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定西特产必买清单 定西土特产方便带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定西特产必买清单 定西土特产方便带的更新时间:2023-10-05 14:04:13

一.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油类

亚麻油(即胡麻油)、花籽油、芸芥油、菜籽油等。这些油品各有特点,亚麻油名列前茅,它含有对人体必需的较高的脂肪酸,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此外,在油墨、油漆、合成树脂等化工部门也有广泛的用途。( 定西)

二.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苦荞麦

通渭苦荞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渭苦荞麦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现辖行政区域

《通渭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通渭苦荞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通政发〔2016〕81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

《通渭苦荞麦》(草案)

三.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洮河鱼

洮河是条无污染的河流。纵贯临洮115公里,沿岸有大小鱼池众多,养鱼水面120多亩,洮河鱼类繁多,品种多样,以金片鱼、双唇嘴鱼最为驰名。洮河鱼膘肥肉鲜,刺少质嫩,富含蛋白质,烹为菜肴,趁热上桌,滋味腴美,鲜香滑嫩,上口柔糯,余味浓香,风味独特。洮河鱼除了池养之外,还可在洮河中垂钓或网捕,犹以冬季砸冰网捕为主要捕捞方法。正如清代著名诗人吴镇在诗中写的:“冰鳞穿鰋鲤,野味买麇麚。”

洮河鱼主要是西北高原鱼类--厚唇裸重唇鱼,厚唇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pachycheilus)属鲤形目,鲤科,裂腹鱼亚科,裸重唇鱼属。俗称:重唇花鱼,麻鱼,石花鱼。体呈长筒形,稍侧扁,尾柄细圆。头锥形,吻突出,吻皮止于上唇中部;口下位,马蹄形。下颌无锐利的角质边缘。唇很发达,下唇左右叶在前方互相连接,后边未连接部分各自向内翻卷,两下唇叶前部具不发达的横膜,无中叶;唇后沟连续。口角须1对,较粗短,末端约达眼后缘的下方。体表绝大部分裸露,除臀鳍两侧各有1列大型臀鳍外,仅在胸鳍基部上方的肩带后方有2-4行不规则的鳞片。侧线平直,背鳍无硬刺。体和头部黄褐色或灰褐色,较均匀地分布着黑褐色斑点,在侧线下方也有少数斑点;腹鳍呈灰白或黄灰色。背鳍浅灰色,尾鳍浅红色,均布有小斑点。

栖息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长江和黄河上游各水系的高原宽谷河流中,在河湾洄水处较常见。以水生动物如石蛾幼虫、端足虾和石蝇的稚虫等为食,也食少量的植物碎屑。生殖季节为4-5月。生长较缓慢,10龄鱼的平均体长仅为44厘米左右。但肉质好,肉味鲜美,产量较高,为产区的重要经济鱼类。卵有毒,不能食用,加工时需注意去除干净。其肉、骨、胆有药用价值,用以主治妇女病、肠胃病、促疮疖化脓、水肿、疮疡热痛、白内障、烧伤等症。分布于同一地区的花斑裸鲤(Gymnocypris eckloni)和黄河裸裂尻鱼(Schizopygopsis pylzovi)等裂腹鱼类也均有相同的药效。

四.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渭源马铃薯种薯

渭源马铃薯种薯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正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秦岭山脉南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交汇地带,该县气候冷凉且南北差异大,北部冷凉偏旱,南部高寒阴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病害发生轻,传播病毒媒介昆虫少,所产马铃薯种薯品质优良,种性强,带病少,异地调种增产潜力大,为马铃薯种薯繁育的理想区域,是甘肃乃至周边省区马铃薯良种供应基地,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当前马铃薯产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朝阳产业”。这对渭源马铃薯良种繁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

时下,走进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主产区会川、五竹一带,放眼望去,标准化管理的数千亩马铃薯良种网棚银波荡漾、碧浪起伏,机械化耕作的种薯大田,垄沟分明,长势喜人,遍野盛开的薯花浓郁芬芳,沁人心脾,成为渭水源头一道靓丽的“特色产业风情线”。

