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东禹城可以带走的特产 禹城的能送人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东禹城可以带走的特产 禹城的能送人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12-19 03:25:01

一.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五香脱骨扒鸡

山东历史传统名吃——五香脱骨扒鸡,最早创产于禹城,因其工艺独特、用料考究、肉烂脱骨、营养丰富等特点而远近闻名。据传乾隆年间就盛传全国,被列为山东贡品之一。1919年载入《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列为《中国名菜谱》145中名菜之首,并有“脱骨扒鸡、宗法禹城”的记载。

《禹城县志》记载,制作扒鸡最早的禹城城北月牙湾村民王明奎,其祖辈皆以煮鸡为生。他家把杀好的鸡将两腿交叉别入膛内,把两翅膀从鸡脖的刀口插入,让翅尖从嘴的两侧伸出,然后放上常用的佐料,曰“扒鸡”。后来,为招揽生意,他请一名老中医开了丁香、桂皮、花椒、大料、小茴香等5味调味品,煮出的扒鸡,大开胃口,那时叫作“五香扒鸡”。王明奎18岁那年(清光绪十七年,即公元1891年)秋季的一天傍晚,他把20多只鸡煮在锅里,灶中多加劈柴,燃起火就去歇息,由于劳累,醒来时天已大亮,炖时大过,锅里的鸡塌了下去,一提鸡腿,骨肉分离。他哭笑不得,只好用铁笊篱小心地把鸡捞到篮子里提到县城去卖,并将煮烂的鸡取名叫“五香脱骨扒鸡”。在县衙门口叫喊了几声后,“脱骨”二字便引起众人注意,霎时间招来了许多食客。从此,他家煮鸡都长时间炖煮,直至脱骨,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因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名声大振,南北驰名。于次年初(1892年)在德州办起了以经营脱骨扒鸡为主的小饭庄,从此,禹城五香脱骨扒鸡便传入德州。另外,王明奎有个儿子叫王吉三,爷俩凭着一手高超的技术,先后在禹城火车站、德州、济南、沾化、利津等地开设了扒鸡铺,禹城五香脱骨扒鸡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自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起,随着津浦铁路的修筑和通车,禹城以制作扒鸡为生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其中有一名老厨师名叫王玉亭,是城关马屯村人,他不断改进工艺,制作的扒鸡质量超过了王明奎,使扒鸡这一美食更加发扬光大。到了民国年间,禹城火车站逐渐添设了“福和居”、“祥胜居”、“八大处“等扒鸡铺,当时就有“闻香下车,品尝为快”之说。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领导下,禹城扒鸡业也有了更快发展。1956年,有公私合营过度为国营禹城扒鸡厂,在此基础上,禹城扒鸡不断改进加工工艺,提高了质量,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开发禹城扒鸡,使这一历史名吃发扬光大,禹城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种鸡饲养——雏鸡孵化——肉鸡饲养——扒鸡加工——专业销售”生产链条,推动了全市扒鸡业发展。截至2002年底,全市已发展扒鸡龙头企业10家,加工户(店)100多家,年产销量达200余万只。金帅、乐星、傻小二、屠记、云亭扒鸡加工企业及其产品美名远扬。特别是我市产业化龙头企业德州市金帅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金帅牌扒鸡,2005年成为扒鸡有史以来第一个“山东名牌”。将扒鸡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被沃尔玛等国际超市巨头选定自有品牌产品,产品在全国21个省市70个大中城市的沃尔玛超市均有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普遍青睐。新华社、中国新闻社、香港《大众报》等新闻媒体,都为禹城扒鸡作过专题报道,从而使禹城扒鸡驰名中外、誉满八方。

信息来源:禹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二. 山东省 潍坊 高密 木材

山东半岛地区最大的木材交易市场,供求信息最全最新
( 高密)

三.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禹城糯玉米

禹城糯玉米--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糯玉米起源于中国。玉米被引入中国后,在西南地区种植的硬质玉米发生突变,经人工选择而逐渐出现了糯质类型。从学名ZeamaysL.sinensisKulesh看,即有“中国种”之意。

