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盲盒西安特产 开郴州特产盲盒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盲盒西安特产 开郴州特产盲盒更新时间:2024-05-10 19:37:00

一. 陕西省 西安 新城区 西安煎饼

特点:用荞麦粉摊制而成,味道可口,香味浓郁。 主要原料: 荞麦粉、豆腐干、酥肉、芝麻凉汤、炸辣椒等调料。 简要介绍: 煎饼用荞麦糊状精粉摊制而成。内卷豆腐干和酥肉,食用时用芝麻凉汤或炸辣椒作调料,味道可口,香味浓郁,颇具地方特色。( 西安)

二.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莲蓬鸡

陕西省西安市古典名菜,始于隋唐时期。唐都长安的曲江池、 太液池都广种莲藕,名厨们触景生情,匠心独运地将那出水荷 花的婀娜倩影化入菜肴之中,创制了别人一格的“莲蓬鸡”,完美地 体现了中国菜质、色、味、形、器的五种属性,在众多著名的菜肴中 独树一帜。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母鸡粗加工后洗净,从脊背处划开, 入汤锅煮六成熟捞出,拆除鸡骨(要保持鸡皮外形的完整),胸朝下装入蒸盆,加鸡清汤、葱段、姜片、上笼旺火蒸熟。鸡脯肉与猪板油 叠放在砧板上,砸成细茸,撒干淀粉搅匀。鸡蛋清打散,分多次掺入鸡革里,边掺边顺着一个方向搅打,制成“鸡酿子”。取小吃碟一个,小羹匙12个,分别抹上一层熟猪油,刮入鸡酿子,抹平,用菠菜汁 将小碟内的酿子中间染绿,再将熟莲子镶在四周,状如莲蓬。将羹匙里鸡酿子的尖端抹少许番茄酱,使呈红色如荷花瓣。然后将小 碟、羹匙入笼用小火蒸约3分钟取出,将莲蓬放在盘子中心,花瓣 排在四周,用生鸡酿子粘连在一起,再上笼蒸2分钟。将鸡蒸盆取出,原汁浇入汤锅,鸡胸朝上扣入大汤碗里。汤锅内再续鸡清汤,加 料酒、精盐,烧沸撇净浮沫,倒入十汤碗里,再将蒸好的莲蓬、荷花 推人碗内的鸡上即成。 风味特点是:形似莲蓬,犹如荷花漂浮水面,与白色的鸡肉相 映成趣。鸡肉酥烂,鸡酿软嫩,汤情味鲜,香醇宜人。是—道高蛋白 质、低脂肪、易消化的营养丰富的菜肴。( 西安)

三.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商州糍粑

糍粑,本来是南方人用一种江米(糯米)做成的食品,但是我们陕西商州人的糍粑不是用江米做成的,而是用洋芋做成,是镇巴柞水一带人们夏秋季节的主食之一,本地人叫此种饭为“调和饭”。据说可以与关中的米面相媲美。山里人习惯了他们的洋芋糊汤饭,而一旦来了客人便以“硬糍粑”来招待客人,从而糍粑亦成为陕南乃至陕西的一道名贵风味小吃

每年六七月,山里人从青青的玉米行之间挖出一筐筐新鲜的洋芋,刮皮洗净后放于锅内蒸熟后舀出,然后用他们特制的一种器具来砸,所以叫做“砸糍粑”。一般在村子附近的河边找寻一块巨石,将蒸出的洋芋倒于石头上,用锤子砸,边砸边给呈糊状且黏成团的糍粑撩点水,以便它筋道起来,等洋芋渐渐变成晶亮且又有一定黏度的面团时,再放入盆中拿回家用刀切成条状,再配以作料比如红红的辣椒,青青的小葱、大蒜等,或者再拌青菜。这样,吃起来既有洋芋的喷香,又有青菜小葱的清香。夏季可以凉吃,冬季可以放进热汤里吃

