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鄂尔多斯买什么特产好 鄂尔多斯必买十大特产多少钱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鄂尔多斯买什么特产好 鄂尔多斯必买十大特产多少钱更新时间:2024-01-10 07:14:49

一.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伊金霍洛旗 诈马宴

诈马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成吉思汗陵推出的一项古色古香的旅游项目。在成吉思汗行宫高大的宫帐中举办诈马宴,再现了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内廷大宴”的隆重与肃穆:包内陈设,家具式样,壁上字画,服务人员的衣着,甚至美味佳肴等无不紧紧扣住“古”字。乐师、鼓手吹奏着喜庆乐曲,彩幡缤纷,仪仗队规模宏大,聆听优美、典雅的古乐,观赏婆娑的舞姿,静看放在台案上的、系着红绸、盖着黄绸布的烤牛(过去用烤羊,现在改用烤牛。烤牛时,把剥过皮的整牛放在烤牛窖里烘烤两天两夜,即成。烤熟的牛肉,色泽金黄,肉嫩可口)。望之,不禁使人心醉神迷,顿生新天异地之感,更会使您沉浸在历史的梦幻之中。

关于诈马宴的来历,根据《历史上蒙古族的诈马宴》一文记述,简要整理如下:诈马宴是古代蒙古民族最为隆重的宫廷宴会,是融宴饮、歌舞、游戏和竞技于一体的娱乐形式。滥觞诈马宴,又称质孙宴,它是大蒙古国和元朝时期的“内廷大宴”。“质孙”是蒙古语“颜色”的音译。因为,质孙宴是众多宴会中最为盛大的一种,所以赴宴者必须穿戴质孙服,故称质孙宴。赴宴诈马宴,是宫廷最高规格的食飨,它的宗旨是:纵情娱乐,增强最高统治集团的凝聚力。它有适宜的时间地点,固定的场所,对赴宴者的身份、服饰均有严格规定。举办诈马宴的场所,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多在金碧辉煌的昔刺斡耳朵(黄色的宫帐)中进行。对赴宴者的服饰要求更为苛刻:必须穿质孙服,君、臣均为同一颜色;宴会期间,每日必穿不同颜色的服装。

诈马宴的入场形式颇具特色。清晨,赴宴者各持彩杖,列队驰入昔刺斡耳朵所在之处。大汗通常乘马而行。在一派管弦乐中,君臣入帐各就其位。大汗坐在帐中高台上的“七宝云龙御塌”之上,余者按尊卑贵贱入席:“以中为尊,右次之,左为下。”

宴会开始的第一个项目是宣读祖训,其意在于笼络宗亲。宴会开始,先有“喝盏”之俗,意为“进酒”。大汗将进酒,侍者执酒近前半跪进献,退三步全跪,全场同跪,司仪高喊“哈!”,鼓乐齐鸣。大汗饮毕,乐止,众人复位,随后君臣畅饮。诈马宴上的饮料,主要有三种:马潼(马奶酒)、哈刺基(白酒)、葡萄酒。羊肉是诈马宴上的主要食品。除食用手把肉外,还有“秀斯”(煮制成的全羊)、“昭术”(烤全羊)。此外,还有玉食(奶食品)、名贵菜肴等。蒙古族自古能歌善舞,诈马宴也总是伴随着歌舞进行,在此期间并要演兽戏、摔跤(角)、放走(长跑比赛),持续数日才告结束。诈马宴上的禁忌有两条:饮食服务人员必须用美丽的面纱或绸布遮住鼻子和嘴,防止他们呼出的气息触及食物。严禁践踏宫帐中的门槛。因为他们视踏门槛为不祥之兆。

二.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鄂尔多斯细毛羊

鄂尔多斯细毛羊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鄂尔多斯细毛羊

鄂尔多斯细毛羊新品种采用复杂的杂交方式育成。父系主要是新疆细毛羊、波尔华斯羊及美利奴,母系为当地蒙古羊及各类0羊。通过杂交亲本的选择和利用,在进行横交试验的基础上逐步自繁自育,系统选育,同时加强改进科学饲养管理条件和疾病防治等育种技术措施,达到了该品种的育种指标。其特点是:羊毛细、纤维长、弯曲大,净毛率高,羊毛综合品质基本达到了同类“澳毛”的水平。与国内同类产品比较,居领先地位。

