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辽阳文化特产 辽阳有什么特产能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辽阳文化特产 辽阳有什么特产能带走更新时间:2024-01-31 13:15:31

一. 辽宁省 辽阳市 辽阳县 辽阳山葡萄

辽阳山葡萄

山葡萄是辽阳市。山葡萄属多年落叶藤本植物。茎长可达15—20米。主干茎皮为黑褐色,枝条茎皮为棕色,茎皮有片状纵向裂痕。叶大,表面深绿色,略有疏毛,边缘呈大齿状。

花小而多,黄绿色,与叶对生。果为浆果,圆球形,一般直径为8毫米左右。初结果为绿色,成熟果为黑紫色,并带有蓝白色之果霜,每年9月为成熟期。

二.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aaa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三. 辽宁省 辽阳 灯塔市 溜达鸡炖蘑菇

溜达鸡炖蘑菇

所谓溜达鸡就是农家自养的散放鸡,以虫草为食,蘑菇是当地山上长的,都是绿色食品,加之烹调方法独特、地道。

四. 云南省 保山 腾冲民俗文化 灰豆腐果

腾冲县是东南亚珠宝玉石的集散地和加工地。来凤山明朝蔺山墓0土的玉带钩和《徐霞客游记》对腾冲翡翠和玉石加工业的细致描述,均说明腾冲玉雕历史悠久。地方志中记载腾冲1949年前从事翡翠加工的作坊曾一度达到100多家,工匠超过3000人。清光绪《腾越乡土志》记载了清末腾冲玉石加工的盛况:“……制朝珠、手镯、簪珥、各玩器,琢磨之声达昼夜,彻通衢。居肆成事者数百人,散处村落者数千家。”

腾冲玉雕造型和表现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制作戒面、鸡心、胆坠、生肖、手镯、佛像、图章、龙凤牌、八仙、暗八仙、扳指、玉簪、耳片、花鸟鱼虫与走兽挂件、手玩件、摆件等几十种。传统工艺流程为冲砂、解玉(分为拉丝解玉和解盘解玉两个工序)、磨玉、打眼、“梭棱”、雕刻、抛光等工序。翡翠加工讲究碾磨过程,用传统工序制作,一个玉件从解、磨、细磨到抛光,每个程序都有不同的步骤,要不断更换各种型号的工具,以达到细腻的工艺要求。其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与明宋应星著《天工开物》中记载的玉雕工艺十分吻合:“凡玉初剖时,冶铁为圆盘,以盆水盛沙,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忽划断”,充分印证了腾冲的翡翠雕刻一直保留了传统工具和工艺过程。20世纪70~80年代,腾冲玉雕工艺有了改进和更新,采用了电动化机械和人工合成的金刚石粉末工具,提高了玉雕的产量和制作速度,但部分流程仍然采用传统工艺。

腾冲玉雕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锻炼和造就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加工和销售队伍,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独特技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体现了较高的历史、艺术和工艺价值,是“腾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已成为腾冲县的支柱产业之一。

五. 辽宁省 辽阳市 灯塔市 葱花缸炉

葱花缸炉

葱花缸炉是辽宁省辽阳地区的著名糕点。

皮料:面粉9千克、猪油1.75千克、水4.5千克。

酥料:面粉9.5千克、猪油5千克。

馅料:熟面粉4.5千克、白砂糖粉6.5千克、猪油3.5千克、鸡蛋750克、液体葡萄糖1.25千克、花生米1.5千克、芝麻仁5千克、葱2.5千克、食盐300克、花椒面125克、扑面1千克。

制作方法:

1.和皮面:面粉过罗后,放在操作台上围成圆圈,加入油、温水(30~50℃)搅拌均匀后,再加入面粉。和好后用温水浸扎一二次,调成软硬适宜的筋性面团。分成1.5千克的块回饧,各揪成50小剂。

2.调酥:面粉过罗后加油擦成软硬适宜的油酥性面团。分成1.45千克的块,各揪成50小剂。

3.制馅:将熟面粉、糖粉拌匀过罗后,放在操作台上围成圈,把经熟制、粉碎的花生米、麻仁放在中间,同时加上盐、花椒面、液体葡萄糖、蛋液及油,搅拌后,把已拌好糖粉的熟面粉擦入,再将葱切碎擦入。应视葱的干、湿程度决定投放多少,以使馅料软硬适度,分成2.35千克的块,各揪成50小剂。

4.成型:包酥、破酥后,包馅并封严剂口,用双手搓成长条状,再擀成长15厘米、宽35厘米左右的椭圆形,一端略厚。中间顺刀切开,在薄的一端刷水,以擀面杖为轴,将两条从厚的一端同时卷起,刀口保持平面,抽出擀面杖,规格选型,按一定间距码入烤盘。

5.烘烤:用中火烘烤,底火略大于上火。待制品馅部突起,呈棕黄色,底面红褐色,即可出炉,冷却后装箱。

葱花缸炉规格整齐,呈螺旋状,馅料突出,均匀。馅棕黄色,外皮侧面为乳白色,底面红褐色,无焦糊。层次清晰,馅绵松。有椒盐和葱香味,无异味。

六. 广西 桂林 兴安民俗文化 瑶族大粽粑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村里,各户所有的人都聚而进餐。聚餐和在庙住的时期所用的米,酒都是自备的,此外,平均每户还平摊用的钱。

