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兰州绿陇源特产店 兰州安宁土特产专卖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兰州绿陇源特产店 兰州安宁土特产专卖店更新时间:2024-01-14 16:48:15

一. 甘肃省 兰州 安宁区 陇原洋芋

甘肃洋芋,个大、肉多、味美,营养丰富,粮菜兼用。洋芋还是制作糖果食品和烹调高极名菜不可缺少的原料,洋芋淀粉是轻工业和医药卫生工业必不可少的原料,可制作电影胶片,合成橡胶、酒精、葡萄糖、人造绿等。

二. 甘肃省 兰州 红古区 兰州烤全羊

甘肃古为周人发祥地之一。远在周代,烤全羊即为"八珍"之一,相沿至今,久胜不衰,兰州挂炉烤全羊更是声播中外,遐迩闻名。 兰州烤全羊选用约15斤重的当年羔羊,用60℃温开水浇洗,刮净羊毛,再投入80℃水中烫洗净,外皮擦以白酱油,腹腔内抹花椒、胡椒水,然后用铁叉撑开腹部,挂炉内烧烤,边烤边涂熟猪油,约1小时后,羊肉金黄即可。也有的沿用古法,烤炖全羊。即取出羔羊内脏,内装红枣,外裹草帘,再涂湿土炙烤,黏土变干后去除,洗净,再糊以米粉稠糊,油炸后切片配料,入锅炖三天三夜,即可拌以酱醋、胡椒粉、香油等食用。其色金黄,酥脆可口。( 兰州)

三. 甘肃省 兰州 七里河 兰州百合

兰州百合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兰州百合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百合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其中以兰州人工栽培的兰州百合最为有名。兰州百合独到之处是色泽洁白如玉,形大味甜,肉质肥厚细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糖类、矿物盐和果胶,含糖量比驰名南国的宜兴百合、龙牙百合还高,而含粗纤维甚低。

四. 甘肃省 兰州 榆中县 卡特琳娜

果实大红色,无青皮,无裂纹,口味好,质地硬,耐贮运。( 兰州)

五. 甘肃省 兰州 七里河 七里河百合

七里河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的。被誉为百合之乡的七里河区拥有4.28万亩的百合种植面积,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产业链,而百合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也取得一定成果,百合营养粉、营养麦片、百合果酥、百合醋已成功上市,百合枣粉、百合花、百合芽菜、百合鸡等新产品已研发成功。

兰州百合是甘肃省、兰州市的名牌产品,是七里河区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在全国四大百合产区中,兰州百合色、香、味、形等均属第一,国内外享有一定的声誉。近年来,兰州百合产业的发展得到了中央和省、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七里河区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经营一体化、管理规范化、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思路,坚持"抓区域优势、抓无公害生产、争创优质精品、树立品牌形象"的原则,使兰州百合成为加快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区百合留床面积4.2万亩,年产量1500万公斤,总产值31500万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41%;农民人均百合收入2745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38%。兰州百合证明商标使用企业达到了65家,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七里河区西果园镇袁家湾村被誉为“中国百合第一村”,是我市百合的主产区,今年全区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7万亩,产量达1530万公斤,总产值42840万元,约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68%。

七里河区坚持“布局区域化、生产基地化、产品名牌化”的发展思路”和“因地制宜,无公害生产、集优创精,树品牌形象”的原则,形成具有区域特色,优势明显的作物带和产业带。到2010年,百合留床面积达到4.2万亩,主要分布在七里河区的西果园镇、阿干镇、黄峪乡、魏岭乡、彭家坪镇、八里镇等地区(西固区金沟乡及榆中县永靖县部分乡镇也有少量种植),百合产量1510万公斤,总产值32163万元;农民人均百合收入3009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43.6%。目前已建成省、市级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1182亩,建成标准化示范区3.2万亩,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3.7万亩,建成示范乡镇5个,种植户达到10954户。逐步形成了以西果园镇的兰州百合城为中心,辐射八里镇、阿干镇、魏岭乡、黄峪乡等周边乡镇,共有93家百合加工企业。全区现有冷藏库39座,库容达到1064万公斤,每年分两季存储,储量可达2128万公斤,完全能够满足百合常年加工贮藏的需要;全区年加工能力在50吨以上的企业有40多家,这些企业全部使用了“兰州百合”证明商标。目前兰州百合不但畅销至广州、上海、北京、乌鲁木齐、杭州、昆明、西安、沈阳、武汉、西宁等全国省会城市,还扩散到深圳、珠海、汕头等沿海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出口到美国、日本、泰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09年出口创汇达到100万美元。

六. 甘肃省 兰州 皋兰县 圣女果

结果多,果形美,糖度高,不易裂果,耐贮运。( 兰州)

七. 甘肃省 兰州 城关区 卵石雕

兰州卵石雕是选用经过黄河水千万年冲刷磨砺而成的卵石,依照其自然形态和花纹,用琢玉的方法精制的工艺美术品,由甘肃工艺美术厂的玉雕师芩新伟于1974年首创,深受广大群众青睐。兰州卵石雕是选用经过黄河水千万年冲刷磨砺而成的卵石,依照其自 然形态和花纹,用琢玉的方法精制的工艺美术品,由甘肃工艺美术厂的玉雕师芩新伟于1974年首创,深受广大群众青睐。

八. 甘肃省 兰州 安宁区 兰州冬果梨

冬果梨俗称“西园梨”,产于兰州市七里河区花寨子乡水磨沟,西园一带的为最佳,有几百年的栽培历史。因水磨沟特殊的土质和水质,所产冬果梨肉质细嫩,皮薄多汁,香脆纯美,为全国独有。冬果梨9月收获,可贮藏到来年6月份,其色味不变。有洁肺祛痰,止咳散寒之药效。熟食对老年人哮喘、气管炎患者效果甚佳,在众果中享有盛名。

