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黄山铺镇特产 王铺镇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黄山铺镇特产 王铺镇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10-02 19:22:39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铁板毛豆腐

铁板毛豆腐:徽州毛豆腐因表面长有一层寸把长的白色绒毛(白色菌丝)而得名,这种毛是经发酵霉制而成,故又称霉豆腐。豆腐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被分解成多种氨基酸,味道较一般豆腐鲜美。相传朱元璋一次兵败徽州,逃至休宁一带,腹中饥饿难熬,命随从四处寻找食物,一随从草堆中搜寻出逃难百姓藏在此处的几块豆腐,但已发酵长毛,因别无它物,随从只得将此豆腐放在炭火上烤熟给朱元璋吃。不料豆腐味道十分鲜美,朱元璋吃了非常高兴。转败为胜后,下令随军厨师制作毛豆腐犒赏三军,毛豆腐遂在徽州流传下来。毛豆腐用料和制作十分考究。它选用粒粒珠矶、色澄如玉的优质黄豆制成豆腐;制成的豆腐要求色清如雪,刀切似玉,坠地不溢;豆腐制好后,要趁鲜按长宽标准切成小块,置于阴凉干燥处让其发酵。毛豆腐根据绒毛的长短、颜色可分为虎皮毛、鼠毛、兔毛、棉花毛等四种。传统的烹饪方法是将毛豆腐放入平底锅煎至两面发黄,再加入调味品烧烩,香气溢出后涂上一层辣酱。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木雕

徽州木雕是传统“徽州四雕“之一。徽州山区盛产木材、建筑物绝大多数都是砖木石结构,尤以使用木料为多,所以,就有了木雕艺人发挥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旧时,徽州木雕多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其分布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遍及城乡, 民居宅院的屏风、窗棂、拦柱,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民用旦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 徽州木雕的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鱼虫、云头、回纹、八宝博古、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以人物为主的有名人软事、文学故事、戏曲唱本、宗教神话、民俗风情、民间传说和社会生活等题材;以山水为素材的,主要是徽州名胜,如黄山、新安江及徽州各县具有代表性的山水风光;以动物、花木、图案为内容的,一般呈连续图样形式,亦能独立成画。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与可能、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表现手法。木雕在徽派吉建筑上,通常用于架梁、梁托、檐条、楼层拦板、华板、窗后、栏杆等处、雕花撰朵,富丽繁华。木雕的边框一般又都雕有缠枝图案、婉转流动,琳琅满目。木雕既考虑美观,又重视实用,大凡窗子下方、天井四周上方栏板、檐条,采用浮雕较多;在梁托、斗拱、雀替以至月梁上使用圆雕较多。 在家具方面,应用木雕较多的是床与衣橱。这些家具一般用高级木材制作,均用朱漆和金箔装饰木雕的表面,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风格拙朴粗犷,以平面浅浮雕手法为主。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商财力的增强,炬耀乡里的意识日益浓厚,木雕艺术也逐渐向精朗细刻过渡,以多层透雕取代平面浅雕成为主流。入清以后,对木雕装饰美感的追求更为强烈,涂金透镂,穷根华丽,虽为精工,但有时反而过于繁琐。 现今,在古徽州所辖县内木雕精品仍然随处可见。款县黄村一家民宅,在梁、仿、榇、斗拱、雀替上全部精雕细刻,装饰着灵兽、百鸟、蝙蝠和回文图案,布局严谨,造型优美。楼下围着天井的24届镂花隔后门,上半部是连续图纹漏窗,下半部是浮雕花鸟隔板,连接上下两半部的中间横板,则雕刻着戏曲故事,内容皆出自《三国演义》戏文。在堂前右侧登楼的门口上方,有一幅用浮雕与镂刻相结合的木雕画,背景是山石冈峦、竹林曲径,画中有一位年轻妇人倚间眺望,有一个男子夹着伞,背着包袱,从山道上走来,这是一幅反映建肩远祖在外经商发边回乡的“商旅回归国“。画面人物长仅盈寸,却刻得眉眼毕现,栩栩如生,尤其是倚闾妇人凝眸远望,神态忧戚而专注,流露出盼亲人归来的脉脉情思;行旅男子则是风尘仆仆,行色匆匆,归心似箭。其构图之精巧,造型之生动,堪称现存徽派木雕中的帽品。徽州木雕艺术历代名工辈出,刘铁笔、汪晟、汪老五、黄异人、张立夫诸人在方志中均有记载。他们的木雕艺术代代相传,现今更加发扬光大。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楂子豆腐

