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仓沙溪古镇特产介绍 太仓沙溪古镇美食一日游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仓沙溪古镇特产介绍 太仓沙溪古镇美食一日游更新时间:2024-01-08 08:59:49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太仓太师饼

美食原料

精面粉2.5千克(50个计量),配料:火腿丁300克,豆沙、白糖、鲜猪肉各500克, 精盐、葱花各30克,酱油20克,熟猪油1.6千克(耗100克)。

美食做法

1、揉面:先用面粉(l千克)与猪油(500克)和成酥面;再用面粉(1.5千克)、猪油(200克)、冷水(450窒升),分3次掺入揉成面皮。

2、白糖入碗,加入火腿丁、猪油(100克),拌成糖腿馅。鲜肉煮熟切成小丁,加入盐、酱油、葱花拌成肉馅。

3、成型:先将揉好的面皮摊平,把酥面放当中包起来褂平、卷起用刀切成 50个小团,把每个小团用手按平,包上芯子(甜的包糖腿、洗沙、咸的包肉馅),再接平成饼状。

4、锅上火,放入猪油(800克),待油温达三成热时,将饼下入油锅中炸至皮酥、心透,捞出控油即成。

二. 四川省 宜宾 屏山县 龙华古镇龙凤汤

龙华古镇龙凤汤

龙华古镇龙凤汤

原料/调料:鲤鱼1条﹐鸡(大雏鸡)1/2只﹐香菇5个﹐大枣﹑栗子各10个﹐切好的葱2大勺﹐蒜1头﹐香油﹐胡椒粉

鸡肉佐料﹕切好的葱1大勺﹐捣好的蒜1大勺﹐胡椒面1/4小勺﹐香油1小勺

调料﹕鸡蛋﹐辣椒丝。

制作流程:

(1)

鸡要准备大雏鸡﹐去掉头和瓜﹐除去内脏洗净。

(2)

要准备活鲤鱼﹐去尾放血后刮鳞﹐并切成块洗净。

(3)

把香菇泡在水里除去香菇柱﹐大枣去核﹐栗子去皮。

(4)

鸡蛋煎出来﹐切成丝。

(5)

往平锅里倒水﹐开锅时放鸡﹑香菇﹑栗子﹑大枣﹑蒜煮熟。

(6)

鸡完全煮熟时﹐捞取撕肉与葱﹑蒜﹑香油﹑胡椒粉一起拌。

(7)

在煮鸡的汤里放鲤鱼块儿﹐重煮一遍。

(8)

有龙凤汤的真味儿出来时﹐盛在碗里﹐并在上面放拌的鸡肉和辣椒丝。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太仓白蒜

太仓地处江苏东南部,东北滨临长江,邻接上海。这里土地疏松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 沛,适宜白蒜生长。 太仓种植白蒜始于清代。菜农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白蒜产量和质量不断提高。 品种:1978年以后,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太仓白蒜”纯化种。个大瓣少,圆整光滑,味辣抗菌,这种白蒜耐肥抗倒,抗病力强,蒜头色白。

“太仓白蒜”与上海嘉定白蒜、山东苍山白蒜、新疆白蒜齐名,并称为我国四大白蒜。

太仓地处江苏东南部,东北滨临长江,邻接上海。这里土地疏松肥沃,气候温暖,雨量充 沛,适宜白蒜生长。太仓白蒜始种于清代。因太仓土质适合种植大蒜,加之出口需要,于六十年代大面积种植。

太仓白蒜是从农家品种选纯繁殖而成的地方优良品种,被全国农学会推荐为高优农产品,深受国内外用户欢迎。目前种植面积稳定在三万亩左右。太仓白蒜属苗、苔、头三者兼用品种,丰产性好。单株生物重约100克,蒜头平均重25~30克,蒜苔平均重25~28克,大面积种植亩产蒜苔300~350公斤,蒜头550~700公斤。太仓白蒜青蒜产量高,食用味美;蒜苔鲜嫩,辣味重;蒜头大而圆整,色泽洁白,蒜瓣大而均匀,一般为6~9瓣。太仓白蒜休眠期较长,不易早发芽,供应周期较长。 太仓白蒜是我国出口商品大蒜的主要品种之一,主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也是出口种蒜的主要品种,自一九八二年起,太仓市种子公司已连续十九年向日方提供种蒜近伍千吨。

