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潮汕龙湖特产什么粿 潮汕正宗特产小吃粿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潮汕龙湖特产什么粿 潮汕正宗特产小吃粿品更新时间:2024-04-17 16:18:00

一.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嵌瓷

嵌瓷是采用各种色彩晶莹的瓷片,经艺人精心设计、嵌贴而成的工艺品。它是潮汕地区一项富有地方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门类,始创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初期主要用于屋脊装饰,后来逐渐发展为室内陈设装饰品。其基本特点是质感厚重,色彩浓烈,明快大方,富丽多姿。嵌贴成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等艺术形象,能久经风雨,永不褪色。嵌瓷因其风格独特,雅俗共赏,至今依然富有深厚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们的赞赏。

二.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油泡鱼册

油泡鱼册

用料:
    鱼肉300克,火腿100克,湿冬菇75克,笋125克,芹菜50克,鸡蛋2个,味精5克,精盐5克,胡椒粉1克,湿淀粉35克,上汤50克,生油1000克(耗100克),蒜米50克。

制法:
    (1)将鱼肉刮下剁成鱼肉茸,去净筋盛在盆内,放入味精、精盐拌和,使劲地搅匀至有粘性待用。将火腿、冬菇、笋、芹菜均切成条。然后将打好的鱼肉取一小团放在钻板上,用刀拍压成小薄片,上面放上火腿、冬菇、笋、芹菜条郑起来,制毕后用刀切平两头,便成鱼册生胚。把蛋白放进碗内,加入湿淀粉,拌和成蛋白浆待用。
    (2)用一只小碗,加入味精、精盐、胡椒粉、料酒、湿淀粉和少许上汤拌和,调成芡汤待用。
    (3)烧热炒鼎倒入生油,待油烧至七成熟时,将鱼册拖上蛋粉浆投入油鼎拉一下油倒出,沥去油分。炒鼎下猪油,把蒜米炒成金黄色,倒入鱼册,烹入料酒,和小碗内的调料,颠翻几下,取出装盘即成。

特点:
    鲜嫩,脆香。

三.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四.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生炒鱼面

生炒鱼面

用料:
    鱼肉400克,肉丝50克,湿冬菇25克,方鱼末5克,生葱5克,豆芽菜100克,味精5克,精盐5克,胡椒粉l克,料酒10克,麻油l克,湿淀粉30克,上汤50克,干薯粉50克(耗25克),生油1000克(耗100克)。

制法:
    (l)将鱼肉用刀刮下剁成鱼肉茸,去净筋,盛在盆内,加入味精、精盐、使力揉和,搓成团。薯粉用布包扎,然后将鱼肉压扁,扑上薯粉,放在按板上,用木棍碾成大薄片,放进开水锅里泡一下捞起,用清水漂净晾干水分后,用刀切成丝,拉开成面条样。
    (2)将冬菇、火腿、笋、芹菜均切成丝,豆芽菜洗干净,另用一只小碗,加入味精、精盐、胡椒粉、料酒、湿淀粉和少许上汤,调成芡汁待用。
    (3)烧热炒鼎倒入生油,待油烧至七成热时,投入肉丝炒散,随即将鱼面倒入热油中溜后,即倒入笊篱沥干油分,在原热鼎内放入少许油,投入冬菇、豆芽菜、笋、芹菜丝一起炒香,再将肉丝、鱼面投入、烹入料酒,倒入芡汁,颠翻几下,起鼎装盘,撒上方鱼末即成。

特点:
    味鲜香爽滑。

五.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汕头菜脯

汕头菜脯选用本地产萝卜,配食盐,经传统腌晒而成,是潮汕地区居家佐餐的传统小菜,口感香脆,是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

六. 广东省 揭阳 揭西县 潮汕金木雕

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工艺美术品。潮汕金漆木雕与浙江东阳木雕为中国两大木雕体系。多用樟木为料,素以多层镂空、金碧辉煌、夸张装饰的风格著称。金漆木雕始于唐宋,盛于明清,通常作为建筑物、家具及神器的装饰或构件。建筑装饰包括檐角、柱头、横梁、门楣、屏、门等多种,家具装饰大至床、几、桌椅、茶橱、衣柜、梳妆台,小至灯芯筒、纸媒筒等。神器配合民间迎神赛会,有大龛、神轿、神亭、宣炉罩、馔盒等,还有案头摆设的小屏风、镜屏、圆雕狮子、蟹篓、花篮等。

