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宿迁有啥好吃的特产 宿迁有什么好吃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宿迁有啥好吃的特产 宿迁有什么好吃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5-19 08:05:38

一. 江苏省 宿迁 沭阳 马厂绿豆饼

马厂绿豆饼是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马厂镇的特色小吃。马厂制作小豆饼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现在马厂老街上仍有几十户人家以此为业。三四十年代以汪明甫、汪明楼两家最为出名,现在最老的字号当数徐文世家。

制作小豆饼共有七道工序:一是选料,要选马厂本地产的正宗绿豆,并消除所有的泥沙杂质;二是浸泡,把精选好的绿豆用清水浸泡,直至自动脱皮为止;三是去皮,用清水反复过滤,直至将所有绿豆皮漂去为止;四是磨糊,用细牙石磨把浸泡脱皮后的绿豆磨成糊状;五是配料,用少量的细山芋粉和细芝麻粉加水搅拌成糊和在一起;六是炕熟,用温水、平锅和直径约3厘米高半厘米宽的专用模具,把豆饼糊舀在模具中炕干,至微黄即成。

制成的豆饼小巧圆润,黄中透绿,惹人喜爱。其实自选料到炕熟而成的绿豆饼,从烹调的角度讲,仅完成一道菜的一半,因为人们从不直接吃炕熟的小豆饼,还要采取烩、煎、炸等烹调方法,加工后才能食用。烩,就是放在猪肉一起红烧,这种吃法最简单,人们也最常用。煎,就是把小豆饼放在锅里用少量油煎透,然后盛在碟中,用预先配好的五香椒盐粉状佐料撒拌成一道名菜——椒盐绿豆饼。炸,是最高档的吃法,即把小豆饼洗净晾干,用强火烧锅,待小豆饼炸到金黄色并且两面都鼓起后立即捞出,放在另一干热的锅中,再浇上预先配制好的以糖醋为主夹杂其他香、辣、咸佐料用细山芋粉勾成的卤汁,反复搅拌。金黄滚烫的豆饼,突然被浇拌上五味俱全的冷卤,直响,异香扑鼻,拌匀后马上盛盘上桌,这就是久负盛名的一道美菜佳肴——挂卤绿豆饼,食之外软内酥,美味香脆,让人久久难忘。马厂名厨黄家汉做此菜最外拿手。

马厂镇街道宽阔,市场繁荣,客来人往,川流不息。凡家在马厂,或曾在马厂或路过马厂,只要吃过一次挂卤小豆饼,心中便牵挂不忘。总想多吃几次,总想多捎些馈赠亲友。但因马厂小豆饼都是手工制作,现做现卖,露天摆摊,历来没有包装,因而保质期短,热天保质1——2天,冷天只能半个月,所以不利长途携带、销售,这便严重制约了马厂小豆饼的推广。如能有厂商客户投资合作、规模生产,真空包装,同时附上小豆饼烹调方法,以便供人如法制作,定能使马厂小豆饼闯入全国大市场。

二.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泗阳十大碗

泗阳十大碗在民间已经流传几百年了,过去泗阳十大碗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泗阳人办喜事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比如喜结良缘、喜添贵子、千金酒、满月酒、立新屋酒,还有老人们的拜寿酒等。在以前,由于经济水平低,泗阳人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泗阳人就给宴席取名为“泗阳十大碗”。“十大碗”的菜不是一成不变的,常见的特色菜有红肉、狮子头、红酥、蛋皮、鸡泡饭等,但膘鸡作为“十大碗”的头菜是必不可少的。

上好的膘鸡制作相当讲究,它选用瘦猪肉糊、鸡蛋黄、馒头屑、淀粉,用盐、葱、姜、胡椒粉、味精等佐料搅拌均匀,然后摊在百叶上,厚约一寸厚,再用肥猪肉糊与去皮的山芋糊、鸡蛋清、葱白、淀粉等搅拌均匀后摊在其上,厚约半寸。做好后将其放入蒸笼,蒸熟后,上层洁白如玉,下层红如玛瑙。一般先改刀成片,配以菠菜、姜葱等佐料,青、红、白三色相映,甚是美观。膘鸡上桌,肉香扑鼻,夹而食之,不肥不腻,娇嫩爽口。

酥鸡也是深受泗阳人民喜爱的食物之一。把猪的精瘦肉和削皮后的山药剁成糊,加入面粉、盐、葱、姜、蛋清等进行搅拌,然后做成巴掌大的糊团子,放在热油锅里炸熟后,捞出油锅,形状如同大铁饼。冷却后,切成平行四边形小块,放在菠菜里烩烧,不等菠菜熟透,迅速装入碗里,这样一道美味可口的酥鸡就上桌了。

