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特产红河州各种干货摆摊批发 红河州各县市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特产红河州各种干货摆摊批发 红河州各县市特产更新时间:2024-01-23 02:10:56

一. 云南省 红河 金平县 金平香蕉

金平香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金平香蕉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香蕉协会

10497544

香蕉

二. 云南省 红河 建水县 紫陶

紫陶:云南省建水民间传统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制作成型。经过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大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其中深黑嵌白者,尤为上品。建水紫陶品种繁多,有煮器具、茶具、花盆及案头陈列装饰用品等。造型大多古朴典雅,别具一格,用作蒸具,可蒸鸡、鸽等肉食品,鲜美异常。

三. 云南省 红河 绿春县 山楂酒

山楂酒又名“开远山楂酒”,产于开远果酒厂,它是用云南野生优质山楂果作原料提制果汁,并将陈酿与新老果汁勾兑而精工制成的。山楂酒色泽棕红透明,果酒浓郁,酒香谐调,酸甜适度爽口,回味悠长。它的营养成份丰富,含有维生素、果糖、果酸、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钙、磷、铁等矿物质,饮用后有开胃健脾、帮助消化、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具有一定医疗保健价值。山楂酒的制作工艺:以滇南地区所产野生山楂鲜果为主要原料,选新鲜、个大、糖份高、酸度适中、成熟达八成半以上的果子,24小时以内分选进行加工。 将分选、洗净的山楂破碎入池,先补加果胶酶,12小时后再补加二氧化碳,最后补加优质白砂糖及人工纯培酵母,进入前期发酵。酵温在20-22℃,周期为8-9天,每天捣池两次。后期原酒发酵为20 天。发酵后的果汁原酒所含残糖小于0.5%,总酸0.7-0.75%(以酒 石酸计),挥发酸小于0.05%(以醋酸计),酒度12-14度。 用明胶澄清果汁原酒,入硅藻土过滤器作初过滤,在温度为-13℃(冰点为-14℃)条件下作冷处理,再用硅藻土过滤器作冷处理后同温过滤,即可得明亮的果汁原酒。 将澄清过滤后的果汁原酒置于容器内贮藏。贮藏室温度要求在22℃以下;容器需经常保持装满,每周以同质量酒添加一次,以减少容器内的空气,避免细菌侵入。 按不同酒龄的发酵原酒,以一定比例进行勾兑,达到既无新酒感,又无陈酒感的境地。勾兑后,按成品酒的质量加糖配制。成品酒含酒度为15度,总糖16-18%(按葡萄糖计),总酸0.5-0.65(按柠檬酸计)。( 红河)

四. 云南省 红河 个旧 锡工艺品

锡工艺品,云南传统手工艺产品。个旧锡工艺美术厂生产。注册商标"银鸟"。1980年获云南省和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1985年获国家工艺美术百花奖银杯奖,1990年在中国妇女儿童博览会上获金奖。该产品始自明末清初,系以个旧出产的99.75%以上高纯度精锡为主要原料,经过熔化、压片、下料造型、抛光、装接、擦亮等工序制作,再精镂细雕富有民族特色的白描山水花草、翎毛鱼虫、动物图案而成。具有"色似银、亮如镜、光彩夺目、独具风格"的外形特征和抗碱、无毒、不锈的防腐蚀性能。观赏、收藏价值极高,行销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6年生产的虎纹笔筒,虎纹笔洗、小水烟筒、花耳香炉、龙耳香炉、唐马、凤蜡台、牛顶罐被评为国家一级永久收藏珍品。现年产7万余件。( 个旧)

五. 云南省 红河 泸西县 泸西油香

泸西回族的传统美食——油香

油香是回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凡是在泸西县回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吃油香的习俗,每逢开斋节、 古尔邦节、圣纪节,家家都要煎炸油香。

油香的做法

以面粉加酵母,用温开水和好。发酵后的面用碱水中和后掺进鸡蛋等辅料,在案板上揉好后摊成碗口大小的圆饼,表面划二三条刀纹,然后放在锅内用香油炸熟,色红松软,味美醇香。

