱线混合织成,图案连续对称,多用于画的立轴、屏条的装裱和一般礼品盒。小锦为花纹细碎的装裱材料,适用于小件工艺品的包装盒等。其制作工艺多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组织;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纬线三种;一纬纹与地兼用,二纬专作纹纬,分段换色织造。其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其间饰的团花或折技小花,规整工致。几何纹有八达晕、连环、飞字、龟背等。色彩多用调和色,不用对比色。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纱、三种色纬织成。常在格子藻井等几何纹框中加入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宋锦主要用作书画装饰和-服装。 近代也生产结构简单的盒锦(小锦),是纬二重小提花织锦,多用环形和万字形花纹。宋锦又称“宋式锦”、“仿宋锦”。现代以苏州所产著名,有“大锦”、“合锦”、“小锦”等品种,各有不同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宋锦的鉴别辨别缂丝及宋锦真伪有一种很直观的方法,图案看上去应有强烈的层次感,但手感却是很平滑的,没有凹凸不平的感觉。至于上等的精品要从几个方面观察,1、观察整幅作品的密度,越是紧密的,做工越是精细。2、看看色彩图案是否失真。3、仔细观察色彩的渐进过度,好的作品非常自然,很难找到明显的过度色。4、丝线的粗细,越上等的作品,丝线越细。

宋锦的保护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织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江苏省苏州市的钱小萍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十. 江苏省 苏州 虎丘 苏州水红菱

又名雁来红。产于江苏苏州。壳薄,肉嫩,多汁,鲜甜。生吃可以清暑泄热,除烦止恼;熟食开胃健脾,益气利尿。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