商州的糍粑如今已做客省城甚至大江南北,但倘若要吃正宗的商州味糍粑,还须到镇巴、柞水一带乡村去,定会让你一饱口福。( 西安)

四. 陕西省 西安 碑林 西安臊子面

特点: 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汤多面少,面条热得烫嘴,油要多。 主要原料: 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 简要介绍: 臊子面历史悠久,清代已很驰名
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称。用精白面粉、猪肉、黄花菜、鸡蛋、木耳、豆腐蒜苗等原料和多种调味品制成。( 西安)

五.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醪糟

陕西临潼的“醪糟”远近闻名,有“清水醪糟”、“鸡蛋醪糟”、“桂花醪糟”等品种,极富地方风味。追溯这种美食的历史,当从唐明皇时候开始。

传说盛唐年间天下太平、国力强盛。唐明皇好大喜功,要在骊山建造举世无双的豪华富苑“华清宫”,好带着宠妃杨玉环前去享受一番人间天堂的快乐。君王一声令下,天下百姓遭殃。立时百万民夫离乡背井赶运建筑材料,十万能工巧匠集中临潼工地修建宫殿楼宇。为了保证蓝田美玉能及时运抵临潼工地,当局给沿途百姓每户发放官米二斗,专给搬运民夫准备饭食。谁要抗命不遵,一律砍头示众。

且说临潼城外有一户农家,老俩口相依为命。他们也领到二斗官米,正准备次日做好米饭,等民夫到来时食用。二老一夜不曾合眼,天不亮就起身生火,一锅香喷喷的米饭早准备停当了。谁知运送蓝田玉石的民夫迟迟不到,但见天空乌云密布,地上飞砂走石,暴雨倾泻如注,那些民夫一定是耽搁在远处了。二老心急如焚:天气甚热,民夫不到,米饭定要变馊;民夫晚到,吃坏饭一定要坏肚子,那如狼似虎的押运差官定然不肯放过自己……过了好久,眼看米饭变坏,两位老人自己却饿着肚子也不敢动一粒米饭。他们知道私食官米也是要杀头的。正自烦愁之际,门外却蹒跚走来一个老年要饭花子。看他饿得双腿难迈一步,倒让二老心疼。思量了许久,二老决定从饭锅里舀给要饭花子一碗米饭。那花子也不称谢,狼吞虎咽之后,一抹嘴便要走。就在花子转身之际,发现二老满脸愁云,声泪早掩饰不住,便问有何犯难之处。二老说官米造饭,眼看饭馊,大祸就要临头了。

要饭花子微微一笑,口称:“莫哭莫哭,我有宝贝让你消灾!”二老从要饭花子手中接过几粒豆大的白色药丸,赶快放进锅里仔细搅拌。忙活一阵后才发现要饭花子已去无踪迹,谁知一连两日过去,那锅米饭不仅没馊,反倒散发出阵阵酒香,老两口这才从心里落下一块石头。

时值暑天,雨过天晴,民夫结队而来。二老急忙招待他们吃饭,每人一碗白开水、半碗晶莹透亮喷着酒香的米饭。民夫们无不夸赞二老的饭好吃,又解乏又解饥。一位年轻民夫动问:“这米怎的香甜无比”老俩口一时对答不出,只是絮絮叨叨说两天前发生的事情。那年轻人还不相信,以为老人编造动听故事呢。另一中年民夫动问:“这吃食不同一般,一定有个特别的名称才是。”老头儿正自琢磨不出,忽见他边说边用筷子在饭碗里捞剩下的米粒,远远看去极像自己往日吃的豆腐糟,便脱口说来:“这好吃的东西,你叫它‘捞糟’就是了。”

民夫们离去后,老俩口的“捞糟”美名也随之传开了。陕西话中“捞糟”即读“醪糟”,后来有人劝二老做“醪糟”出售,“醪糟”的幌子便在他家门口打了出来,十分引人注目。小小店铺在老人精心制作和苦心经营之下,“醪糟”生意竟十分上手。二老心善,自然免不了时常接济吃不上饭的潦倒人家,美食美名也越传越远了。