地域范围

乌审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南部,地处东经108°17′-109°41′,北纬37°38′-39°23′之间,东邻伊金霍洛旗,北部和杭锦旗接壤,西部和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相连,南与陕西省榆林、横山、靖边、神木县毗邻,是鄂尔多斯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拔高度在1178-1430米之间。乌审旗是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全旗六个苏木镇(嘎鲁图镇、乌审召镇、图克镇、乌兰陶勒盖镇、无定河镇、苏力德苏木),总生产面积11645平方公里。年存栏130万头,年出栏40万头。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乌审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西南部向黄土高原过渡的洼地中,为毛乌素沙漠腹地,地形以沙漠和草滩为主。土壤类型主要为风沙土和草甸栗钙土,土质较好,有适合牧草生长的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

(2)水文情况:黄河二级支流无定河流经乌审旗全境,流域面积达2060平方公里,年平均流量5万立方米。水库库容达9350立方米,其它季节性河

流有纳林河、海流图河、白河等,总经流量达18327万立方米,境内有70多个湖泊,较大的有16个,农田草牧场主要利用地下水资源灌溉。

(3)气候情况:乌审旗位于北温带南部季风区的边缘,属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受蒙古高压影响极大,西北冷空气控制时间较长,降水少,干旱多

风且蒸发强,日照充足,无霜期短,无霜期平均为140-150天,年平均气温为7.1℃,年平均降水量为355.1毫米。

(4)人文历史情况:乌审旗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大多数,民族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革命运动-“独贵龙”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乌审旗鄂尔多斯细毛羊正是在当地源渊流长的蒙古羊的基础上培育而成的,已经具有50多年历史。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乌审旗具有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饲草料资源等自然条件,适宜饲喂具有耐寒、耐粗放、宜牧的品种。鄂尔多斯细毛羊具有适应环境强、抗逆性能良好、耐粗放饲养管理、耐干旱、抓膘复壮快等特点,对于乌审旗荒漠化、半荒漠化草场放养具有很大的适应性。鄂尔多斯细毛羊为毛、肉、皮兼用型品种,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本身具有的性能,生产过程中,在强制执行国家免疫政策的同时,适时进行常规疫苗注射,实行早春驱虫和夏秋药浴外,不再使用其他任何抗菌剂、添加剂。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种的选择首先是要提高产毛量和羊毛品质,羊毛品质主要是细度和净毛率。其次是繁质能力与动物抗逆性健康和产肉有关的体重性状。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品种形成特点,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种培育主要以当地蒙古羊为母本,以苏联美利奴羊、新疆细毛羊、波尔华斯羊为父本,导入澳美羊血液培育而成的品种,培育出的细毛羊体质结实、结构匀称、密度大、腹毛着生良好,呈毛丛结构。

(3)生产管理:

⑴羊舍需在背风向阳、地势干燥、环境无污染,并且不能影响周围环境,水源方便处修建。

⑵饲养鄂尔多斯细毛羊,要定期防疫、药浴驱虫,每年对种羊进行检疫。

⑶种公羊舍、产羔房、羔羊培育房要定期消毒,清除疾病传染源。

⑷根据羊群大小,设足够的圈舍和活动饲槽或饲草架,以防羊群拥挤和采食不均。产羔母羊活动范围1.4m2-2.0m2,对高产母羊在原活动范围的基础上可提高10%-20%,运动场每只羊4.0m2-6.0m2。