家中有病时则单独还愿,叫安龙愿,也是在冬天还愿,时间的长短和请师公的人数,同样由-的等级而定,还愿是在自家的祠堂中进行。

七. 辽宁省 辽阳市 白塔区 塔糖

塔糖

塔糖是辽阳市的一种历史悠久的品之一。塔糖不仅具备着特殊的风味而且它的外形也很美,有如梅花形并多孔,吃起来酥脆,清香可口,色泽洁白细致,经暑不变。

塔糖得名于辽阳白塔。据《辽阳县志》记载:“城西北半里许有塔十三层,高四十八丈五尺三寸,塔南有广佑寺…寺南有井,取水造糖经暑不粘,名为塔糖…”。井水相传为白塔下海眼之水涌出而成,此水清澈甘冽,明清时民间引此水制成塔糖,酿成槐花蜜酒,时为朝廷贡品。

原料配方:砂糖5公斤,矾1.8克,香料15克,香草片1片,水适量

制作方法:

1、化糖:将水放入锅后加入砂糖搅拌,使其加热至沸腾,然后以筛过滤。

2、熬糖:将过滤的糖液加入矾后,将其加温至156℃。

3、冷却;将熬好的糖坯,放在冷糖板上,加入香料及香草片,然后冷却至65—75℃。

4、捣白:将冷却的糖坯进行捣白,并且打进一定量的空气使成梅花形并多孔。

5、切块:将捣白后的塔糖切成规格长。

6、保管:在15℃以下保管,不得潮湿,可保管1—2年,经暑不变。

八. 辽宁省 辽阳 辽阳县 辽阳大米

辽阳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辽阳大米是辽宁辽阳辽阳县的。

辽阳产出的稻米香溢四海,健润五脏,集绿色、健康、环保、美容、养身于一体的鹤野大米,是真正的“古时宫廷米,今世养身粮”。辽阳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辽阳县唐马寨镇地处沃野千里、良田万顷的辽东半岛,即有北国千里黑土的润泽和雪原胜景,又有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与钟灵毓秀,傍依千山佛国,光耀神州赤县。所有水源、稻粮、蔬菜、瓜果及渔业资源,皆为纯天然的绿色和有机产品,无丝毫污染。它的子公司“辽阳兴唐米业”所生产的大米产品以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认证为绿色食品,又被北京五岳华夏认证中心认证为万亩有机食品。所以自古就有“天下粮仓”之美誉。唐朝圣主李世民在此驻兵屯粮,开创大唐盛世。故此,所生产粮食蔬菜水果自大唐起即为历朝御用贡品,美羡天下,恩彼万民。少帅张学良晚年有两大憾事,一是没能回归东北故乡,二是渴望再吃一碗唐马寨的稻米,今“圣益田”公司依托此独有的资源,运用现代化的高科技手段,将唐马寨所生产的有机绿色作物进一步改良和精进,采用地下辽东龙脉圣水灌溉良田,产出的稻米香溢四海,健润五脏,集绿色、健康、环保、美容、养身于一体,为当今稻粮之机牛耳也,是真正的“古时宫廷米,今世养身粮”。太子河、浑河为唐马寨的龙脉水系。寨子所处之地为东北艮卦圣位,主随华夏万年,皆盛世大运。空中、田野万鹤翱翔,又为仙鹤之故乡;于千山山脉、渤海海峡、山东半岛、黄海海域等皆与此环连相抱,因此所产出的有机、绿色稻粮,绿色、有机蔬菜,水产品,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及营养元素,更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真正的世外桃源。

“鹤野大米”是辽阳圣益田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有机、绿色、生态大米。2005年被辽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6年又评为先进“龙头企业”,在沈阳第二届农产品国际博览会上又获得了“优质产品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2014年,辽阳市农副产品协会申报的“辽阳大米”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标注册号为:12206894。

九. 辽宁省 辽阳 白塔区 铅锌矿

矿产储量是全市有色金属矿之首,有两个矿带,南带为算盘峪至兰花岭铅锌矿成矿带,北带为响水沟至亮甲铅铜矿成矿带。在中华岩寺、唐家东沟、祁家堡子等地有矿点8处,碾盘沟、矿铜沟等地有矿化点6处,便都规模较小,不具工业开采意义。分布在兰花岭的马沟、李家堡子、翟家沟等3处为小型铅锌矿床,在兰花岭的王家堡子、河坎、么字沟、老庄沟、蒿子沟等9处均为矿点,还有湾沟矿化点1处。铅锌矿多为含数种金属的共和矿,矿石矿物主要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还伴有银、铟、镉、铜、金镓等金属。

十. 辽宁省 辽阳市 辽阳县 乌拉草

乌拉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即著名的“关东三宝”之一,具有保暖防寒的作用,山区的老百姓十分喜爱它。表面看,乌拉草样子很普通,茎叶细长,绿色,一簇簇丛生,花穗绿褐色。但是,数百年来,这种普通的小草,与长白山区的人民生活密切相关,成为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每到秋季,人们便到山上去割乌拉草,晒干存放,冬天时絮到鞋里,避免脚生冻疮。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温低,最低可达摄氏零下四、五十度,一般的棉鞋难以御寒。而老百姓用兽皮做成的乌拉,再垫上乌拉草,再冷的天也不冻脚。乌拉草在使用之前,还要用木棒捶打,打柔软以后不伤脚。长白山区冬季时间较长,防寒是家喻户晓的大问题。而劳动人民每天在野外劳作,乌拉草与人的关系则非同一般。这就是人们把它称为关东三宝之一的主要原因。东北地区野生的草,形状类似乌拉草的很多,但惟有乌拉草的保暖性能最好。这是我们的先人从多种草当中经过亲身实践得出的经验。究竟是谁最先知道乌拉草这种功能已无从考证。乌拉草为什么有非凡的保暖作用,还是个谜。据说,乌拉草现在能出口创汇了,看来,乌拉草仍然是一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