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西特产豆豉蒸肉 江西乐平豆豉蒸肉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西特产豆豉蒸肉 江西乐平豆豉蒸肉更新时间:2024-01-18 18:26:17

一.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腌菜蒸肉

腌菜蒸肉 不要认为这道菜名字土气,实际上就是“东坡肉”或淮扬地区的“霉菜干虎皮肉”。修水的腌菜蒸肉之能上宾馆宴席,是因其风味独特,至于菜名,叫腌菜蒸肉、东坡肉、扣肉的都有。

蒸制这种肉的腌菜是修水人自制的芥菜干,修水人称为腌(盐)菜干。取上等带皮五花肉放沸水中煮至五成熟,捞起后擦去皮上油水,趁热抹上酱油,切成6~7厘米长,1厘米厚的片,注意皮不要切断。将水发芥菜干铺碗底,切几个小尖椒,大蒜头铺上,再撒上姜未、胡椒粉,加料酒、精盐等佐料,再将肉皮朝下压在干菜上,用碗扣住上笼蒸熟。取出时翻扣至盘内即可。特点是色赫味香肉熟烂,食之不腻,干菜咀嚼有味。

二. 江西省 南昌 新建区 江西梨瓜

江西梨瓜,是我国甜瓜中的珍品。瓜色洁白,外形象梨。吃起来水灵、香甜。每只瓜重一至二斤。其大小、形状与著名兰州白兰瓜很类似,但又不尽相同。白兰瓜吃肉不吃皮,浓甜如蜜;江西梨瓜属于薄皮瓜,不仅肉好吃,而且皮极薄,带皮吃依然香甜宜人,没有余渣。“脆、甜、香”三个字恰当地概括了江西梨瓜的特点。梨瓜原产江西省上饶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由于品质佳,适应性强,应市时间早且长,逐渐推广开来。目前,全省都有种植,是夏季主要瓜果之一,届时,南昌大街上到处都能买到。

三. 江西省 宜春 袁州区 宜春传统粉蒸肉

文化背景

有一对恩爱夫妻,生活清贫安逸。丈夫立志发奋、寒窗苦读,妻子勤劳善良、温柔体贴。几年后,丈夫进京赶考,临行前,妻子连续三天三夜纺线织布,然后卖布买肉,当夜炒米磨粉,制做家乡米粉肉,送夫上路。谁知丈夫赴京科考,金榜题名,在外为官,数年不归。妻子思念丈夫,多次托人捎信要官人回家看看,当每次捎信都未能触动官人回乡之心。后来,妻子常常想起丈夫临行前的一幕,于是,不再托人捎信,而是请人送去一碗家乡米粉肉。

特点

色泽红亮、肉质酥烂、米粉糯软、辣香适口、味道鲜美。

四. 江西省 赣州 会昌县 江西会昌米粉

江西会昌米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的米粉在江西,江西的米粉在会昌。会昌的米粉出口量占了全国出口量的60%以上。会昌是中国米粉之乡,会昌米粉有悠久的历史,境内有江西五丰食品有限公司和江西华达昌食品有限公司两家公司生产会昌米粉,生产规模、技术水平、出口量均居国内同行前列,生产的米粉有五丰牌、高富牌、汉仙牌、祥麟牌和吉麟牌。会昌米粉采用专利工艺技术生产,全部为纯大米制作,不含任何添加剂。产品外观晶莹洁白,粉条粗细均匀,垂直性好,酸度低,不伤胃,煮后不糊汤、不断条、不破裂,口感爽滑柔韧,富有弹性,极富嚼劲;在冷水中长时间浸泡能保持完整形状且不影响烹调性;20根米粉就能吊起一个48公斤的成年人,堪称天下一绝。其独特的风味、良好的品质,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受到了有关专家和广大消费者的一致好评,并已通过了国家原产地标记注册认证。产品80%以上出口到美、加、英、法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 重庆市 永川 永川豆豉

永川豆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重庆的永川市以生产豆豉而闻名,素有豆豉之乡的美称。永川豆豉生产工艺起源于永川家庭作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永川豆豉属毛霉型豆豉。富含蛋白质和人体所需氨基酸,香气浓郁,滋味鲜美,即可用于烹饪,也可代菜佐餐,不但营养价值高,又有开胃助食解表祛汗之功效。 2008年6月7日,国务院公布“永川豆豉酿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产品畅销全国各大省、市,远销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好评。

永川豆豉富含蛋白质和十八种人体所需氨基酸。人体从其摄入蛋白质量高于黄豆。其味独特,具有开胃助食解表祛汗之功效。
至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永川豆豉已发展到二十余家作坊的制作规模,产品远销到上海。解放后,十三家酱园厂,以崔婆婆的后人为首,成立了永川县酱园厂(复合酱园厂),厂址定在永川美丽灵秀的北山脚下。.

