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适合回礼的礼盒甘肃庆阳特产 甘肃庆阳适合送人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适合回礼的礼盒甘肃庆阳特产 甘肃庆阳适合送人的特产更新时间:2024-01-02 10:36:37

一. 甘肃省 庆阳 华池县 庆阳小米

庆阳小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庆阳小米栽培历史悠久,在周祖农耕暨医祖歧伯文化发源地,考古工作者近年发现,宁县坳刘、新堡两村有窖藏5000至6000年前已炭化的禾谷,从而证明这里在新石器时代就有谷子种植。夏商时期,庆阳属禹贡雍州之域,周先祖率人来到这里,“教民稼穑”,“树艺百谷”,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周人以稷为始祖,以稷为谷神,表明周民族与稷这种农作物有着紧密的联系。《诗经·幽风·七月》中就有“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秦汉时代,谷子在陇东黄土高原农作物中居首位,成为人们的重要食物之一。此后,又被选作宫廷贡品,深受众多皇亲国戚的喜爱,庆阳小米因此而名扬域内。 革命战争年代,庆阳人民曾将生产的小米支援前线,使人民子弟兵以“小米加步枪”,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后,-、耿飙、张才千、王震、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庆阳视察时,在品尝了庆阳小米后均大为赞赏。 庆阳小米甲天下,是甘肃省陇东著名,省志、地方志都有记载,久负盛名,从明朝嘉庆年间一直是宫廷贡品。被皇亲国戚喜食而乐道,使庆阳小米海内闻名。以金珠般的黄亮泽,圆润饱满、大小均匀一致的的颗粒给人以美的视觉。更主要的是营养价值高于其它小米。 在庆阳小米中,尤其以西峰区的什社小米品质优良,什社的毛谷子是当地条件下多年形成的优良地方品种,是当地独特的优良品系,其米粒晶莹光亮,色泽金黄,品味上乘,营养丰富,被视为米之珍品。 庆阳小米熬成的稀饭色泽黄亮,雪花般绽开的米粒悬浮均匀而粘稠,明亮的米脂油漂浮于上,闻一下香气沁人心脾,喝一口香甜无比。如果下些红小豆,焖成小米稀饭,再放着些农家腌制的咸韭菜吃,口感更佳,余味无穷,极易消化,老少皆宜,且具药膳效能。

所在地域: 甘肃

申请人: 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 2013年

地域范围

庆阳小米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介于东经106°48′至108°9′与北纬35°25′至36°57′之间。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主产区。南部产区包括:西峰区的董志镇、后官寨乡、彭原乡、温泉乡、什社乡、肖金镇和显胜7个乡镇;镇原县的太平、临泾、屯字、上肖4个乡镇;宁县的瓦斜乡和南义乡2个乡镇;合水县吉岘、段家集、肖咀3个乡镇。北部产区包括镇原县的三岔镇、殷家城、方山3个乡镇;环县的演武、合道、天池、曲子、木钵、八珠、樊家川、环城、洪德、虎洞、车道11个乡镇,庆城县的马岭、蔡口集、翟家河、土桥4个乡镇;华池县的乔川、白马2个乡镇。共计7县区36个乡镇。种植面积1.0万公顷,年产量1500万公斤。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庆阳小米,外形圆形或卵圆形,圆润饱满。米粒特小,大小均匀一致,直径约为1~1.2mm。色泽因品种而异,多为淡黄色、白色,还有淡绿色和灰褐色。熬成稀饭后,雪花般绽开的米粒悬浮均匀而粘稠,明亮的米脂油漂浮于上,闻一下香气沁人心脾,喝一口香甜无比。 (2)庆阳小米的各项营养指标为:粗脂肪大于30g/kg,粗蛋白120—125g/kg,粗淀粉790—792g/kg,赖氨酸大于2.6g/kg,维生素B1大于4.6mg/kg,维生素B2大于0.5mg/kg,类胡萝卜素大于135mg/kg,并且具有生津止渴、降低血压、抗衰老、美容驻颜、延年益寿的功效。

