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恩阳区土特产 四川恩阳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恩阳区土特产 四川恩阳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7 20:03:25

一. 北京市 朝阳区 面人

面人

二. 四川省 泸州 江阳区 渔溪鲇鱼

原料:鲇鱼、鲜红椒、花椒、芹菜、小葱、郫县豆瓣、料酒、盐、油、酱油、鸡汁、蒜瓣、姜

做法:

1、把鱼先用豌豆粉码芡,将油锅端上,当油七八成熟的时候,把鱼下油锅一过即捞出来。

2、在锅内留少许油,凉至四五成热把姜末和豆瓣剁碎,放入油锅里煸炒,炒香后放入鸡汁或者其他鲜汤熬开。

3、汤开后把鱼块倒进锅内,用中火烧炖七到十分钟,少翻动为好。

4、起锅前几分钟将花椒、芹菜、蒜瓣等作料撒入锅内,勾水芡、收汁。起锅后撒上葱花、些许花椒面,盛盘装好。

三.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昭阳油茶

油茶,原指的茶子树,是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生活中有很多种被称为“油茶”的小吃和饮品。

茶科茶属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叶部含有花黄素、茶碱等,是医药工业的原料。木材可做小型农具。

油茶树高达4~6米,一般2~3米。树皮淡褐色,光滑。单叶互生,革质,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边缘有细锯齿,长3-10厘米,宽1.5-4.5厘米,花顶生或腋生,两性花,白色,直径6-9厘米,花瓣倒卵形,顶端常二裂。蒴果球形、扁圆形、橄榄形,直径3-4厘米,果瓣厚而木质化,内含种子。种子茶褐色或黑色,三角状,有光泽。

油茶喜温暖,怕寒冷,要求年平均气温16~18℃,花期平均气温为12~13℃。突然的低温或晚霜会造成落花、落果。要求有较充足的阳光,否则只长枝叶,结果少,含油率低。要求水分充足,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毫米以上,但花期连续降雨,影响授粉。要求在坡度和缓、侵蚀作用弱的地方栽植,对土壤要求不甚严格,一般适宜土层深厚的酸性土,而不适于石块多和土质坚硬的地方。

四. 云南省 昭通 昭阳区 洋芋全席

滇东北一直是被历史所卷积的一块沃土。神奇的大自然在此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以致于每个人都喜欢的美食,在此也是一种被大自然所眷顾的馈赠。

昭通的洋芋全席,的的确确就是一种奇妙的存在。带来的是一代代人的福祉和感动。本来洋芋在云南很多地方出产,而以昭通的最为有名。

据清代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可推断公元1848年以前云南就已引进马铃薯栽培。 在云南,“吃洋芋长子弟”(子弟意指英俊、漂亮)是云南人的一句口头禅。作为洋芋最为有名昭通,吃法甚多、做法易学,常见做法有吹灰点心、炸洋芋片、煎洋芋饼、干焙洋芋丝、炒洋芋丝、红烧洋芋、老奶洋芋、凉拌洋芋、酸菜洋芋汤、洋芋焖饭、洋芋圆子……

在昭通,可谓“无洋芋不能成菜”。洋芋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有人赞誉它是“地下苹果”。洋芋在北方又叫“山药蛋”,但有些地方的洋芋又麻又嫩,不知是否芋种和土壤的问题,为此,那些山药蛋都被打成了淀粉或干脆卖掉,换几个零钱。昭通人却对它情有独钟,甚至把它当成主食。乡下走走,热情的主人总会把洋芋作为第一道迎客的佳肴端上桌来,看着那热气腾腾白白胖胖的熟洋芋和喷香可口的蘸水,就由不得你不动筷子了。城里的餐桌上,洋芋丝也是铁定要上的菜。昭通人常会说这样一句口头禅:“吃洋芋长子弟。”(意指英俊、漂亮)可见其美味和知名度。

昭通人偏爱洋芋,也许和从前的艰难岁月有关吧,在举国上下都经受饿饭的日子里,洋芋对昭通人恩施,救活了无数饥饿的人。洋芋对贫穷而质朴的昭通人来说,是另外一种骄傲。每年夏天,在热浪滚滚的田间,总会出现翠绿一片。面对这样的情景,你仿佛觉得自己走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就是洋芋苗苗,你们城市怕是见不到这样的盛景吧!” “今年雨水不济,全靠这洋芋填肚子。别看开春以来滴雨未下,可每亩挖上个1000多斤没问题。这可是咱老百姓的救命蛋啊!”在一旁的老农总是抑制不住内心的自豪,说话间,他们脸上的“沟壑”也顿时平坦了许多,仿佛已经看到了土层下茁壮成长的洋芋蛋蛋。

如今的洋芋,早已成为餐桌上五花八门的美食特色之一。

五. 陕西省 榆林 榆阳区 洋芋擦擦

又名“洋芋不拉”、“洋芋库勒”,洋芋就是土豆。洋芋擦擦取洋芋若干,用擦子擦成寸长的薄片儿,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未等,同面粉搅匀,上锅蒸熟。食用时,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面、酱、醋和葱炝清油,酥绵可口,久吃不厌。