渭源县独特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其马铃薯种薯繁育的资源优势。面对新世纪建设现代农业的机遇和挑战,县委、县0按照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优化升级,突出在马铃薯种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上做文章,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从十年前的不足10万亩增加到今年的40万亩,2010年全县马铃薯总产值达到4.1亿元,占到一产比重的46.38%,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267.43元,点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7.86%。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相结合,坚持以抓好“绿色牌”、“标准牌”为载体,先后完成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原产地标记认证,注册了“五竹”、“渭河源”牌种薯商标,被中国农学会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被甘肃省农牧厅认定为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渭源马铃薯种薯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所产种薯远销新疆、内蒙等10多个省市,年外销马铃薯种薯40多万吨。

五.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当归

岷县当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岷县当归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岷县当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岷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山区,洮河中淤。这里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它中草药材的生长。 据史-载,岷县当归已有1400多年历史。 当归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肥大,叶为数回羽状复叶,夏季开白色花,复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侧棱有广翅。中医学上以根入药。其主根呈圆柱形或圆锥形,尾端渐细;表皮棕褐色或黄褐色,主根上端有不甚明显的环形皱纹;横断面是白色或淡黄棕色,有线状纹理,习称“菊花心”,中心有的有白色髓心;体质坚硬,吸潮后软韧。气特异

岷县产药材300多种,尤以“岷当”驰名中外,有“千年药乡”之称。

岷县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有“千年药乡”的美称。当地阴湿、雨量足、高寒,“岷归”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贡品,极为珍贵的中草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占到全球总需求量的54%。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

“岷县盛产当归被欧洲人誉为“中国妇科人参”,是世界当归中的上品。近年来,岷县依托“岷归”品牌优势,继续做大做强“岷归”品牌,使当归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创出了一条种植规范化、产品深加工、品牌市场化发展的新路子。尤以“岷归”驰名中外,早在1500多年前当归就是极为珍贵的贡品,有很高的药用、食用价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根据研究,“岷归”成分复杂,有挥发性和水溶性物质106种。“岷县盛产当归、红芪、黄芪、党参、柴胡、大黄、贝母等中药材238种,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因其质量最佳、含量丰富、产量最大、销量最广而驰名中外,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岷县高寒阴湿,雨量充足,最适宜当归和其他中草药材的生长。该县在不断扩大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积极探索以品牌创市场启动实施了当归GAP规范化种植,推广无污染、无公害中药材栽培技术,并为农民提供生产服务,提高了“岷归”种植的科技含量。岷县还通过了“岷归”绿色食品认证、甘肃省无公害产地认定。2007年是岷县中药材史上药材价格最好的一年,尤其是当归价格创下了历史之最,据统计,全县中药材年纯收入5.3亿元,人均中药材收入950多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全县从中药材加工生产领域获得的税收达7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0%左右。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和全县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使中药材产业走上了“以销定产”的探索路子。2007年,顺兴和、瑞丰、金当归、汇利、永康泰等中药材加工企业通过“企业+协会+农户”的形式,共落实中药材订单8.9万亩,占全县药材种植面积的35%。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建设,2007年岷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25.12万亩,产量5.19万吨,其中当归10.12万亩1.93万吨。中药材总面积已经占到全国中药材种植总面积450多万亩的5.5%,全省210万亩的12%,占到全市110万亩的22.7%。岷县中药材总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32万吨的14.4%,占到全市总产量13万吨的35%。其中2007年当归总面积占全国的25%,全省的40%,全市的60%,已成为全国、全省、全市的中药材种植大县。

