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保德县土特产 保德的特产图片及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保德县土特产 保德的特产图片及介绍更新时间:2024-01-20 22:29:04

一.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猫耳朵

山西猫耳朵是中国山西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二. 山西省 太原 阳曲 阳曲白桃

以阳曲张拔白桃最负盛名。据传清末年间,张拔白桃就专贡皇上享用。该品种皮薄汁多,口感极佳。近年来,引回的大久保、水密桃、初笑美、北京14及油桃品系均表现出了较原产地风味独特的优势。( 太原)

三.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太谷饼

太谷饼:成品酥而不硬,软而不皮,不感油腻,清爽利口,嚼不粘牙,不伴汤水亦能用舌噙化,最宜老人、幼儿食用及旅行携带。至今已300余年历史。

四.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竹叶青

竹叶青酒由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是汾酒的再制品,酿造历史悠久。竹叶青以汾酒做原料,配以陈皮、砂仁、当归、零陵香、公丁香、广木香、紫檀香等十余种中药材和经蛋青、竹叶、冰糖浸泡而成,酒精含量为45度。酒色青绿,晶莹透明。经科学鉴定,具有和胃、消食、除烦的功效,对心脏病、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都有一定的疗效。纯正香美的汾酒、竹叶青酒,都要经过5道关口、17道防线和120道工序反复检验合格才能包装上市。因此,也可见酒之品质。( 太原)

五. 山西省 忻州 保德 保德猪头肉

猪头肉的美味,于民间早就声誉鹊起,据说淮扬菜系中的“扒烧整猪头”火工最讲究、历史最悠久,是道久负盛名的淮扬名菜。猪肉为人类提供优质蛋白质和必需的脂肪酸。猪肉可提供血红素(有机铁)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猪头肉适宜人群,一般人都可食用湿热痰滞内蕴者慎服;肥胖、血脂较高者不宜多食;猪头肉为动风发疾之物.凡有风邪偏盛之人忌食猪头肉。猪头肉的食疗作用,性平,味甘咸;补虚,滋阴,养血,润燥。

六.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鸡蛋醪槽

鸡蛋醪槽是流行于晋南、太原一带的风味小吃。以红米为原料,大火蒸熟,冷水冲好,搓开米粒,按不同季节不同用量,放入醪糟曲搅拌均匀,入缸封口,发酵即成。喝时加水和白糖,烧开打进鸡蛋,黄白相间,酸甜清香,具有健胃、助消化、润肺、活血等医疗功能。

七.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琉璃制品

太原盛产琉璃制品。早在盛唐,已经“碧瓦朱甍照城郭”。明清时,琉璃瓦已远销外省。太原马庄苏家制琉璃,据传始于盛唐,这些琉璃制品,装点了山西众多的古文物、古建筑,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辉。( 太原)

八.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山西老陈醋

山西老陈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西老陈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老陈醋产于清徐县,至今有几千年的醋历史文化。老陈醋色泽为红棕色,味道以“绵、酸、甜、香”为主,为我国四大名醋之首。

产于山西清徐。“东湖”牌老陈醋,始创于明未清初,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系山西老陈醋之正宗。“东湖”牌老陈醋,以其精湛酿造技艺和色、香、味俱佳的优良口质,驰名中外,居中国名醋之首。

特点:色泽棕红,醋香浓郁,酸味柔和适口,滋味回甜醇厚,可冷调熟烹。主要成份是醋酸,并含多种有机酸、氨基酸等。具有增加食欲、助长消化、解腥去腻、分解脂肪、防病强身之功效是保健和调味之佳品。

据传,周代时,在山西就开始了酷的生产,而老陈醋,在春秋战国时代,古晋阳就有一些作坊开始酿造。第一个正式推出“山西老陈醋”名牌的,是制作人王来福。清朝顺治年间王来福来到清源(今清徐县),利用当地原料充足、水质优良的条件开办醋坊,改陈年白醋为熏醋。实际上,老陈醋的酿造要比王来福早得多。

山西醋品种繁多,老陈醋为其代表性的名产。其它还有陈醋、普醋、双醋、特醋、名特醋、味醇等许多品种。如从生产酷的原料区分,则有高梁醋、玉米醋、小米酷、柿子醋、果醋、酒糟醋、粉渣醋、红薯醋等多种。

老陈醋,具有一般醋的酸醇、味烈、味长等特点,同时,还具有香、绵、不沉淀的特点。另外,老陈酸储存时间越长越香酸可口,耐人品味。而且,过夏不霉、过冬不冻,颜色深橙,为山西醋中独具一格、质地优良的佳品。