二.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庆阳粉条

#庆阳#【粉条】庆阳盛产马铃薯,用马铃薯生产粉条历史悠久,采用手工传统工艺制作的粉条,绿色无公害食品,深受群众喜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看家菜。

三.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洋芋面

以前人们生活困难时的创造。在面叶子里面加上洋芋块,即好吃又节省粮食。吃在嘴里有一种沙沙的,绵绵的的爽感。

四.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玉面

玉面

玉面亦称酿皮。先把揉和好的细麦面放入水盆中搓洗,再用细网箩过滤,直至剩下少量面筋为止。过滤下去的玉面水在盆中沉淀后,把剩水倒掉,把淀在盆底糊状的粉糊放在锅里蒸熟即可。由于这种做法省事,称“懒玉面”。另一做法是把面粉倒入锅里先炼成面团,再从锅中铲出放在案上分成小块,再揉搓成圆柱小块,入锅蒸熟后,用床子压成玉面,加入调料,别有风味。洗玉面剩下的面筋,加热后可发成海绵状,蒸熟放晾后切成小方块(称“帕帕”)即可食用。也可同玉面和凉粉混合调吃,更具风味。

五.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庆阳荞麦

庆阳荞麦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养麦是淀粉粮食中营养最丰富的中性植物,其蛋白质含量远远超过大米和小麦,富含人体所需的17种氨基酸,可以降低血糖、血脂和尿糖,解热降燥,常食对治疗高血压、脚气、糖尿病有益,是良好的天然保健食品。近年来,荞麦的工业化加工日趋兴旺,各种方便食品、半成品、白裸珍子等畅销不衰,荞麦粉、苦荞面、荞挂面、荞麦白珍珠等精美产品上市,倍受青睐。

荞麦的庆阳民间风味美食主要有荞剁面、荞珍凉粉、养面卷卷、荞面饴铬、养面搅团等。荞剁面的制作,堪称庆阳民间一大绝艺,将荞麦脱皮成白裸珍子,磨成千白面粉,温水拌和,软硬适中,拍成薄面张,再用特制剁刀,双手剁成细丝,人沸水煮熟,捞出后浇灌羊肉臊子食。不但具有浓郁的庆阳民间风味,而且观剁艺、听剁声、吃剁面,眼、耳、口福皆可享受。

地域范围

庆阳荞麦产地地域范围为东经106°21′40"~108°30′22"与北纬35°32′03"~37°09′10"之间,包括甘肃省庆阳市环县的21个乡镇;华池县的15个乡镇;镇原县的殷家城乡、三岔镇、马渠乡、方山乡、庙渠乡、武沟乡;庆城县的马岭镇、翟家河乡、蔡口集乡、土桥乡、太白梁乡;合水县的太白镇、蒿咀铺乡、太莪乡、固城乡;宁县的盘克镇、金村乡、九岘乡;正宁县的西坡乡、五顷塬乡等56个乡镇。年种植面积26700公顷,总产量32000吨。

六.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环县黄花菜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古称忘忧。湖南、浙江、四川、湖北、江苏、甘肃、陕西七个省为主产区。其滋味鲜美,荤素兼优,菜汤皆宜,且又有“消食,利湿热”之药理作用。甘肃省庆阳、平凉、陇东等地的黄花菜质量名列全国之首。

黄花菜是庆阳地区最为驰名的传统土品。每当夏季,在庆阳各地农舍前后和地埂田间成垅成片的黄花菜进入了成熟季节,到处是黄灿灿的金针花。它在庆阳已有2000多年栽培历史,自古即有“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的赞美诗句。庆阳黄花菜经加工后制成的干菜,条长色鲜,肉厚味醇,营养丰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据测定,庆阳地区主栽的马蔺黄花,每1000克干菜中,含蛋白质10.99%,糖46.35%,脂肪1.1%;含钙153.07毫克,磷84毫克,铁70.2毫克,维生素A1.624毫克,维生素C0.339毫克,维生素B10.666毫克。庆阳黄花菜因其质量优良,多年来远销欧美、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和港澳地区。1984年,被国家外贸部评为“西北特级金针菜”,授予出口荣誉证书。庆阳黄花菜主产于庆阳,西峰、镇原、合水、环县等县(市)。目前,全区播种面积已达l万公顷,年总产1.5万吨,每吨销售价65000元人民币左右,每年可创收l亿元人民币左右。

