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西安特产馍 陕西特产石头馍秦和食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西安特产馍 陕西特产石头馍秦和食品更新时间:2023-08-12 16:41:10

一.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陕西凉皮

陕西的风味小吃中,“凉皮”是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男女老少爱吃,尤受年轻姑娘欢迎,一年四季都有卖,夏天吃的人更多。西安的大街小巷,陕西的每个城镇,乃至乡村,到处都有卖凉皮的。一张桌子,几个小板凳,就是一个凉皮摊,只要有卖的,就有人吃,凉皮以其棉软润滑,酸辣可口,爽口开胃,不但是街头小吃,而且登上大雅之堂。在陕西各大饭店、饭庄、酒楼经营的陕西风味小吃和陕西风味小吃宴中,凉皮是必不可少的。陕西的陕南、陕北、关中都有凉皮,但却因做法、吃法、调料、用料上不完全相同形成四大流派汉中米面皮

汉中属陕南,盛产大米,用大米面做面皮是汉中人首先发明,历史悠久。所以汉中、城固等地的米面皮在陕西、西安有很高的知名度,卖面皮的往往要打出汉中米面皮、城固米面皮以招揽客人。因风味独特,吃的人很多。

秦镇米面皮

秦镇是长安县的一个镇,离西安很近,秦镇的米面皮也有悠久的历史。秦镇米面皮和汉中米面皮的区别主要在软硬和调料上,尤其是在辣椒油的制作上十分下功夫。辣椒油是凉皮调料中最关键的,好吃不好吃最主要取决于辣椒和辣椒油。秦镇的米面皮所以有名,主要是辣椒油的制作很讲究,辣椒面放在上等的油中,加入花椒、茴香等大料小火反复熬制,越熬越辣,越熬越香,辣油也越熬越红,越熬越亮。秦镇人自称他们制作辣椒油的方法是别人学不去的,所以秦镇米面皮的味道别人也就无法相比。同时,秦镇的米面皮比汉中米面皮要稍硬,更适合一些年轻人、中年人。在西安,秦镇米面皮经营者也很多,有小摊小店经营的,更有开大店经营的,位于南稍门的一家秦镇凉皮已开了好几家连锁店。

回民麻酱酿皮

在陕西农村,也有用小麦面蒸凉皮的,农村人一般叫酿皮。酿皮的吃法和做法和米面皮无差异。但在西安回民中,酿皮的吃法却与众不同,它除了放醋、盐、味素、辣椒油外,还要放芝麻酱,吃来又别有风味,所以在西安,人们又把回民的这种凉皮叫做麻酱凉皮。

歧山擀面皮

歧山梢子面是陕西面条中佼佼者。歧山人的凉皮做法也很特殊,米面皮和酿皮是把面调成糊状,放在特制的铁笼上蒸。而歧山擀面皮则是先擀成面,然后再蒸,蒸熟后再切成比凉皮稍宽的条状,吃法和米面皮基本一样,不同于米面皮的是,擀面皮口感较硬,韧度高,有筋性。宝鸡一带的人都喜欢吃,近年来在西安也很流行。

凉皮一般是凉吃的,近年有好事之人把凉皮热着吃,即现蒸现吃,故有人把它叫热面皮,味道又很特殊,还颇受市场青睐,看来任何小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二. 陕西省 西安 未央区 西安刺绣

秦绣曾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流派,以古朴精致见长。西安刺绣以穿罗绣最为著名,是流传于民间的手工刺绣,取材于真丝罗纱和彩丝绒。其特点是针法变化多端,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几何图形式花案,整幅绣品能表现绘画和色彩艺术,从而获得花中有花、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西安刺绣产品主要有绣片、挂屏和高级服装等实用品和装饰品,其中装饰绣品《半坡姑娘》、双层细纱绣《夫妻识字》《兄妹开荒》等产品以人物生动、色彩绚丽等特色,分别在中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和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获奖。西安的毡绣亦具特色,其选择具有汉、唐古典色彩及西安民间特色的图案,采用民间编织、穿针、贴补、缠绕等多种手法,将各色绒线绣在毛毡上,图案纹样具有较强的立体感,用色协调,质地优美。毡绣背心、座垫、挂屏等实用品和欣赏品都很畅销,其中半坡彩陶鱼纹毡绣座垫在全国旅游纪念品展览评比会上获得优秀奖。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三.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西安糊辣汤

