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苗族具代表性特产 少数苗族特产一览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苗族具代表性特产 少数苗族特产一览表更新时间:2023-10-21 15:45:49

一.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糯米酸辣子

产地:中国贵州印江。

工艺:将糯米拌红辣子,在石碓里舂成粉状,再放入坛子里。要吃时,从坛子里取出,放入锅中用茶油或菜油煎。因糯米粉有粘性,用油一煎就成块状,煎熟后切成三角形或四方形,趁热吃,味道鲜美爽口。

二.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桐油

桐油是松桃的传统,是历年来外销和出口的主要产品。松桃的桐油在历史上享有盛誉。桐油是主要的工业原料,是最佳干性油料之一,它具有干燥快,比重轻,光泽度高,附着力强,耐酸耐碱,防腐防锈以及绝缘性能好等特点,故在国民经济中直接或间接利用桐油作原料的达千种以上。在工业不发达的年代,桐油大部分用于涂刷农具、家具、渔具以及制成油泥嵌补船缝等。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的发展,油橱的用途越来越广,油漆工业、印刷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国防机械工业以及医药部门都离不开桐油这种原料。

由于我县地理条件优越,适宜油桐生长,松桃人民很早就有栽种油桐的习惯。据《贵州省志·物产卷》载,早在康熙二十五年 (1686 年 ) 松桃境内就有油桐种植,“结实如桃”。至道光十五年 (1835 年 ) 松桃厅巳广泛种植油桐。民国时期,全县油桐林种植面积已达 162155 亩.油桐生产是当时林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流传着“家有千株桐,子孙不受穷。”在民国二——十三年 (1913 — 1924) 间,全县的榨油作坊达 700 多个,因陆路交通不便,桐油出口全靠水运,从而带动了造船业的发展,当时便已能造出载重 35 吨的大木船。过去松桃的桐油上市量很大,如民国十七年 (1928 年 ) ,蓼皋市场每场桐油上市量约有 500 挑以上,每年成交油约在 300 万斤。 1950 年据工商部门统计资料反映,仅县城就有经营桐油商贩 41 家。解放后,油桐生产受到极大重视, 1955 年开始更新换代发展新油桐林,至 1985 年前全县共计植造新油桐林 222802 亩,其中平头,牛郎两乡镇各累计植新油桐林达万亩以上。由于乱砍滥伐等原因, 1985 年,全县油桐林面积下降为 126855 亩,近年来大体仍保持在这个标准。

全县每个乡镇都栽种有油桐树,但集中连片,产量较大的应数牛郎、沙坝、平头、妙隘、冷水、九江、黄板等十几个乡镇。油桐先花后果,每当春天来临,牛郎沙坝、平头等地,桐花盛开,方圆百里,一片灿烂,场面极为状观,当你置身花的海洋,会情不自禁的在你心中泛起一腔洁白的春意。世代造福松桃人民的广袤桐林,也是旅游观光的著名景点。

三.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三大荤酸

苗、侗族喜欢吃酸。酸肉、酸鱼、酸鸭三大荤酸最具风味。

酸肉以猪肉为原料,把猪肉切成约一斤重的肉块,用生盐腌两天,使肉质完全进盐味后稍微风干,然后用辣椒粉、糯米饭和一些甜酒糟搅拌均匀。腌制酸肉的器皿一般用木桶,桶口大、桶底小,桶底用木架撑垫,木架上放两至三层竹壳,竹壳上再铺垫稻谷草秆,然后把拌好配料的猪肉一层层地压满桶,在猪肉之上再用竹壳盖上三、四层,在竹壳上再用石头压上桶盖,尽量使之不能漏风,只能漏水。制作酸肉一般在初冬至立春前,入桶两个月后肉开始产生酸甜香味,可以成为名副其实的酸肉。

鱼和鸭是剖腹取出内脏,弄干净后整只腌制的。腌制方法和酸肉腌制一样。酸肉一般有两种吃法:一炒,即将肉切片放下锅中焙熟,然后放芹菜、蒜苗及少许水焙熟即可。二是用木炭烘烤,烘烤是少数民族最传统的吃法,烘烤酸肉香味四溢,周围几十米内香味扑鼻,垂涎欲滴。三大荤酸是苗、侗族群众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鱼肉类食品保存的最好方法,是苗、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四.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皮薄肉鲜香猪

皮薄肉鲜香猪

皮薄肉鲜香猪产于三防、汪洞、杆洞、滚贝一带,猪型耳小,前额较平且有四至六道横纹、颈粗、身短、脚矮、骨细、背腰下凹、腹大触地、被毛乌黑细密、鬃毛刚硬。一年龄猪最大也是50公斤左右,显得小巧玲珑,畜牧界定为“小猪型”,因水土、气候、环境、饲养方法等缘故,即使断乳,崽猪也没有奶腥异味。尤其是两月龄5公斤左右的幼猪,皮薄肉鲜,最宜做“烤乳猪”,是当地群众馈赠和宴请喜庆的佳肴。

五.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米子

米子:

又名“炒米”,把糯米蒸成糯米饭,撒在簸箕里冷却,用磨子推,把颗粒压扁,晒干而成。炒成米子泡撒在煮沸了的甜米酒里,用小碗装茶盆递,是土家人献给客人的第一杯“磅嘴茶”。