华清宫建成后,唐明皇终日欢宴满朝文武。更多的时间是与爱妃杨玉环及众宫娥流连花前月下,演绎出说不完的情场絮话。有一天,明皇杨玉环出宫漫游,意在观赏民间趣事。一行人走近二老醪糟店铺不远处,早已闻见奇异的酒香。询问侍从,告知此乃有名的临潼风味小吃“醪糟”。明皇和玉环急于品尝,也顾不及许多,进店便要主人小心伺候。二老眼见客官来头不小,哪敢怠慢半分。精心调制出两碗鸡蛋醪糟献上,那两个客人吃得满意极了。吃毕,明皇叫侍从赏店主银子十两,玉环特将手中赏玩的桂枝送给老太留作纪念。事后,二老方知皇上及娘娘降临小店,双双跪拜,感谢老天降福。又将贵妃娘娘赐给的桂枝好生插入花盆,精心养护。说也奇怪,自此,二老店铺中满是桂花清香,小店几十米外的行路之人皆能闻见。更奇的是二老制作的“醪糟”总是增添了浓淡相宜的桂花香味。久而久之,他们出售的“桂花醪糟”便成为当地出名的特色美味小吃了。直到如今,大凡抵临潼旅游的人,在点地方美食时,“桂花醪糟”当为首选。它的典故,更让游人增添不少情趣呢。

“清水醪糟”的制作方法如下:主料和辅料——

糯米3000克,清水10000克,醪糟曲6克。

制作技艺——

1.选粒大而均匀的糯米,淘洗干净,放入瓦钵内,加清水淹没浸泡1小时,用筲箕沥干。

2.木甑放置蒸锅上,待甑内上汽之后,将糯米均匀松散地舀入,加盖用旺火蒸1.5小时。取出倒在大筲箕内摊开,用10000克清水从糯米上淋下过滤,使淋散沥冷的糯米温度保持在30~32℃。

3.将蒸熟的糯米舀入瓦钵内,把醪糟曲碾成细粉,顺着一个方向用手均匀地加入。然后用木棒抹平,中心处挖一个深、宽各2寸的圆洞。钵面遮以消毒布,盖上木盖,外面罩上麻袋,放入-的发酵锅内发酵,发酵温度应保持30℃~32℃。发酵时间夏季一般24小时,冬季48小时,春秋季36小时。醪糟在发酵钵内浮起,呈竹叶色即成。

六.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稠酒

西安稠酒是西安特有的古老名酒,酿造历史悠久。先秦称"醪醴",北魏称"白醪酒"。唐代时酿造工艺得到发展,稠酒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即为稠酒。

稠酒因乳白粘稠而得名,酒液中加入桂花后,即为黄桂稠酒。稠酒是选用糯米,蒸熟加曲子酵而制成的一种原汁酒。其色白如玉,清香绵甜,醇厚爽口,具有醒脑提神,舒筋活血,健脾开胃等功效。稠酒类型分为三种:加入中药的苦型稠酒;勾对时加入甜味的甜型稠酒;既无糖、又无药,原汁原味的单料稠酒。

七. 陕西省 西安 灞桥区 圪坨

圪坨,陕北语,关中称麻食、猴耳朵。以荞面为料,掐指蛋大面团在净草帽上搓之为精吃,切厚块以手揉搓为懒吃。圪坨煮出,干盛半碗,浇羊肉汤,乃羊腥圪坨。

吃圪坨离不开羊肉汤,民歌就有“荞面圪坨羊腥汤,死死活活紧跟上”之句。

圪坨是一种富饭,羊肉汤里有什么好东西皆可放,如黄花、木耳、豆腐、栗子。

此物有一秉性:愈剩愈热愈香。但食之过甚则伤胃,切记。

八.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神仙粉

蓝田神仙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在夏秋两季,当地居民采秦岭山中绿色无污染的糜子稍树叶,晾干后放入盆中,加入沸腾开水,待稍凉后用力揉搓,去叶柄及杂物后,放入一干净盘中,冷后即成凝胶状,切块后加入蒜、醋、油泼辣椒等。神仙粉味苦清肝,清火明目,是纯天然绿色食品。据说“吃了神仙粉,神仙也不当”。