目前太仓白蒜远销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日本和香港地区。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双凤爊鸡

太仓的双凤爊鸡是当地著名的传统食品。此名菜出自具有1600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镇双凤。从地方志记载可知:相传在晋咸和六年(331年),僧人支道林因建寺掘地,得石龟两座,后化为两只凤凰翩然而去而得名双凤,沿用至今。

                  
双凤古镇素以“俗尚儒风,人知礼仪”而著称,明清时,园林庙宇众多,文人墨客,常爱到双凤踏青观光、雅集小酌。相传明弘治年间,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与大书法家祝枝山结伴来双凤拜访当地名士芭蕉国主周榆庵,周为尽地主之谊,特命家人以祖传秘方烧制的双凤爊鸡待客。唐伯虎与祝枝山都是有名的美食家,口味极刁,一般食品很难得到他俩的赞誉,没想到两人品尝双凤爊鸡后,被其香嫩鲜酥的肉质、芳香扑鼻的卤汁、不硬不烂的上口、不浓不淡的口味所征服,一时食欲大振,赞不绝口。食罢,依然感到齿留余香,回味无穷,由于对双凤留下的印象太美好了,唐伯虎遂援笔赋诗,其中有“十景风光似建康,物产丰富名外扬”之句。然而,作为江南食品一绝的双凤爊鸡500年来只是作为一种小镇名吃、传统熟食,并未流传出去,但所幸这种烧制爊鸡的祖传秘方、传统工艺因代代相传而赖以传了下来。据当地老人回忆,早年的双凤大户人家乃至普通农家几乎家家有一只多代相传的爊锅,每当入冬腊月,过年过节,则活杀自养之鸡,放血去毛,洗净内脏后,先煮至半熟,稍加冷却后,再放入有老汤的爊锅中,然后按秘方放入茴香、花椒等多种佐料,以文火焖煮,等揭锅时,但见所爊之鸡皮色锃亮,丰腴肥实,香气沁人,让人垂涎欲滴。

                  
由于双凤当地的乡民纯朴,缺乏商业头脑,从未想到加以开发、推广,致使这一传统名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500年来依然默默于乡野,只为当地少数乡人享其美味,殊为可惜。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的春风终于吹醒了古老的双凤镇,当地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双凤爊鸡是可以开发、且前景看好的传统产品,于是多方搜集民间配方,多方了解传统工艺,反复比较,优中选优,确立了一套最佳配方,之后,又引进先进技术,注册商标“春凰”,这古老的双凤之地,在九十年代初又飞出了一只“春凤凰”。

                  
双凤爊鸡一经上市,即受到食客的青睐,产品很快打入上海、苏州、南京、北京等市场。由于双凤爊鸡不断适应现代新口味,其鸡肉酥而不烂,鸡汁油而不腻,加之采用现代化灭菌技术与真空包装,在常温下可储藏,保证6个月不变质,并保持原有独特风味,而成为旅游食品、家宴佐餐和馈赠亲友之佳品。目前春凰食品已发展为系列产品,有爊鸡、鸡肫、鸡爪、鸡翅、爊鸭、牛肉、羊肉、兔肉、孜孜鱼,以及享誉百年的传统小吃双凤麻雀蛋等。双凤爊鸡系列不但在国内市场被称为“水乡一绝”、“江南美味”,还受到了日本、韩国、美国以及台港澳海外朋友的啧啧称赞,许多老外品尝后,由衷地翘起大拇指说“OK”。深受消费者喜欢的双凤爊鸡系列已成为太仓名吃、苏州名牌、国际名品,先后博得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江苏省消费者协会推荐商品、苏州市名牌产品等殊荣。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猪油米花糖

