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宝鸡零食土特产 陕西宝鸡特产可以带回家吃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宝鸡零食土特产 陕西宝鸡特产可以带回家吃的更新时间:2024-05-10 12:10:20

一. 陕西省 宝鸡 凤翔 驴肉鲜汤

驴肉的营养价值极高,民间有“天上龙,地上驴肉”的谚语,以此来形容驴肉之美。古人赞美驴肉的肉质鲜香细嫩,美味可口,更看重的是驴肉的营养价值和滋补健身的功效。

驴肉蛋白质含量比猪、牛、羊为高,是一种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的肉类,驴肉脂肪熔点较低,易被人体消化吸收。肉多作为酱菜,凉拌食用,一般人都能吃,用驴肉、驴骨、驴皮炖的汤,身体瘦弱者食用更是滋补。

驴全身均可入菜,驴鞭、驴唇、驴皮、驴肉、驴腰、驴蹄、驴筋、驴肚、驴肠等应有尽有,想吃啥就吃啥。

二.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锅盔

岐山锅盔(烙馍)历史悠久,制作工艺精细,素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



唐、宋以来,岐山城多驿店,客商东来西往,北上南下,岐山锅盔作为客商的携带干粮已远走他乡。明、清以来,做卖锅盔者遍布县城四周,光绪时期的张聪、刘有学;民国时期的邢呆子、赵乾儿、张广善;解放以来的庞天红、席金卵等,皆为此行能手。



岐山油酥锅盔是在传统锅盔的基础上,经反复试验,用现代电烤箱适温调整下,使调料充分随温而散发出来的,质感硬;食之酥;口味香醇;存放持久等特点.而深受岐山人对外馈赠送礼外出旅游之佳品.



本品采用传统杠压工艺.调味品选用传统配方调和而成.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选用岐山传统小麦上好精面粉;大油;作料调和而成食之放心安全是纯真绿色食品 .

三. 陕西省 宝鸡 麟游县 麟游杂豆

麟游杂豆是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的。麟游的名贵杂豆,生长期长,品质优良,光照作用好,颗粒饱满,无污染,自古有名贵杂豆之乡的美誉。麟游杂豆远销全国18个省市,出口日本、马来亚、美国等国家。

麟游县位于陕西省关中西北部,总面积1740平方公里,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古老,境内群山皆秀,诸水环布,文物古迹众多,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天然的避暑消夏、观光旅游之胜地。隋唐两朝在此修筑了举世闻名的仁寿宫、九成宫,皇帝先后21次来这里避暑消夏。

全县耕地48万亩,草地70万亩,宜林荒山130多万亩,境内气候湿润,适宜杂豆生长,是陕西省名贵杂豆优产区和主要生产基地县。主要粮食品种有小麦、高粱、糜谷、荞麦和驰名中外的名贵杂豆,如红小豆、黑云豆,大豆、黑豆、白云豆。

1、红小豆

红小豆,又名小豆、赤豆等,因其富含淀粉,又被称为“饭豆”。具有“律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的功能,故被李时珍称之为“心之谷”。

红小豆营养成份较全,含有 18种氨基酸,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高蛋白、低脂肪、高营养、多功能的小杂粮,也是我县名贵杂豆主要品种之一,主要种植在中西部川道及页岭地区,年种植面积5000亩左右,年产量约50万公斤。

2、大豆

大豆是一种主要豆类作物,本县大豆主要为黄色品种,又称“黄豆”。大豆富含钙、磷、铁、锌等元素,微量元素钴、硒的含量也较高,故被誉为“微业元素的仓库”。是理想的健康食品。我县大豆年种植面积 3.1万亩,是主要小杂粮品种之一,产量约400万公斤。

3、黑豆

黑豆是我县传统的豆类作物,以黑豆为主要原料的黑色系列食品因保健功能独特而深受人们的青睐。据宋代医书《延年秘录》记载:“服食黑豆,令人长肌肤,益颜色,乌黑发,加气力……”,因此人们普遍把黑豆制品视为“健康食品”。我县黑豆种植面积约0.8万亩,年产量约80万公斤。

4、绿豆

绿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蛋白质中赖氨酸的含量几乎是粳米的 3倍。具有利尿消肿、中和解毒和清凉解渴的作用。在烈日炎炎的暑天,人们都喜欢食用绿豆汤,从营养学角度看,绿豆是一种多功能保健品。我县年产绿豆约3万多公斤。

5、云豆

云豆根据皮色分为红云豆、黑云豆、白云豆等,各色云豆在我县均有种植。云豆的营养价值很高,其药用价值也较高,中医认为,云豆有理中气,补肾健胃,和五脏,生精髓等作用。云豆为豆类植物之上品,全年产量约 3万公斤。

