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鄢陵县乡镇特产交流会 河南鄢陵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鄢陵县乡镇特产交流会 河南鄢陵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4-01-16 02:41:48

一.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陶城西瓜

陶城西瓜是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陶城镇的。陶城镇把葫芦苗作为砧木和西瓜嫁接,所以西瓜在生长过程中耐旱、抗病,产出的西瓜个儿大、味儿甜、耐储运。

鄢陵县域内多有瓜农栽种,唯陶城西瓜最负盛名,尤其陶城乡孙庄村,种植历史悠久,瓜农们经过长期摸索试验,将西瓜与葫芦嫁接,使西瓜色泽润滑,个大汁多,葫芦表层近于木质,因它也具备耐储运的特点。

陶城乡位于鄢陵县南约30公里,该乡地处平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特适宜种植西瓜,曾以“西瓜之乡”而闻名远近。改革开放以后,瓜农们加大了科技含量,纷纷妨效孙庄村嫁接西瓜,改变了西瓜品种结构,使陶城西瓜变得品质更加优良,口感更加甘甜,耐运耐储更为人们所青睐。每到7—8月份,外地客商闻名而来洽谈购运的络绎不绝,产品运销至上海、广州、武汉、西安等地。

据了解,陶城乡于2006年申请注册了“陶城牌”嫁接西瓜商标,是闻名省内外的“优质西瓜之乡”。目前,该乡西瓜种植技术已日趋成熟,全乡西瓜种植面积5万多亩。

二.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奎湖糯

又名九月红,从红壳糯中选穗出来,是本县的地方品种,品性不衰,原产于奎潭湖沿岸,即奎湖,黄塘,黄墓等地,后繁衍到附近邻县,一般亩产400-500公斤,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谷粒长,出米率高达74%,且粘性强,属比较高产稳产的一种古特水稻品种.1985年,在黄塘乡林塘村发掘,1986年试种良好,宜作单晚,至1990年,农户零星种植.

三.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紫皮石斛

龙陵紫皮石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龙陵紫皮石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陵紫皮石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紫皮石斛原为广泛分布于龙陵海拔1200米~2000米区域的一类优质石斛,在现行市场收购价上,是仅次于铁皮(含铜皮)石斛的优质石斛。经上海复旦大学取样化验,其多糖含量达10.8%~11.6%之间,为霍山石斛多糖含量的60%。石斛多糖具有明显的提高免疫能力,对防癌抗癌、抗衰老及治疗糖尿病有较好的疗效。近二十年来,浙江乐清市的部分农民纷纷涌入龙陵收购、加工紫皮石斛。经多年的采集,龙陵境内野生紫皮石斛几乎灭绝,而市场需求逐年增加,价格年年看涨。在野生可采资源减少、市场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龙陵县以龙山为代表的广大农民纷纷对紫皮石斛的人工栽培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形成了很多成功的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龙陵县紫皮石斛属于兰科石斛属的一类优质石斛,其代表种为齿瓣石斛(Dendrobium devonum Paxt),主要分布于龙山、龙江、象达、平达、木城等乡镇,该类石斛以茎条表现为紫红色为显著特征。以开花期不同分为春紫(清明前后开花),夏紫(芒种前后开花),秋紫(立秋前后开花)三种类型。民间历来有将紫皮石斛捆于喜附生的木棍上挂在屋檐下,作为观赏。近年来,随着石斛开发利用越来越广泛,仅靠野生采集已难满足市场需求,为获得稳定的经济收入,产区农民将采集到的野生石斛中的当年生茎(商品名称白条)剪下出售,而将二年生以上的老茎(俗称老草)作为种苗栽培,由于紫皮石斛的人工栽培尚属新生事物,无现成的栽培模式,全凭各产区农民摸索试验,经过几年的实践,产区农民充分发挥聪明才智,采取仿野生栽培,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栽培方式,可谓白花齐放。归纳起来,主要的栽培模式有:活树放养法(移活树规范种植放养法),石墙栽培法(在此基础上改进的空心砖填料栽培法)、瓦(草)房栽培法,木床栽培法(改进后的木床加杉原木栽培法)、木槽栽培法等几种栽培模式,取得了亩年产值折计3.6万元的收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地域范围

