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西宁卖特产的小店 西宁买特产的批发市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西宁卖特产的小店 西宁买特产的批发市场更新时间:2023-10-13 05:15:13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青海土火锅

青海人把火锅称为“锅子”,其食材和做法极具青藏高原特色。青藏高原气候寒冷,盛产牛羊,青海土火锅的“锅底”一般由羊肉清汤加少许酸菜制成,口味偏重香辣,不加红油及过多调料,汤色清亮,滋味天然醇厚;尝一口,羊肉的鲜美与酸菜的爽口完美结合,令人齿颊留香,又绝无肥腻之感。

青海土火锅大致可分为家常火锅、海鲜火锅、素火锅三类,具体花样有十几种,但食材都是寻常之物,主要有牛肉、羊肉、猪肉、带鱼、土豆、豆腐、粉丝、海带及青菜、笋尖等时蔬,正应了一个“土”字。价格也十分便宜,三五好友要一个“中锅”,也不过百十元消费。西宁的“青海土火锅”店,一般都免费供应当地特有的“熬茶”,可解油腻,助消化。

虽然食材“土”,可原料加工却十分讲究,刀法细致,所有食材被均匀地切成块、片、条等形状,齐整利落。主要原料都经过煎炸或炖煮,使肉食去掉肥腻,土豆、豆腐等食材不易煮散,底汤始终保持清亮鲜美而不易浑浊。

青海土火锅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西汉出现至今一直采用传统的铜质火锅,以木炭为燃料,使火锅受热均匀,味道天然。此外,与传统的“涮火锅”不同,青海土火锅端上桌传统的铜质火锅,在如今各式各样的“新式火锅”大行其道之时,“私房老味铜火锅”无疑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那已经变形却擦得锃亮的锅体,那火锅中央的炭炉内吱吱燃烧的火红木炭,不由得使人想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来。他在让人们享受美食的同时,更让人体味着丰富的地方饮食文化内涵。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西宁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相传有近千年的历史,原以手抓食用而得名。吃法有三种,即热吃(切片后上笼蒸热蘸三合油)、冷吃(切片后直接蘸精盐)、煎吃(用平底锅煎热,边煎边吃)。特点是肉味鲜美,不腻不膻、色香俱全。

仲夏到初冬是草茂羊肥的黄金季节,也是吃最鲜嫩可口的手抓羊肉的好时机。此时,倘有贵客来到,喝过奶茶之后,热情好客的牧人便到羊群里挑选出膘肥肉嫩的大羯羊;就地宰杀,扒皮入锅,只需喝三碗奶茶的寒暄功夫,一大盘层层叠叠、热气腾腾的手抓羊肉就端在你面前了。羊肉上还插着几把锋利的藏刀。这一盘羊肉,肉赤膘白,肥而不膻,色泽诱人,用刀割吃,虽然吃得嘴油的手滑,但仔细品味,爽而不腻,油润肉酥,质嫩滑软,滋味不凡。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简单明快,只加一小把盐(也有的不加盐,吃时蘸盐),火候恰如其分,血水消失不久,肉熟而不硬,吃起来又鲜又嫩,十分可口。草原上的手抓羊肉,色、香、味、形都代表了草原牧人的粗犷、豪放、热情、虔诚和好客的性格;青海各族人民,无论是回、汉、蒙古、撒拉,都用手抓羊肉作为敬客的上好食品。近年来旅游事业大发展,青海各地宾馆已把手抓羊肉列为青海风味名菜之一。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三.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尕面片

面片是西北地区群众最喜爱也最普及的一种面食,做法简单易行,可以不用工具,一般是先将面调揉好,或切成短条,或者先团成饼状,待下锅时再切成短条,锅里煮好相应的蔬菜、肉等后,两手将短条面压开,拉长,一手拿面条,一手揪为方块下到锅里。

由于混放的蔬菜,肉类等不同,面片还有多种风味各异的品种。高原上气候寒冷,过去冬天没有新鲜蔬菜,一旦菜瓜刚熟,摘一两个鲜嫩的菜瓜下面片,叫作"菜瓜面片"。面皮下好后,再打上鸡蛋,味道又不一样,叫做"鸡蛋面片"。放了羊肉,羊肉味特浓,就叫做"羊肉面片"。这些面片都是带汤的。如果把煮好的面片用漏勺打出来,和上炸酱,就叫作"烩面片"。而打出来后又用粉条、牛羊肉等混炒,则叫作"炒面片"。