⑸合理分群,根据年龄、性别及哺乳期单羔、双羔羊及强弱情况分群。

⑹制定饲料、饲草计划,确保常年有足够饲料饲草。

⑺多种饲料合理搭配,各种不同生理阶段参照营养需要配合日粮。

⑻不同季节饲养方式如有变化,日粮类型需逐渐更换或对其中组成成分逐步进行增减。

⑼根据放牧条件进行补饲或舍饲,饲喂要少喂勤添,先粗后精。

⑽饲料加工调制,粗料切碎或粉碎,粗、精料要合理搭配。

⑾饲养方式,春末、夏季、初秋放牧加适量补饲;晚秋、冬、春舍饲圈养并提供活动场地,使羊得到适量活动。不同类型的羊,依营养标准,供给不同的配合日粮。

⑿细毛羊饲养地应有清洁的水源,保证补饲或舍饲羊的充足饮水。

(4)产品收获、屠宰及产后处理的规定: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主要产品是羊毛、羊肉和皮张。羊毛的收集普遍采用活羊剪毛,在春季天气大暖时,用剪刀从羊身上剪下来,即成原毛,带有杂质。羊毛的包装实行分级打包,便于运输、储存,且保证品质不受影响,包装袋使用通风、透气和防潮的材料。羊毛的储存必须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储存,不得污染,堆放的地方要放置适量的防虫剂。羊毛的运输工具必须具备洁净、防腐、防包装破裂损伤。羊的屠宰要剥皮、去头蹄及内脏(包括肾脏),去羊油、大血管、肾上腺、病变淋巴结,并将肉修割整齐、冲洗干净,做到无病变组织、雪伤斑、无残留小片皮、无浮毛、无粪污、无凝血块。对检验合格的羊肉进行分割、分级包装,用薄膜包装好的产品进行纸箱打包,将装箱产品降温到5℃以下,进行冷却。包装后的肉制品置于-35℃下速冻,然后转入-18℃冷库贮存。

(5)生产记录:鄂尔多斯细毛羊在育种、生产等各个环节中实行编号记录,是一项重要的生产环节。编号有利于识别细毛羊的血统遗传、生长发育、生产性能等。编号记录要详实,不仅有利于养殖户及时选优去劣,又可为育种科技工作者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毛细度均匀,有明显的正常弯曲,油汗适中,呈白色。

成年公羊毛长11厘米,产毛10.9公斤,成年母羊毛长9.36厘米,产毛5.75公斤,羊毛细度以66支为主,净毛率50.9%。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肉具有香味浓郁、鲜嫩多汁、无膻味、肥而不腻、色泽鲜美、肉层厚实紧凑、口感好等特点。

鄂尔多斯细毛羊羊皮具有厚度好、弹性强、柔软性好等特点,是皮革制品的最佳原料。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品卫生、安全等指标均符合国家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屠宰厂符合GB/T17237规定,屠宰检验按NY/T467规定执行。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鄂尔多斯细毛羊产品包装标识均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羊毛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颜色、等级、毛重、净重、色号、交货单位。羊肉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卫生许可证号、保质期、等级。羊皮经当地皮毛加工厂家精深加工后,生产成羊剪绒系列制品,羊剪绒制品的标志包括:产品名称、产地、颜色、等级、生产日期、执行标准、卫生许可证号。

三. 内蒙古 鄂尔多斯 达拉特旗 鄂尔多斯黄河鲶鱼

鄂尔多斯黄河鲶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黄河鲶鱼虽然丑陋、凶猛,但却以味美、肉多刺少、肉质细嫩而著称,黄河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是儿童、老人、产妇、病人的营养滋补佳品,是宴席桌上的上等佳肴,颇受消费者青睐,阴历五月,正值豌豆开花时节,鲶鱼最肥,在我区西部有“五月鲶鱼活人参”之说,多年来价格一直居高不下;黄河鲶还兼有一定的药用价值,鲶肉有利于、催乳等药用价值,主治水肿、乳汁不足。鲶鱼身上最香美的部分是尾巴。河套人说,“鲶鱼尾巴鲤鱼头,宁舍一头牛,不舍个鲤鱼头。”可见,鲶鱼尾巴和鲤鱼头在人们心中是多么的精贵,特别是每年3—4月间,内蒙古境内黄河流域冰雪消融的开河时节,人们把捕到的鱼称为“开河鱼”,那时的黄河鲶更是身份倍增,每公斤鱼价都在200元以上。当地人有吃一条黄河“开河鱼”相当于吃一根活人参;“五月的绵鱼,赛为活人参”的说法。可以延年益寿。

鲶鱼,头扁平,嘴与头一般宽,上下腭分布着密密麻麻的利齿,样子凶猛。这种鱼喜食肉,肥而少刺。鲶鱼无鳞,周身光滑,平时藏在深水淤泥中,很难抓到。

鲇鱼不仅像其他鱼一样含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特别适合老人和儿童。

地域范围

鄂尔多斯黄河鲶鱼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杭锦旗、准格尔旗、鄂托克旗沿黄河地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6°41′—110°27′,北纬38°18′—40°52′之间,保护区总面积419154.73公顷,每年产量为5万公斤。

