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壶关县特产是什么 壶关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壶关县特产是什么 壶关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12-26 07:19:24

一. 山西省 运城 夏县 山西小酥肉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法略有变化,将五花肉切小片,拌淀粉鸡蛋糊腌制,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与炒好的木耳、玉兰片混合,放入蒸锅蒸制而成。

小酥肉在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取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酥刀背”,是上党地方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筵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诗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今非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二. 山西省 长治 壶关县 清流陶瓷

清流陶瓷产于壶关县清流陶瓷厂。以历史悠久、产品新颖、瓷质细腻、质量可靠受到国内外用户的青睐。主要产品有茶具、酒具、餐具等日用陶瓷。现有20余种产品销往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士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 300多万件。

三. 山西省 运城 绛县 山西辣子鸡

山西辣子鸡

配料:

1、整鸡一只或鸡腿一盒,花椒和干辣椒(1:4);

2、葱,熟芝麻,盐,味精,料酒,食用油,姜,蒜,白糖。

操作:

1、将鸡切成小块放盐和料酒拌匀后放入8层热的油锅中炸至外表变干成深黄色后捞起待用。干辣椒和葱切成3厘米长的段,姜蒜切片。

2、锅里烧油至7层热,倒入姜蒜炒出香味后倒入干辣椒和花椒,翻炒至气味开始呛鼻,油变黄后倒入炸好的鸡块,炒至鸡块均匀地分布在辣椒中后撒入葱段,味精,白糖,熟芝麻,炒匀后起锅即可。

注意:

1、辣椒和花椒可以随自己的口味添加,不过为了原汁原味的体现这道菜的特色,

2、做好的成品最好是辣椒能全部把鸡盖住,而不是鸡块中零零星星出现几个辣椒和花椒。

3、炸鸡前往鸡肉里撒盐,一定要撒足,如果炒鸡的时候再加盐,盐味是进不了鸡肉的,因为鸡肉的外壳已经被炸干,质地比较紧密,盐只能附着在鸡肉的表面,影响味道。

4、炸鸡用的油一定要烧得很热,否则鸡肉下去很长时间外表都不会炸干的,就算等了半天炸干了,那就真的是干了,一团死肉,很难吃,完全没口感可言.所以火一定要大,外面炸脆了,里面还相对较嫩。

四. 山西省 长治 壶关县 壶关旱地西红柿

壶关旱地西红柿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店上镇位于壶关县东南18公里处,居壶关县中心腹地,共有9000余户、32000口人、耕地35000亩,是一个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的农业大镇。

旱地西红柿种植是店上镇特色种植的一大亮点,也是该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店上镇旱地西红柿种植已有10余年历史,主要种植村包括长林村、绍良村等十五、六个村。2011年底,全镇旱地西红柿种植面积达到1100亩,亩产量达10000—13000余斤,亩均纯收入达6000—9000余元。

旱地西红柿种植的主要模式是公司化经营,兼有农户个人种植。公司化经营模式是,农户将个人土地租给懂技术、会经营的种植公司等组织,由公司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该种植模式是店上镇的主导。

采收等。从近几年种植经验看,亩产量至少在1万斤以上,亩均纯收入达到6000—9000余元。

旱地西红柿种植种植时间在4、5月份,采收在9—11月份,由于该品种肥料好,光照时间长,口味绵甜,含糖量高,既是营养丰富的水果,也是味道独特的蔬菜,因此该产品供不应求,深受城乡广大居民喜爱,除在当地畅销外,产品还远销至河南、山东、河北以及省内各大超市。

五. 云南省 昭通 大关县 麻糖

麻糖

大关民间传统手工业食品,已有百余年历史。尤以寿山乡甘海村大关垴生产的麻糖最有名气,清脆香甜、回味悠长。

麻糖以精选糯米、芝麻、白糖为主要原料,并拌以桂花、金钱桔饼等成份精制而成,无任何化学污染,无任何添加剂,是一种纯天然绿色食品。麻糖以香、甜、薄、脆的独特风味闻名于世,具有香而不艳,甜而不腻,回味无穷,形似玉梳白似壁,薄如蝉翼甜如蜜的典型特征。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葡萄糖和多种维生素,有暖肺、养胃、滋肝、补肾等功效。

六. 山西省 长治 壶关县 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

壶关羊汤是上党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长盛不衰。它同我省雁北一带的羊杂割汤,晋南一带的羊汤泡馍,称之为山西羊汤三大流派。壶关羊汤为全羊汤:头蹄下水胡椒粉,水饺丸子加炖肉,正是“荤素干汤巧调配,一碗汤里有全羊。”因其营养丰富,民间有“冬天喝羊汤,驱寒暖身增营养。伏天喝羊汤,温胃止泄去肚胀”的歌谣之说。