神仙粉,不是我们平常所吃的那种用玉米面或米做成的粉皮类食物,而是一种形状和口感类似凉粉,原料却与粮食无关的山野小吃。每到春夏时节,蓝田人总要到秦岭山中,采摘一种特有的植物“神仙草”,用来制作神仙粉。“神仙草”并不是草,而是一种生长在大山背阴处的乔木树叶,椭圆对生。有点像榆叶,当地人叫糜子梢。树叶采回后,先晾干,再倒进盆中,然后烧一锅开水,沸腾着注入,稍凉后用手反复揉搓,成褐色泥糊糊,最后放冷凝固成胶冻状,这便是神仙粉。神仙粉吃法很简单,刀切成小块,用柿子醋、蒜泥、油泼辣子等调拌,味道酸辣,口感清爽。尤其在炎炎夏日,一碗神仙粉入口,清凉直沁肺腑,那真是神仙般的享受。

划定的地域保护范围:

蓝田县所辖玉山、九间房、普化、蓝关、蓝桥、辋川、小寨、焦岱、汤峪、厚镇、灞源、葛牌等12个镇街187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9°08′53" ~109°44′59",北纬34°17′13"~33°57′20"

九.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槐花麦饭

陕北人做槐花“麦饭”的方法和关中人略有不同,我们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来、洗干净,用开水烫烫, 将水分捏去,再拿专门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丝,把土豆丝和槐花放到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搅匀,上笼蒸20分钟左右,蒸好后,用调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葱花、酱油和醋放在碗里泼些油)拌着吃,味道好极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十.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玉器

蓝田玉器是利用“玉雕之乡”蓝田蓝田玉雕凿而成的器物,包括工艺品、饰品和实用物品几大类。

蓝田玉的名称初见于《汉书·地理志》,美玉产自“京北(今西安北)蓝田山”。其后,《后汉书·外戚传》、张衡《西京赋》、《广雅》、《水经注》和《元和郡县图志》等古书,都有蓝田产玉的记载。至明万历年间,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所谓蓝田,即葱岭(昆仑山)出玉之别名,而后也误以为西安之蓝田也。”从此引起后世人的纷争,有的说蓝田根本不产玉,有的说即使产玉可能是菜玉(色绿似菜叶的玉石)。近些年,陕西地质工作者在蓝田发现了蛇纹石化大理岩玉料,认为它就是古代记载的蓝田玉(1978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这一发现不仅引起了寻找珠玉原料的地质界重视,也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兴趣。1982年,地质矿产部地质博物馆,展出了上述蓝田玉的原石。这种蛇纹石化强烈时,局部已经变成与岫玉相同的玉石了。玉质从外观上看,有黄色、浅绿色等不均匀的色调,并伴随浅白色的大理岩。这种玉石虽然不很美观,但因为蓝田地处西安古城附近,玉质硬度为4左右,容易加工,所以古人有可能用之制做装饰品。在汉代玉器中有两件很像现今的蓝田玉,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门上;另一件是故宫博物院藏的汉代玉佩。从这两件玉器玉质和色泽上看,很多地质学者都认为同现今的蓝田玉相似。但它是否真是古代的蓝田玉,则需加以进一步的考查。

不过,现在的西安蓝田,的确因其丰富的玉石资源,与新疆的和田、河南的南阳、辽宁的岫岩一起成为我国的4大玉石产地。同时,蓝田以众多的玉器生产企业、技艺高超的玉雕队伍,以及庞大的经销队伍,使蓝田玉产业成为全县的经济支柱之一和全省首批23个“陕西民间艺术之乡”之一。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