四.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东胜区 鄂尔多斯青铜器

从19世纪末叶开始,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以装饰动物纹为特征,具有浓郁草原游牧文化风格的青铜及金、银制品。其中,鄂尔多斯地区的青铜器发现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最具特征,被称作“鄂尔多斯青铜器”。2006年这个市建成青铜器博物馆,展出各类青铜器等文物900多件,成为鄂尔多斯市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风景线。

鄂尔多斯青铜器多为实用器物。按用途分类大体可分为兵器、工具、装饰物品、生活用具、车马器等几大类。其中,青铜短剑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最常见、最具特色的器物之一。青铜短剑的长度一般在25至30厘米左右,剑身的宽度在2.5至3厘米左右。剑身扁平,平面略呈柳叶形,横截面呈扁菱形,有的剑身中部有圆柱状脊,直刃,剑身与剑柄之间设“一”字形或两端呈斜翼状、舌状突起的剑格,绝大多数为直柄,少数为曲柄,柄首端极具装饰性。有专家指出,作为凶猛彪悍的早期北方民族所使用主要兵器之一的短剑,昭示马背民族勇猛、善战,敢于近身肉搏的精神。

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有一定数量的圆雕青铜饰件,种类有伫立的羚羊、卧马、狻猊等,造型生动,制作精美,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动物脚下都设有或圆或方的管状銎,专家把这类器物称为“杆头饰”。民族学研究学者指出,古代先民崇拜大自然中的生物,将它们视为图腾,依仗它的神力保佑族群的平安,这是许多原始民族共同的习俗。而将崇拜物形象装饰于杆顶或杖端,则是早期北方民族图腾崇拜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中,诸如此类性质的器皿还有很多,而闻名遐迩的鄂尔多斯青铜器尽管是以日常实用器皿为主,但属于首领、神职人员(萨满)等使用的、具有特殊使命的器类也占有相当的比重。而且由于这类器皿身份的不同,包括附着在它们身上的装饰纹饰,具有不同的寓意和深邃的内涵。

鄂尔多斯青铜器博物馆展出的一件件饱含生动、奔放、性野、彪悍个性的青铜器,生动地再现了两千多年前我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面貌,透过这些青铜器参观者不仅对我国北方游牧文明会有全新的了解,同时对5000年中华文明的多元化融合会有全新的领悟。

五.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前旗 鄂尔多斯沙枣

鄂尔多斯沙枣

六. 内蒙古 鄂尔多斯 达拉特旗 蒙古帽子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其材料主要来自周围的农业地区。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而且一般不戴颜色鲜艳的头巾。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士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栖鹰冠的由来与蒙古某些部落把海青鸟当作自己的祖先_——图腾有关。当时的蒙古成年男子戴尖顶或圆顶栖鹰冠,贵族或汗(部落首领)的栖鹰冠还要讲究质地,夏天用上等锦缎,冬天用狐、貂皮制作,并配以金、玉顶珠。贵妇人则戴宝革卡(宝革涂革或罟罟)帽。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注意帽子及其戴法。迎接客人时不论男女也要戴好帽子出来见面。这有双层意思,一方面证明自己的体面,另一方面也要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到了近、现代之后,蒙古社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贫、富差别,但是再穷的人家也要想尽办法置办好出嫁姑娘的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值得一提的是,在蒙古风俗文化中有个别极端的例子。如拜见特别重要的人物或举行祭奠活动时,反而要摘下帽子。祭奠天地、向佛祖磕头、见德高望重的长辈时都是如此。在史书中明确记载,成吉思汗小时候,逃脱了三姓蔑儿乞惕的追杀,躲进不儿罕山之后,摘下帽子,揭开腰带,向这座圣山磕了九头,行了长跪礼。所以磕九头行长礼是蒙古人最虔诚的礼节。

七.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巴图湾鲤鱼

巴图湾鲤鱼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巴图湾鲤鱼”来自乌审旗巴图湾村,该村地处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其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造就了巴图湾鲤鱼、甲鱼天然的栖息环境。2009年以来,巴图湾鲤鱼和甲鱼连续7年被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巴图湾渔业”商标先后被认定为市级知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名优特”农畜产品,目前年产值达到300万元,带动周边农牧民人均增收7600元。

