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学带的泉州特产 泉州特产排名前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学带的泉州特产 泉州特产排名前十更新时间:2024-01-14 07:35:05

一.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梅占茶

梅占茶原产于安溪芦田,持嫩性较差,所以制作乌龙茶时应嫩采、重晒、轻摇,以使发酵充分,青辛味散发转为清香。它的品质特征:茶条壮实、长大、梗肥、节间长,色泽褐绿稍带暗红色,红点明,汤色涂黄或橙黄,味厚香醇。梅占可加工白茶、红茶与绿茶,也需嫩采。制红茶亦为白琳工夫的高级原料。制成烘青绿茶白毛猴,品质亦佳。制成的红、绿茶,具有独特的兰花香且滋味醇厚。芽叶生育力和持嫩性较强。一芽三叶盛期在4月中旬

泡制方法

茶具:160CC白瓷盖碗;随手泡;白瓷品茗杯。用水:桶装矿泉水;水温:98-100度;出汤时间:20秒-45秒出汤。置茶量:约8克;

干茶:乌褐中带绿,有光泽,有不太明显的霜,条索紧结弯曲,还带有一丝淡淡的火香味。

茶汤:汤色淡黄至金黄,清澈明亮;头泡还带有淡淡的火香,二泡之后火香消失,花香尽显,而且香气持久,非常特别;内质感很好;茶汤顺滑,厚且细腻;回甘快而持久;但该茶不算很耐泡,但各泡之间茶汤的内溶物相差不大,六泡之后开始减弱。

叶底:绿润;叶边缘红边显,均匀明净;边缘破碎少;叶片肥厚;弹性极佳;香气清爽而正。

总体而言,这是一款比较好的一泡茶,有梅占茶树品种特有的气质,再加上岩茶的制作工艺,香气口感都算不错

二. 福建省 泉州 惠安 惠安五花肠

惠安五花肠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

福建惠安五花肠是一道风味小吃摊常见的佳肴美味。由于它味道香脆奇鲜,连新婚宴席都作为美馔选用过。外地人更赞不绝口。原料为猪大肠、小肠,涤净后,四条小肠连接一起灌入大肠里,两端用丝线结牢。用开水烫熟,用小茴香、丁香、八角、桂皮等香料,焖至不韧不烂,切片装盘即成,上菜前,用热油氽后。也可洒上白糖和五香胡椒粉,配上萝卜酸或芫荽。入口酥脆。

三.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安溪淮山

安溪淮山--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淮山是安溪县除铁观音茶叶外另一绿色农产品,其中,长坑山格淮山历史悠久,味道独特,素以“皮薄肉白,松嫩可口”闻名。近年来,随着产量不断提高,山格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出了淮山面条、淮山面线、淮山茶等深加工产品,并通过“山格淮山”品牌加盟连锁店销售,产品畅销全国各地。

淮山在安溪有悠久的生产历史,产品质量好,产量多,十分畅销。淮山作为安溪县主要农产品,“一叶三金四银”中的“银”品牌,已成为其重要产业之一。

四.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石狮甜粿

石狮甜粿是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的。石狮甜粿也叫糯米年糕,形似满月,颜色洁白,质地软嫩,气味芳香,清甜可口。

“石狮甜粿”是石狮之一,它采用当地特有的“大冬秫米”加上白砂糖、蜜冬瓜条、金橘等辅料,经过制粉、溶糖、混合、入盒、上蒸笼制成。成品呈扁圆形,如白色玛瑙,油滑透亮,入口软润而不黏牙,爽口清甜,味芳香。

关于“石狮甜粿”在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约在咸丰5年,义兴甜粿的创始人王公侯在年底时得了一笔意外之财。闽南地区逢年过节都有做年糕的习俗,王公侯于是亲自下厨制作年糕,遍请乡邻。由于在传统制作工艺上有所创新,他所做出来的年糕风味独特,大受乡邻喜爱。此后,王公侯应乡邻之请,年年做年糕,来求年糕的乡邻络绎不绝。于是,王公侯开立作坊,以此为生计。最初的年糕是咸的,后来改成甜的,称之为甜粿,经过王公侯的不断改进,其生产的甜粿名声大振。王公侯为人豪爽,仗义疏财,经常周济身边的穷苦人家,他所开设的甜粿作坊也因此以“义兴”为名号。

光绪年间,石狮当地下南洋的人越来越多,义兴甜粿也因此被传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1910年,义兴甜粿在石狮开铺设店,“义兴甜粿”亦称为“石狮甜粿”。

石狮甜粿的制作方法:首先要将糯米洗净浸泡10小时,中间换水一次,然后将浸好的糯米用水磨细,磨成米浆,再将磨好的米浆用高速甩干机器甩去水分,成半干的浆块状。接着,在半干的浆块加入白砂糖充分揉拌,使砂糖完全溶化,待浆团产生良好的糯性,再加入少量食用香精。在接下来的装模工序中,把已充分搅拌好的米浆浓液倒入事先抹好花生油的平底铝模中,再用汤勺在米浆中放入馅料。最后,将圆形平底铝模放在蒸笼蒸熟,冷却后刷上一层花生油,脱模,装盒。完整的一轮制作便完成了。