七.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镇原老席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闻道镇原风味佳,九碗还有十三花。

汉朝宫廷传玉宴,皆因原州人之华。

黄花菜香开皇花,明清贡品镇原芽。

若教彭祖持公论,陇东厨师镇原娃。

张维的一首《品镇原老席九碗十三花》,盛赞庆阳美食镇原老席。在我市,镇原老席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礼仪。如今,镇原老席已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庆阳文化中一抹独特的风景。

渊源:源于汉魏宫廷菜肴

据说,镇原传统筵席源于汉魏宫廷菜肴,明代大臣许理(庆阳市镇原人)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进一步影响和改变了这里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镇原老席是中国儒家文化在“食”与“行”中的集中反映,主要形式有“十七国赴宴”“十三花”“十全”等,其中“十三花”在一般“过事”场合比较多见,以十三个大菜为主,佐以八个小菜,馒头上四回,端菜十七趟。先单上菜,每上一道大菜,接着上一道小菜,各上八次,俗称“风搅雪”。

坐席的过程也有讲究,桌椅为八仙桌,一席八人,上设一对太师椅,这是最尊贵的两个位置,桌后悬匾、幛、字画,寓意四全四喜、吉祥如意。菜上齐了,尊者先动筷,其他人再跟着动筷子,倒酒时,不是一溜圈斟下来,而是先左后右、再左再右。

整个坐席的过程就是中华文化在餐饮礼仪上的完成体现,据文献记载可知,至少在周代,我国的饮食礼仪已形成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发展至今,虽已改进了一些繁文缛节,但镇原老席所体现的礼仪和文化仍然是见证大国之貌、礼仪之邦、文明之所的一扇窗口。

做法:尊重食材本身的味道

多年前,人们的生活内容比较简单,物质也不像现在这样丰富,特别是农村,要想做一顿丰盛的饭菜,可选用的食材很有限,蔬菜尤为缺少。因而镇原老席的菜样以肉类为主,猪肉是其中绝对的主角,辅以少量鸡肉,排骨、旋肉、肝子、酥肉、条子肉、蹄花、丸子,仅猪肉就能做出各种花样,一道席往往要用完一头猪,猪肉的不同部位往往就能做成一盘盘“硬菜”。

看似只是一盘肉,但厨师“道行”的深浅往往就在这几片肉上体现,软肉怎么切得又薄又完整最考验厨师的刀工,旋肉怎么一片挨一片旋得立起来,没有几年的工夫也做不到,看是肥肉片,其实经过了煮、蒸、炒等几个环节,吃起来肥而不腻。由于只是一样猪肉,厨师们变着花样、费尽心思做成十几样肉食——这正是镇原老席加工的复杂之处。

每种食材都有它独特的性格和脾气,比如鹿角,它是一种藻类沙菜,吃的时候佐以黄酒,鹿角就能变软。在调味品上,镇原老席的厨师选用的多为姜粉、大香、醋、盐等简单调料,很多菜品简单加工甚至不加工,更能体现出食物的本味,越是刻意求新求变,离平易、纯朴、自然的饮食之道就越远。镇原老席之所以令人难忘,恰恰在于它的返璞归真。

传承:镇原老席传人日渐稀少

李会林是镇原人,今年58岁,退伍后就学起了做老席这门手艺。三十多年来,他的厨艺日渐精湛,还带出了几百名徒弟。但很多人只是初学时热心,半途而废者多,即使学成后却不一定从事这一行。现在,李会林在西峰一家饭店做老席,他说:“一般人吃饭时不会点老席,现代人越来越不接受这个老传统了。”