面片是青海人的家常便饭,随之便有一系列的风俗讲究。如果是男方到女方家求婚,女方家如端上面片,男方家的就不用再说了,说明遭到了拒绝,因为面片是揪断了的。如端上了长长的拉条,表示婚姻可成。人们对此早已习以为常,谁家如果表示同意婚姻而端上了面片,则要被笑话。有远方或尊贵的客人来家,一定不能下面片,否则会失敬伤客。家人要出远门。有的地方专门揪面片送行,据说面片预祝出门人办事利落,马到成功。也有的地方专门下长面叶(如拉条子)送行,据说这种面食预祝出门人顺利往返,而面片则被认为途中会出差错,办事不成。

当然,现代人对这些是不相信了。但面片将永远出现在青海人的饭桌上和西宁的饭馆里,并将永远受到人们的青睐。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四.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食物。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是九寨沟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作过程:

青稞饼是用先将青稞磨成面粉,后将青稞面粉加入发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时左右,等面团发酵后,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喷喷的青稞饼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极好,吃起来酥酥的,如果细细咀嚼,就可品出它独一无二的醇香。

味道:

香甜而又有青稞味

功效:

青稞饼有助于消化,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青稞面调制加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青稞饼可以长期露在空气之中而不易变坏,因此,出远门的人们都可以将它带在身上,饿了可以吃一些。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五.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清汤羊肚

清汤羊肚是西宁的特色菜肴。用新鲜羊肚烹制成的青海清真菜肴。将洗净的羊肚块放入水中煮开,加葱、蒜、姜等;至其煮烂捞出切成条或小块,放入高汤中,再加葱、蒜、姜末、盐、胡椒粉、味精等煮开使之入味;撇去浮沫,盛入大汤碗中,滴入香油,撒上香菜或蒜苗丝即可食用。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青海老酸奶

青海老酸奶在青海民族饮食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经过青海湖畔的日月山、倒淌河等地进藏的民间故事中,就有关于酸奶的记述。在可称之为古代藏族社会百科全书的史诗《格萨尔》当中,也有许多关于酸奶的记载。可见酸奶在青海问世至少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营养

酸奶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有胃病的人喝了它,可促进胃酸分泌,食后非但不气胀、腹泻,反而通气、消食。青海老酸奶的不只是简单的酸奶,而她代表的是青海三江源地区自然无污染的纯生态绿色食品,酿造过程都不使用任何人工添加剂(防腐剂),属真正的绿色食品;更以高原回族(撒拉族)人民酿造技术见长,青海老酸奶可以清真生产;真正清真,绿色,营养食品,非青海老酸奶莫属。

发展

如今响应国家农业产业化号召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青海酸奶为品牌的酸奶食品产业已经初见规模,并且已经立足高原,走出高原,走向世界。青海老酸奶将为青海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目前,青海酸奶储存技术有待发展,保鲜期短,在青海原产地酸奶,只能通过空运到达全国市场。而富含营养,味道纯正的牦牛酸奶更是,家居,馈赠佳品中的佳品。 请大家先注意现在市面上来自国产品牌的主要是些小包装,果味的东西,而且大多与青海传统酸奶味道是有区别的,更甜而酸味淡。由于酸奶的保质期短,外地的产品口感与本地的区别,因此对本地的酸奶市场冲击不大。怀古的感觉,让目前老青海人更多的喜欢传统酸奶纯正的口感和味道。

满街老酸奶 谁家是正宗?

800多年前,老酸奶就在青海诞生了,不过出远门遛遛、见见世面还是前两年的事。为此,他特意给自己设计了件仿青花瓷的褂子,上面印着“青海老酸奶”的招牌。他从高原晃晃悠悠地一路往东,终于走进了祖国的首都北京。 令他郁闷的是,原本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但进了北京城没几天,却发现满大街都是穿着跟自己一样大褂的“老酸奶”,他们的产地包括东北、内蒙古和山东,甚至还有安徽和湖北的。这时,青海老酸奶有点懵了。

进京后迅速蹿红

从今年初的北京庙会开始,青海老酸奶正式进入北京市场,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口口相传,一度出现“洛阳纸贵”的局面。夏天到来时,网络论坛上的邮购和代购业务热火朝天,而互联网的放大效应使老酸奶成了一种时尚消费品。目前,北京的街头小店和大型超市均有出售,驻足街边买杯饮料的消费风气催生了“买杯老酸奶”。 新品的热销吸引了众多大牌厂商扎堆儿往里挤,其中不乏蒙牛和完达山等知名企业。它们扯出的旗帜由青海蔓延至东北、山东、内蒙古甚至湖北等。企业的大量进驻也掀起了舆论战,各方都称自己才是正宗。 “史书上都有记载,青海牧民的这种食用方法已经有800年的历史了,是我们最先将这种制作方法工业化。”青海小西牛生物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维生坚称,他们才是目前市场热销的青海老酸奶的源头。在此前的一些采访中,内蒙古和东北都有企业宣称当地有食用老酸奶的传统,因此自己才是正统。在众说纷纭背后,到底是谁

谁继承了“道统”?