三.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四. 江苏省 宿迁 泗阳 泗阳根雕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的制作一般可分脱脂处理、去皮清洗、脱水干燥、定型、精加工、配淬、着色上漆、命名等八个步骤。 根艺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需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泗阳是“中国意杨之乡”,南刘集乡新华村七十多岁的老农陈从钊对杨树的根情有独钟,经他加工的杨树“根雕”千姿百态,堪称一绝,为当地的民间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代表作品有 《堆灰字•福泽后世》《泗水长流,阳春永驻》《神龟》《树魂》《新芽》《凤求凰》《金鸡报晓》《择巢》《花架子》《花瓶》等。

五.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归仁绿豆饼

归仁绿豆饼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归仁镇的。归仁绿豆饼经过泡豆、搓豆昔、杀沫、磨糊、滴煎等五道工序制成,其特点是外观沽黄,透亮,豆味纯正,手感润滑且折不断。

据说,归仁绿豆饼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正宗的归仁绿豆饼是选用一种“明珠绿豆”为材料,经过五道工序最后在鏊子上两面煎烙而成,成品为浅蛋黄色、有韧性的半透明状的小圆饼,既可作为菜肴又可作为主食,无论采用炸、炒、烧、烩、炖等哪种烹调手法它都不化不碎,而且口感香浓酥软,味觉留香持久。

这几年,社会上时兴亲友馈赠土,所以归仁绿豆饼已被人带到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全国各大省城更不必说。目前,归仁镇最具有权威、代表性的绿豆饼工艺传承人就是老街南头的陈同战老板。如今,归仁绿豆饼不仅占领泗洪市场,而且外销上海、苏州、常州、南京和淮阴等地,成为归仁镇一项主要的致富项目。

六.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泗洪空心挂面

泗洪空心挂面是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的。泗洪县空心挂面细而不腻,不同品种风味各异,味道鲜美,易于消化,是老少皆宜的营养食品。

泗洪空心挂面是江苏省著名的土品,外表光滑圆润,内有银丝般的细孔,信手捡出一根,插入水中,能吹出串串气泡;用火柴在下面点燃,可从细孔的上端冒出缕缕青烟。原产于双沟古镇,名曰"双沟空心挂面"。相传宋微宗政和年间,天长籍状元戴南丰回乡省亲返京时路过双沟,品尝了双沟空心挂面后,十分赞赏,便想特制一些献给皇上。他当即与店家商量,用双沟--淮河玉鳖熬汤三日,取其原汁和面,精心加工,制成空心挂面,献给宋徽宗赵佶。赵佶食后倍加赞赏,从此,双沟空心挂面被列为贡品,一时难得上市。

明洪武十八年,皇太子朱标奉父皇之命率文武群臣和各色工匠,到离双沟不远的杨家墩修建祖陵,耳闻双沟空心挂面细腻可口,命泗州知州王孟辉亲往双沟,特制各色挂面,其中包括玉鳖空心挂面、蟹黄空心挂面、虾籽空心挂面、鸡汁空心挂面、鸡蛋空心挂面等数百斤,叫侍臣专程送进宫中,孝敬父皇和母后。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大宴功臣时,仅赐每臣一小碗双沟空心挂面。

泗洪空心挂面采取特殊配料可制成鸡汤面、虾籽面、鸡蛋面、玉鳖面、蟹鲜面、蟹黄面等十多个精制品种,这些品种各具特色。空心挂面细而不腻,不同品种风味各异,味道鲜美,易于消化,是老少皆宜的营养佳品。

七. 江苏省 宿迁市 泗阳县 穿城大饼

非物质文化遗产穿城大饼为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大饼,各色各样,名目繁多,有挺硬巴焦的杠子饼,有满肚蜂窝的水大饼,有加油放葱的咸大饼,有印上图案的花大饼……不管软的、硬的,还是咸的、花的,一般都只有一二寸厚。可是,泗阳县穿城大饼,却偏偏与众不同。厚有四五寸,重有七八斤,内里透熟,外皮不焦,暄透透,筋拽拽,甜津津,香喷喷,可谓别具特色。