在不断加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全县加工仓贮能力也得到不断增强。全县已办理登记注册手续的中药材加工企业有117户,其中年加工能力在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户,200—1000吨之间的企业有6户,100—200吨之间的有20户,50—100吨之间的有88户。这些企业年加工能力在2万吨以上,产值8390万元,销售收入6200万元,上缴税金219万元,从业人员5400多人。岷县气候凉爽,温度适宜,为天然药材贮藏基地。目前,全县中药材仓贮能力达38300吨,其中,企业仓贮能力20300吨,加工大户仓贮能力18000吨。

地域范围

岷县当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西寨镇、清水乡、十里镇、岷阳镇、寺沟乡、秦许乡、麻子川乡、茶埠镇、禾驮乡、梅川镇、西江镇、中寨镇、维新乡、蒲麻镇、闾井镇、申都乡、马坞乡、锁龙乡共18个乡(镇)的359个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4′-104°59′,北纬34°07′-34°45′,海拔2040-2800米。东至马坞乡油房村,南至麻子川乡旋窝牧场,西至秦许乡马烨村,北至维新乡兹那村。总人口48.94万人。 “岷县当归”地理标志的使用权仅限于该范围内。种植规模1.4万公顷,产量4.158万吨。

六.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渭源粉条

粉条是以豆类、薯类和杂粮为原料加工制成的丝状或条状干燥淀粉制品。粉条加工在我国有千余年的历史,各地均有生产,呈灰白色,黄色或黄褐色,为干制品粉条按形状又可分成圆粉条和宽粉条两种。

特点:红薯粉条,灰色、黄色,有宽有细,营养丰富,和红薯一样,是抗癌食品。适于熬、炒和凉拌。

马铃薯粉条,色白,条细,养分多。适于熬菜,烹炒和凉拌菜用。

粉条的加工方法

手工工艺流程:选料提粉→配料打芡→加矾和面→沸水漏条→冷浴晾条→打捆包装。

机械化加工方法:

涂布工艺流程:精制淀粉原料--调浆--涂布--糊化脱布--预干--时效--切丝成型--干燥--包装--成品粉条,从鲜粉到成品加工时间只需2小时,实现时效可控化,大幅恢复鲜红薯核心功能。

漏瓢式工艺流程:淀粉原料→制芡糊→合粉揣揉→抽气泡→漏丝成型→煮粉糊化→冷却捞粉→切断上挂→冷凝→冷冻→解冻干燥→(压块)包装→成品粉丝。

挤出式加工工艺流程:配料与打芡--合浆--下料--加热成熟并挤出--冷却--干燥--定长切割--包装。

七.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黄香沟鸡

黄香沟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渭源县因地处黄河最大支流——古老渭河的发源地而得名。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境内发现大量仰韶文化、马家窖文化、齐家文化遗址,是三大古文化的融汇之地。它是中国古丝绸南路的必经之地。 丝绸南路由汉代长安出发,沿渭河西行,经渭源,最终入河西走廊。县内有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的全国独一无二的悬臂式纯木拱桥灞陵桥、葬有孤竹国二圣伯夷和叔齐的首阳山、鸟鼠同穴渭水源、秦长城遗址等渭河流域丰厚的文化积淀。历代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诸多手迹。 渭源县有着悠久的养鸡历史。据《渭源畜牧志》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本地群众就有饲养土鸡的习惯;清代乾隆年间举人吴镇诗云:“坡前草壮禽满园”,足以说明300年以前当地就有养鸡的传统,并有放养的习惯。直至今日,当地尚流传着:“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羊为赶毡,养鸡下蛋为换油盐钱”的民间谚语。 当地相传 ,在很久以前,这里的农牧民有饲养斗鸡的历史,在五百年以前,当地养鸡供肉用和蛋用现象以相当普遍。在清代当地所养的土鸡,鸡肉味道独特,纯正鲜美,供当地衙门和贵族食用。 黄香沟鸡产区具有优越的饲草料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为黄香沟鸡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世界养鸡业的蓬勃发展,也促使当地人们对当地传统的优良进行品种选育,从而培育出了肉质鲜美细嫩、营养丰富、味道纯正的地方优良品种—黄香沟鸡。黄香沟鸡在草地丛林中自由运动、栖息,主要觅食嫩草、砂粒、小虫、植物茎、叶、籽等,适当 补充一些原粮,由于生长在独特的自然环境、独特的饲养方式和独特的饲料来源,形成了黄香沟鸡典型的品质特性:体质结实、抗病力强,肉质好、营养丰富、风味鲜美的纯天然营养食品。 黄香沟鸡生产规模及经济效益:黄香沟鸡主要分布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16 个乡镇的217个行政村,年饲养量达到500多万只,出栏量350多万只,黄香沟鸡肉产量达到5200吨,实现产值近1亿元,给农民带来经济纯收入1700多万元,产品销往国内外。

