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荆州区楚风轩土特产店 荆州市绿野庄园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荆州区楚风轩土特产店 荆州市绿野庄园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12-28 09:07:02

一. 湖北省 荆州 荆州区 酥炸春卷

    “春卷”是荆州城区春节期间宴请宾客的民间佳肴。杜甫曾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春盘”是用薄饼卷蔬菜的食品。明清以来,春盘便逐渐演变成了“春卷”。    


   有关“春卷”还有一段趣闻。传说京城有僧人来江陵一座庙宇住时,闻到隔壁酒店炸春卷的香味,按捺不住,便破戒跳墙饱食了一顿。故有“春到江陵卷异香,无怪高僧跳高墙”之说。

二. 湖北省 荆州 荆州区 海子湖青鱼

海子湖青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海子湖(又名长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淡水通江湖泊,东西长30公里,湖面平均宽4公里,水域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为岗地、平原、湖泊、河流、滩涂兼有的多样性地貌,生态优良,环境优美。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具有蓄洪、灌溉、养殖、航运、旅游、湿地生态等综合功能的宝地。

纪南镇境内有长湖、海子湖、庙湖,水资源十分丰富,水产业一直是当地村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友信合作社大力推广“1115”青鱼专养模式,即1亩水面产青鱼1吨,实现产值1万元以上,获纯利5000元以上。合作社带动荆州区青鱼养殖面积达到4万亩,并辐射带动荆门、枝江等周边县(市)500多户农户发展青鱼养殖。2009年,合作社申请注册海子湖牌商标,产品顺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10年11月,海子湖注册商标正式使用。

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海子湖(长湖)流域以及与海子湖(长湖)连通的水域

《荆州市荆州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荆州海子湖(长湖)青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荆区政函〔2013〕21号

湖北省地方标准:《海子湖青鱼》(草案)

三. 湖北省 荆州 沙市 沙市酱油

沙市酱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沙市酱油

沙市区调味品产销协会

酱油是中国传统的调味品。用豆、麦、麸皮酿造的液体调味品。色泽红褐色,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

酱油是由酱演变而来,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周朝就有制做酱的记载了。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酱油之酿造纯粹是偶然地发现。中国古代皇帝御用的调味品,最早的酱油是由鲜肉腌制而成,与现今的鱼露制造过程相近,因为风味绝佳渐渐流传到民间,后来发现大豆制成风味相似且便宜,才广为流传食用。而早期随着佛教僧侣之传播,遍及世界各地,如日本、韩国、东南亚一带。中国酱油之制造,早期是一种家事艺术与秘密,其酿造多由某个师傅把持,其技术往往是由子孙代代相传或由一派的师傅传授下去,形成某一方式之酿造法。

四. 宁夏 固原 原州区 固原胡麻

固原县历史上形成的油料作物生产区,曾被誉为宁夏的“油盆”,其代表作物胡麻油籽含油率高,品质好、价值高、用途广、资源丰富、潜力大。主要品种有宁亚十号、宁亚十一号,每年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总产1200万公斤以上,占宁夏油料产量的25%左右,已形成了品种区域化布局、模式化栽培、系列化服务、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其中宁亚十号属大粒油用型早熟品种,千粒重9.010.2克,含油率41.8%,出油率32.3%;宁亚十一号属油纤两用型品种,含油率43.3%,出油率35.3%。油清纯、香郁、口感好、味道美,是理想的食用油。秸杆可用于亚麻生产、造纸生产,油渣可用于培肥地力和牲畜、禽等育肥添加剂。

五. 湖北省 荆州 荆州区 欢喜坨

欢喜坨又称欢喜团、麻汤圆、麻鸡蛋,为湖北荆州江陵等地的传统风味小吃。为何叫欢喜团呢?据传,清末荆州城内有陶姓一家,在战乱中走散,历尽苦难,终于又合家团聚了。陶姓老人庆幸一家人没有丧生战乱,找出所存的糯米,经淘洗、磨浆、沥干后,掺入适量面粉和红糖,搓为小团,再蘸满芝麻,炸制成熟。没想到,成品十分甜美,一家人吃得十分快乐。为了纪念团圆,就此称之为“欢喜团”。陶家也以善制“欢喜团”而出了名。老干妈蒸皖鱼

原料:草鱼2斤半左右

辅料:老干妈酱一瓶半

调料:生姜5克、大蒜10克、蒸鱼豉油10克

烹制方法:

1、将鱼洗净打成扇形连块;

2、将料酒与调料一起炒制;