龙陵紫皮石斛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区域保护范围位于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境内,涉及龙陵县的龙山镇、龙新乡、镇安镇、象达乡、平达乡、勐糯镇、碧寨乡、腊勐乡、龙江乡、木城乡共10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98°25′—99°11′,北纬24°07′—24°50′,东西横距 64 公里,南北纵距 78 公里。种植面积1000公顷,年产量219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 1.1、鲜品:表面黄绿色带紫斑点或条纹,老熟时叶鞘呈银灰色,有的间有褐色斑,节间裸露部分呈紫色;略具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园柱形,横断面圆形,节间微胖;节明显,节间1.3cm~2.2cm,不分枝,茎粗2mm~6mm,基部下延为抱茎的鞘,边缘和中肋常带淡紫色。 1.2、枫斗:未抛光呈银灰色,抛光后呈黄绿色或暗红色。略具青草香气,味淡,后微甜,嚼之初具有粘滑感,继有浓厚粘滞感。呈螺旋形,一般为2-4个旋纹,茎拉直后长3.5-8cm,直径0.2-0.3cm,表面有细纵皱纹,质坚实,易折断,断面平坦。 4.2内在品质特征: 2.1、鲜品 水分≤85%, 粗多糖:鲜品干燥后≥ 28% 。 2.2、干品(枫斗) 水分≤12%,灰分≤6.0,酸性不溶性灰分≤1.0,浸出物≥ 10,粗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28%。 龙陵紫皮石斛具有养胃生津、滋阴除热之功效。 3、安全要求 产地环境应符合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1-2009要求。生产技术规程执行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3-2009;质量安全要求执行云南省紫皮石斛地方标准DB53/T290.4-2009。

四.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耳朵套

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小吃,耳朵套是我县老百姓喜欢的特色美食之一,也是款待亲朋,招待客人的首选佳品,今天我们就看看健康美味的耳朵套如何制作。

在我县,好多群众都能自己捏耳朵套,而且特别的娴熟。家住隆坊镇西寨子村的李芳芳今天就在自己家里,邀请亲朋好友做起了荞面耳朵套,只见将活好的荞面切成小片,放在食指和拇指之间,然后,食指和拇指的一推一压之间,一个个栩栩如生的耳朵套就成型了。

其实,捏耳朵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这个捏制的过程也是有好多技巧和讲究的。

面对刚出锅的耳朵套,大家纷纷大快朵颐,享受着美食的馈赠。在我县,卖耳朵套的小饭馆店面都不大,但是每到饭点,总是食客满满,也大多都是回头客。

关于耳朵套起源的说法不一。无论是从秦汉时期就开始的传统小吃,还是为了度过困难时期的智慧之举,又或者是单纯的为了防止冻耳朵而发明的面食,无论什么原因,都不会影响大家对耳朵套的喜爱。耳朵套也带着浓浓的黄陵特色,与热情好客的黄陵人民一起,用自己淳朴的姿态,迎接远方的客人。

信息来源: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河头石斛

龙陵河头石斛

石斛性味甘、微寒,入胃、肾经入胃、肺,肾经,生津益胃,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益肾明目。历代药学经典对石斛的药效记载有:《本草纲目》将石斛列为药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指出石斛具有生津、止渴、镇痛、消除水肿之功效,主治热病阴虚、目暗、胃弱、声音嘶哑等疾病,对声带疲劳、声音嘶哑,恢复其美音有特殊疗效。《道藏》将石斛、天山雪莲、三两重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之茯岑、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被列为中华九大仙草。清代名医赵恕轩《本草纲目拾遗》赞石斛“滋阴补益珍品”。

六.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陵油糕

黄陵油糕

黄陵油糕协会

黄陵油糕圆如饼,形似鼓,色如铜,香味扑鼻。黄陵油糕外酥内嫩,甜香爽口。

黄陵油糕选料黄陵当地软糜子面粉和食用油。主要原料为黄陵当地软糜子面粉和食用油。

制作过程是先碾、后发、再炸,即将发酵好的软糜面直接入锅蒸熟,出锅后滚成椭圆形条状,亮凉后切成薄片,放入滚开的油锅内炸至呈黄色即可。炸好的油糕,质粘软且润口,味香甜,食用时放些白糖,降压败火,让人回味无穷。由于经过油炸,还易于保存,是馈赠亲友之极品。