提起壶关羊汤,还有段传说。相传,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为争夺天下,亲自率领人马北上远征。行至太行山鹅屋岭,山高坡陡,地势险要,人烟稀少,行军几日兵困马乏,缺粮少水,难以前进。眼看着战士们陆续减少,急得曹操整日唉声叹气。忽一日在半山腰见一牧童放一只羊。曹操命令卫士将牧童请来问话。牧童一见曹操气度不凡,威风凛凛,问:“叫我何事?”曹操说:“我军将士几日水米未沾,想借用你这只羊,宰杀了供士兵充饥,日后吾夺得天下,必以重金酬谢。”牧童说:“一只羊怎能供你几万人食用,你看前边山上有那么多山羊,足够你的士兵饱餐一顿。”曹操顺牧童手指的方向,见一片白茫茫的山羊在吃青草,顿时喜出望外,下马大礼参拜牧童,回头一看,已不见牧童。原来牧童是太白金星所化,他去蓬莱路过太行山,看见曹操要遇大难,前来相助。曹操看见空中有红云一朵向东而去,跪拜说:“天助我也!”于是命令将所有的山羊杀掉,取山沟里的水炖羊肉吃,并且将内脏也煮之成汤食而喝。将士们大饱口福,精神振奋,一口气登上了太行山。当地人民为了纪念曹操的北上远征,每到立秋之后,家家户户都要炖羊肉,熬羊汤,煮饺子,炸丸子,喝羊汤。年复一年,这种吃法一直流传至今。

七.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徐有才红烧黄河鲤鱼

特点:

肉嫩味香,色红汁浓。高中档合一,古城名产,可口经济。主料:

活黄河红尾鲤鱼一只(一市斤半重),发海参二两。配料:

玉兰片、水木耳、辣角、生姜丁、豆酱油、菜油、精盐、蛋清、粉芡、炼大油、料酒。作法:

1、将海参、玉兰片切成黄豆大小粒;

2、把鱼去鳞去鳃,顺肚剖开,两面划成菱形刀花,淋去血污,浸入酱油或盐水少待片刻,捞出挂上粉芡

3、将菜油烧热,把鱼放入锅内不停翻动,待外皮呈黄而未焦时即捞出;

4、撇开炸油,净锅后用炼大油一两烧热先放入姜块、葱段、精盐,后放入海参,玉兰片、木耳,即刻加入清肉汤约半斤,滚开放入炸鱼,翻两次,打上粉芡,再下料酒,豆酱油,待灸成稀糊状,即可出锅。注意:火要旺,时间要短。

八. 山西省 长治 壶关县 壶关腌蛋醋

单位:长治壶关辛寨绿色醋业有限公司

所在地: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所在行业:其它

地址:壶关县黄山乡辛寨村邮政编码:047300

联系人:辛世芳移动电话:13835533664

固定电话:0355-8665600

电子邮件:hgxslscy@126.com

经营产品:醋

单位简介:治壶关辛寨绿色醋业有限公司位于“上党醋乡”辛寨村,占地13000平米,资产2200万元,员工157人,建设绿色原料基地2400亩,年产各类陈醋5000余吨,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山西省规模最大的绿色陈醋生产基地。

改革开放以来,辛寨醋业得到快速发展,公司先继完成一系列技改项目,将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引入酿造领域,开发生产出“辛世方”牌小米腌蛋醋、小米老陈醋、小米陈醋、上党香醋四大系列三十余个品种。辛寨醋清香芬芳,韵味厚重,绿色美味,安全健康,荣获国家、省市多项大奖,其小米腌蛋醋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产品。

九.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盛全福(小舟)鸭片汤

特点:

肉嫩汤鲜,老少咸宜,汤用尽,碗底无星点沉渣。可作汤菜,亦可冷拼,宴席家常两便。

主料:

猪里脊肉4两,鸡蛋(用蛋清)一只,水汾面一撮,炼猪油(板油),姜块,水木耳,玉兰片,盐水,

味精,大料,花椒水,鲜肉汤,料酒一小勺,芝麻油一小勺,芝麻油一小勺。做法:

1、将肉竖切半寸宽,一寸长,半厘米厚,拌上粉面、蛋清;

2、将炼好的板油放入炒勺内烧至有烟,先用花椒10多粒过一下,油勺离火把肉放入,用漏勺不断

翻动约一分钟左右捞出,沥去浮油,达到肉色乳白,七成熟;

3、将肉汤放入勺内,烧开加入大料水、姜块、葱节、烧一分钟、捞出姜块、葱节,再放入木耳、

玉兰片,最后放入肉片,滚开撇去浮沫,盛入汤盆,滴上芝麻油。

注意:每道工序操作前均须将炒勺用清水洗一道,抹干再用。

十.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