六. 北京市 朝阳区 北京绢花

北京绢花,古时称“头饰花”,源始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相传,唐玄宗李隆基的宠妃?杨贵妃左鬓角上有块伤疤,每天都要让宫女们采摘鲜花戴在鬓角上。但是,到了冬天,鲜花调谢。一个心灵手巧的宫女用棱、绸作成假花献给贵妃。后来,这种“头饰花”传到民间,盛行一时,逐步发展成独具风格的手工艺品“绢花”。

北京绢花以造型优美,做工精细,色泽悦目,谐调、柔润,形象逼真而名扬中外。清代,北京著名艺人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如今品种已由原来的几十种发展到2000多种,有戏剧花、花纤、花篮、盆景等。

七. 四川省 德阳 旌阳区 通江李子

通江镇有300余年栽植李树的历史,优质的大白李452亩,12万余株李子树分布于凯江河两岸的4个村、17个村民小组,优质李子品种8个,年产李子25万公斤以上。

每当阳春三月,山上山下、农舍前后、漫山遍野李花洁白如雪,加上葱绿的翠竹和柏树,景色分外妖娆迷人,美丽壮观。德阳李花民俗文化节在此年年举办,年年有新样,年年有特色。

八. 云南省 保山 隆阳区 口水羹

故名思义,“口水羹”就是加进了口水的粥糊。(嘿嘿!希望不要就此将您吓跑!)“口水羹”是笔者自作主张为其另起的一个别名,为了使读者对这东东有个形象直观的了解,而用了这个直意的代名,用得未必贴切。在腾冲,它的真实名称应是“炒面渣”(借用渣:音zha发第三声)。此字在方言里,是专门用于表示食物种类中譬如粥、羹.....等此类糊状熟食的笼统称谓。不过,这里用渣来代替,只是因为两个字发音比较接近,而字义却是大相径庭的!我们这个地方,中原文化引入较早,传统思维和旧观念显得根深蒂固,某些方面甚至是被“发扬光大”了的。即便普通人的一生,也必需历经多次的封建“礼信”!有些居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打从娘胎里爬出,这些旧事物总无时不在地困扰着人们。从婴儿时期的“满月”、“百天”、“满岁”到长大后的成人礼,然后从五十岁开始,每隔十年都要进行的生辰祭祀活动,一直到百年归终后的“风光大葬”。其间,诸如盖房起屋“喜乔迁”,男婚女嫁“三十六”,甚至死后都要做“五七”、“周年”、“脱孝”等等名目繁多,大大小小的各种“功课”!少说也会有十来次呢,乖乖!谁家里但凡有桩大事小情,那就是食者的节日了!通常情况下,每家至少要么祭出“四盘四豉”,要么就上“八道碗”!随便摆个七八十桌是很普遍的事情!不管是吃得动的,“吃不动”的,人可以不来,主要是“人清”一定要到!没钱挂礼的,最起码要翻出块以前自家请客,别人送来却一直舍不得用过的“丝光垫单”,到坐客人家“人清处”记上,后面注明送礼人的大名,之后方可心安理得地入席就餐。要不然,如主人家的席面缺盐少油,令你食得不爽!则你就连出门之后想破口大骂的“例权”也要被自动取消,以后摆酒如想请请这家人,人家最多送你一个字

---

“呸!”

随着老百姓的生活一天天“滋润”起来,吃酒的场合更是越去越多了!气氛也更浓烈!可是,一盘盘的大餐却愈加“难动”了!道理十分简单:今天的人们,不再把那昔日里“风采无限”的“大酒席”当盘“菜”了!现在那些食者,己是不一般的“斯文”,哪怕是最讲究的“三滴水”!也丝毫吊不起他的任何胃口,多数人就那么寥寥吃些主餐前的甜白酒、糕点之类,正席多半是少有动弹的,最后心情好就喝点饮料,把那包压席烟几个人散散,稍后便起身与主人套话几句,随即扬长而去!待食客散尽,剩下主人家那几双呆眼是傻定了的!此时的情形是:“人清”倒也接了不少,通常说来,结婚、“抬重”这类的“大礼”,都会使主人略有赢余的。可偏偏这里是个崇尚“节俭”之风的起处,放眼望去铺天盖地的尽是一桌桌菜肴(很多菜可以说原封未动!),就要倒进泔水桶时,一家人的叹息之声竟也此起彼伏!(嘿嘿!原来浮华虚荣方为上上之风矣!)