6、熊猫豆

熊猫豆属豆科植物,熊猫豆的得名一说为“观其形,察其色如熊猫,故名熊猫豆”。

熊猫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高达34.5%,是豆类中仅次于大豆、四棱豆和羽扇豆的高蛋白作物。熊猫豆氨基酸种类齐全,人体中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中,除色氨酸和蛋氨酸含量稍低外,其余6种含量均高,尤以赖氨酸含量丰富。国外科学家发现,熊猫豆有防肠癌的作用。

四.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眉县猕猴桃

眉县猕猴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眉县猕猴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其可容性固形物含量为1420%,含亮氨酸、苯丙氨酸、异亮氨酸、酪氨酸、缬氨酸、丙氨酸等十多种氨基酸,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每100克果肉含钙27毫克,磷26毫克,铁1.2毫克,还含有胡萝卜素和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C的含量达100毫克(每百克果肉中)以上,有的品种高达300毫克以上,是柑桔的510倍,苹果等水果的1530倍,因而在世界上被誉为“水果之王”.

由于猕猴桃营养全面、丰富,含有一些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因此,对保持人体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猕猴桃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抑制胆固醇在动脉内壁的沉积,从而防治动脉硬化;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脏病等。在抗癌方面,具有抑制肠道内亚硝胺对组织的诱变作用。一些癌病人食用猕猴桃后,可以减轻厌食和恶病质,还可以减轻病人作X线照射和化疗中产生的副作用或毒性反应。多食用猕猴桃,还具有阻止体内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防止老年斑的形成,延缓人体衰老。

地域范围

眉县猕猴桃生产基地位于秦岭北麓、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西部,北纬33°59′00″~34°19′28″,东经107°39′08″~108°00′51″之间。南北长39.8公里,东西宽37.5公里,东至青化乡青化村,西至首善镇余官营村,南至秦岭北麓浅山区,北至渭河。涉及8个乡镇、104个村,总生产面积10909.9公顷,年产量20万吨。

五. 陕西省 宝鸡 太白县 菜花

菜花

菜花,十字花科芸薹属,有白菜花和绿菜花之分,绿菜花又名西兰花,1992年引进种植,属杂交一代产品。太白因其独特的气候,所产菜花因其颜色鲜艳、内质鲜美、口感清脆而远销东南亚等地,是中西餐配菜的重要原料。

六. 陕西省 宝鸡 千阳县 千阳西瓜

千阳西瓜是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的。千阳县温室栽培的西瓜以新鲜、汁多、味甜深受消费者亲睐。

千阳县从1949年川道露地种植西瓜开始,距今已有64年的历史,特别是2008年以来,全县以南寨镇千塬、大寨等村为主的中棚西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上市时间比当地双膜西瓜提前了20多天,最高亩产4500公斤,实现收入上万元,既达到了早熟栽培的目的,又利用较大的季节差实现了高价位销售,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

天山香瓜菜专业合作社去年从杨凌引进“万福来”、“极品京欣”等新品种试种了1个棚,由于销路很好,今年已经发展到6个棚,为此合作社还专门设计了包装盒,贴上了自己的商标,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目前6个棚的西瓜已销售一空,实现收入30多万元。千阳小西瓜以其皮薄、香甜、个头小、吃起来方便等特点,抓住市场空当,掘到了第一桶金。

七.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太白酒

太白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太白牌太白酒始于商周,盛于唐宋,成名于太白山,闻名于唐李白,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选用优质高粱为原料,大麦、豌豆制曲做糖化发酵剂,配以土暗窖固态续渣分层发酵,混蒸混烧传统老六甑工艺精心酿制,酒海贮存、自然老熟,科学勾兑而成。其品质清亮透明,醇香秀雅,醇厚丰满,甘润挺爽,诸味谐调,尾净悠长。曾被列入《中国名酒传》,被评为“陕西名酒”、“陕西名牌产品"等五十多项大奖。