楂子豆腐原料为橡树的果实,名橡栗,亦叫栎实,可食,早在《列子说符》中就有“冬日则食橡栗”的说法。从山上将橡栗捡回后晒干,去掉硬壳,把果肉磨成细粉,筛掉粗渣。煮一锅水,待其稍滚时倒入橡栗粉,并搅拌均匀,等到变稠凝固后,取出摊凉,切成块状即成。苦槠豆腐原料为苦槠的果实,苦槠又名槠栗,为皖南一带常见的乔木,种子如毛栗可食。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说:“槠子处处山谷有之,生食苦涩,煮炒乃甘,亦可磨粉。”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县花茶

歙县花茶:花茶是一种再加工的特种茶。毛茶经过精制成茶坯后,分别用珠兰、茉莉、白兰等各种鲜花,通过窨制工艺技术处理,制成各种品类的花茶。歙县花茶历史悠久,种茶有上千年的历史,花也有上百年的经验。

歙县花茶的茶叶原料是条索紧细,色泽鲜亮,香气纯正,滋味甜爽的烘青。据花茶行家品评:歙县的珠兰花茶,具有独特的清幽纯正的香味,既不同于武汉珠兰花茶的浮香清淡,又有别于福建珠兰花茶浓郁烈香。在1979年全国花茶质量评比中,珠兰黄山芽茶获第一名。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屯溪 黄山石鸡

叫它石鸡是因为这种动物是与毒蛇共栖在山谷洞穴中的。老实说,石鸡的外表跟鸡一点关系都没有,它是一种蛙类,造型和牛蛙差不多,不过个头要大些,而且皮肤是黑色的。所以我觉得叫它“石蛙”还差不多。

石鸡是徽菜中特色的制作材料。无论是红烧,还是清蒸,扑鼻的香味,丰满的后腿,比鸡肉或者是牛蛙肉有过之而无不及。徽州的风味名菜“清蒸石鸡”在石鸡中加入火腿片,盖碗清蒸。此菜清汤见底,原味不失,味道鲜美。

据说多吃石鸡,夏天可以不长痱子和疮。黄山当地的人都很喜欢吃,这也是招待宾客的一道上等菜肴。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州竹编

“徽州竹编”始于唐宋,盛于明清。传世的明清竹编实物,以碗、杯、盘瓶等为主,还有箧盒、书箱、礼盘、果盒等。如安徽省博物馆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描金五彩漆果盒”和清代的“金漆堆花圆果盒”,均用竹制骨架,外用细篾编织成花纹胫,涂彩漆描金花而成。近年来,为适应外贸和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徽州竹编”突破原来的长、圆、方、扁造型和简单的图案,发展成竹编画、竹雕、竹制人物、竹编兽禽等。其中,山水花鸟,珍禽异兽造型复杂,图案纷繁,篾工往往要把不到一寸宽的竹片分成10——140根头发丝细的篾条,是软似丝棉,细如发丝。还增加了烫金、烫花、贴花、染篾、漂白和防霉、防蛀等工艺。竹编的色彩,由黑色和本色两种增加了红、黄、绿、蓝、紫等多种颜色,运用编花、透空、夹筋等手工编织手段,使竹编工艺品更加绚丽多彩。1983年,屯溪动物造型竹编参加全国行业评比被列为第三名,获百花奖。( 黄山)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枕头粽

黄山民间小吃名品。米粽全国各地都有。但黄山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徽州裹粽”大多是“枕头粽”。长大肥硕,两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头。其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红豆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滤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碱性重,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睐。

“徽州裹粽”是一种营养丰富、卫生方便、风味可口的旅游食品。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黟县食桃

黟县食桃是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的。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

黟县民间,每年寒冬腊月,家家户户都遵照习俗蒸“食桃”,食桃是用优质籼米掺入一定比例的糯米机成米粉,用水和粉,揉成粉团,压入模中成型,蒸熟即可食用。食桃模多用枣木、桃木精制雕刻而成,外形为桃的形状,上面图案各异,有麒麟送子、寿星福星和元宝等。食桃冷却后浸入水中,久存而不变质。可整个烘烤吃,也可切片用肉丝炒,鸡蛋炒,虾米炒以及青菜炒。其味鲜美,耐饥饿。古时黟县人外出经商,多带食桃。