制作方法

将筛选出颗粒均匀的黄豆去杂洗净,放入清水中浸泡,待泡至黄豆发胀无皱皮、略有硬心时,装入竹箩内晒干,然后将黄豆煮7至8小时,并焖捂两小时后,再倒出熟料散热,要掌握好室温,把熟料送入曲室内自然发酵,使其发酵结饼。待毛霉生长出来后。还要上下翻动发酵胚一次,促使发酵均匀。发酵期一般都在半个月左右。长短随气温而增减,成熟后的发酵胚,分解成颗粒状,再与食盐、高粱白酒、醪糟等混合拌匀,装入坛内密封保存,半年即为成品。

相关传说

据民间传说,永川豆豉的发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饱读诗书,容貌出众,聪明能干,贤良淑德。后因父亲病逝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东跳石河边开起了小饭店。 公元1644年(明朝崇祯17年)的一天,崔氏带着几个孩子在小饭店里蒸黄豆。黄豆刚刚起锅,张献忠的部队打此路过,崔氏害怕官兵抢人抢豆,慌乱中将满满一筲箕黄豆倒于后院的柴草下,化妆成丑陋的老婆婆带着孩子们从后门逃了出去。
半个月后,崔氏回到小饭店,突然闻到后院奇香扑鼻,打开后院门搬开柴草,黄灿灿的豆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发酵的“毛霉豆”。崔氏伤心地哭了起来,本想一气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觉得那么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当时年年争战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于是,崔氏擦干脸上的泪水,捡出“毛霉豆”洗净加盐装在坛子里,以留着荒月家人佐菜下饭用。
第二年开春的二三月间,崔氏试着将“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色泽晶莹、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毛霉豆”,惹得家人争相食之。一位路过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品尝后,竖起大拇指赞不绝口,追问这道鲜美可口唇齿留香的菜叫什么名字。崔氏不好意思说出“毛霉豆”这三个土得掉渣的字来,刚恰门外一个邻居小男孩的牙齿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说吃了“毛霉豆”唇齿留香,崔氏急中生智冲口说出了“豆齿”这个崭新的名字。
木材商人酒足豉饱,乐不可支,将豆齿记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传跳石河的豆豉。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在神州大地上传开了。从那以后,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以到跳石河吃崔氏店里的豆豉为荣。大有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于没进永川城之意。.

相关荣誉

永川豆豉屡获部省优质奖及各种大型展览会优秀奖,1988年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1994年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并获重庆市名牌产品称号。

六. 江西省 上饶 横峰 葛茶

    葛茶,具有清凉、止渴、防暑、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减肥等功效,是旅游者、家庭必备的最佳食品之一.    单价:26元/盒    联系电话:0793-5782604,5785164    联系人:徐太群    联系地址:江西横峰县委办公室    邮政编码:334300    网站:http://hfxw.363.net    http://xtq3199.363.net    http://www.xtq3199.8u8.com( 横峰)

七. 云南省 楚雄 双柏县 妥甸豆豉

豆豉,是我国传统发酵豆制品。古代称豆豉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誉豆豉为“五味调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纪的《食经》一书中还有“作豉法”的记载。古人不但把豆豉用于调味,而且用于入药,对它极为看重。《汉书》、《史记》、《齐民要术》、《本草纲目》等,都有此记载。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使豆豉成为独具特色,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调味佳品,而且传到海外。我国台湾人称豆豉为“荫豉”,日本人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


豆豉按原料分有“黑豆豆豉”和“黄豆豆豉”两种。以黑褐色或黄褐色、鲜美可口、咸淡适中、回甜化渣、具豆豉特有豉香气者为佳。


豆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0%)、脂肪(7%)和碳水化合物 (25%),且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还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豆豉还以其特有的香气使人增加食欲,促进吸收。我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曾大量生产豆豉供应志愿军食用。


豆豉不仅能调味,而且可以入药。中医学认为豆豉性平,味甘微苦,有发汗解表、清热透疹、宽中除烦、宣郁解毒之效,可治感冒头痛、胸闷烦呕、伤寒寒热及食物中毒等病症。


豆豉一直广泛使用于中国烹调之中。可用豆豉拌上麻油及其他作料作助餐小菜;用豆豉与豆腐、茄子、芋头、萝卜等烹制菜肴别有风味;著名的“麻婆豆腐”、“炒回锅肉”等均少不了用豆豉作调料。广东人更喜欢用豆豉作调料烹调粤菜,如“豉汁排骨”、“豆豉鲮鱼”和焖鸡、鸭、猪肉、牛肉等,尤其是炒田螺时用豆豉作调料,风味更佳。