青海老酸奶的故事是这样的:在800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对农奴夫妇替主人放牧,走了很远很远,碰到了暴风雪,两人慌忙躲避,不小心将一罐煮熟的牛奶忘在了帐篷外面。第二天,牛奶凝固发酵之后,变成了状如豆腐花、需要咀嚼食用的酸奶,他们就靠这桶酸奶支撑着回到了家里。好吧,我承认,这可能只是美好的杜撰。事实上,史书只是记载了牧民在800年前就开始食用老酸奶。时至今日,在青海各地,牧民仍然在食用这种传统酸奶,他们用碗盛奶,用小勺挖取食用。由于这种酸奶制作工艺独特,许多到过青海的游客都被吸引。它之所以能够以商品的面貌大规模进军现代都市,根源在于其制作方法已经脱离了传统的手工艺,实现了大规模的量产。 “我们早就通过青海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了 青海老酸奶 的商标,目前已进入公示期。”王维生强调说,由于带有地域标示的商标很难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往往要与历史文化和传统相关才行,而如果最终申请能够通过,那么“道统”之争也就不言自明了。

七.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酥油糌粑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在藏族同胞家作客,主人一定会给你双手端来喷香的奶茶和青稞炒面,金黄的酥油和奶黄的“曲拉”(干酪素)、糖叠叠层层摆满桌。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

吃酥油糌粑时先倒奶茶小半碗,再放入酥油、炒面、曲拉、糖,在碗中用手指拌匀,并捏成小团食用,它具有酥油的芬芳,曲拉的酸脆,糖的甜润。营养丰富,发热量大,充饥御寒。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八. 青海省 西宁 城东区 西宁毛粗纺纱

西宁毛粗纺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宁毛粗纺纱

青海省纤维检验局

6401103

九.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蚕豆

湟中蚕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湟中县种植蚕豆历史悠久,因空气洁净、水质纯净、自然条件适宜,蚕豆粒大,光泽好,无虫蚀,蛋白质含量高,无污染。比省外同类产品具有更好的商品性,是青海省的优势农作物和主要出口农产品。全县蚕豆常年播种面积16万亩,占全省农业区蚕豆面积的22%,品种主要是青海3号、青海9号和青海10号,这几个品种属高产、大粒、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25—146天,株高110—155厘米,分枝强,单株有效分枝3.5—4个,单株双荚1.9个,每荚2.5粒,籽粒白色有光泽,百粒重160—200克,粒大质佳,籽粒蛋白质含量32.7%,淀粉41.8%,脂肪1.4%,蛋氨酸1.03%,苏氨酸0.88%,苯丙氨酸1.04%,赖氨酸0.66%。初级干籽粒蚕豆主要出口日本等国,以“湟中蚕豆”标牌而出名。

地域范围

湟中蚕豆的地域保护范围为青海省湟中县境内。东经101°09′32″至101°54′50″,北纬36°13′32″至37°03′19″,东临西宁市;南接贵德县;西连湟源县;北与大通县接壤。全县南北长91公里,东西宽68公里,幅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湟中蚕豆种植主要集中在拦隆口、多巴、李家山、海子沟、上五庄、共和、甘河滩、汉东、大才、鲁沙尔、西堡、田家寨、土门关、上新庄、群加等乡镇。是我省主要蚕豆生产区之一。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应符如下的规定:种皮表面乳白色,光滑,有光泽,两面凹陷;种脐位于较大端,褐色或黑褐色。质坚硬,内有子叶2枚,肥厚,黄色。2、内在品质指标(检测数据):应符合表1(略)的规定。3、安全要求:应符合表2(略)的规定。

十. 青海省 西宁 湟源县 堆绣

堆绣是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艺术。从广义上讲,堆绣属于唐卡的一种。为塔尔寺“三绝”艺术之一。

堆绣制作时,艺人根据内容表达需要选好各种颜色的绸缎,剪成一定尺寸的人物、走兽、花鸟等形状,然后用彩色绸缎粘压在事先剪好的纸张模型上,然后按其颜色从浓到淡的顺序,依次沾堆,由于中间突起,故产生了较强的立体效果,犹如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堆绣的取材大都是佛经故事,多以人物为主,一般不表现大场面。它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主体突出,色彩鲜明,对比强烈。

堆绣是刺绣艺术的创新,是刺绣与浮雕的结合。一幅堆绣可以说就是一幅丝质的彩色浮雕作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