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九江特产窝窝头 九江人爱吃的四大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九江特产窝窝头 九江人爱吃的四大美食更新时间:2024-01-07 02:02:09

一. 湖北省 武汉 青山区 苕窝窝

面窝是武汉地方性小吃之一,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武汉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其实用“面”来修饰“窝”并不贴切,因为它的成分中面粉只占少数,大部分是粳米磨成的米浆,还要加一定比例的黄豆浆,加葱花、细盐。炸时用的铁勺子,直径约5寸,四周下凹,中央凸起,用另一勺将那种混合浆舀入面窝勺,在中间一刮,然后下锅,下凹处因面浆多,所以肥厚,炸成后像个圆圈圈,吃在嘴里,酥、脆、软三种感觉混合。 面窝除了米面窝外,还有炸豌豆窝、红薯窝(武汉人称“苕窝窝”)、虾子窝,别有风味。在武汉的大街小巷,面窝是人们喜爱的小吃之一,也是跟热干面一样有特色的早点之一。

二.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三都米粉

周末回家,因为转移户口的事,我去了三都镇派出所,回想起来差不多有十几年没去过三都镇了,刚进三都镇,面对一排排整齐的新街道,一座座新楼房,我再也找不到我记忆中熟悉的三都镇了,三都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变化,现在是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两条小街的乡镇了,以前的木房早已被现在的漂亮的楼房代替,以前的地摊都变成了现在一排排整齐的商铺。唯一的熟悉的那就是大街上还是人满为患,人群密密麻麻,整个市集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宣传语,显示出三都不愧是市集重镇。

办完事到了中午,肚子有点饿了,心里不由自主的想起吃米粉,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吃三都的米粉,十几年没吃了,我非常怀念三都米粉。三都的茶馆很出名,十几年前,三都镇的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茶馆无数,无论春夏秋冬茶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中午,每个茶馆爆满,座无虚席,男女老少都挤在在茶馆里,大人们喜欢喝茶,泡上一杯茶,吃点甜点,一边喝茶,一边高谈阔论,有吹嘘之谈,也有内幕曝光之料,有点评国家大事之论,也有生活琐事之争……小孩子不喜欢喝茶,包括我在内,大部分小孩都喜欢吃三都的米粉,茶馆里也有米粉,三都的米粉粗而滑,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口感非常好,而且米粉都是店主手工制作,再配上三都特有的米粉调料,煮出来的米粉还没端出来,我们就闻到了香飘飘的米粉味道,让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小孩更是受不了,米粉一出锅,我们这些小孩就抢着去端,谁先端到,就是谁的,没抢到的只能一边等下一碗,一边嘴馋的看着别人美美的吃着,三都米粉主要有炒粉、汤粉、拌粉,每种又分鸡蛋粉、肉丝粉、素粉。小的时候条件困难,尽管鸡蛋粉、肉丝粉只贵五毛的钱,我们经常只能吃素粉,偶尔父母豁达一次,我们才能吃到鸡蛋粉或肉丝粉。尽管是素粉,三都米粉的香、辣、鲜、滑,我们吃的是相当过瘾,每次吃的是连汤的不剩一丁点儿。吃饱了就坐在茶馆里听大人们讲故事、笑话(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的事觉都是在说故事)。记得每次为了想吃三都米粉,父母要去三都时,我们这些小孩就想跟去,父母们不肯带,我们便使出全身解数:有撒娇的,也有哭闹的,有谈条件的,也有地上打滚耍无赖的,什么办法都用了还是不行,那只有偷偷的跟着父母后面,等到了三都才现身,父母无奈只能接受现实。三都镇是我们的临乡,离我家将近有十公里。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为了缩短路程,我们去三都都是走山路去,要走一小时。实在是三都米粉太诱人,我们是宁愿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也要去,而且是特别兴奋,都是你追我赶的跑着去,快到了三都才停下来等被我们远远甩在后面的父母。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再次端起一碗三都米粉,还没吃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味,顿时小时候吃三都米粉的一张张画面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画面的生动演义,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夹起一筷子米粉,送到嘴边,嗖一下,一根根米粉滑进嘴里,香、辣、鲜、滑,还是这熟悉的味道。和小时候一样,连汤的不剩,美美的吃完了一大碗。十几年吃过了各地的米粉,感觉还是三都米粉最好吃。虽然三都米粉没有桂林米粉闻名于全国,但三都米粉的味道我最喜欢,也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我就是喜欢三都米粉味道,或许我更想回味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味道吧?(杨仪平)

三. 陕西省 铜川 耀州 耀州窝窝面

耀州窝窝面是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的特色小吃。耀州窝窝面,其状五颜六色,肉沫钻进了面窝窝,因有口蘑肉汤座庄,所以口感筋、滑、香、爽,可谓色、香、味俱佳。