内蒙古

内蒙古乌审旗农牧业产业化办公室

乌审旗无定河镇巴图湾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8°38′38″~109°46′45″,北纬37°53′46″~37°58′34″

八. 内蒙古 鄂尔多斯 鄂托克旗 蒙式奶食

蒙式奶食

鄂托克奶食品繁多,分食品和饮料两大类。食品类——有白酥油、黄酥油、奶豆腐、奶果子、奶皮等。

白酥油是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奶食品。把鲜奶盛入瓷罐发酵为沃奶(蒙古语称“艾日格”),沃奶可分离出糊状白酥油,味酸甜而不腻,拌吃炒米味更美。把白酥油放锅内加热,下米熬煮,油中的酸奶被米吸收后即连出淡黄色透明的黄酥油来。

将鲜奶熬滚,用勺子不时地扬,使奶沫浮在上面,待冷却形成一层皮,取出放在通风地晾干,即是奶皮(蒙语称乌日莫)。(右图为奶皮)

将取白酥油后的沃奶,慢火煮熬,便成浆状酸奶(蒙语称查嘎)。将酸奶装进布袋压榨,便成奶豆腐。奶豆腐可掰成块,或捏成圆坨,或扣入木模后倒出后晒干,称烙蛋子(蒙语称胡如德)。将奶豆腐用手攥起,从手指缝挤出晒干,即成奶果子(蒙语称寿莫勒)。

奶食饮料中最为贵重的是奶酒,其次是鲜奶,沃奶,酸奶。鄂托克旗牧民用牛羊奶酿制成奶酒,把取白酥油后的沃奶在熬制成酸奶过程中,锅口上放一溜酒笼屉,即酿出奶酒来。奶酒的酒精度低,醇香可口,是招待远方朋友和尊贵客人的上等佳品。

九.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伊金霍洛旗 猪灌肠

猪灌肠

猪肥肠洗净放在盆内,用盐面加少许醋,反复揉搓,洗净,泡入凉水中,取出沥干,切成一尺余长,一头用线扎住,将荞麦糁子面加水和成糊状,灌入肠内,将口扎紧,放入蒸笼,待半熟时,要用针在肠衣上扎眼放气,蒸熟晾凉,切成圆片,放入碗内,调上醋、蒜、汤等即可食。

特点:软硬兼具,清淡适口。

十. 内蒙古 鄂尔多斯 乌审旗 酸烩菜

酸烩菜

游名胜,尝名菜名点,是一大乐事。鄂尔多斯农村,本有扒荞面、莜面窝窝、窝瓜饭、山药丸子、红腌菜、米酒等地方佳肴。

但这里向旅游者推荐一种四时皆宜的名菜,那就是酸香可口、回味无穷的酸烩菜。

酸烩菜从未上过名馔佳肴之类的书籍,它在本地人心目中的位置,甚至胜过一些山珍海味。逢年、过节、满月、结婚、丧葬、接待宾朋时,酸烩菜总要当作压轴儿菜,以弥补其它菜品的不足。就是离开故土调往外地

的人,也不会忘记养育过他们的酸烩菜。

酸烩菜,是几个概念的合称。它是由腌渍过的白菜和其它蔬菜经烹制后做成的菜肴。

山药削皮、洗净,用刀切成大小适中的菱形块。把猪肉先放到热锅内炒一炒,搁上大料、花椒、葱、蒜、酱油、食盐再炒一

炒,添足水。待水滚沸后,把腌过的白菜搁到锅里烩熟。然后,手持铁勺把锅里的山药捣成烂泥,便做成了猪肉烩酸菜。

天寒地冻时分,是杀猪的季节,这时,主人总要把邻居、亲戚、朋友邀来,满满地烩上一大锅酸烩菜,红红活活地吃一顿,

快活极了。

现在,酸烩菜已从农村走向城市,宾馆、饭店的餐桌上,还有它的一席之地呢!

酸烩菜能够一代一代地食用至今,也许是著名的希腊数学家皮发高尔道出了它的含意:

“白菜乃是这样一种蔬菜,它能使人经常保持精神焕发和愉快,能使人的心情安静。”

到鄂尔多斯旅游的宾客,请在您的食谱中,一定要安排一顿猪肉烩酸菜!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