说到这般时分,大家跷首以盼的“炒面渣”也将露出水面了!可以说,此物是以前饥荒年间的一件副产品。生于七十年代初往前那拨人,应该是会记忆犹新的,由于生活的苦,现实的“酷”,人性也是扭曲着的!风俗传统不得不讲,为了维系本家在家族中的地位,那些礼数就必需要到,以至于借钱赊米也要硬着头皮做排场!却总是入不敷出。那年头穷呀!做客的人,多是送一尺土布或者两包“阴阳心”饼子,却足以让一家上下蜂拥而至“吃大户”了!主人心上的苦水,还得自己悄悄去屋后的阴沟里倒掉呢!但人的脑子终归活络,苦日子里也能熬出些许人生“精华”来。就说“炒面渣”这玩意,不知是谁在哪个时候,一不留神便成了这东东的始作甬者。那些舍不得扔的剩菜,热来热去眼看就快变质了。他却把己淘过的剩米晾干拿到锅中炒热,然后到磨坊碾成米粉,回来再把所有残羹剩菜一齐倒入大锅中熬煮!随后把米粉撒入加上一点盐巴味粉再熬个半晌。忽然间,竟有一股奇异的香味,不可思议地从锅中溢出!待熬成稠糊状后,盛到碗中加一点红辣椒油......那份香呀!那口感呀!总之你绝对不可能相信,它的原料竟是如此这般不值一提!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晕菜越多越正点,多食却也不腻!两三碗下去,肚子豉了,还想拎个小桶什么的拿回家慢慢热着吃,居然还越热越好吃,越热味道更醇香呢!

现在的人呀,早不把那通酒席当回事了!但随后的“炒面渣”,却少有不爱吃的。即便有,也只是那些骄嗔做作,在本地被称作“貂婵”(刁馋)的那部份!其实,他们也从不否认“炒面渣”的好味道,只是心里那种对“口水菜”的所谓“过敏”反应作祟,迫使自己“残忍”地将其无端排斥掉罢了!

据说,腾冲的一位老乡,几年前在深圳开了一档叫“八宝珍”的酒楼,生意一直火得不得了!前久有亲友过去探望,竟发现“炒面渣”就是这里唯一的招牌菜!只是所用材料都是新鲜做出的,用我们老家的方式进行“深加工”后即时热卖!隔壁几间以前业绩不错的快餐馆,也被他家冲个七凌八落,从此便一厥不振!这些可都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只是不知道我那位老乡,知道我说过这些话后,他心里到底会感激我,还是会呕我的气呢!

九. 北京市 朝阳区 北京蜂糕

蜂糕是用面粉或米面加糖、果料等蒸制而成的一种糕食小吃。因为这类糕食掰开后,内中有较多蜂窝状的小孔,故名蜂糕。

红白蜂糕用面粉发起成稠面糊状,发好的面均匀地兑上碱揉匀,上面放上小枣、桂花、松仁、葡萄干等果料,然后将和好的面上笼蒸,果料在上面,刷一层油,蒸面时用筷子在面上捅几个出气孔,蒸熟即成。做红蜂糕用标准粉加红糖,做白蜂糕用富强粉加白糖。红、白蜂糕味香甜,松软利口。

碗蜂糕用富强粉和面发酵,然后对碱和白糖揉匀,用小碗洗净,里面刷上油,把和好的面放入碗内,上面放五粒红枣,用旺火上笼蒸熟即成。碗糕成碗形,上边开花,利口松软。



米面蜂糕实际上也是碗糕,不过它的原料不是面粉,而是粳米粉。它用粳米淘洗干净,用凉水浸泡4至5个小时,沥尽水后,碾成粉过细箩,用一个盆将老酵撕碎,倒入温水调稀,然后加入米粉搅拌均匀,盖上盖发酵,待发好酵后用碱揉匀,趁热倒在发面盆内,加白糖、桂花、碱面,使劲搅拌成糊状(放碱面注意碱要对得合适,使酸碱中和,恰到好处)。将对好碱的米糊盛入小碗,碗内先刷油,上旺火蒸后取出,上面撒青梅、瓜子仁、京糕丁,也可摆成图案即成。米面蜂糕呈乳白色,配以红绿果料,颜色美观,口软疏松,滋味香甜。因为中有蜂窝,故也称米面蜂糕。

十. 北京市 朝阳区 北京油茶

油茶也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北京油茶的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大米400克 红辣椒面10克 糯米100克 生姜25克 标准粉250克 葱花25克 菜油150克 苏打粉3克 芝麻150克 干淀粉25克 腌大头菜50克 鸡蛋15个 川盐75克 麻油15克 花椒5克

制作方法:

1.锅内放清水3千克,烧开后放入10克姜块,一根生葱(挽结),水沸撇去浮泡,捞去葱、姜,然后将锅端离火口10分钟,再将磨好的大米,糯米粉搅入水中。锅再置旺火上烧开,移放微火上煨熟成油茶糊。

2.标准粉500克放盐5克、苏打3克,加清水200克,调匀揉好,静置1小时,再搓成条状,刷上菜油,盘条发汁。锅内放菜油烧至七成油温时,将发汗后的面扯成50克重的节,拉成细如麻绳的线条,卷曲入油锅炸成油茶馓子。

3.菜油下锅烧熟后,分别舀入花椒粒、辣椒面中,制成椒油、红油。芝麻炒熟擀成细面,大头菜剁面细粒,生姜15克剁成末。

4.吃时,先将鸡蛋打入碗中搅散(每碗1个),再将油茶糊舀入碗中与蛋液和匀,放盐、芝麻面、椒油、红油、麻油、姜末、大头菜粒及葱花,油菜湖面上放入捏碎的馓子。

特点:味咸鲜香带辣,宜早点、夜宵,冬季食之尤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