六. 海南省 保亭 苗族五色饭

苗族五色饭

海南苗族五色饭,俗称五色饭,又叫青精饭或花米饭,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5种颜色而得名。它是壮族、侗族在过清明节和农历“三月三”歌节时,家家户户都蒸煮的一种糯米饭,是壮家用来招待客人祭祀祖先的传统食品。

海南苗族五色饭的做法五色饭有红、黄、紫、白、黑五色,皆用独特植物汗液作为天然色素拌在米中,并放进特制的木蒸笼中蒸成。

1、黑色糯米饭,即用枫叶及其嫩茎之皮,放在臼中捣烂,稍为风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叶渣捞出滤净,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锅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2、黄染料,可用黄花汁(壮语叫“花迈”)、黄栀子、黄羌等植物的果实、块茎提取。将黄花汁煮沸,或将栀子捣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黄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黄羌捣烂后与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黄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

3、红染料、紫染料是用同一品种而叶状不同的红蓝草经水煮而成。叶片稍长,颜色稍深,煮出来的颜色较浓,泡出来的米即成紫色;叶片较圆,颜色较浅,煮出来的颜色较淡,泡出来的米即成鲜红色。

4、提取四种液汁出来后,分别把不等量的米放入其中浸泡,等其上色后放入蒸笼中蒸约一个钟头,便可蒸出黑、红、黄、紫、白(糯米本色)五种颜色的糯米饭。这样做出来的五色糯米饭色泽鲜艳、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再加上它的滋润柔软、味道鲜美、醇正平和、且有微甘,真是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

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饭,不仅美观美味,而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红兰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侣山堂类辩》曰:“红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黄花饭”或栀子有清热凉血等作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枫叶“止泄益睡,强筋益气力,久服轻身长年”,还说用枫叶煮成的青精饭,人食之能“坚筋骨、益肠胃、能行、补髓”。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凤凰苗族扎染

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凤凰苗族扎染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可称为蜡染的姊姐艺术,但它的特殊工艺性能,突出表现在手扎制作方面。用白色的线绳,在纯白光滑的布料上扎制好形象各异的花纹图案、飞鸟虫鱼等,置入已准备好的蓝能溶液里浸煮,放于通风透光处晒绳,那一幅幅形象逼真的图像便出现在你眼前。最后再做些防止脱麓的技术性加工处理,整个工序便告完成。扎染一般比蜡染价格要稍贵一些,小件的扎染作品,如头巾(3-10元/件),较大的扎染方布(50-70元)。扎染名师吴花花,张桂英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价值较高,作品以70-600元不等。

八.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苗族百鸟衣

苗族百鸟衣传承于丹寨县雅灰乡送陇、雅灰、羊高、杀高、上丛排路以及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的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这一区域地处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

“百鸟衣”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苗族古史神话《十二个蛋》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在该地区苗族祭祖活动的“鼓藏节”上,主祭服为百鸟衣,“旗幡”用长幅蜡染布和织锦做成,上面满是鸟纹,还有沾满白色鸟羽毛的祭祀树。

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居住在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唐贞观三年,黔东南地区苗族首领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 “王会图”,这是百鸟衣较早见于文献的记载。

百鸟衣为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版块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艺术为一体,作工需三到五年。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形鸟图案,底布以土布为基调,每一版块均以茧片作白底。各个图案的鸟形状千姿百态、有抽象的、有几何图案的。

百鸟衣古装有男装和女装之分,均为无领衣;苗语称“欧花闹”(女装),“欧花勇”(男装)。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女装为前后几幅条带的“鸟龙”组成。男装为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穿这种款式的男子,头用青布包缠,外层用镶有两排银锥的银带箍在布帕外,系结于脑后,并垂飘带于背后直过臀部以下。上衣为无领对襟宽松式,两袖宽大平直,与衣身成90度角,下摆与飘带裙缝合,仅以边缘线带束之。直襟无纽扣,除两袖口用土蓝布贴饰外,通体绣花,亦有通体织锦的。绣花者为精品。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图框,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框外四角为凤头龙身图或异形龙图,两袖则多为圈龙图,亦有各种飞鸟或异形动物图案。

百鸟衣服饰图案丰富,原始古朴,色彩以绿缎为底,桔红、黑、浅黄和白色花饰为基调,是苗装中的精品。该式服饰一般在祭祖大典)——鼓藏节上为仪仗队的芦笙手穿著用服,后来在年节或其它庆典中亦使用。

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台江县 苗族姊妹饭

每逢农历三月十五,苗寨里都准备好五颜六色的姊妹饭,欢天喜地地过姊妹饭节。姊妹饭是用糯米做成的,用不同的糯米再经过加工处理后就成了五颜六色的姊妹饭了。在这一天,如果有外寨的后生们来作客,会得到姑娘们的热情招待。临别时,小伙子向姑娘讨姊妹饭,姑娘便用蓝子或新帕子盛满姊妹饭送给小伙子,饭中往往藏入了姑娘心中的暗示标志——“谜子”:如果藏的是松针叶,即是示意后生要用绣花针和丝线酬谢姑娘;如果藏的是一对筷子或红花瓣,那就叫小伙子快点张罗把自己娶过门了;如果饭里藏的是辣椒或大蒜,告诉小伙子彼此不合缘,请不必徒费心机了。姊妹饭有如无字的情书,撮合了无数美好姻缘。( 黔东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