在今年的政协会议上,政协委员董小龙就提出了《关于保护和开发陇东老筵席》的提案,董小龙在提案中说,由于传统老筵席的制作繁琐、老一辈筵席师傅因年龄原因逐渐减少,陇东地区的传统筵席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危险。为了将这种古老的饮食文化保护和传承下来,董小龙建议,要对这种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进行整理编撰,相关部门要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同时,如果能将这种老筵席和旅游、服务等相关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陇东老席将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13年,镇原老席就被市政府评选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对李会林来说是莫大的安慰。将来,他希望镇原老席能被省上、甚至国家认可,将这门手艺传承、保护下来。

明正德贤臣许理

许理,字伯温,号潜山,镇原人。明正德年间进士,官居兵科给事中。据镇原县海丰行政村许沟自然村许氏家族长辈回忆:许理从朝廷辞官回家后,请工匠做牛皮榜一张,用刀子在牛皮上雕刻许氏家族主要人物及世系关系,作为家族历史,保存多年。许理死后,因后辈互争亲疏,无人评判,牛皮榜于民国18年被毁。后人又陈设家影一部,保存至今。据家影记载:许理有一子名曰凤磐,字子沂。孙子六人,许进德、许进良、许进道、许进明、许进科、许西楼。现在城关镇海丰行政村许沟姓许人皆为许西楼后裔。

许理,初为观政都察院,后为丹阳知县。他在丹阳县时,适遇群0横征暴敛,盘剥百姓,对上应付讨好,对下毫不怜恤。许理详细督察,凡公用油浊鱼盐等细节,都定下制度,不准毒害人民。有一豪绅,隐瞒公款数千贯,历任县令受其贿赂,没有处治,许理依法秉公惩处,将其家产全部收归官府。不久,连年水灾,麦田被淹,许理用豪绅所瞒千贯,代交百姓赋税,百姓安居乐业。

距城20里的练湖,常有水患,许理率百姓,挖湖筑堤,在湖周围,栽种果树,水浅处植蒲,水深处养鱼,百姓获利极大。

许理反对奢侈,奖励守法,宽刑缓赋,除强扶弱。革除弊政,不到一年游手好闲之人不敢前来,境内安定,人民富足。

时过三年,许理升迁兵科给事中,离别丹阳时,百姓哭泣送行百里,所赠之物,一概不受。民不忍离,争相将许理穿的靴子换走,悬在城门楼上,聊表爱戴之情谊。

许理进入兵科,一心报国,1都指挥并都御史三人,奏词恳切合理,皇上称善。朝野没有不害怕的。许理还经常查点京营将士,所有将士不敢怠慢。有一年,甘肃发生旱灾,骄阳似火,禾苗枯死,庄稼颗粒无收,饿殍遍道。许理知道后心急如焚,多次向朝廷提出减免赋税。许多1不服,认为他偏袒一方,徇私舞弊。皇上决定派几名朝廷要员随许理实地调查,许理一行一到镇原,便被知县带到了大小方山一带考察庄稼。他们看见沟壑纵横,梁峁叠起,草木稀少,土地裸露。远远听见山洼耕作的农夫在唱牛老老山歌,要员问:“他们在说什么呀?”许理说:“坡陡牛爬不住滚到沟底了,他在哭牛呀!”要员问:“那他们怎么种庄稼呢?”许理说:“割一捆谷子钉一个撅,要不谷子就滚下山了”。吃饭时,农夫端上了粘面馍和蜂糖水,许理面前放着蜂糖水,其它1面前放着醋,各碟中汤水颜色差不多一样,分辨不清是糖是醋,他们都拿上馍蘸着吃。1们一尝,难以下咽,个个眉头紧锁,唯许理一人吃得津津有味。1员问他时,他说:“就这都是百姓给咱们特别做的,怎么敢嫌弃呢!百姓还得掺和野菜那才更不好吃呢!”