黟县打食桃是该地区打制“食桃”的米馃类食品的民间习俗与制作技艺,包括“碾制米粉”、“揉制粉团”、“入模打制”、“上笼蒸熟”、“点红晾干”五道工序,历史久远,传承至今,已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项目。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宋村葡萄

宋村,位于歙县城东10余里地,是一个美丽的村庄。村前,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穿村而过,村后,飞布山为村庄的大屏障。 由于当地昼夜气候温差大,种出的葡萄具有口感好、含糖量高、果粒大而均匀的特点,深受市场的青睐。全村葡萄种植面积2000余亩,是皖南地区最大的葡萄专业村。所产葡萄已占领黄山市各区县及周边地区市场,并进入了超市,成为名副其实的“皖南葡萄第一村”, 享有“江南吐鲁番” 、“黄山葡萄沟” 的美誉。为此宋村成立了葡萄产业协会,不仅解决了种植管理技术问题,而且注册了“宋村牌葡萄”商标,帮助农民销售葡萄。如今2000余亩的葡萄进入了采摘期,颗颗圆润甘甜的葡萄挂满枝头,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光摘果。利用双休日,带上亲朋好友,奔向果园亲手采摘新鲜果实,躲在葡萄架下享受清凉夏季,亲手采摘新鲜果实应该是一种享受。这对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的城里人,别有一番风味。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徽州 徽派盆景

以古徽州命名的盆景艺术流派。它以歙县的卖花渔村为代表,包括绩溪、黟县、休宁等地民间制作的盆景,以古朴、奇特、遒劲、凝重、浑厚为其特色,开创一派独特的艺术风格,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以游龙梅桩驰名海内盆苑,并于清乾隆年间在绩溪仁里等地形成了每12年一举、规模宏大的徽派盆景展览。

1972年2月,周恩来总理陪同美国总统尼克松夫妇观赏了陈列在上海人民公园内的徽梅盆景。尼克松总统夫妇对充满装饰类美感、具有浓郁徽派特色的游龙梅桩的英姿雄态赞不绝口。

徽派盆景的产生和发展,与卖花渔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洪氏先人为徽派盆景的创始人。在洪氏的辗转徙居过程中,由洪氏祖先将盆景这种特殊的艺术带到徽州,并在绩溪、歙县等地进行再创作,发扬光大。

徽派盆景寓意于形。如游龙式为民族的象征,三台式则寓有蓬莱仙境或天、地、人之内涵,迎客式则为恭候嘉宾。游龙式梅桩、扭旋式罗汉松、三台式圆柏等,高大、雄伟、粗犷、古朴,充满着神秘的装饰美感,与古典徽派建筑交相辉映,意蕴深长;黄山松、罗汉松等造型,以黄山古松为典范,充满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徽州人文精神。由卖花渔村培育的梅桩盆景,在全国举办的历届“二梅”展览中,几乎囊括了近1/2的金奖、银奖和铜奖,足见其实力之雄厚。

徽派盆景植物种类较多。它以徽梅、徽柏、黄山松、罗汉松为主,其它如翠柏、紫薇、南天竹、榔榆等也比较常见。通过徽州花农和盆景艺人数百年的精心培育,现已选育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梅花品种,如徽州骨里红、徽州檀香、徽州台阁玉蝶、徽州宫粉、洪岭二红等,甚至连园艺界公认已绝迹数百年的黄香梅,也奇迹般地再现于古徽梅苑。这些品种的形成是经过花农长期选优、人工嫁接、压条存异等方式培育而成;颜色从紫红、朱红、粉红到粉白、素白、淡绿、浅黄等,无一不具备;花型有单瓣、复瓣、重瓣、台阁等,千姿百态,绚丽多彩。

徽派盆景造型手法独特。花农对幼小的梅条就用棕榈叶片进行定胚造型,每两年重新调整一次,较大的枝干改用棕绳蟠扎;待主干大致定型后再加工侧枝,对小枝则只作修剪不作蟠扎,形成了“粗扎粗剪、剪扎结合”的造型艺术手法;徽派盆景多地栽造型,成形后再选盆配座,在卖花渔村数十公顷的山坡上,培育有各种大小梅桩和树桩造型达数十万株之多,可谓海内栽花卖花“第一村”;在繁殖上,采用压条与养桩并举的方法,在国内也颇为罕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