太白酒太白酒年产量三千余吨,产品有高、中、低度六个品种,高、中、低档及容量为750ml-125ml八个规格、三个系列。其太白珍品一支笔,内装经酒海储存四十年以上的陈藏老酒,具有醇香典雅、甘润挺爽、尾净悠长的凤香型酒风格;50度浓香太白家宴酒,具有香气四溢、醇和绵甜、回味悠长之 特点;45度精品“一壶藏”、50度精装太白酒和48度太白喜酒香味纯正,绵甜爽口;250ml钻石精品具有醇香秀雅、醇和绵甜,酒体丰满、尾净悠长之风格。
“太白”系列的各种品牌酒都具有包装高雅、雍容华贵、喜庆大方等特点,是馈赠亲友宴请宾客的理想之选。
雪水酿太白,佳名传古今。陕西太白酒,香溢飘五州。
陕西“太白牌”太白酒,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北麓脚下陕西眉县金渠镇太白酒厂生产的历史名酒,是闪烁在浩瀚酒海中的一颗明珠,是我国唯一注册的正宗太白酒,也是闻名遐迩的中国优质酒。
陕西太白酒因唐代“诗仙”李白曾饮和采用太白山上的融雪水作酿浆陈酿而成,故得其名。
眉县金渠镇酿酒历史源远流长。据《眉县志》记载和关中西部出土的秦汉文物考证,古褒斜道的开通,促使眉县酒业自古就极为兴盛发达。金渠镇地处褒斜栈道要塞,又兼水陆交通要冲,加上太白山雪水甘醇和当地物产丰富等优厚条件,因而酿酒业早称“得天独厚”、“誉满秦川”,素有“酒乡”之称。唐初,李世民驾前有一吏部尚书王硅,是眉县北部王家水泉人。此人常给皇宫奉送故里金渠镇所产佳酿,深得宫廷喜爱。其后唐王朝常购此酒入宫,使金渠镇酒业大兴,名声远震。

太白酒因太白山得名,又因唐带大文豪李白而成名,这些赋予了太白酒厚重的人文文化。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贡献最大、国力最强、历史最长的王朝之一,富足的经济和繁荣的文化促进了酒业的发展,太白酒在唐代也出现了空前昌盛的发展景象。李白是盛唐时期中国最著名的“诗仙”、“酒圣”,在他流传下来的1000多首诗中,与酒有关的就有170多首,其中著名的《蜀道难》写的就是李白从巴蜀到长安求取功名,过巴山翻越秦岭主峰太白山夜宿金渠镇,饮了当地所产太白酒后,诗性大发,联系人生艰辛,回忆蜀道艰险,写下的千古绝唱。唐代以后,长安、汴梁及关中一带大都市所开酒店悬挂“太白遗风”、“太白酒家”者甚多。

医学名著中的太白酒

医学名著《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中还记载着一段黄帝与岐伯讨论酿酒的对话(岐伯是太白山脚下人,他既是黄帝的臣子,又是我国医学家之始祖):“黄帝至岐,见岐伯引载而归, 太白酒

访以治道:‘为五谷汤液及醪醴奈何?’岐伯答道:‘必以稻米引之稻薪,稻米则完,稻薪则坚。’”从这些讨论中,可了解到当时酿酒的原料是稻米,经过蒸煮酿成的酒称为“醪醴”。值得重视的是当时已经采用蒸煮工艺,这与考古发现的配套酿酒器具中的甑互为印证。甑的主要作用是蒸煮谷物原料,这表明那时可能采用繁殖霉菌的熟食原料作酒曲或直接酿酒,可见宝鸡地区当时的酿酒技术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眉县在炎黄文化的发祥地宝鸡。这一带气候适宜,土质肥沃,是中华民族最早发源地之一,颇具兴家酿酒之地利。炎黄先民在这里“耕而作陶”,在发明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的同时,也发明了中国最早的原始酒文化。在宝鸡地区的炎黄原始酒文化的孕育下,太白酒的诞生已是历史之必然。

八. 陕西省 宝鸡 千阳县 千阳苹果

千阳苹果是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的。千阳为苹果优生区,因境内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生产的苹果色泽光亮,皮薄质脆,糖量极丰,食用香甜可口,深受广大客商的亲睐。

千阳县位于宝鸡北部,地处渭北旱原丘陵沟壑区,地形地貌为“七山二塬一分川”,人口少,土地面积大,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也是陕西苹果最佳优生区之一。目前全县种植苹果2.98万亩,挂果面积1万亩。主要品种有红富士、秦冠等,产品远销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

1996年南寨镇三合村红富士、秦冠苹果荣登陕西省优质水果金榜,1998、1999年我县红富士苹果连续两次荣获杨凌农博会“后稷金像奖”,并先后有3个品种荣获市优质水果奖;南寨镇三合村和张家塬镇武家半山523亩苹果园建成了市级优质示范园。

九.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凤县苹果

凤县苹果是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凤县苹果个大均匀、色泽艳丽、皮薄汁浓、酸甜可口、果脆质细,质量高、耐贮藏、销路旺。

