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特产 馍 河南周口特产焦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特产 馍 河南周口特产焦馍更新时间:2024-01-11 11:05:16

一. 陕西省 咸阳 兴平 兴平云云馍

兴平云云馍是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地方风味小吃,俗称眼镜馍,因看起来像一朵彩云,又像一副没带把的眼镜而得名。兴平云云馍造型美观,黄白色相衬,清香酥脆,越嚼越香,且久存不易变质。

这种馍的做法是:选用一斤精粉,加菜油和白糖各二两,水三两半。把称好的白面中间刨个坑,把白糖用开水化开,和油一起倒在面坑中,然后把面和成面絮,面要和硬些,用杠子压好。等面回软以后,一斤揪成二十个左右的面块,再把面块搓成长条,中间压扁两头圆,把两头一正一反卷成两个圆圈形,放在鏊上烘烤一小时就成了。

二. 河南省 许昌 禹州 九天阿胶

产于河南禹州以颍水的水熬制。颍水源于嵩岳颍谷,流经之地首乌丛生,汇入伏水、圣泉。由九龙之口流出,水中钾、钙、钠、镁等矿物质含量丰富,水色发绿、质重、性温而偏寒,对阿胶质量有重要影响。

三. 安徽省 亳州 谯城区 亳州牛肉馍

亳州独有的清真食品。它色泽金黄,外脆里嫩,香气扑鼻。该馍以牛肉、粉丝和佐料为陷,用上好的面粉做皮,陷皮层层相叠,制成直径为35—40厘米,厚3—5厘米的圆形饼,放在特制的圆形平地锅内,用油炕,边炕边转边翻,约30分钟即可。该馍入口油而不腻,香酥可口,是小吃中的上品。

四. 河南省 南阳 社旗 唐庄白莲

唐庄白莲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唐庄乡的。唐庄白莲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清代,曾列为清代宫廷御用膳食佳品,具有隔夜不变色,藕断丝不连,洁白无渣等特点。

唐庄白莲是社旗县唐庄乡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蔬菜品种,也是南阳市八大名优之一。因其“藕断丝不连,隔夜不变色,皮薄质脆,洁白无渣”而芳名远播。在当地的种植历史源于宋,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其传统种植方法被列入《中国蔬菜志》。据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化验表明:唐庄白莲十七种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品种,达1464MG/100G,其中七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种相等外,六种高于外地品种。史书记载,慈禧掌权时期,曾被列为御用膳食佳品。

社旗县国强白莲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0月,由老村支部书记周国强牵头,现任支部书记李德军支持并任理事会成员,从事白莲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注册资金95万元,现有社员52户,连片种植唐庄优质白莲200多亩。

唐庄白莲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并被认定为全国农1动会指定产品,合作社被评为南阳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30强。合作社白莲生产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的模式,从选种、莲田整治、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有机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环环把关,严格监督,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剂、农药、化肥等,并有农事记录。目前,唐庄白莲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在本地周边县市十分畅销,并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价格高出本地一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我乡支柱产业的一朵奇葩。

五.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饽饽馍

砂子馍、饽饽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选用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用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在面饼上。约四、五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馍即成。

砂子馍、饽饽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具古代“石燔”的遗韵。“石燔”是将谷物置于烧烫的石块上焙熟。砂子馍以发酵面团包裹猪板油和配制的佐料用滚烫的鹅卵石焐焙而成,其做法与古代的“石燔”一脉相承。地方风味小吃最能反映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唐代李匡义所著的《资暇录》一书中就有石子烙饼的记载。同州人“好相彦(好争斗之意)”,为打官司事先备好牢粮,用烧烫的石子烙烤熟薄面饼,故名“彦饼”,后因此饼是用石子代替鏊烙成的,又称“石鏊饼”。在唐代,石鏊饼还曾作为贡品入宫。且与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的“天然饼”亦异曲同工:“用上白飞面加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成饼样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的小鹅卵石衬而焙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可。”饽饽馍源于“香饽饽”一词语,更显其香脆可口。

说起砂子馍、饽饽馍,潼关人最爱吃郭家的。他家做馍有决窍,所做的馍色香味形最佳、储存时间长,每天都将鹅卵石在清水里淘洗一遍后再去烙饼,这样烙出的饼没有一丁点焦黑。潼关郭家石子饼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作为传统肴馔的风味小吃,如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积淀渲进一样,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砂子馍造型独特,可圆、可方,烙出的花纹像翻过来的石榴皮,颇有一种天然的图案美。其口味也特别,砂子馍用优质小麦面、小茴香、胡椒、香油、食盐和猪板油做成,吃起来外酥内软,油而不腻,葱香味浓。配加鸡蛋、食油的郭家饽饽馍更是当地 “坐月子”媳妇和老人的最佳食品。  