猪油米花糖是江苏省苏州市太仓市沙溪镇的。太仓猪油米花糖这一沙溪传统土,受到越来越多的游客青睐。

光绪年间(1900年)沈缓之在沙溪开设了“鼎盛祥”糕饼店。产品以桃片、麻糕、酒酿饼、肉饺为主。第二年(1901年)在爆米花的启发下,独创了猪油米花糖,并且成为太仓一绝。后来成了太仓人探亲访友的送礼佳品。其后,沙溪也有做米花糖的糕饼店,如紫阳馆等,但其口味还是以“鼎盛祥”为最佳。

由沈缓之创立的沙溪鼎盛祥糕饼店生产的沙溪猪油米花糖曾在沙溪、太仓一带享有盛名。解放后鼎盛祥公私合营,成为沙溪糕饼加工厂。沙溪酿造厂职工李建永下岗后从原沙溪糕饼厂厂长周根宝处继承其制作技艺,生产猪油米花糖。但猪油米花糖有季节性,一般在十月开始,到第二年春节结束 ;受销量及时间限制,李建永一般根据订货需要进行生产。

六. 江苏省 苏州 太仓 双凤羊肉面

双凤羊肉面(又称:双凤肥羊大面)为太仓餐饮文化中的特色品种之一,以酥、浓、香、肥著称。相传一百多年前,有个姓孟的师傅在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双凤古镇西市梢开了一个面馆。因其重烹肉、善熬汤、精制面,使得“双凤孟家羊肉面”名声在外,远近皆知,成为地方上的冬令名吃。

双凤羊肉面所以在众多的羊肉面中脱颖而出,有其一套秘传:首先是选购山羊品种,店家讲究选购体大皮薄肉嫩的“太仓山羊”,以阉割的公羊与刚成年雌羊为上选。第二,讲究宰杀,必反复洗净。第三,锅底置盘去壳新稻草芯草把,以防焦锅;锅之四周满塞白萝卜,以除膻味。第四,宰杀后将肉分档下锅,肉质较老的置下层,肉质嫩者置上层,然后再加佐料,文火焖煮。其面汤用烹羊原汤熬制,要熬得浓而不浊、油而不腻方用之。 其面以手工制之,俗称“跳面”,其特点是面条细、柔、滑、韧,入水便熟,久煮不烂,口感极好。

双凤羊肉面选择的太仓山羊食百草而长,不像猪、鸡、鸭等吃含有激素的添加饲料,因此被誉为“绿色食品”。加之,在品尝双凤羊肉面的同时,还能欣赏、感受“羊文化”的独特内涵,故深受顾客青睐。

七. 四川省 南充 蓬安县 相如古镇麻花

 金黄酥脆,蓬松芳香,购者云集,供不应求,那现炸现卖的相如古镇麻花在蓬安下河街堪称一绝。
相如古镇的下河街有一户姓姚的人家,世代以炸麻花为业,当街门前的街沿上,摆上两根条凳,搭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摆一竹篾泥糊半人高的篾灶,灶上架一口两耳的铁锅,灶下零星堆满劈细的干柴。生火,洗锅,烧辣之后,便倒进大半锅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熬。
姓姚的师傅在案板前坐下,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那面团其实头天夜里就已揉制完毕,金黄光亮,蓬松酥软,仿佛鸡蛋清一般嫩滑。其实平日里,就听姓姚的师傅闲来无事的时候聊过,那面团头天夜里就得揉好,里面要加“小苏打”和老面,“小苏打”起发酵的作用,老面仿佛是起筋道的作用,这样炸出的麻花吃起来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架,便于保存,卖好久都可以。
接着姚师傅便将大大的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接下来,姚师傅便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尺余长的细面绳了,只见他摇动手腕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地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
与此同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了,姚师傅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面上了。接着,他用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旁边看热闹的人不住地“啧啧”称好,早已忍耐不住,纷纷抢购,往往是一边炸,一边卖,一个早上下来,筲箕里的麻花便已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了。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太仓糟油

清代袁枚《随园食谱》云:“糟油出太仓,愈陈愈佳。”《太仓州志》云:“色味佳胜,他邑所无。”

