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特产咸豆糍粑 贵州小吃特产糍粑豆干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特产咸豆糍粑 贵州小吃特产糍粑豆干更新时间:2024-05-18 00:12:10

一. 重庆市 巴南 凉糍粑

凉糍粑产于重庆,制法分三步:1、把糯米淘洗干净,用温水泡二三个小时,控干水后装入饭甑内,用旺火蒸熟,然后,将熟米饭放入石礁窝内。舂茸成糍粑,用热的帕子搭盖。2、把芝麻粉、蜜桂花、白糖、食用桃红色素拌匀,制成芝麻糖。再把黄豆炒熟,磨成粉待用。3、糍粑放在案板上晾凉后,分成两半,一半放在撒有黄豆粉的案板上,摊开压平成片,将洗沙均匀地抹上。将另一半糍粑成大小、厚薄差不多的片,盖在其上,再把芝麻糖撒在面上,切成块就可以了。其特点为色香味俱佳,糯软醇甜,入口凉爽,沁人心脾。

二. 贵州省 遵义 仁怀 二合枇杷

二合枇杷

“树繁碧玉叶,枝叠黄金丸”,黄澄澄的枇杷惹人喜爱,金色的二合令人神往。春风过,百果香,艳阳高照,五月的二合是枇杷的海洋,山上山下,坡地上,平谷里,一片片金黄的枇杷挂在绿油油的枝头,果香四溢。

据了解,该镇经过近几年的精心打磨,枇杷种植水平全面提升,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近年来,该镇按照“特色农业富镇”思路,高唱“枇杷行”,围绕产、供、销打转,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形成发展共识。

一是抓规模,扩大种植面积。通过上级党委、政府大力协助,从政策上重点支持,从财力上重点倾斜,从人力上重点扶帮,并充分利用荒山荒坡,向规模化种植进军。二是抓管理,提高种植效益。抓住品种关键,三分种,七分管,以五星枇杷优良品种为主,狠抓合理施肥和疏果,提高单颗重量,提升品质。三是抓培训,提升果农技能。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田间地头,培训专业果农,让他们迅速掌握剪枝清园、疏果套袋、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四是抓销售,巩固周边现有市场,充分扩大市场半径,充分显现该镇一村一品的农业特色。

目前,该镇五星枇杷已发展到玉屏社区灯盏沱、沿河村赵家沟等地,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20多亩,平均亩产10000元以上,按照现在10元每公斤计算,每年可为农民增收320多万元。二合枇杷,已成为农民的“民生银行”。

三.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威宁荞麦

威宁荞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威宁荞麦

贵州威宁盛产荞麦,素有“荞乡”之称。荞麦分为苦荞和甜荞两类,反映出荞本身甘苦统一的特性,也寄寓着人民生产荞麦的内涵。甜荞口感好,但营养不及苦荞。故有“甜荞养嘴不养身,苦荞养身不养嘴”的评说。威宁的农业科技开发研究者,深谙苦荞消炎健胃的价值。苦荞含有19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为人体必需,含有铜、铁、锌、铬、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C、E,特别是防癌治癌的芦丁含量最高。因此,确定了以食代药的开发构想,研制成了“老荞酵”荞酒、荞益粉、荞炒面等系列食品。

产地范围:贵州省毕节市威宁自治县雪山镇、哈喇河乡等34个乡镇(街道)现辖行政区域。

《威宁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威宁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威府呈〔2015〕152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威宁荞麦》(草案)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平塘县 贵州剪粉

贵州剪粉

贵州剪粉在贵州全省各地均有家庭或手工作坊生产,是全手工制作,无任何添加剂。

素剪粉是纯绿色小吃。它以酸、辣、清爽、柔软、可口、开胃的独特风味吸引着人们的食欲,在众多小吃行业中往往不哀,且占据着一定的位置。近几年它以冲出吉区域,被部分外出打工的罗甸人带到江浙从业,这独俱罗甸地方特色风味的素剪粉,不断受到当地人的赞赏和喜爱。