3、上笼猛火蒸8分钟,装盘即可食用。

湖北荆州老干妈蒸皖鱼风味特点:鲜嫩可口营养丰富翡翠白玉汤翡翠白玉汤,是古城荆州著名的肴馔,它是以碧绿的菠菜焯水后,配以雪白的豆腐并加入原汁排骨汤烹制而成,滋味鲜美醇厚相传,乾隆皇帝颇爱吃豆腐菜,在他从北京启程南巡,仅达官贵人进贡和御膳备用的,就有用燕窝、酒肉、鸡鸭、野味等烹制出瑰丽多彩的各种豆腐肴馔。一日,当乾隆微服出访行至南乡时,忽感肚空舌燥,又饥又渴。便随意走向一茅舍中,见一农妇在家,说明需求充饥的来意后,凑巧这贫家农妇屋里尚存放有一块豆腐,又从菜园中拔来些新鲜菠菜,洗净后与豆腐同烧,熟后盛一大碗给客人解饿。尽管乾隆平日多吃山珍海味和名馔佳肴,有道是饥不择食,其时,乾隆尝此民间风味,顿觉口颊一新,自思难得如此口福,并问女主人此乃何等美味?农妇笑着说道:“这菜名为“金镶白玉板,红嘴绿鹦哥”。后来乾隆回京,并派人将农妇接到京城,遂封为“皇姑”,此菜亦取名为“皇姑菜”。从此,这一农家烹制的菠菜豆腐,竟被跻入了清宫御膳房,登上大雅之堂,成了乾隆爱食之菜。现今,古城荆州沿传演变下来的“翡翠白玉汤”,其前身就是当年的“皇姑菜”

六. 湖北省 荆州 沙市 荆沙鱼糕

鱼糕,又名百合糕,俗称荆州花糕,“头子”菜。是湖北省荆州市传统名菜之一,作为荆州的八大名肴其历史源远流长,相传为舜帝妃子女英所创,是湖北省荆州市立新乡荆沙村的传承之一。

鱼肉糕因此在荆楚一带广为流传,春秋战国时开始成为楚宫廷头道菜,直到清朝,仍是一道宫廷菜,据说乾隆尝过荆州花糕后脱口而咏:食鱼不见鱼,可人百合糕。百合糕因此而得名。

信息来源:沙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七.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菱角

洪湖菱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洪湖菱角

洪湖市莲藕协会

菱角是菱科,菱属。又名腰菱、水栗、菱实,味甘、凉、无毒,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的果实,菱角皮脆肉美,蒸煮后剥壳食用,亦可熬粥食。菱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具有利尿通乳,止渴,解酒毒的功效。

八. 湖北省 荆州 江陵 荆州三丝春卷

三丝春卷是一种以面粉摊成薄皮,内包鸡丝、火腿丝、香菇丝加嫩菜混合的馅,卷成筒状,用旺火炸酥的传统名菜之一。春卷原名春盘,是薄饼包馅,摊于盘上,故名。后来演变成圆筒状,并用油炸,叠滚成卷。此菜为春节前后的应市菜,含有迎春之意,它色泽金黄、外皮酥脆,味道鲜美,是春节筵席上必不可少的时令佳肴。