凤县古称凤州。位于宝鸡市西南端的秦岭南麓腹地。一条嘉陵江将凤县切割成“一江两岸”,是中国北方唯一受到长江水系滋润的县城。这里海拔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昼夜温差大,是南北气候的交汇、过渡带,发展苹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

凤县气候适宜苹果生长,果品质量好。是省级优质果品基地。是凤县优势产业之一,苹果品种繁多,有红富士、新红星、秦冠等品种,其中新红星、红富士获省优称号。凤县是苹果适生区,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决定了苹果的优秀品质,这里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所产苹果果面清洁、蜡质厚、着色鲜艳、硬度大、含糖量高、耐贮藏、货架期长。目前县上已建成以凤州、平木、唐藏、双石铺为中心的苹果生产基地,可年产苹果4万吨。

上世纪70年代,凤县曾被国家“三部一社”(农业部、商业部、外贸部、供销合作总社)确定为苹果外贸出口基地,以“红凤”商标为代表的果品远销香港、马来西亚等地区和东南亚市场,深受青睐;90年代,凤县生产的“新红星、秦冠、红富士”等苹果参加全省苹果评优,被评为一等奖;2003年至2004年,凤县晚熟品种“红富士”、“秦冠”在宝鸡市果品质量评优中被评为优质奖;2009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苹果基地县”;如今,“凤州金果”、“凤唐”牌苹果已是声名远播,供不应求……

十. 陕西省 宝鸡 陇县 关中马

【主产区与分布】 陕西省关中渭河平原。宝鸡市数量最多,拢县柳林质量最佳。

【形成历史】

关中地区是农业基地。五十年代初,农业和运输也都需要体大、力强、速力快的新类型马,而当时当地的马体格小,挽力和速力不能满足要求,于是决定引用良种公马对当地马进行多品种复杂育成杂交,以期培育一个具有60-75kg正常挽力、步伐轻快、时速4.5-4.8km、体重500kg以上、体高152cm左右、外形结构好、体质干燥结实、能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挽乘兼用型马。新马种的培育工作先从陕西省柳林滩种马场开始,又以此为中心,然后扩大到全产区。其育种过程如下:从1950年开始,先选用英顿(后改称布琼尼马)、卡拉巴依和苏高血等轻型品种公马与本地母马杂交,获得一批轻型二代改良马。0马各项体尺较本地马均有明显提高。但体尺指数较小,表现体躯高、狭而短、步伐轻快、挽力不足的特点。1958年开始,又选用大型阿尔登公马再对二代轻型改良马进行复杂杂交,以加重体型,提高挽力。二代轻型0母马与阿尔登公马相配所产生的三代或四代0马,在体尺、体型、外貌和役力等方面,基本上达到原定育种指标。在本品种形成中卡巴依马和阿尔登马起主要作用。1965年开始,选择达到育种体尺指标、理想型的0公、母马,以同质选配为主,异质选配为辅的选配方法,进行横交,严格选择,扩大理想群。为迅速提高马群质量,柳林滩种马场建立核心群,重点选用遗传性较稳定的横交公马66-6号,扩大繁殖,连续使用几年,结果使马群的体尺、体型结构、外貌特征趋于一致,具备了挽乘兼用马的特点。1970年起,全部母马转入自群繁育后,用不同血统的公马,以中亲选配为主,适当进行近亲选配,逐步巩固所获得的优良遗传性状,使群体达到基本一致。核心马群的自群繁殖已有三个世代以上,母马群近交系数多为3.38%。马群基本由保持本地马种12.5%的血液,含轻型品种马和重挽型品种马的血液分别为25.0%和62.5%所组成。现开始有计划地试行品系繁育。在培育过程中,优越的饲养管理条件也起了重要作用。产区主要采取舍饲饲养,饲养管理精细。饲草主要是谷草、麦糠、野青干草和少量麦秸,夏秋补加青苜蓿、野青草和禾草,冬季加喂青贮玉米秸和干苜蓿。各种草料搭配比例,随季节和生产条件而变。精料主要有大麦、豌豆、黑豆、玉米、麦麸等。幼驹出生一月后,除随母马同槽采食外,另设专槽单独补饲。一岁左右开始使役-,两岁正式使役。母马妊娠后,多不使役或只担负轻役。育种由行政、教学、、科研单位和种马场组成“关中马育种协作组”指导,制订育种方案;并以柳林滩种马场为核心,以农村为基础,不断扩大育种群。经过三十多年,不断选育提高改良马群。1982年10月由陕西省农业局组织“关中马品种鉴定小组”,对育种核心场----柳林滩种马场的关中马进行品种鉴定和验收,认为其合格率达97%,达到育种指标,确认为一个新品种,命名为“关中马”。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