素剪粉的制作原料就只大米一样(选较造的米,现在当以“贵曹米”为首选)。制作方法也较简便,先将选好的大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泡八小时后(用温水时同减半),按1:2.5:0.1千克的米:水,熟饭的配比混合磨成浆用器皿装起,再把特制的杉木蒸笼(长52公分,宽45公分,每架蒸笼三到五层不等,每层间隔10公分)放置在直径100-110公分的炒菜锅上,在锅中放三分之一容量的水,用火将水烧沸后,再用小汤勺盛一勺米浆倒入粉盘中(一勺0.05千克,粉盘50公分,宽35公分),然后摇动粉盘使米浆自然流动铺满底后,从蒸笼侧面(特别的盘口)插入,三分钟即可取出,将已熟的米粉从盘中取下叠为五折,再用十公分剪口的剪刀按一公分一条依次剪装碗里(这就是“剪粉”名称的来历),再加以辅料即可食用。

五.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辣甜酒

辣甜酒:辣甜酒是新发乡布依族人招待亲朋好友的最主要特色饮食,当然,不是正餐。只要有亲朋好友到其家中做客,首先招待您的不是泡茶,而是用勺子舀上一勺辣甜酒,加上冷水,搅匀后递给客人。平常,辣甜酒也是布依人家做农活回来后最好的解渴食品。

其做法是:以玉米,大米为主料,蒸熟后冷却,放入碾碎的土酒药,搅拌均匀,放入器皿中,用稻草或不用的旧衣服将器皿包裹,让玉米或大米在器皿中自行发酵,在发酵过程中不得打开器皿,否则会“走气”。发酵过程视气温而定,一般为二至三天。时间到后,如果要确保酒已经酿好,可凑近器皿用鼻子闻,如果有酒香,表示可以揭开器皿,取出酿好的米酒或玉米酒,如果没有,则还要继续让其发酵。

取出的米酒或玉米酒是甜的,不同于其他民族,新发的布依人不喜欢喝甜的米酒。所以,刚取出几天的酒布依人是不怎么食用的,而是要再放上一段时间,让其变味,即有辣的味道后,布依人才食用。这时的米酒或玉米酒才叫“辣甜酒”。“辣甜酒”在45度以上,不善于饮酒的人会喝醉。当然,布依人除外,这也练就了新发乡布依人的好酒量。

六. 广西 崇左 凭祥 白糍粑

白糍粑

白糍粑,糍粑之一。此食品是逢年过节的特有食品。它是以上等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掏洗净后浸透,放入蒸笼内,蒸至熟软松化。捞出放入石舀内,两人用木棒捣碎后上锅蒸。将蒸熟的糯米饭捣烂成软韧的糍粑,捞在盆内,趁热分成小团,再将小团捻扁成圆形,每个糍粑厚约一公分,直径一般15至20公分。婚嫁用的,则做到30至40公分,还要在白糍粑上剪贴“龙凤呈祥”、“吉祥如意”等字样。如将白糍粑放入碱水内,可保存数月,随时可取出洗净食用,汤煮、煎烤均可。此食品具有美味香甜、松软爽口等特点。

制作方法

1、把芝麻花生分开炒,至熟。然后分开捣碎芝麻和花生。花生炒熟后拿个硬物碾碎,把皮去掉。再把花生芝麻混合一起,放250克的白糖一起搅拌,馅就做好了。

2、倒入2斤半的糯米粉。用温水和、最好加点白糖进去和,使其皮有淡淡的甜味。再把剩下的半斤糯米粉放干锅里炒,小火,怕它糊了。(炒这糯米粉用来散在煮好的糯米粉上。防止粘手)

3、把和好的糯米粉揉成小团压成饼状,放入沸水里煮,待锅里的糯米饼浮在水面说明熟了,然后一个个捞出来放盆里和,因为糯米粉比较粘,需要很用力的和,最好是有根木棍,用来捣。我木有木棍用了个汤勺,慢慢捣。

4、捣好后在其上面撒上炒熟的糯米粉,里面也记得撒哦,防止它粘手。

5、最好把弄好的糯米团揉成小团象包包子那样把它包好就可以直接吃了。为了防止包好的糯米糍粑粘在一起最好也撒些熟糯米粉,吃的时候把糯米粉拍掉就可以吃了。

风俗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各地的春节风俗,各地因民族不同而各有差异。腊月里“打糍粑”是一年中的大喜事,全家都高高兴兴的,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小孩子知道,一做糍粑就快要过年了。民国时期的《永顺县风土志》中记载:糯糍粑,系糯米饭在石臼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圆月,大者直径约五尺,寻常者约四寸,厚三分至八分不等。一般的糍粑只有巴掌大小。直径五尺的糍粑,大约是祭祖等特殊场合才用。