糯玉米(Waxycorn),也称蜡质玉米。籽粒中有较粗的蜡质状胚乳,较像硬质玉米和马齿型玉米有光泽的玻璃质(透明)籽粒。其化学性状和物理性状受单个隐性基因(wx)控制,这个基因位于第9染色体上。胚乳中100%的淀粉是支链淀粉(Amylopectin或Branchedchainstarch)。此类玉米除作为菜用玉米被人类鲜食外,用作牲畜饲料可提高饲喂效率。也有工业用途。有糯性,俗称粘性。

四. 山东省 济南 三彩大虾

【三彩大虾】济南名菜。大虾,即海产对虾,又名明虾。

取大虾4个,去头、皮,留尾皮,用刀顺脊背片开,腹部相连,成一大片,然后在肉面划上十字花刀,用精盐、绍酒、味精渍匀。将面包切成上宽下窄的长片,抹上鸡蛋黄糊;把大虾片挂上鸡蛋清糊,平放在面包片上沾住,在其中两个虾片上顺中间撒上火腿末,一个撒上菠菜末,一个撒上冬菇末,呈三色。下入热油中炸至呈金黄色捞出,每个切成5段,原样摆盘即成。

五.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禹城山羊板皮

山羊板皮是禹城市的传统商品。突出特点是毛短有光泽,纤维组织紧密细致,皮板厚薄均匀、柔韧、拉力强,并富有弹性和油性。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七. 山东省 德州 禹城 禹城辣椒

禹城辣椒是禹城的传统出口创汇产品。禹城辣椒特点为味香、皮厚、含油质多。禹城辣椒主产于该县廿里堡、安仁、房寺等乡镇。

【禹城辣椒】 禹城辣椒是做菜调味用的一种辛辣美品,也是一种传统商品,早在1953年首届广

州交易会上即赢得“禹城椒”的美称,至今仍为“王牌”。

禹城椒果实呈细尖型,紫红色,特点是皮厚、籽满、含辣油量高、有丰富的维生素和清香不腻的

辛辣味。辣椒成熟后,可晾晒成辣椒干,加工成辣椒粉、辣椒酱等,可供炒食或调味。常食辣椒不但

能增进食欲,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还有一定的养生疗病的功能。

禹城辣椒获得优质高产与适时种植关系很大,以用塑料大棚育苗,提前栽种为最好。禹城辣椒适

应性强,耐旱、耐涝,适宜于高坡地种植,每亩可栽种5000棵左右,一般年景亩产辣椒干200公斤,高

者可达300公斤。禹城县种植辣椒早在50年代就发展到1.2万多亩,廿里堡、安仁、房寺、梁家等乡镇

种植尤多。70年代至80年代,年出口量3~4万公斤,最高年出口量到过12.9万公斤。近几年来,虽然

扩种棉花,减种辣椒,但1987年全县种植辣椒仍达6500亩,亩产220公斤,除供省内外需要外,还有一

部分销往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美国、日本等国家。

八. 山东省 青岛 即墨 麻片

    麻片是200多年前私营茶食店“馥郁斋”的传统产品之一,具有香、脆、甜等特点,在全省享有盛誉。( 即墨)

麻片是一种酥类点心,系即墨城私营茶食店“馥郁斋”的传统产品之一,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主料有面粉、白糖、花生油、芝麻仁等。制作工艺是:先将白糖用开水溶解凉透,加花生油搅匀,陆续加面粉调成糊状,再加面粉揉到硬软适度,随之将面团擀成约1.5毫米厚度的面饼,把饼表面面粉扫掉,割齐边,刷上水,均匀地撒上芝麻仁,用走锤压实后,切成宽2厘米、长7厘米的片,放到烤盘上烤熟,呈浅黄色即为成品。该产品具有香、脆、酥、甜等特点,在全省享有盛誉。

九. 云南省 西双版纳 勐海县 布朗族的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服饰中,刺绣和银饰也是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刺绣图案多为各种花草、鸟兽和几何图形。绣工独特的要数“棉包锦囊”。

在布朗族的婚礼习俗中,举行婚礼时众人要进行爬竿比赛,新娘必须拿出自己在婚前精心刺绣的“棉包锦囊”,内装五谷、银饰等物,挂在竹竿上,比赛结束将“囊”赠给胜利者,以示吉祥。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