石狮甜粿不仅深受闽南地区群众的喜爱,在海外华侨中也享有盛誉。海外华侨逢年过节或回乡探亲时,总喜欢带上一些,或自家食用,或馈赠亲朋好友,这让刚刚打开市场的王金田意识到要将产业做大,不能仅限于当前石狮及附近地区的市场。上世纪80年代初期,晋江县民建、工商联曾主持晋江地区名厨师、名座谈会,鼓励手工业者创业。石狮甜粿借此次会议名气大增,这也为后来的第一次出口打下了基础。1982年,一外商直接联系上王金田,一下子就签订了4吨甜粿的出口订单。

五.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花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泉州花灯:其题材广泛,品种丰富。其中,彩扎灯景为花灯名品,系利用绸、布、纸张、竹篾等扎成。

泉州花灯起于唐代,盛于宋元,一直延续至今。其主要分布区域为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延及周边的晋江市、惠安县、南安县和永春县。泉州花灯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是南方花灯的代表。

泉州花灯以其独有的刻纸、针刺工艺和料丝镶装技艺闻名于世。制作传统的泉州花灯“彩扎灯”时,艺人们先用纸捻将竹篾绑扎成灯的骨架,再把裁好的纸或绸布喷水绷粘在骨架上,然后贴上花边,描上图案,挂上丝穗,便成了彩扎灯。

“刻纸灯”的工艺出现较晚,首创者是泉州刻纸大师李尧宝(1892—1983),花灯的所有图案全由制作者自己设计,再用刻刀在纸板上刻出来。刻纸灯不用骨架,全以刻好图案的纸板拼成。后来,李尧宝又在这些镂空的图案内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1978年,艺人蔡炳汉创作了“针刺无骨灯”。这种灯的图案全是用钢针在制图纸上密密麻麻刺出来的,光源从针孔中透出,显得晶莹剔透、璀璨夺目。现在泉州花灯的主要传承人有陈明华、李珠琴、吴祖赞、许谦慎、陈昌土、陈丽霞等。曾经一度繁盛的泉州花灯目前制作分布的区域明显缩小,从业人员锐减,花灯制作成为了一门“穷手艺”,且销售的时间性强,在此形势下,泉州花灯制作程序简化,技艺流失,急需抢救、保护。

六. 福建省 泉州 丰泽区 泉州润饼

润饼是春卷的一种,发源于泉州,而后流行于台湾、福建地区,这是一种比春卷更为古老的吃法,但两者在做法上又略有不同。

在泉州,说起润饼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因为吃润饼是闽南一带的传统习俗。据历史记载,自宋代起,闽南一带,尤其是泉州人每逢冬至祭冬之时,清明祭祖之日,均有吃润饼的习俗。到后来,吃润饼这一习俗又延续到每年的元宵、中秋、春节等传统民间节日。

相传开这种吃法之先河的,是明朝总督云贵湖广军务的同安人蔡复一。当时同安属泉州府辖,因此这种吃法便流传开来,在闽南成了家常名品。

泉州的“润饼菜”是以面粉为原料擦制烘成薄皮,俗称“润饼”或“擦饼”,食时铺开饼皮,再卷胡萝卜丝、肉丝、蚵煎、芜荽等混锅菜肴,制食皆简单,吃起来甜润可口。晋江的"润饼菜"却复杂许多,那包"润饼菜"的主料肯定是要多种多样,摆了满满一桌的。有这么一些主料菜肴:豌豆、豆芽、豆干、鱼丸片、虾仁、肉丁、海蛎煎、萝卜菜。还有一些配料:油酥海苔、油煎蛋丝、花生敷、芜荽、蒜丝。吃的时候必须两张"润饼皮"才能保证其不被丰富的内容所撑破。这种脆嫩甘美、醇香可口的美味,一般人2卷足矣。

手握一卷润饼菜,轻轻咬一口,首先迎接味蕾的是海苔的香气,还没享受完香脆的米粉海苔末,主馅料错综复杂地在味蕾上散开,一下子,脆的、甜的、咸的、滑的、酥的都来了,让人胃口大开。

蔡复一 (1577~1625)蔡复一(1577~1625年),字敬夫,号元履,同安县翔风里十七都刘浦保蔡厝(现属金门)人。少年聪明过人,12岁即写出洋洋万余言的《范蠡传》。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乡举,第二年又接着中了第七名进士,走上仕宦之路。从刑部主事到总督的大半生官宦生涯,蔡复一始终奉行着自己说的三句话:“报国恩以忠心,担国事以实心,持国论以平心”,为明王朝立下了“二百年未有之功”。任刑部主事时,蔡复一不顾自...... 详细>>>