黄香沟鸡是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黄香沟牧场的。黄香沟放养鸡可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清水粉壳蛋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渭源县具有发展南山放养鸡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不仅天然草场面积大,而且经过几年的退耕还林(草),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已达到12万多亩。全县有孵化场两个,年孵化小鸡100万只,育雏户40多户,贩运户50多户。现正在组建南山放养鸡协会,通过“协会”的示范、引导、带动,使南山放养鸡饲养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形成“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饲养模式。

黄香沟牧区有优质天然草场20多万亩,观己围栏改良5000多亩。黄香沟社有农户16户,基本上以养殖为主,今年结合天然草场恢复与建设项目实施,每户除留两三亩耕地种植蔬菜、洋芋等外,其余耕地全部种植牧草和饲料。全社种植紫花苜蓿和红豆草等多年生牧草232亩,种植豆类、大麦等饲料70亩,改建牛、羊圈20栋, 851平方米。养鸡100只以上的有5卢,全部是放养。该点科技人员直接进入项目区积极参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黄香沟南山放养鸡示范点现放养鸡群4000只,正在育雏2000只,四月份投放的鸡群开始出栏,单鸡重达4—5斤,售价20—25元/只,成本为14元/只左右(包括鸡苗、饲料、疫苗、人工、折损等)。由于放养鸡可自由在山坡上采食中药材茎叶、 嫩草、小虫,故鸡的毛色鲜亮、肉质细嫩、鸡肉味鲜、味纯、口感好、营养高,是地道的绿色食品,也是物美价廉的高营养滋补品,市场前景广阔。该示范点打响了南山放养鸡的品牌;唱响了畜牧强县的主旋律。

该县不断加大技术支撑,畜牧部门打造骨干团队,全力以赴为畜草产业大发展、大跨越提供技术支撑。“借船出海”,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并举,先后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高远牧业公司等企业27家,投资总规模3亿元;引导和扶持养殖大户、致富能人兴办养殖企业、领办养殖小区。今年,新发展养殖企业和养殖小区128家,新注册养殖专业合作社38个,新发展规模养殖户1707户;建成南山放养虫草鸡规模养殖点43个、孵化场3个;引进金宁科技养殖公司和神农现代农业科技公司建设两家屠宰加工厂,填补了县域畜产品加工领域的空白。品牌打造实现新突破。继该县南山放养虫草鸡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A级绿色食品认证”、“秀峰牌”商标被评为“甘肃省著名商标”之后,“秀峰牌”南山放养虫草鸡在去年省农产品交易会上被评为“金奖农产品”、在上海绿色食品博览会上被评为“畅销产品”。

2013年,渭源县南山放养虫草鸡协会申报的“黄香沟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地域范围

黄香沟鸡产地位于甘肃省中部,定西市西南部的渭源县,渭源县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安定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属陇西台地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地带。全境山岭纵横,形成山多川少的地形,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最高峰露骨山海拔3941米,最低渭河谷地的三河口1930米。黄香沟鸡产地范围以甘肃省渭源县黄香沟为主,涉及渭源县16个乡镇,所辖217个行政村。东径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东西长60公里,南北宽56公里,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区域内有广阔的天然草场,无工业污染。黄香沟鸡年总生产规模500万只,出栏量350多万只,鸡肉产量达到5200吨。