吃油香的习俗

一般情况下,炸油香必请阿訇回家念经或自家会念经的亦可在吃油香前念一段1;制作时务必清真洁净。回族人制作油香十分讲究,掌锅人“炸前要洗大、小净,以保持清真;一般都要年长的,有经验的人掌锅,锅旁要点香,道过‘太思米’才下锅。炸时,忌讳未洗过大净的人接近锅头,为防止未洗大净的人闯入屋,要在锅旁放一碗清水,意在清净”且“油香炸好后,要把面子放在上面”;回族吃油香时,都要先掰开顺着刀口掰着吃。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习惯,"油香"被当作一种珍贵的食品,是待客和送礼的佳品,只有当宗教节日或办喜事或纪念亡人时才做。

油香的象征

"油香"被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看作是象征真诚信仰的美食。除了自己吃以外,还要馈赠邻里乡亲互相品尝,以此加强亲戚、邻里和朋友之间的感情联系,“油香”现已成为泸西回民间团结、友爱、祝福的象征。

六.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红河棕榈

红河棕榈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河棕榈是云南红河红河县的。

红河县棕榈种植历史悠久。据《红河县志》记载:“清乾隆年间,境内山区已有棕树种植,本世纪(20世纪)20年代有所发展”。红河县哈尼族、彝族棕榈种植和利用历史源远流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棕片与棕板已成为山区群众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并形成了种棕、采棕、食棕、歌棕、舞棕、颂棕的独特棕榈文化。 很久以前哈尼族的祖先就会用棕片缝成蓑衣,是人们外出劳作理想的防潮防寒必需品,更是红河人南下“走坝子”的行装之一。后来,棕片在哈尼族的生产生活中用途极广,也就开始人工驯化、培育和大面积栽培种植了。所以,红河县境内哈尼族的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习俗都与棕榈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吃、穿、住、行都离不开棕榈制品,至今流传有“年青人不砍棕榈树,只有老年人才能砍棕榈树”的习俗,人们歌颂棕榈树说“不吃你的饭,不穿你的衣,每年还送上一层皮”,也就有了“千年桐,万年棕,世代儿孙吃不穷”的美名,当下,用棕片加工棕丝做成高档床垫,是人们享受健康保健睡眠最理想的绿色家居产品,深受消费者青昧。 阿扎河是红河县棕榈树的原产地。据说远古时候,在红河洛孟和哈普后山经常有老虎出没,曾有人被老虎紧追不放,危急之时,穿上蓑衣,老虎大惊,以为怪兽,竟落荒而走。后来蓑衣就成为圣服而受到山里人的崇拜和爱戴,人们出入皆披之,一避风雨、二防凶兽。 红河县棕榈种植源远流长,采剥棕片加工棕丝是哈尼族、彝族传统的产业和重要经济来源。在哈尼族、彝族居住的山区就是一片棕榈林园,如今,棕榈树成为了哈尼族、彝族一种富贵、祥和、幸福的圣树,并把棕榈树称之为“红河哈尼梯田卫土”。平时,哈尼族和彝族老人都会讲“蓑衣圣服”、“年青人不吹棕树”的故事;每逢哈尼族、彝族六月年和十月年,无论男女老少都去街上跳“棕扇舞”,唱“棕榈山歌”;每年冬春季节可尝棕笋、棕苞、棕花菜果等美食,四至五月可品棕米饭或棕米粥等有机食品。每蓬街天,可欣赏和采购琳琅满目的棕榈工艺品作纪念。勤劳朴实的哈尼族、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一系列的棕榈文化,我县《棕煽舞》舞蹈、歌曲《棕榈情愫》已成为红河流域哈尼族聚居地区民族节日活动不可缺少的民族特色表演节目。散文《棕榈》、《棕榈情》、《棕榈林间也耕田》《棕榈树与哈尼族》等文献是红河县棕榈文化之乡的代表作品。 世界上可产纤维的棕榈科植物超过16个属100余种,但红河棕榈纤维是自然界最耐腐蚀的天然纤维,品质优良,用途极广,广泛用于工业、农业、渔业、交通运输、建筑、海产养殖、民用等方方面面。云南省80多个县(市)出产棕片中,红河县棕榈种植面积、棕片及棕丝纤维产量及质量均居全省乃至全国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棕丝纤维原料生产基地县。红河县是有名 “棕榈之乡”。“红河棕榈”已成为红河县的一张名片。对此,中央电视台在农业综合频道(《每日农经》栏目)于2011年4月对我县的棕榈产业发展进行了专题报道。 近年来红河县委、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红河棕榈”产业发展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为组长,农科、林业、棕业公司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红河县棕榈产业科技开发项目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的棕榈产业发展和科技开发。到“十一五”末全县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县林业局统计数),县内棕榈企业有棕丝加工、棕丝软垫加工和棕机械加工三种类型。据不完全统计,至2012年12月,全县棕个私企业有1800余户。在此基础上红河县制定了《红河县棕榈产业发展规划》,计划最终使全县棕榈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以上,年产棕丝30万吨左右,棕丝软垫系列产品10万立方米,建成全国棕榈纤维原料种植基地、产品加工基地和技术研发基地;努力把棕编工艺产品技术开发培育成为红河县、红河州乃至云南省民族区域特色的优势旅游产品名牌之一。我县现已申请和批准的棕制品商标有“红榈”、“红河迤萨”、“阿姆山”和“棕榈之乡”4个。下一步我县还要加大对红河棕榈棕花、棕果的食用及红河棕榈药用的利用开发。 红河棕榈纤维用途广泛,可用于编织各种工业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用于生产垫、毯、刷、帚以及绳索,如棕榈床垫、座椅靠垫、地毯、棕榈绳、棕榈扫把、棕榈衣等,红河棕榈出丝率高,棕片出丝率达70%以上,棕板出丝率达30%以上,纤维长而粗细不一,纤维长度在15~60cm,最长达100cm以上,外观呈棕色、红棕色或褐色。纤维不蛀虫,具有拉力强,耐磨擦,耐腐蚀,耐水湿等特点。生产出来的坐垫、床垫、枕头等产品,具有舒适性、透气性、无污染、不受虫蛀等特点,深受人们青睐,产品远销昆明、贵州、重庆、成都、广州、深圳、苏州、杭州、上海等地。