古称耀州的耀县(现在的铜川市耀州区),至今保留着一种家喻户晓的小吃——窝窝面。历史上的窝窝面并非面食,而是耀州当地婚娶丧葬、四时八节,老百姓宴席上必不可少的一道汤莱。顾名思义,“窝窝面”,就是因其用料中有如窝状面食而得名。

窝窝面讲究配料,烹制特别,是道典型的功夫莱。其做法是:用上好的精白面粉掺人鸡蛋黄,搀揉成硬面团(据说一个小伙子揉上10斤面的硬面团,都要出一身汗,长喘一阵气),然后把面擀开,切成骰子形大小状,用一种特制的如筷子头半圆般的工具,将这骰子面块一个个砘压成窝状;关键是要选上等的口蘑浇上鸡、肉汤,上笼蒸透备用,烹制时再将蒸透的口蘑放人鸡、肉汤锅中烩煮,并在汤锅中放人适量的用大肉烂成七成熟的肉沫,再下入基本煮熟的窝窝面,烹烩出锅前再加人葱末、姜末、和用油煎成菱形的鸡蛋片、香菜、切成薄片的核桃仁,使之在汤锅中烹烩为一体,最后勾芡、滴上等芝麻香油,便可出锅了。

窝窝面所用原料就地取材,烹制简单方便,俗可地摊叫卖,雅可登堂入室,四时八节皆宜,所以,一直是耀州一带脍炙人口的风味小吃。

随着改革开放,物流畅欢,老百姓商品意识增强,窝窝面也逐渐走出耀州,在三原、泾阳、咸阳、长武、彬县、富平、兴平,甚至西安均有售卖。有做汤菜卖,也有当主食用的。但据笔者观察,耀州小吃窝窝面,目前还处于“藏在深闺人未识”阶段,还难以与遍地开花的西岐小吃同日而语。

四. 江西省 九江 都昌县 黑蚬

黑蚬:鄱阳湖,淡水蚌类,体积小、介壳园形或心脏形,表面有轮状纹。肉鲜美,营养价值高,属低脂肪、高蛋白食品,产品远销上海、浙江、北京、广东、福建等省,还出口日本及东南亚。

五. 江西省 九江 柴桑区 九江特产

九江

六. 江西省 九江 庐山市 如意三石

庐山石鸡是一种生活在庐山山涧岩壁洞穴中的麻皮青蛙,又名赤蛙,它前肢小后肢强壮,因其肉质鲜美如鸡故而得名。庐山石耳因其形似耳,并生长在悬崖峭壁阴湿石缝中而得名,含有高蛋白和多种微量元素,是营养价值较高的滋补食品,是一种稀有的名贵山珍。石鱼生长在庐山的峡谷溪流中,体小,长而略扁,其肉细嫩鲜美,味道香醇,因而遐迩闻名。此菜突出庐山三石的珍贵,营养极佳。富含高蛋白,及碳水化合物及矿物质,有清热解毒行水利尿、养胃益肺之效。

原料

主料:净石鸡茸300克,鲜石鱼茸20克,鲜石耳80克(庐山产);

辅料:肥膘茸100克、鸡蛋清10个、生粉20克、庐山白菜2斤;

调料:葱姜汁各5克、绍酒5克、精盐、味精各4克、文蛤精5克

制作方法

1、将石鸡茸、肥膘茸、石鱼茸调味上劲,加入蛋清1个,生粉5克调制成馅;将余下的蛋清用平锅烙成蛋皮;将石耳表面洗涮干净蒸好;在蛋皮上撒上少许干生粉,铺上石耳,再抹上馅心,从两边向中间卷成如意形,上笼蒸5分钟左右至熟出笼切成小段,均匀地摆放在扣碗中,上笼待用;

2、将白菜洗净修好,用大油盐水沸时下锅焯熟捞起,均匀地摆在大圆盘四周;将三石卷反扣于放了白菜的盘中,淋玻璃芡即可上席。

文化背景

如意三石是庐山历代厨师的经典之作,1959年和1970年,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的八届八中全会和九届二中全会,有幸被抽调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炒菜的九江名厨们为表达对领袖们的敬意,用心的做好了每一道菜品。此间有厨师把庐山的石鸡、石耳、石鱼制成如意形,寓意领袖们吉祥如意,国泰民安,周恩来总理食后赞不绝口,故此菜被一直延续下来,成为九江一道地方名菜,也备受游客赞赏,曾有多名烹饪大师凭此菜在省内外荣获大赛金奖。

七.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庙岭杨梅

庙岭杨梅:庙岭乡庙岭村有一个由浙江移民组成的新建组,十多年前,该组村民在黄土陡坡上挖深坑埋家肥,栽上了几十亩从浙江引进的嫁接杨梅,近几年杨梅大丰收,盛乡的杨梅个大核小,红得发紫,酸中带甜,比浙江本地生产的个头更大,味道更好,产量更高,现在庙岭乡已栽种杨梅园1000多亩。