形式大体分为浮雕(是在平地上浮起者)、通雕(又称透雕,即无底子而遍体通透,多层次镂空者)、圆雕(即立体雕)等3种。表现的传统题材,大都来自民间神话、传说、戏剧和历史故事,还有各种珍禽瑞兽、花果虫鱼。对江海中的水族、亚热带的植物表现得尤为出色。艺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不同的装饰,把浮雕、通雕、线刻或单独,或相间,或综合地灵活运用,表现了不同的形式美。最具代表性的是穿透、镂空、多层次的通雕,它吸收了圆雕、浮雕、阳刻及绘画的某些长处,能把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有条不紊地联系起来,既做到叙事明了完整,又能使造型单纯概括,经得起玩味观赏。金漆木雕对人物和环境的处理,亦虚亦实,构图不受透视法的约束,常加以适当变形,讲求疏密匀称,穿插联结紧凑结实,因而对于建筑物,不仅取得了装潢富丽之功,还保持下外壁的平面感,显得更加浑厚、坚牢,层层叠叠,剔透玲珑。

广东省博物馆、民间工艺馆、广州美术学院分别收藏了近2.0万件金漆木雕作品。老艺人张鉴轩、陈舜羌的木雕作品《蟹篓》,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造型艺术展览会上获铜质奖章;《雏鸡五福梅》、《龙虾蟹配鱼》等4件反映中华南国风貌的梭形通雕大挂屏,每件3平方米,悬挂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广东厅;1979年,李水棕、叶锡永的《龙虾蟹篓》参加了全中国工艺美术展览,被视为珍宝,陈列在汕头工艺美术陈列馆。


1982年,汕头市木雕厂为广州东方宾馆制作的总面积54平方米的巨型挂屏《大观园庆元宵》,有200余人参加了制作,整幅作品用300多片20X 200厘米的樟木片组成,耗金箔50万张,工时3个多月。作品场面宏伟,气势磅礴,构思新颖,布局合理,径路曲折而分明,层次重叠而剔透,体现出潮汕传统工艺的特点,是世界上最大型的金木雕屏,于1982年获得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部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希望杯奖)。年末,汕头市木雕厂又为东方宾馆制作了刻有人物623人、骡马42头、骆驼3头、猪牛14头、船17艘和有各种物品的大型挂屏《清明上河图》

七.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粿仔脯

潮汕人历来好食“粿仔脯”,其由来已久。然此物为何人发明创造,这里则有一段传说。

揭阳龙溪都人郭贞顺,生天元皇庆元年(公元1312年),为县邑郭教谕之女,自小淑惠,喜爱诗书。许配潮阳周伯玉为妻,读书更为勤奋,精通经史,尤以数学、诗文为最。

时值元末明初,四方豪杰并起,战争连年不断。郭贞顺深具数学预算之才能,又识读经书,知道潮阳虽远离中原、地处海隅,但难保战争不会至此。若潮阳波及战争,农桑荒废,商贾枯竭,则后果不堪设想。遂计划发明一种粮食,既不影响当时粮食,又可久藏。但日复一日,郭贞顺绞尽脑汁,尚未能发明这种东西。

一天郭贞顺在喝稀饭,偶然间在饭碗里发现有几小块东西,挟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遂将碎块放在盘中细看,仍不知何物。后又到米缸里将米翻个彻底,也未见有异,这时她才记得起今天煮的米是几天前祭拜海神的米。但为何有此东西?她又细细思索……最后她终于发现:几天前在祭拜海神时,有几小块粿条掉落在米盘上,几天后用这些祭拜海神的米煮饭时,掉落在上面被晒干了的粿条块和米一起被煮熟后,里面就有这此“挟之即碎,嚼之清香可口”的东西来。

此后,郭贞顺便教人将神的粿品切成碎片,然后晒干储藏。

不久,战争果然殃及潮阳,潮阳地区一片饥荒,幸得郭顺贞发明“粿仔脯”,才使邑民有充饥之物,渡过难关。

八. 广东省 汕头 龙湖区 万石金鱼

汕头万石金鱼位于鸥汀街道万石居委是一个久负盛名的金鱼养殖专业村,金鱼养殖业已有近100年历史,大部分村民具有丰富的养鱼经验,现有养殖及经营专业户70户,平均每年出产各类金鱼约30多万条,平均每个专业户年收入超20000元。



万石村养殖的金鱼包括名贵的金鳞泡眼、半鳞泡眼、珠兰、绒球等优良品种,畅销香港、深圳、广州等地。为扶持金鱼养殖业向规模化发展,万石居委积极规划筹建金鱼观赏一条街,除经营传统名贵金鱼外,还将经营各种观赏鱼类,展示现代水族文化,增强观赏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九. 广东省 汕头 南澳县 潮汕春饼

春饼应该算得上是汕头的名小食了。春饼原是立春日的食品,唐宋时称为春盘。清代以后制作上有了改进,其馅料由芹、韭、笋组成,表示勤劳、长久、蓬勃之意。以后成为四时皆备的小食,称为春饼。制作用料逐步改进。



现代潮汕春饼的用料和制法:将面料制成的薄饼皮披开,放入用鱼露、味精、胡椒粉、麻油、猪油搅拌均匀的绿豆瓣,猪肉,鲜虾肉,香茹,虾米和蒜茸,包成卷状,用稀面糊粘紧接合处,放入约180℃的油锅炸至呈金黄色。其特点是:外皮酥脆,馅料浓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