回到朝廷,许理一行向皇上反映,甘肃旱灾属实,百姓生活困苦不堪,那是个摔死老鼠绊死蛇的地方,无法交纳赋税。皇上便将甘肃粮税减去三千五百石。因有个河南籍1,曾说河南是天心地胆之地,加之当年的收成也较好,故将所减之粮赋改由河南承担。

许理身材魁伟,长须皓齿。雄辩多才,为官清廉,为民1,他的奏折言词恳切,据理充分,1污吏没有不怕许理的。一次上朝,偶遇一皇子在午门踢毽子,皇子开玩笑说:“许胡子上朝,屡屡参奏旁人。该当何罪?”许理亦开玩笑说:“你手抓凤凰(即毽子鸡毛,凤凰暗指皇后)脚踢皇上(即毽子上铜钱为皇上数封金币),该当何罪?”问的皇子哑口无言。由于许理耿直不阿,得到皇上的器重,正当他竭尽全力为国家效力的时候,不幸家里传来书信,其父病危,他以回家看父为由,辞掉了官职,回到了家乡。

为表明心迹,他将所用之物拉了十几大车,浩浩荡荡离开了京都。有人以赃官之名报告皇上。皇上便派轻骑护卫半路截回。经查车上装着书、纸、笔、砚还有锄头、犁杖等,皇上莫明其妙。许理说:“我为官多年,今日锦衣还乡,带上这些东西赠给父老乡亲。年青人读书上进报效国家;种田人辛勤耕作,安居乐业。”皇上喟然长叹,表扬了许理,惩罚了诬告的人。

许理任县今时,经常深入民间,看到民风淳朴,尊老爱幼,想到遥远的亲人,有感于怀,写了四首(在任思亲)诗,以寄在外之情:

儿在江南亲在西,白云飞处泪频垂。

儒冠误我庭闱养,纯孝谁知是布衣。

纯孝谁知是布衣,温清定省不违期。

叮咛嘱尔当如何,解我异乡日日悲。

解我异乡日日悲,一心报国抚民疲。

三年述职虞庭日,五色龙章湿紫泥。

五色龙章湿紫泥,始知不负读书儿。

涓埃难报天恩荡,经济爱龙志与齐。

据民间传说,许理还从朝廷带回了宴席的操作技术,传授给当地群众,影响和改变了地方的饮食习惯,形成了镇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现在镇原人过年过节、婚丧、嫁娶所摆的酒席,就是模仿朝廷宴席而制作的。

许理四十八岁那年逝世于镇原县城东门蚂炸沟许家祠,沟前曾有家庙一座,香火不绝,解放初因修路拆除,葬于县城西莲池坪上,民国二十二年墓被盗,内蟒袍、玉带等物被窃一空,所剩墓志砖仍留于墓内。他留给后人唯一的纪念品是上朝时手握的象牙笏板,至今还保存在许氏家里,成为许沟村村民每年耍社火的道具。

八.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曹杏脯

曹杏脯

宁县曹杏脯是采用当地曹杏为原料,精选加工而成的蜜饯类名牌产品。该产品选样考究、整形精致,片状饱满,脯质脆韧,色晶剔透,营养丰富,具有良好的健胃消食、防癌功效,是国内外名优。1982年获甘肃省优质农产品奖,出口日本、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8年获甘肃省乡镇企业系统优质产品奖。

九. 甘肃省 庆阳 合水县 猪火腿

猪火腿

猪火腿亦称陈年干猪腿。在鲜猪肉腿上抹上食盐、花椒等调料,待盐被肉内水分溶化后,稍蒸再晾晒三日左右,再用熟植物油涂抹一成红上,即为火腿。可保存三年左右而不腐烂,食用时做汤做菜,色味俱全。

十.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花馍馍

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黄土地,有着深厚而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先民们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出独特的农耕文化,并且世代延续下来。时至今日,这些与农业伴生的民间艺术璀璨夺目,古朴而独特,作为陇东面塑的代表——花馍馍,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在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祭祀活动等不同场合,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造型各异的面塑。