关于黄陵油糕的传说

唐王朝建立以后,在三原北部塬区兴建起献陵、庄陵、端陵等帝王陵园,于是此地便成了唐王室出巡拜陵、开展狩猎的重要场所,从长安至陵区的路上行人长年络绎不绝。这条道路上有个村子,它南距长安八九十里,北距塬区二三十里,便成了皇帝往返休息的重要场所。

因为陵园的兴修,“王店”迅速地由一个人烟稀少的村庄,变成了达官显贵、商贾富户常来常往的地方,并随之兴起了物资交流、集市贸易,成了繁华热闹的“王店集”。“王店集”上有一个专门制作油糕的小店,它所制作的油糕,外皮起泡,酥松润脆,馅心甜软而香,偶有一日,被前往北塬狩猎的唐太宗品尝称赞,于是该店名声大振,其所经营的油糕也得到了广泛的流传。这个王店就是现在的黄陵,因此黄陵油糕成了独特的风味美食,来黄陵一定要尝下黄陵油糕。

七.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龙陵黄龙玉

龙陵黄龙玉

黄龙玉又名玉髓,色呈鸡血红、黄。自、绿等,质晶莹剔透,集天地之灵气而成,可与田黄媲美,产于滇西边城——龙陵。大自然的神奇造就了龙陵这块灵秀之地,这更四季如春,冬暖夏凉,拥有奇水神汤——邦腊掌。千古抗战遗迹——松山、动植物基因宝库——小黑山自然保护区。世代繁衍生息在这里的23个民族创造厂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彝族香堂人士巴拉器乐演奏,傈僳族女子上刀杆、下火海,阿昌族蹬窝乐,傣族花棍等享誉四方。

龙陵素有“滇画画屏”。“翠绿之都”的美誉。登高望远,—条条山脊好似巨龙凌空飞舞,在这条条巨龙之下.蕴藏了多少鲜为人知的瑰宝。2004年商人李氏在小黑山偶惜一方质地晶莹之宝石,请专家鉴别,结果得之,此石为上等好玉,可与田黄媲美。因宝石大多为黄色,古人以黄为至尊,此玉为龙陵所独有,世人因此起名“黄龙玉”。此后,龙陵产好玉的消息不径而飞,一时间,到龙陵淘宝之人络绎不绝,“黄龙玉”因而名声鹊起。经化验,黄尾玉主要由二氧化硅等成份及众多微量元素组成,硬度为6—7,为玉中之上品.短期内,龙陵已拥有黄龙玉开发、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形成了黄龙玉加共销售一条街。腾冲、瑞丽部分翡翠加工名师也纷纷迁往龙陵,龙陵县城商铺林立,交易活跃。

黄龙玉最初人称黄蜡石。在当地人看来,它有着田黄般的颜色、翡翠的硬度,与和田玉等软玉相比,硬度更好、透度更高、色彩更鲜艳丰富。由于其产在龙陵,又以黄色为主色,故最终得名为黄龙玉。

八.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矮脚黄芝麻

又名矮脚黄,主要分布在峨岭,五里,三里,何湾,绿岭,戴镇,工山等丘陵地带,已有数10年栽培历史,一般亩产75公斤,高的可达100公斤.此种芝麻生育期100天左右,5月下旬至6月中旬播种,9月下旬成熟,耐旱怕涝怕渍.