糟油创制人为清乾隆年间的李梧江。他在太仓城内开设多家经营酱铺业的作坊与铺子。平素喜钻研食品调料。他用酒浆配以各种香料入缸封藏,数月后,开缸启封,发现这种液体调味品具有酱色、糟香、鲜美等特点,经自己家中与馈赠亲友尝试后,一致反映味道极佳。于是李梧江再选择香料搭配,再次改进,遂制出了能解腥除异味、提鲜增香、开胃增食的新调味品??糟油。

据记载,糟油由老意诚秘方制造,每次投料后还要渗入适当的糟油底子,即糟油脚。有人谓糟油之妙,在于它的底子,此乃百余年来长期累积的精华,没有它就没有老意诚的糟油。

太仓糟油,于1816年正式酿制发售,渐各传四方,成为官礼。因慈禧太后爱吃糟油,常派人来太仓采购,故太仓老意诚糟油店中曾有一块“进呈糟油”的金字招牌。

太仓糟油在1914年、1921年、1925年举办的江苏省一二三次地方物产展览会上,均获奖章奖状;1915年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时曾获超等大奖和金质奖章一枚。 百余年来,太仓糟油名声日隆,畅销海内外,深受美食家喜爱。

清朝嘉庆年间(大约在1812年前后),在江苏太仓县有一个姓李的商人。他经营着几个酿造作坊,买卖做得很大。他不但在做生意上精明强干,而且对食品也很有研究。

一天,他来到酿酒作坊,一边看着伙计们干活,一边想:酒可以当作做鱼时的调味品,能不能在酒浆里加些配料做成一种美昧的液体调味品呢?于是,他决定亲自试制。他将白糯米浸水蒸熟,加入甜酒药,入缸发酵五十多天,酿成酒浆原液。他在酒浆中加上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陈皮、甘草、花椒、麦曲、盐等二十多种辅料,最后定型。密封了一段时间后,拿出让亲友品尝,色味俱佳,大家齐声称赞,拍案叫绝。李某也喜出望外,决心正式生产,并定名为糟油。后来,他又进行了改进,把新产品兑入糟油底子,入缸密封一年后再出售,味道更佳,而且时间越长糟油越香。自此以后,做糟油的“老意诚”便美名远扬了。

太仓县有一个名叫钱调甫的人,他在河南当巡抚。有一年,钱巡抚回乡省亲,见糟油味道香美,回去时便带了一些。为了巴结上司,他还送给李鸿章不少糟油。李鸿章见此品罕见,又献给了慈禧太后。有一天,慈禧正生气,胃口不佳。忽然想到了李鸿章送来的东西,便让人往几盘冷莱上浇了点。尝了尝,竟大提鲜味,大开胃口。她立刻眉开眼笑,派人去问李鸿章此品出自何处。李鸿章见太后爱吃,就派专人到太仑县定购。自此以后,老意诚店内挂出了“进呈糟油”的金字大匾,生意兴隆,声誉日上。 太仓糟油之所以色美味佳,关键在于“老意诚”有陈华糟油底子兑入新产品,否则,再下功夫也不能保证质量。这也是其他店望尘莫及的。所以,多年来,这陈年糟油底子就成了老意诚的命根子。在几次动乱中,老意诚总是千方百计、不惜代价地保存糟油底子,使太仓糟油能一直流传下来。1915年,在巴拿马举行了万国博览会。许多人品尝了太仓糟油之后,大出意外,其它国家的同类产品简直不能比。于是,太仓糟油获得特等大奖,荣获金质奖章。

从此,太仓糟油扬名于国门之外,香飘欧亚各国。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兴隆茄子

太仓兴隆茄子为太仓市岳王镇农户经多年来自留、自繁、系统选育而成的优质地方品种。其外形美观、吃口好、商品性上佳,在上海市场有很高知名度。该品种在太仓市各乡镇都有一定面积的种植,其中岳王镇已形成“兴隆茄子”的规模种植,每年稳定种植3000亩左右,总产商品茄1.5万吨左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