七.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小吃

泉州小吃

八. 福建省 泉州 永春 永春老醋

永春老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永春老醋选用优质糯米、红曲、芝麻、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心酿制,其酿造技术独特。醋色棕黑,强酸不涩,酸而微甘,醇香爽口,回味生津,且久藏不腐。同江苏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山西老陈醋齐名媲美。

此醋旧时是民间富户秘传自酿食用,些许作为珍品馈赠亲朋好友。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地添加陈酿,历经百年,为吉祥如意之象征。作为商品的不多。

1954年,爱国华侨、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主席尤扬祖出资与县人民政府合办永春酒厂。1958年酒厂扩展为酿造厂。在吸收民间传统酿醋技法的基础上,改进配方和工艺,使老醋品质更佳,产量倍增。1960年正式命名为水仙花牌永春老醋,由外贸部门经营出口。

永春老醋曾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被选送参加第四届亚太地区国际贸易博览会展出,在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永春老醋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福建省永春县现辖行政区域。

九. 福建省 泉州 安溪 毛蟹

毛蟹,原产于安溪福美大丘化,民国时亦称“毛外”。据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树品种志》载:“据萍州村张加协(1957年71)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我外出买布,路过福美村大丘仑高响家,他说有一种茶,生长极为迅速,栽后二年即可采摘。我遂顺便带回100多株,栽于自己茶园’。由于产量高,品质好,于是毛蟹就在萍州附近传开”。( 安溪县)

十. 福建省 泉州 石狮 安海捆蹄

福建—安海捆蹄,是石狮周边著名小吃。安海肉馅捆蹄选用带蹄的猪前脚,剥掉骨头,然后填上精猪肉,并调配糖、高粱酒、精盐、香料等佐料,再用纱布包扎,慢火蒸熟而成。食用时用刀切成薄片,其肉馅拘成各种花纹图案,置于餐盘中甚美观,其味道香醇,无油腻,常与“土笋冻”一起作为拼盘小菜。

制作工序:1、将猪脚(一般选用前脚,后脚肉比较涩)去毛,洗净,除掉蹄甲、肉和骨头。剔除上膝骨肉,只剩下膝连着一张猪皮。接着一手紧抓已剥下的猪脚皮往下方拉,一手持尖口刀朝下膝骨四周徐徐割至蹄跟,剔去下膝的骨肉,刮净油脂,留下蹄尖四块小骨和一张完整的猪脚皮,接着用钢针钻孔,用针线缝合剥割线,使之呈空腹圆棒状。

这是最有难度的一步,现在只有李先生及其妻子柯锦华懂得这一步。因为整腿的猪脚成本大,去皮后,除部分肉可以填充作为捆蹄外,其余的就用不上了,所以现在一般不买整个猪脚回来制作捆蹄,而是分别买回所需要的肉块及猪皮后再加工。

2、腌制,将事先切好的肉块及猪皮和配制好的调料、配方放置陶罐中腌制数小时,使肉块入味。

3、将腌制过的馅料装入筒状的猪脚,边装边向蹄跟填实,并用钢针由皮外向里略戳小孔,使已填馅部分的空气流出,确保灌进的馅料紧而实,当把馅料填满猪脚皮时,再用针线将填口部位缝密。

4.用净纱布将装填好馅料的猪脚按原形裹密,再取同样长短的四条竹板夹住四周,然后用麻绳上下捆牢扎紧,即成捆蹄生坯。包布的作用是让胶质不会漏出去,煮完后香味还留在里面。竹条让它不会弯曲,起到定型的作用。

5、捆缚好的捆蹄放置锅内煮大概一个小时,取出后把布解开,冷却,就是成品了。食用时将缝线抽出,然后放于砧板上,先切成两半,再分别切成半月形薄片,叠放于盘中。

上菜时可适量饰配番茄片、芫荽、酸萝卜、芥末酱、辣椒酱等调料,分盛入小碟即成。

功效:猪蹄和猪皮中含有大量的胶原蛋白质,它在烹调过程中可转化成明胶。明胶具有网状空间结构,它能结合许多水,增强细胞生理代谢,有效地改善机体生理功能和皮肤组织细胞的储水功能,使细胞得到滋润,保持湿润状态,防止皮肤过早褶皱,延缓皮肤的衰老过程。猪蹄对于经常性的四肢疲乏、腿部抽筋、麻木、消化道出血、失血性休克胶缺血性脑患者有一定辅助疗效。也适用于大手术后及重病恢复期间的老人食用。有助于青少年生长发育和减缓中老年妇女骨质疏松的速度。传统医学认为,猪蹄有壮腰补膝和通乳之功,可用于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和产妇产后缺少乳汁之症。而且多吃猪蹄对于女性具有丰胸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