九.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清和元头脑

把“头脑”当做食品的名称,大约始于十四世纪末由(元朝末至明朝初)。《水浒》中有“赶碗头脑”的话,足可见那个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卖头脑的饭馆。当时的头脑用什么材料,如何做法,我们还不够清楚。

大原的头脑是博山先生想出来的。傅山字青主,出生于太原市北郊区的西村,医道很好,人们称他“仙医”。他写的医书有《傅氏女科》。太原市大宁堂药店的名药“二仙丸”。“和合丸”,当初就是用傅山先生的处方来配制的。

傅山在头脑中也配了两味草药——黄芪和良姜,这是头脑与别的饮食不同之处。

黄芪味甘、性温,功能是补脾胃、三焦而健肺,体气虚弱者用之最有效。产于山西绵山者,温补力强,叫做绵芪,良姜味辛、性热,有温中、下气、消食等作用,医家疗胃病用良姜治外寒、干姜治内寒。良姜产于广东高州(原府治在今广东茂名)者质量最佳,叫做高良姜。傅山加配这两种草药,就是为了预防和治疗脾虚胃寒。

头脑可以说是一种滋补剂。除头脑一定是在早晨,越早越好;从前的饭馆,都是在清晨挂上灯笼卖头脑的。这对就餐者来说,等于进行一阵晨间运动,既有滋补之效,又取锻炼之功,一举而两得,这正是傅山发明头脑的主要用意。由于辗转传播,头脑生意曾扩展到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

头脑从表面上看去,只是一碗不稠不稀的糊汤里泡着几块羊肉。因之也有人叫“头脑汤”。其实头脑的成分还是比较多的,有羊肉、羊髓、酒糟、煨面(炒过的面粉)、藕根、长山药,连同黄芪、良姜共计八宗,叫做八珍场。吃的时候,佐以腌韭,好象服药的引子。

羊肉味甘、性热,有补虚、开胃的作用,自医圣张仲景就用它治寒疝腹痛和产后腹中不舒,这正是由于它能够温脾缓中的缘故。羊肉配以清热化痰的藕和补脾除湿的山药,就成了一剂温补而不腻、清醇而可口的药饵(傅山先生好用药解二字,就是掺药物于食品、凭食物祛病保健)。

傅山先生擅书法,有人称赞他是清朝初年第一写家。他给经营头脑、杂割的这家饭馆题了“清和元”三个大字的牌匾,三个大字的上边又写了“ 头脑杂割”一行四个小字 。傅山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以朱元璋为正统的明朝,反对清朝和元朝(特别是清朝)的皇帝,他取头脑之名就是要让大家杂割清和元的头脑,让人们天亮前打着灯笼前来是取天不欲明人欲明之意。

清和元在百余年前 ,由阳曲回族朵家经营 ,地址在太原南城区南仓街。建国后扩大营业,移到今天的新址——一桥头街。每年一过国庆,头脑便上市,许多人慕名而来、生意极好。


傅山 (1607~1684)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别号颇多,诸如公它、公之它、朱衣道人、石道人、啬庐、侨黄、侨松等等,不一而足。先世居大同,后徙于忻州,逮至其曾祖傅朝宣移居太原阳曲(今太原北郊)西村。傅山世出官宦书香之家,家学渊源,先祖连续七八代有治诸子或《左传》、《汉书》,卓然成家者。曾祖傅朝宣曾为宁化府仪宾、承务郎,祖父傅霖累官山东参议、辽海兵备,颇有政绩,其父傅子谟终生不仕,精于...... 详细>>>

十.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娄烦莜面

盖家庄乡:蘑菇、攸面。

莜面靠姥姥是用手推的,要推好莜面靠姥姥,首先是一次性将开水按一定比例加入莜面里,用手将面和好,和得不软不硬。然后揪一块和好的莜面用两手掌搓成饼状,放到石板上一只手的后掌去推,推出的靠姥姥又长又宽又白又薄又细腻。然后将推出的莜面片卷成卷放进蒸笼里,蒸上20分钟就做好了。

莜面靠姥姥的吃法,以老陈醋为主蘸汤,配以黄瓜水萝卜丝,或配以本地羊肉臊子最妙,好吃又补身。吃完莜面后喝点蒸过莜面的母水以助消化。

2010年,娄烦莜面靠姥姥制作技术被公布为太原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