地道面活

陇东“巧媳妇”最值得称赞的就是手里的面活儿,她们精通馍、饼、面条、油糕、点心等各种面食的做法,常常出新又出彩。今年58岁的孙彩玲就是西峰区寨子乡远近闻名的“能人”,她制作的花馍馍色泽鲜亮、造型丰富,犹如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圆圆的蒸馍上,时而有两只喜鹊飞上枝头叫喳喳,时而有几只锦鲤游来游去,再点缀几朵娇艳欲滴的面花,看上去就像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水彩画。面花多是用手捏塑而成,借助剪刀、梳子、镊子以及自制的压花纹的小工具来做造型。孙彩玲将做好的彩色面皮压出花形,再层层卷起,片刻工夫,含饱待放的花骨朵已成形,只见她用手挤一挤,捏一捏,再拨一拨,层层花瓣顺势打开,面花忽然绽放开来,似在眼前吐露芬芳。孙彩玲说,她对花有着特别的偏爱,走到哪里都要看看花,并记下每种花的样子,一有时间就琢磨着怎么把它们做出来。

心灵手巧

在孙彩玲的记忆里,母亲就是一位贤惠、能干的“巧媳妇”,不仅做得一手好饭,绣花、剪纸、香包等手工活也很出色。受母亲的影响,孙彩玲从小就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绣花也好,香包也好,看会了别人怎么做,自己就回家琢磨着做,时不时想着变个花样,做些别人没做过的东西。她说:“我本身就爱好这些东西,看一眼就有印象,就知道该怎么做。”

蒸馍馍在别人看来再普通不过,但是孙彩玲的儿媳妇告诉记者:“婆婆蒸的馍馍花样特别多,我才学会了那么几样而已,每次蒸馍的时候,婆婆就会试着做个新花样,有跟着别人学来的,也有自己的创新。”这两年,孙彩玲做的花馍馍受到乡邻们的追捧,慕名前来订做的人络绎不绝。

在乡间,纯朴、善良的巧媳妇们虽然字识得不多,却个个心灵手巧,技艺不凡。在她们眼里,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并且能将这些美好事物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或者是手里的面活,或是是随手画出的图样,或是飞针走线的绣花,或是窗棂上活灵活现的剪纸。她们既是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创造者,借物抒情,寄托情思,将朴素的情感化作生命的艺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风土人情以及民间传说,都是她们喜欢表现的内容。原料就地取材,小麦面粉加入些许食用色素,和成五颜六色的彩色面团,借助简单的工具,加工成各种面塑造型,可以蒸、也可炸。但是她们从来不拘泥于形式,而是大胆想象,借题发挥,创造出千姿百态,妙趣十足的生动形象。

祈福纳祥

孙彩玲说:“婚丧嫁娶,花馍馍是供品、祭品,有着特殊的意义;逢年过节,花馍馍是人们赐福纳祥的吉祥食品。”花馍馍品种多样,既有普通圆馍,圆馍顶或周围点缀上各种花草,再配以喜鹊、小鸟、蝴蝶等小动物或小昆虫;也有用面做成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花树、圆形神盘等等,一花一木,一鸟一兽,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制作出来的花馍馍能保存数月之久。

像结婚这样的大喜日子,新人要抬着一对花馍馍进洞房,馍馍下面用两个圆面饼做底托,压出水纹或花纹,馍馍上面根据长辈们的祝愿,捏出百年好合、万紫千红、鱼儿戏莲、龙凤配等吉祥喜庆的面塑,再赋予鲜艳的色彩,然后用独具特色的民间剪纸覆盖之上。贺寿时以“寿桃”象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馍馍尖顶大肚,形如仙桃,周围点缀桃树枝和叶子,蒸熟后着色,即做成形意贴切、寓意深厚的“寿桃”。

最讲究的当然是中秋节的“花馍馍”,孙彩玲说:“用面做成大小不一的圆形面饼,然后一层一层地叠摞起来,有三层、五层,也有七层,中间加花椒叶末或是香苜蓿,顶层压嵌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面花。”面花多是围绕花好月圆的主题,如“嫦娥奔月”“牛郎会织女”“喜上眉梢”等,嵌好之后上笼蒸出来,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完成最后的“彩绘”,才能配上水果供月神。层层叠加的月饼表达着人们祈求风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同时寄托着对亲人的重重思念。

信息来源:印象庆阳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