八.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红豆草

通渭红豆草被称为“牧草皇后”,是豆科红豆草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抗寒抗旱能力强,产量高,种子成熟早,营养成分齐全均衡,牲畜喜食,一次种植可利用4——6年,最大特点是牛羊食后不得鼓胀病,根瘤可以固氮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阻碍水土流失,具有花工少、投入低、见效快等特点,国内市场前景十分广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甘肃红豆草在草业专家王素香的精心指导下,在通渭县陇阳乡申家山试验示范获得成功,使红豆草在众多牧草中脱颖而出,当时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通渭县的牧草种植取得突破性发展,牧草留床面积达32万亩,通渭一度成为全国的红豆草种植中心,成为全省牧草最大的县,曾向新疆、宁夏、内蒙古等24个省区提供种子近万吨,有力的带动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近年来,通渭县把草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抓,把红豆草更是当作通渭的当家草种。畜牧部门发挥职能作用,与水保、林业、扶贫等部门相互配合,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技术培训,仅2003年上半年,全县新秀种红豆草4.2万亩,留床面积达14.3万亩.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向全国各地提供种子达280吨左右,销往四川、西藏、青海、内蒙等地,青青小草已成为通渭的又一产业。

九.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甜醅

陇西甜醅,也叫醪糟。用莜麦、青稞、小麦不同原料制作,特色各有千秋,依了口味挑选而食。

甜醅经发酵而成。将莜麦,青稞或小麦用清水喷湿,待半个时辰,手摸均匀潮湿,装入编织袋中,揉搓,去其浮皮,入锅煮熟,不可过熟,出锅平铺案头,晾温,拌酒粬,装盆,添少量凉开水,用擀面杖在中间戳一圆洞至盆底,用棉织物覆盖,三到二天,起封,一股酒醇香味扑鼻而来,近视之,则圆洞湿润浸洇,似有水要溢出,用筷子抄少许放在舌上,甘甜沁脾。

当街置一白铁皮覆面的桌子,备二三白色搪瓷大盆,分别盛了莜麦、青稞、小麦甜醅,再设一小搪瓷盆,将小花碗小勺浸泡在凉水里。卖者穿了白色大褂,拿白毛巾不停地檫拭,让人感觉是一个干净清凉的世界。来者要五毛钱的甜醅,主人便腰一猫,大拇指抠了碗边,四指扶碗底,将碗反扣,在大瓷盆里撩得尖尖甜醅上刷刷两下,碗靠盆底倾斜,用筷子一拦,刚好半碗,动作娴熟利索,行云流水,一尘不染,看着都舒服。虽则一碗下肚,但余香缭绕腔齿,总感觉没有过足瘾,那就再提两碗去吧。

十冬腊月,乡下农家有煮了一缸甜醅的,利用隆冬寒气自然微冻,待吃,捣破薄冰,舀得一碗,甘甜不减,清凉有加,别具风味。解酒醉,消油腻。

信息来源:陇西县人民政府

十.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糊糊

糊糊来源于古代的肉羹,做糊糊的原汤是带骨髓的羊骨头熬成的。其做法是将羊肉切碎成小片,掺入上等粳米,用文火入汤焖焌,成糊状稀粥。调料以胡椒为主,突出一个“辣”字。一般在冬季早晨开锅,经过数小时熬煎,回味无穷。吃起来香喷喷,辣呼呼,热流涌遍全身,非常舒适。

作为一个地道的岷县人,冬日里严寒的一天,一定是从一碗温暖的糊糊开始的。一碗糊糊,一碗汤子,再加点肉,相信肯定会被一股温暖包围,只可以说是岷县人严冬里最温暖的惬意了。

信息来源:岷县人民政府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