色泽鲜艳,形体美观,皮薄肉细,甜酸适度,能长期贮存,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市场。兰州冬果梨有大小之分:大冬果梨,果实呈倒卵圆形,果大,平均重320~500克,熟后果实呈金黄色,皮较厚而粗,果肉白嫩,汁多而脆,味浓,酸甜适度,含糖量约9%,小冬果梨由大冬果梨的芽条变异而来,果实呈圆形或椭圆形,其果重平均157.5克,果汁不及大冬梨多,贮期不如大冬果梨长,但果皮薄,果肉细,果味甜,因其味夺冠,成为甘肃省地方最佳品种之一。 兰州冬果梨在医学上应用甚广,疗效颇高,具有生津止渴、清心润肺、除烦利尿、清热解毒、润喉消痰、降火止咳的功效。若把冬果梨掏空去核,再装入蜂蜜、冰糖煮熟,连汤带果食用,更有止咳散寒、清肺去痰的功效。

九. 甘肃省 兰州 西固区 高原夏菜

当七月的高温高湿笼罩南国大地的时候,让我们一起分享兰州高

原夏菜带来的清凉福祉。兰州高原夏菜是利用西北高原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气候特点,在高海拔地区生产的优质蔬菜。近年来,在产销两地政府的倾心扶持和批发市场大力支持下,在各级经销商的艰苦推介与科学经营下,每年80万吨的兰州高原夏菜通过东南沿海53个大中型蔬菜批发市场成功走上南国22个城市的大众餐桌,也以其绿色、健康、安全的品质深深地植入了广大消费者的心中……

兰州市共有农村人口131.37万人,农业劳动力资源81.28万人,农业从业人员70.69万人,农业科技人员4323人;全市共有耕地面积314.79万亩,其中水浇地117.06万亩。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0万亩,产量186万吨,外销各类蔬菜81万吨;全市50.43亿元的农业总产值中蔬菜产业占了50%、达到25.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达到21.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001元,其中蔬菜产业贡献率为23.2%、929.4元。
(一) 兰州生态优势明显,高原夏菜品质优异。
兰州海拔在1500-3300米之间,年无霜期18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5-9℃,日照达1627-2769小时、≥10℃的有效积温2700-3300℃,年平均降雨量300毫米左右,蒸发量是降水量5倍以上。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瓜果和蔬菜的有机物含量很高,尤其是蛋白质和维生素C含量高于外地蔬菜31%和28%,造就了优异的先天品质;二阴产区夏季气温较低,使冷凉型蔬菜营养丰富口感极佳;干燥少雨,病虫害少,农药使用量次极低,又成为质量安全的先天保障。营养丰富,色泽鲜亮,菜香浓郁,口味纯正,口感甜脆,使兰州高原夏菜色、形、味俱佳,深受全国消费者喜爱。
(二)兰州博采众长,高原夏菜品种繁多。
兰州海拔差异大、地形及气候多样的特点造就了蔬菜种类的多样性,外销品种有306种之多。每年5-10月份,兰州高原夏菜能够提供20多个种类、200多个品种。其中以白菜花“巴黎雪”、“雪洁”,青花菜 “绿洲”、“绿奇”,菜用豌豆“台中13号”、“台中11号”,甘蓝“中甘17号”、“中甘21号”,辣椒“民欣早椒”、“陇椒2号”,“春玉黄”娃娃菜等品种备受市场欢迎。近两年,兰州紧紧盯住南方市场需求,大量引进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大面积示范和种植,今年又增加了苦苣、紫菜花、紫苤蓝、宝塔花菜、乌塌菜、鸡毛菜、大芥菜和抱子甘蓝等20多个特菜新品种,基本实现了蔬菜生产在区域、时间、品种等多个层次的合理优化配置,从数量、质量、品种上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使兰州高原夏菜备受消费者欢迎。
(三)兰南合作优势互补,高原夏菜力补南方市场空缺。
兰州依据海拔高度,梯次安排蔬菜播种,努力形成梯次上市,具有较长的采收上市期,可从每年5月下旬到10月初持续供应,很好地弥补了东南沿海夏季蔬菜供应的缺口,具有良好的上市档期,在全国有较好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尤其是百合、菜花、甘蓝、甜脆豆、娃娃菜等主要品种,已被各地消费者认可,具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09年外销广州、厦门、上海、杭州、北京、成都等89个城市及青海等周边地区80万吨,对东南沿海地区蔬菜市场淡季供应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还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日本等地。

十. 甘肃省 兰州 城关区 兰州牛肉拉面

传说兰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唐代,但已无法考证。目前有史料记载兰州牛肉拉面是小车牛肉老汤面演变而成的。所谓老汤是煮牛肉时放凉已经成了肉冻的胶体状物,鲜美无比,此汤乃是做牛肉面的上品。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东乡族马六七从河南怀庆府清化(今河南焦作博爱清化镇)陈维精处学成小车牛肉老汤面带入兰州。后人陈和声、马保子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红(辣子)、四绿(香菜蒜苗)、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拉面的标准。另有说清朝初年,兰州人马子禄来在青海省化隆县拜亲戚马成德为师学会牛肉拉面后带回兰州。兰州牛肉拉面经过几百年的创新发展,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赢得了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成为兰州的一张名片。1999年兰州牛肉拉面被国家确定为中式三大快餐试点推广品种之一,被誉为“中华第一面”。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