七. 贵州省 贵阳 修文县 贵州罗旬水晶、望谟冰洲石

称水晶可清心明目,驱鬼避邪,改善家居磁场。贵州罗甸水晶清澈透明,为水晶之佳品。民间认为冰洲石与水晶有相同之功效,贵州望谟冰洲石储量为中国第一,是中外人士争先收藏之珍品。( 贵阳)

八. 湖北省 黄冈市 黄州区 黄州糍粑

糍粑,为黄冈地区传统名吃。“杀年猪,做米酒,打糍粑,腌腊肉!”打糍粑是黄州流行的年俗。对于黄冈人而言,打糍粑的象征意义甚于物质意义。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吃着新鲜的猪肉,就着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把整个一年都能照亮。如今黄冈的传统年俗正在流失。

打糍粑是江淮一带的旧俗。糍粑曾是黄冈老百姓过年家家户户必备的食品之一。年前,家家户户打糍粑,亲戚邻居都来帮忙。在打糍粑之前,先将糯米淘净浸泡两三天后,放入木质蒸笼大火蒸熟。“为防止蒸锅水烧干,要不时地沿锅边向蒸笼里加水”。

将蒸熟的糯米拿出来放到“地窝子”里,“地窝子”是用硬石头做的,有80厘米见方,中间掏成半圆,男人们用枣木棒不停地捣地窝子里的糯米,糯米太黏捣着费劲,往往是一群男人,一边转圈捣一边唱号子歌。等到糯米全变成面团没有米粒而且很黏时,就打好了。刚打好的糍粑,冒着热气、闻着清香、摸着柔软、看着洁白、吃着滑嫩。

将整团的糍粑都拿起来放在一张大门板上,平整成大约5厘米高的样子,等糍粑慢慢变冷变硬后,用刀切成块,用瓦缸或桶装新鲜的冷水浸泡。春节时可以将糍粑油炸、火烤、打汤等,来招呼客人或自己食用。

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或煨一罐鸡汤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九.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南乡白糯米糍粑

南乡白糯米糍粑是广西省贺州市八步区之一,它是以上等糯米为原料,将糯米掏洗净后浸透,放入蒸笼内,蒸至熟软松化。捞出放入石舀内,后用木棒捣碎后上锅蒸。再将蒸熟的糯米饭捣烂成软韧的糍粑,捞在盆内,趁热分成小团,再将小团捻扁成圆形。此食品具有美味香甜、松软爽口等特点。

十.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豆香糍粑

沙县豆香糍粑被称为古代汉族传统饮食的“活化石”的沙县小吃,属源远流长的中原汉族饮食文化传统的一个分支,它既有福州、闽南一带的饮食特点,又有汀州一带山区客家饮食文化风格。因此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沙县小吃又分为两大流派,即口味清鲜淡甜、制作精细的城关小吃流派,代表品种有扁肉(面食)、烧麦、肉包等,独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镇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为主,如米冻、喜粿、米冻皮(粳籼面)、牛系列等。

历史上,夏茂人基本属于客家,喜外出。因此外出经营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几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踪迹,这种流动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与经营服务分离,即加工的不经营,经营的不加工,形成低工艺的简单重复劳动。而沙县城关人则是山区文化,喜欢自己加工自己经营,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经营格局,城关流派沙县小吃制作精细,品种多样,成为沙县小吃的主角。因此,到过沙县的人必尝沙县小吃,吃了“沙县小吃”都有“沙阳归来无小吃”之感叹。

原料:糯米、黄豆、豆沙、白砂糖

作法:

1.糯米浸泡好后磨浆压干水份成糯米湿粉,黄豆炒香磨成黄豆粉;

2.将糯米湿粉分成小团后包入豆沙馅;

3.上蒸笼蒸熟,沾上黄豆粉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