九.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南陵大米

南陵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陵大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南陵县素有“芜湖米市,南陵粮仓”的美称,被誉为“江南鱼米之乡”“江南粮仓”。是中国四大米市之一“芜湖米市”的主要产粮区。南陵县民风朴实,农民勤劳,双季稻面积占稻田面积的70%以上。自1985年始,该县先后被确认为“国家优质米基地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并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据考证,南陵大米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9-8世纪的西周晚期,贾岛、梅尧臣等唐宋诗人均为其留下过名篇佳作。据2010年统计,南陵拥有20万亩绿色食品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30万亩无公害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年产稻谷35万吨。南陵大米已注册集体商标、安徽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拥有以“吴祥”大米为代表的“安徽省名牌产品”、“云谷贡”为代表的一批“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安徽省著名商标”。南陵大米,以“外观品质好,光泽度佳,胶稠底轻,气味清香”等特点闻名。南陵大米拥有粳稻、籼稻、糯稻等多个品种,其中优质稻马坝小粘更是畅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特色品种。南陵大米米粒透明有光泽,没有或很少有垩白。南陵大米吸水不多,膨胀度适中,胶稠度高于80mm、70mm、60mm,延伸性较强,米饭光泽度好,白而晶莹,黏弹性较强、软硬度适中,热饭喷香,口感好,冷饭仍然具有柔韧性、不回生、色泽如常。南陵大米营养丰富,含有适量的淀粉(直链淀粉16%左右)、脂肪、蛋白质(≥7%)、氨基酸、维生素及矿物质。其糙率分别达83%、80%、78%以上,精米率分别达76%、74%、72%以上,整精米率分别达68%、66%、64%以上,均优于国标2个百分点,更优于周边地区,广受消费者喜爱。

南陵大米种植区域地理位置:东与芜湖县和宣城市宣州区交界,南与泾县接壤,西与青阳县、铜陵县毗邻,北与芜湖市、繁昌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00″~118°30′00″,北纬30°38′00″~31°10′00″。南北宽约54.3公里,东西长约56.3公里。总面积为1263.7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籍山、弋江、许镇、家发、工山、何湾、烟墩、三里。

十.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丫山丹皮

丫山丹皮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丫山素有“牡丹之乡”之称,所谓的丹皮就是牡丹的根皮。丫山境内海拔都在50米到450米之间,土地肥沃,土壤砂质,气候寒润,且有机质含量高,土粒疏松,是种植牡丹的理想地带。

牡丹素称我国花中之王,自古以来谓之“国色天香”,素有“国花之称”,唐朝诗人刘禹锡诗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可见牡丹具有着赏心悦目的观赏价值。每年的清明前后,漫山遍野的牡丹竞相怒放,争奇斗艳,引得蜂飞蝶绕,游人如织。丫山的西山、龙山、铁山更是成了牡丹花的海洋。游客身临其境,有飘逸欲仙之感。

牡丹药用价值更高。在丫山,当地的药农之所以长年种植大面积的牡丹,就是看重了它的药用价值,继而带来的经济效益。牡丹属毛莨科多年生落叶灌木,茎高0.8米左右。其根皮经过加工即成为丹皮,它是一种名贵中药材,与白芍、菊花、茯苓齐称为“安徽四大名药”。据《本草拾遗》、《唐•新修本草》记载:丹皮性寒,气味芳香,味微苦而涩,具有凉血而不留淤,活血而不妄行之效。治中风、痛经、血淤、癫痫,安五脏、疗痈疽。《本草纲目》载:丹皮有“治血中伏火,除烦热”之功效。医学临床上,丹皮具有解热镇痛、抑菌降压、养筋活血之功能,价值较高,有“十年丹皮贵似金”之美誉。当地人都将丹皮浸泡于白酒之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这种酒,能滋补身体,延年益寿。

丫山种植牡丹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南宋时期就开始栽培,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制作丹皮成了丫山的传统农业。其加工的丹皮一直以出口为主,蜚声海外,远销韩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丫山丹皮在近代就曾获得过南洋贸易洽谈会金质奖。

丹皮从育苗到加工成成品,其间的生产周期比较长,一般需要5至6年。从采籽育苗到选地栽植,再到挖根加工,都有严格的技艺要求。丹皮的价值也可从药农的劳动价值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丹皮有连丹、刮丹之分。连丹,即加工时不需要刮去外皮,而刮丹不仅要刮去外皮,还要抽去木心。丹皮又有“凤丹”之别,凤丹是丹皮中的上乘之品,其皮薄肉厚粉足,且久贮不变质,掰开截面,拿到太阳下一照晶莹发亮,丫山的铁山就生产这种丹皮。如今的丫山,已开辟成万亩牡丹园,每年的丹皮总产量有1000多吨,经济效益可达到600多万元。目前,丫山的丹皮生产已成为当地的重要经济支柱。随着市场的拓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丫山牡丹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将会并驾齐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