六. 甘肃省 天水 秦州区 回回馍

   又名烤馍,本地称“锅子”。白面配上蜜、鸡蛋、白糖、清油,揉团发酵掌握好火候入锅烘烤。它色泽金黄,形如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脆酥而不碎,清香味甜。
 

七.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八. 山西省 晋城 阳城 高庄馍

到阳城旅游,品着餐桌上的佳肴怎能没有一些主食相配呢?高庄馍松软、香甜,驰名晋东南,您不妨来品尝品尝。

高庄馍比一般的馍个高体大,洁白如雪,松软似海绵。看似简单的一个馍,制做上却有严格的要求。首先,麦子要淘洗干净,在30℃的温度下盖湿布发芽。出芽后,晾干磨成面粉。做馍时,先取一定比例的曲、小米、温水搅成稠米粥,在35℃下,放置六至八小时制成麸酵。接着,把麸酵放在30℃—40℃的温水中泡一个小时左右,取出制成小酵。然后,再用小酵和面,在35℃的温度下放置八个小时。最后,再加麸酵,用芽麦面粉和面,揉至手不沾面,面不沾盆为止,叫手、面、盆“三光”。做成馍状后放入特制的木头盒子中,在座火的蒸锅盖子上放置二十分钟预热后才可上火蒸熟,当地人叫“发”馒头。这样蒸出的馍光洁白亮,高大整肃,形似蒙古包,色如雪,软似棉,皮薄如纸,内瓤自然分层,闻之清香,食之爽口,为宴客的主食,故名“高庄”。

高庄馍制作工艺复杂,稍有不慎,做出的馍就不能称为佳品。制作精良的高庄馍入口香甜,颇耐咀嚼,烤干后又酥又脆,老少皆宜。而且经夏不生蛀,不霉变。

九. 河南省 郑州 荥阳 柿饼

霜降前后柿子成熟。用镟柿子车削皮,爆晒、捂汗、吹风、出霜、使之软化、糖化、制成柿饼。柿饼因处理柿蒂的办法不同分为毛货、净货两种。柿蒂外沿剥光者为货,不剥者为毛货。柿饼分水饼、灰饼两种。水饼扁圆,个大、质软、糖多、味甜、性弱、肉色棕红透亮,来年天热易“回霜”。灰饼椭圆,个小、质硬、肉色深褐,甜度稍次于水饼,但耐久贮,适于远销,又是炕饼的上好原料。
柿饼食用,甜味持久。夹以核桃仁或花生米,咀嚼起来甜中透香,别有风味。用撕碎的柿饼或软枣冲开水饮用可醒酒,可代茶。用豌豆和柿饼制成豌豆馅,冷凉切块,以竹扦插食之,凉甜香软。

十. 广西 河池 宜州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

松糕馍、印版馍,是宜州家喻户晓的街头游卖小食。

松糕馍、印版馍都是油粘米做的糕点,松糕是模具压成的一寸正方体,全身雪白,似白米饼而又柔软,似发糕但米粉不经过发酵,入口松散,故名“松糕”、“松糕点”;印版馍似馍又不是馍,正确的说法应为用饼印的印版压出来的馍。圆形,直径约5厘米,厚l厘米,由于用木雕花的“饼印”(宜州方言,即制饼的木质模具)压出来的馍,上面有龙凤呈祥或蝙蝠寿星翁,寓意福星高照,也有花鸟图案。蒸熟后呈棕红色。既软又韧,清甜爽口,不沾牙,不腻喉。老少皆宜,经济实惠,花一毛钱可以二者兼得。二者看似平常的糕点,但神奇得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二者一方一圆,一白一黑、一松一韧,味道各异,制作工艺不同的“高汉差”糕点,宜州人偏偏把它们“强迫搭配”,强扭在一块。卖者同时做,同时卖,而不另做别的,买者同时买两样,同时夹着一块吃。单独吃各有各的风味,夹着吃又别具一格。因而自古以来,提到松糕,肯定连着印版馍,使外地人误会为一种糕点之名,而忽略了其实是两样不同的东西。

松糕馍、印版馍这两件小食,不知道是宜州的“土著”还是“舶来”,无从考据。但据老一辈的人说,他们的上辈又听上辈人说,祖祖辈辈都吃过,不管它俩来自何方,已在宜州“安家落户”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岁月了,已成了宜州地地道道的风味小食,更成了宜州糕点的“代表”,如果在外地与陌生人闲谈,凡自称是宜州人的,不用别的什么检验,只要问问他什么是松糕馍、印版馍?能够讲得出,可相信他一半是正宗的了,讲不出也许都是些冒牌货,因为松糕印版馍在宜州人中印象很深,可谓家喻户晓,老幼皆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