红河棕榈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红河县棕榈产业协会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红河棕榈产地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境内,涉及辖区内迤萨镇、阿扎河乡、石头寨乡、洛恩乡、甲寅乡、宝华乡、乐育乡、浪堤乡、架车乡、大羊街乡、车古乡、垤玛乡、三村乡,共13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02°37′,北纬25°05′~23°26′之间,东西长81km,南北宽40km,种植面积66666.7公顷,棕丝年产量为30万吨。

七. 云南省 红河 蒙自县 臭参

云南参,属参科多年生落叶纤细藤本植物。只有云南才有,其根具有特殊臭味,民间作为廉价滋补佳品,和肉、鸡、排骨一起炖,具有补中顺气、生津之功效,云南当地也叫“臭药,臭参” 。

臭参作为一种老幼皆喜食的特种蔬菜,深受城乡居民喜爱。据有关资料介绍,臭参除了补虚胃外,还具有下列药用功效:

(1)治哮喘:用鲜臭参适量炖鸡,忌盐,炖烂后,分次进食。 臭药,也叫云南参。

(2)治夜尿:用鲜臭参30克,与鲜猪肉500克炖极烂,分次进食。

(3)治腰酸腿软:用鲜臭参100克,鲜肉500克炖极烂,分两次进食。

(4)治自汗:用鲜臭参适量,黄芪15克,大枣5枚炖极烂,喝汤,食臭参。

臭参是云南高山林区的一种植物药,有着悠久的栽培和食用历史,连同野生的在内,资源十分丰富。

根部除含有基本营养成分以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和微量元素,特别是维生素B,与其它食、药用根茎类相比,含量高出了3~84倍。科研成果表明,臭参能够补气血、通经络、助消化,其原理主要就是因为含有药理学功效成分维生素B。结合其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市场和科研成果分析来看,臭参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八.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柑桔