九. 湖北省 荆州 松滋 豆花鲜鱼

湖北省荆州松滋市十大地方名菜豆花鲜鱼特点:色泽分明,外酥肉软,豆花鱼香。

制作方法:取鲜鱼一条,宰杀洗净。鲜煎至金黄色,放入味料,豆花同煮。

十.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再生稻米

洪湖再生稻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洪湖再生稻米是湖北荆州洪湖的。

洪湖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东南端,南临长江,濒临百里洪湖,与三国古战场赤壁隔江相望,市治新堤镇东距省会武汉市175公里,西距荆州市区201公里。全市辖20个乡镇,3个农场,总人口94万,全市版土面积2519平方公里。洪湖再生稻米优质生产基地,涵盖了洪湖市境内的长江流域,沿洪湖周边,汉沙河流域,洪排河流域,内荆河流域,东荆河流域的沙口、汊河、新滩等14个乡镇70个村。现已建立绿色食品基地的有沙口、汊河两个镇,沙咀、龙甲、董口、新墩等10个村,基地面积3万亩,网络农户1240人,为农民增收1500万元。种植基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加之有百里洪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是种植优质稻的天然场所,身临其境,正如洪湖赤卫队歌曲中所唱的一样“处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所孕育出来的再生稻米在三国时就已享盛名,素有“稻耳米”之称。洪湖再生稻米外观商品性好,米粒晶莹透亮,细长,均匀,无腹白,开锅香喷喷,入口绵甜,香味浓郁,米饭松软而不粘。洪湖再生稻米含胶质多,有丰富的淀粉与植物蛋白质,营养丰富。洪湖再生稻米因产于湖北省洪湖水乡而得名。据老人传说,百里洪湖古时属八百里洞庭湖范围,因长江形成后分离。每年6、7月份,长江上游客水和洞庭湖水汇合后形成洪峰,顺江而下,因长江堤小,难以抵御大水,形成溃口淹没农田;因洪湖原属沔阳州管辖,故民谣传唱“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相传,古时候,在洪湖岸边住着一名叫道尔的渔民,在湖边种了几亩水稻,有一年的7月下旬稻谷快要成熟收割时,长江突然发大水冲毁了堤防,水淹洪湖,他家的稻田也淹没在汪洋的大水中。所幸几天洪峰过后,洪水退下去了,但稻田还有近尺深的水放不出去,他只好用长镰刀将稻谷上部割了,留下了一尺多深的稻桩。收完粮食后,他就驾着小船下湖捕鱼捞虾去了。2个月后,他从湖里回来,发现稻田又长满了稻谷。他低头仔细一看,是从稻蔸节上长出来的新稻谷。他将二季稻谷收割后用碾子碾出米来,煮成米饭满屋芳香,口感松软,香味浓郁。他高兴极了,请乡亲们都来品尝。大家赞不绝口,一传十,十传百,竟然惊动了地方官,将此米以渔民名字的谐音命名为“稻耳”米,令沿湖百姓都按此方式种植,将收割的第二季“稻耳”谷送给官府作为赋税,达官贵人喜食“稻耳”米,年年征收。公元208年三国时期,魏国丞相曹操率83万人马下江南,想消灭“孙刘”统一天下,不料“孙刘”联合抗曹,在赤壁被周瑜火烧战船,曹操败走华容,途经乌林(现属洪湖市乌林镇),当时人困马乏,饥饿劳累,缺少粮食,士兵们奄奄一息,生命垂危,道尔等渔民见魏军士兵可怜,献上自己偷偷留下的稻耳米给曹操和士兵们吃,魏军吃后精神大振,才得以重返魏国。曹操感慨的说:“劫后重生,全赖此米,实乃我魏军‘再生’之米也。”所以后来人们将此米改为“再生稻米”。地方官在洪湖设立粮仓库,专收此谷物,仅供州府以上官员享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一批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在瞿家湾(现属洪湖市瞿家湾镇),成立湘鄂西省政府,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以百里洪湖为基地,以河湖港汊为据点,以芦苇荷莲为掩护,以吃鱼虾、再生稻米为食粮,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越的游击战争,创造了震撼全国,流韵万代的功勋。红军当时吃的稻米就是沿湖渔民用叫“青占”的稻种在湖田中种植,不淹水就收两季(一种双收),如淹水后就将上部割去留下稻桩生长“稻耳”,只收一季再生稻谷。因此当时红军在洪湖与“白匪”作战时不愁粮食,进退自如,也全赖有再生稻米吃。正如红色经典歌曲“洪湖赤卫队”唱道:“人人都说天堂美,怎比我洪湖鱼米乡。”一曲洪湖水,使“洪湖鱼米之乡”闻名全国,誉满天下。70年代,沙口镇的永固、刘桥、海岭等村在湖田里用常规稻“691”品种作再生稻种植,生长出来的稻荪谷亩产100多公斤,面积不大,产量也不高。 洪湖从80年起,把提高复种指数与优化耕作模式相结合,用当时的杂交稻品种“汕优63”在湖区试行“油稻稻”三熟制和“油菜、中杂再生”新三熟制,面积达1.2万亩。90年代,用“Ⅱ优838”杂交稻品种在湖区作再生稻(一种双收),面积2.5万亩,第二季单产250公斤。成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的典型。1990年全国再生稻(一种双收)现场会在洪湖召开。2000年后,沙口镇开始用“丰两优”系列短组合作再生稻,特别是丰两优香1号生育期适中,米质优、产量高、抗性好、再生力强,亩稻谷单产超“吨粮”,纯收入超2000元,农民喜欢种植,再生稻(一种双收)面积逐步扩大。2014年洪湖再生稻种植面积达11万多亩,且产量高、效益好。中央电视台“舌尖上的中国”摄制组、湖北电视台、荆州垄上行电视台、湖北日报、荆州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都对洪湖的再生稻进行了专题报道,省、地、市有关各级领导也都到再生稻示范基地进行过考察。洪湖市春露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产的“洪湖再生稻米”是荆州响当当的名牌农产品,已向农业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洪湖再生稻米”系列产品包装新颖独特,真空处理,保鲜期长,现已开发出品种多样,便于携带的洪湖旅游产品。目前,“洪湖再生稻米”销往北京、河南、上海、广东等省市的大中城市超市,蕴藏着“历史文化”与“绿色安全”于一体的洪湖再生稻米倍受消费者青睐。2014年8月,为了做大做强“洪湖再生稻米”这一品牌,成立了洪湖市水稻种植协会。种植基地实行种子、农药、肥料、育秧、栽插、管理、收购的“七统一”标准化管理,签订订单,及时提供技术支持,聘请中国科学院谢华安院士、国家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彭少兵博士为顾问,聘请市农业局农技专家培训和指导,重点网络14个乡镇的70个村共7000公顷稻田,开发“洪湖再生稻米”绿色食品,制定产品加工和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及标准,按照“协会(公司、合作联社)+农户+基地”的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洪湖市惠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销售,目前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洪湖再生稻米的产业链,成为洪湖市农产品品牌,前景十分广阔。

所在地域:

湖北

申请人:

洪湖市水稻种植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洪湖再生稻米生产地域范围为湖北省洪湖市所辖的沙口、汊河、新滩、峰口、螺山、乌林、老湾、龙口、燕窝、黄家口、万全、曹市、戴家场、瞿家湾等14个乡镇。地理位置:东经113°07′-114°05′,北纬29°39′-30°02′。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