八. 陕西省 铜川 宜君 宜君窝窝面

窝窝面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00多年。凡是品尝过窝窝面的人,都为它丰富的原料、特殊的风味、考究的技术、精细的刀工而赞不绝口。许多人都以游览药王山、品尝窝窝面为快事。

九.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西乡荡粉皮

西乡荡粉皮

修水山区农村的荡粉皮很有风味,特别是白岭一带的西乡荡粉皮,你若吃了保准还想吃。近几年,上海知青重游当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地方,每次都点修水的“饣肖子艾果虾米蛋,米酒腊肉荡粉皮。”

荡粉皮先要加工。修水地方过去种麦子不多,更没有现在这种加工面条、粉丝的机械设备。平时一日三餐多吃饭,或磨粉做成粑、搞成糊吃。加工荡粉皮大都在夏、秋两季收割了早稻、晚稻后,俗称“打粉皮”。人口多家庭较富裕的一次要加工一担谷的米,一般家庭也要打几斗米的粉皮。若是过年或家中有什么喜事前,加工粉皮要2—3天时间。

加工前先把米洗净,用冷水浸泡两天,换水后磨成米浆,用勺子把米浆舀到粉皮盆中荡均匀。粉皮盆是用铁皮做的,平底圆形卷边,直径约一尺余。打粉皮时要用两个替换,荡匀后放开水锅中,盖上锅盖约煮2分钟。捞起粉皮盆,用筷子沿周边划一圈,粉皮就会脱落。把脱落的粉皮凉晒到半干时,切成丝或方形小块再晒干。若要使荡粉皮韧性好一点,还可在米浆中加少量红薯粉。过去缺粮食时还有往米浆中加磨醉的薯丝粉、苞芦粉、荞麦粉的,做成各种各样的荡粉皮。

煮食时,可用肉汤或鸡汤,也可先将肉末置水中煮熟,然后放粉皮下锅。粉皮煮到柔软即可,多煮则会失去韧性,甚至成糊状,起锅前加葱姜末和其它佐料即可。过去,荡粉皮不是能随时吃到的。家里来了客人,但客人又不能到家里吃饭,主人则搞2—3个荷包蛋,几块腊肉和一碗荡粉皮,俗叫“吃碗汤”、“打个点”;主人家杀年猪,要用猪血煮荡粉皮招待众乡亲,叫吃“杀猪饭”;主人请客,荡粉皮还是一项菜,叫“一只菜碗”。

相传这荡粉皮曾救过伍子胥的命。春秋战国时期,楚将伍子胥为逃楚平王太子建的诛杀,连夜向吴国奔逃。楚平王得悉后即贴告示,悬画像,重赏捕捉。伍子胥逃至吴楚交界的修水南楼岭,见这里设关防守,官吏盘查严紧,心中十分着急。这时正巧遇村夫东皋公。东皋公为人诚信忠厚,早闻伍子胥名气与为人,并深深为伍子胥抱打不平,且有恻隐之心,当即就把伍子胥接到家中,思考着怎样设法让伍子胥混过关卡入吴。

东皋公发现家人黄虎纳与伍子胥面貌相象,形体也差不多,就想从这里打主意。第二天早起,见伍子胥一头白发,即拍手称好,连道:“瞒天过海,可得万全”。原来伍子胥见关卡盘查甚紧,唯恐落入敌手,想自己父亲和哥哥都已被楚平王诛杀,如若落入敌手,将会无人为他们报仇。焦虑过度,一夜未寝,竟须发皆白。东皋公安排家人黄虎纳穿着伍子胥的衣服,扮着伍子胥的模样;伍子胥则扮成一个买卖人随后。这黄虎纳临行时拿起一块邻家刚凉晒的粉皮,掏了几个洞贴在脸上,大步向关卡走去。至关卡时,守关士兵一见就怀疑,揭开粉皮见黄虎纳貌与画像相似,认为就是伍子胥,于是就围了上来,黄虎纳又有意挣扎了一会,于是,须发皆白又化装成买卖人的伍子胥则乘机混过了关卡,进入了吴国境地。

尔后,东皋公出面质问:“为何抓起我的家人?”士兵经查问,发现被抓的人确实是黄虎纳,便放了他。守关士兵立即打锣追赶至路口(今路口乡),但伍子胥早已顺利过了太平岭,到吴国的艾城了。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将东皋公所在村叫东皋村,将路口那里叫“打锣岭”,将过关脱险的山岭叫“太平岭”。东皋公施巧计、黄虎纳贴粉皮救伍子胥的事一直流传至今。

十.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九江米酒

这是清道光年间已行销省港澳及东南亚各地的一种受大众喜爱的米酒。具有“玉洁冰清,豉香纯正,醇滑绵甜,余味甘和”的独特风格。今天仍然享誉中外,荣获过国家级金奖。( 南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