石屏广大农村种植柑桔的历史虽然久远,但品种长期未经改良,且规模小,未形成产业效益。1984年,石屏县科技部门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枝条与本县传统木本嫁接改良,培育出了优良的柑桔品种,并在异龙湖北岸及宝秀、大桥、坝心等乡镇连片推广种植近5万亩,成为石屏富民强县的一个产业,并为状元故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石屏柑桔果实大而丰润,汁多味甜,香气馥郁,爽口润肺。其中尤以椪柑、脐橙、蜂洞柑等几个品种的品质最为突出,曾两次获国家食品博览会第一名。1992年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对石屏柑桔的丰产性考察和品质评鉴是:“石屏属柑桔生态最适宜区,其品质首屈一指”。一位资深的中国农业科学专家在考察了石屏的万亩柑桔基地后惊愕地说他将改写他的柑桔研究专著。因为他首次在滇南石屏发现,在此地区能够种植出如此高品质的柑桔,是他以前闻所未闻的。1995年2月,美中文化交流中心的几位外国专家到石屏,看到石屏柑桔之大竟以为是工艺品而不敢食用,经品尝后个个赞不绝口,临走要求县政府每人送他们一个柑桔作为纪念品。石屏柑桔之优良,由此可见一斑。

1994年11月,省长和志强同志在参观了石屏的万亩柑桔园后称赞石屏为“柑桔之乡”。每年10月至次年元月,异龙湖、宝秀镇、大桥万亩生态柑桔园硕果累累,游人如织。正是:此境只在仙界有,石屏柑桔甲南滇。

九. 云南省 红河 红河县 哈尼“野味”

红河南岸的红河州红河县哈尼族饮食最具特色之处,首推一个 “野”字,可谓是野中有味、野中有趣、野中有情。

这里的哈尼族饮食,“野中有味”,当之无愧。用料朴素,取自天然,色味并俱。这里,群山连绵,林木参天;坡腰沟底,溪流淙淙。这里不但稻麦、玉米、山药遍野皆是,而且虫鸟鱼虾、野菜野果亦十分丰富,为人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饮食资源。

春日,人们爬上山头,从树上采摘下大背小背的甜菜叶、山椒子;下到秧田里,点着松明火把,捉回一盆盆泥鳅鳝鱼,拣拾来一堆堆螺蛳田蚌;然后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煮一锅红豆,话一回农事,说一些邻里逸闻、计划计划一年的生活。嘿,那山茅野菜的清香,那鱼鳅螺蚌的鲜甜,包准能让你垂涎欲滴,包准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思和无限的希望。

夏季,人们采摘来玉荷花、缅冬瓜,拌上盐巴辣椒;或者,就从房前屋后的田边地头随手扯几把“龙爪草”,找几朵蘑菇鸡枞,或煮或炒,端上桌来,便是一盘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营养丰富,醒酒解暑,而且味道好极了!

到了秋天,那正是收获的季节,各种野味更加丰富多彩了。油炸蚂蚱、脆皮蝉蜕、香炒臭屁虫,无一不是桌上的珍稀;稻田鲤鱼,林中松雀,山里竹鸡,则更是待客的佳肴。

隆冬时分,山外江北,也许是冰天雪地、万木萧条了,而哈尼山寨的周围,依旧是苍翠葱茏,果蔬不绝。你看那农家饭桌上的菜盘里,除家养的鸡鸭牛羊肉外,绝少不了热气腾腾的苦菜汤、黄生生的野豆酱、香喷喷的野蜂蛹……

十. 云南省 红河 开远 乐白道蜜桃

乐白道村隶属于乐白道办事处乐白道村委会,属于坝区,全村人口1451人。面积有33.4平方公里,有耕地884亩、林地593亩。海拔1044米,年平均气温19.50℃,降水量800.7毫米,适宜种植蔬菜、水稻、包谷、蜜桃等农作物。

近年来,乐白道村积极扶持和推动蜜桃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走绿色环保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较好的技术成果和经济效益。该村建立蜜桃基地示范园和白土墙村优质蜜桃种苗基地,成立了开远市绿野蜜桃专业合作社,邀请市农业局专业技术员作技术指导,利用蜜桃套袋新技术积极扶持和引导种植大户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环保的蜜桃产业。采用蜜桃套袋技术进行生产管理,生产无公害蜜桃,果实口感好、外观好,市场上极为畅销。

2011年,云南省开远市乐白道办事处乐白道村(蜜桃)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