豆豉用陶瓷器皿密封盛载为宜。这样可保存较长时间,香气也不会散发掉。但忌生水入侵,以防豆豉发霉变质。

八. 陕西省 商洛 丹凤县 香苜蓿及香苜蓿粉蒸肉

丹风县城古称龙驹寨,曾是繁华的水旱码头。这里人种植一种特殊的苜蓿,叫做香苜蓿。不是主要用作牲畜饲草的那种。那也叫苜蓿,却无香味,不冠香字。香苜蓿是主要当作调料用的,像花椒、桂皮、草果;还可与禽、肉、鱼、蔬菜一起蒸、炒、煮食。苜蓿的嫩芽也能供人们食用,但不能做调料。龙驹寨人把普通苜蓿叫做野苜蓿,而把他们的香苜蓿叫做家苜蓿。两种苜蓿形状几乎完全一样,但气味、质地和用途却有很大不同。在许多辞书上,查不出“香苜蓿”这个词来。《辞海》有“香芹”条,说亦称“洋芜荽”,鲜叶作香辛料,不知与香苜蓿有无关系。商洛地区地方志办公室编写的《商洛》一书,对香苜蓿有一些有趣的记述。说香苜蓿主产地有一东水泉,泉水冬暖夏凉,清澈晶莹。一年四季都有大姑娘小媳妇云集泉畔洗衣。好事者戏呼东水泉为“赛花池”。从而有了赛花池胭脂水长出香苜蓿的趣谈。其实用东水泉浇灌的香苜蓿只有几亩,但却恰是香苜蓿中的佼佼者。摆在龙驹寨商店或菜摊上出售的香苜蓿,多以草纸包成长方锭,并用毛笔楷书“龙驹寨东水泉香苜蓿”字样,作为招徕顾主的商标。自古以来,龙驹寨人向外地亲朋敬献土仪时,多有馈赠香苜蓿的。总之,这香苗蓿是很有些趣味的。

用香苜蓿制作的粉蒸肉,我在丹凤县品尝过。厨师告诉我,制作方法与普通粉蒸肉略同。将凉干的香苜蓿洗净、煮软、切段。小麦面粉炒熟。二者相拌,加猪油,加糖,加适量调料。肥猪肉去皮煮半熟后切片。像粉蒸肉一样,装碗上笼蒸制。扣人盘中时,上边是排列整齐的肉片,下边是如柔软铺垫的香苜蓿。吃时内染苜蓿香气,苜蓿之香又与肉之香相混合,别是一番香味。

九. 湖北省 恩施州 咸丰 水豆豉

水豆豉是是山乡人家的“当家腌辣”,以大豆(黄豆或黑豆)蒸煮发酵后加入姜丝、辣椒面等香辣料腌渍而成。保山各县市农家亦多腌渍此物,加工方法及配料均大同小异,但其色其味却以施甸者为佳:那鲜淋淋、红彤彤的色相,那酸香回甜、滋味隽永的口感,的确惹人食欲。

十. 湖北省 武汉 江夏区 五里界蒸肉

“五里界蒸肉”的起源:

传说朱元璋带兵攻克武昌,曾用五里界粉蒸肉犒劳将士,众将士连称:“好肉!好肉!”后来,朱元璋称帝,建立了明朝政权。一次,他来到江夏龙泉山(这里有他的王妃墓)巡察,地方官员用五里界粉蒸肉招待他,因其油而不腻,嫩而香滑,大受朱元璋赞赏,便赐五里界粉蒸为“贡品”,一时间,五里界粉蒸肉声誉极高,以致相传至今。

“五里界粉蒸肉”的制作:

正宗的“五里界粉蒸肉”是非常讲究的,关键在“肉”和“粉”上,其次是蒸的火工。

“肉”,必须是正“五花”。纯肥肉、纯瘦肉是不能用的,否则达不到效果。人们认为粉蒸肉只要“粉”的配料好,蒸出来的肉就好吃,那是错误的。精选好肉,切成片,要对肉进行处理,加上适当的盐、佐料不停地揉拌(很费力的活),见有油汁渗出,让肉在盆中静置2-3小时,然后加粉,蒸。

“粉”的制作,最好是选用早稻米,因为它不粘连,再加上一点糯米,使蒸熟的粉不散。这样,蒸好的肉片表面就没有粘连的稀糊状。至于“粉”中的配料,师傅说要保密。但他仍告诉我:不能把配好的“粉“直接倒入揉拌好的肉中,只能一片片地把肉放到“粉”里滚一下,让肉自然地粘上粉,再在碗里摆放好,就可以蒸了。

“蒸”的时间短了,“肉”吃不动,“蒸”的时间长了,“肉”太烂,又尝不到什么肉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