穿城大饼的来历,可追溯到隋唐年代。一天,程咬金率领义军来到穿城一带,赶跑了下乡抢掠的官兵,夺回了百姓们的财产。地方百姓感恩戴德,一定要犒劳救命英雄。程咬金等首领一再推辞,不肯接受。徐茂功两下调停,只受各家一块烙饼,作为路上干粮。几位老人商讨,让各家备大锅,用劲和面,饼尽量厚,用火细细炕,结果就烙出了这样特殊的大饼。从此,又大又厚,又香又甜的穿城大饼,一直名传至今。

八. 云南省 普洱市 西盟 佤族的每押

“民以食为天。”可为食者,如稻麦菽粟、鱼肉禽蛋、蔬菜水果等等。品种之多,数不胜数,其中不少品种均可烹调成营养丰富的美味佳肴。如果在烹调时加入不同而适量的中草药,并且采取合理的制作技术,则可制成药膳。药膳的特点是药借食味,食助药力,用者既可从中摄取营养,又能得到健身祛病的益处。

佤族人食用鸡肉也有几种制作方法,如烧、炒、煮、煮烂饭等。其中,以煮鸡肉烂饭吃最为普遍,也是佤族人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佳品。佤族的鸡肉烂饭,不同于普通的大米饭,它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在很多情况下,是作为一道菜来食用的。鸡肉烂饭比普通大米饭要软得多,而比稀粥要干一些。佤族的鸡肉烂饭,就其处理鸡肉的方式和制作程序,有两种做法:一种叫做手撕鸡肉烂饭,另一种叫做刀砍鸡肉烂饭。其中,手撕鸡肉烂饭被认为是最讲究的鸡肉烂饭,制作工序较另一种复杂.其味也更美。下面就这两种鸡肉烂饭的制作方法和佐料配制,作简单的介绍。

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通常是这样的:鸡杀好了以后,不砍不剁,整个地放进锅里用清水煮。鸡煮熟后捞出来,将淘洗好的大米放进鸡汤里煮,煮一阵后,抓一把酸笋放进去再煮,一直到大米煮烂为止,比大米饭要软一些,但不能太稀。若汤太多,可将它滗掉,或者多煮一阵,把米汤浓缩,然后把锅抬下来,盖好。煮熟了的鸡,不用刀砍,而用手撕。将鸡肉从骨头上撕下来,撕得越细越好。

撕碎的鸡肉集中在一只小盆里,把备好的佐科如薄荷叶、茴香、辣蓼等切细撒在鸡肉上,再把花椒面、盐和辣椒面撒在鸡肉上,然后仔细搅拌,搅拌好了,倒进烂饭里又搅拌,搅拌越透越均匀越好,这样,手撕鸡肉烂饭就制作出来了。其中,要掌握好各种配料的数量,要恰到好处。刀砍鸡肉烂饭。刀砍鸡肉烂饭较之手撕鸡肉烂饭的制作程序要简单一些。将鸡肉砍成小块,放进锅里用清水煮。先煮一阵鸡肉,快要煮熟时下大米,鸡肉和米一块煮。大米快煮熟时,放进一点酸笋,然后再煮,一直煮到大米烂熟为止。若米汤多了,就滗掉一些,或多煮一阵子,让米汤浓缩。

最后把锅抬上来,将备好的佐料(与上一种同),花椒面和盐巴辣子等放进锅里,仔细搅拌,直到均匀。这样,刀砍鸡肉烂饭就算制作好了。凡是鸡,都可以用来制作鸡肉烂饭。但佤族人认为,1公斤左右未下过蛋的小母鸡最佳。如果作为待客,还不能用白羽毛鸡。佤族人认为,用白羽毛鸡,是对客人的不礼貌,以后客人就不喜欢来。


九. 江苏省 宿迁市 泗洪县 上塘贡米

上塘贡米相传在清乾隆年间被选为贡米,因其产地面积小,产量低,营养价值丰富而更显珍贵。

十. 江苏省 宿迁市 沭阳县 木鱼渡僧

主料:茄子,面粉,小苏打,冬笋,黄花菜,台蘑,胡萝卜盐,姜,花椒盐,香油,食用油,淀粉

制作:

1. 将茄子洗净切成“双飞”片(一刀不切断,一刀切断);

2. 将胡萝卜、冬笋、黄花菜、台蘑、姜洗净切成末,放入器皿中加入盐、香油拌匀成馅,再将馅放入茄子夹内待用;

3. 用面粉、淀粉、小苏打倒入水中调成面糊,茄子夹逐个蘸上面糊;

4. 坐锅点火倒油,油至四成热时,将茄子夹逐个放入锅内炸至金黄色捞出,摆入盘中,蘸花椒盐食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