如果你是土生土长的西安人,今早的早餐十有八九吃的是糊辣汤,似乎在我有吃的记忆的时候,就有糊辣汤这个名词伴随着。早已记不清第一次吃是什么时候。糊辣汤,陕西人民最经典的小吃之一,可以说凝聚了陕西小吃的精华。几乎在西安,只要有人居住的地方就会有糊辣汤。早上穿行在背街小巷,随处可以闻到一口口大锅散发出肉汤的香味,听到卖糊辣汤的师傅用很有特色的坊上陕西话喊着:糊辣汤、热馍等等,看着木勺拉起的汤的线条。这才是陕西人的风情,西安人的生活。

熬糊辣汤是西安回民的绝活,似乎没有外传,几乎卖糊辣汤的店都会有清真的牌子,而往往一些回民的泡馍馆早上也会客串卖糊辣汤。因为糊辣汤的精华在于汤,必定要用好的肉汤,而泡馍馆的那些纯正的羊肉或者牛肉汤正好能满足那些饕餮者挑剔的口味。糊辣汤里面的菜很杂,几乎每一家卖糊辣汤的菜都各不相同,可能100家糊辣汤里就会有100种菜的搭配。这就让很多喝糊辣汤的人忽略了糊辣汤里的菜,但是我觉得糊辣汤里面的菜的选材和质量绝对直接影响到糊辣汤的品质。

喝着糊辣汤,菜确实都没有了自己的味道,所有的味道都融入在那浓浓的汤里,以及牛肉丸子中.但是菜的口感却往往能给食客愉悦的感觉。我以为好的糊辣汤里,白菜帮子,土豆,豆角必不可少。糊辣汤的另一个主角便是馍了,而现在在西安除了在一些坊上的老字号,绝大多数店都用得是烧饼或者托托馍,让人有时候不禁为了一些不错但是被馍拖累的糊辣汤有了一丝惋惜。正宗的糊辣汤应该用半发面烙的大饼,吃时切开,按角卖。这种馍不会似发面馍那般泡一会便虚浮肿大,没有了馍味;也不会似死面馍这样不吃汤,让人仍感觉汤是汤,馍是馍。好的馍应该在掰完扔入碗中捞起时吃感觉馍就如菜一样,已经是汤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起糊辣汤,不得不提原来在大麦市街的好再来,或许这是西安第一家一整天专门卖糊辣汤的店。记得小时候中午来这吃糊辣汤的时候,总是人山人海。而在小小店铺两边的条桌条凳上看见的都是食客享受的表情。糊辣汤已经成了大部分西安人生活的一部分。无时无刻不回忆西安的糊辣汤,如今又回到了这片土地,倒也不用再想这个复杂的问题,我每周的早餐必然最少有3顿是糊辣汤。

四. 陕西省 西安 高陵区 贵妃饼

贵妃饼形如圆月,色泽乳白、皮薄馅足、酥脆松软、咸中带甜、油而不腻,是始于唐代的传统名食。原是骊宫御厨专为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制作的,很受杨贵妃的喜爱,后传天民间,人们称其为“贵妃饼”。

五.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凉鱼

用凉水将面和成面浆,在锅里烧些开水,等水沸后将面糊慢慢倒入锅内,边倒边搅。(也有直接面浆放在锅里烧开)直到面糊粘度达到要求(冷确后成团)后将其倒入盆或碗内冷却,即成搅团。或趁热时将面糊从多眼的器具(箅子或漏盆)里漏过,下面用放有凉水的盆接着,这时漏下去的面糊即成了像蝌蚪一样的面团,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凉鱼了。提前将西红柿、鸡蛋、韭菜、豆芽、豆腐等做成臊子或用做酸汤。将蒜泥用油激一下可以提高食味。将冷却以后的搅团切成块,浇上臊子或酸汤,放入佐料即可食用。也可以先在碗里放入臊子、酸汤、佐料,再将热的搅团一勺一勺放入碗里,即为美味。用漏勺将水盆里的凉鱼捞上,放入碗内加上臊子、酸汤、佐料,更是别有风味的小吃。

六.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羊肉泡

    牛羊肉泡馍出了名,就有人钻故纸堆考证,有说是那位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流浪时发明的,有说是胡人传入大唐的;更有说是周时已有……故事精彩,但都乏根据,笔者亦访过一些行家,对此有一浅见,这玩意其实就是由中原古已有之的羊羹与西域来的客商所携之面饼"见面"后组成的一个新品种,其制做方式,则又是吸收了关中道最早的名小吃的煮法而逐渐改进形成的,时间在清初,且最早是贩夫走卒的美食,阔太太大闺女是不问津的。大概是因了"混血儿"的原因,它的生命力与魅力格外强,以至于今天在西安名小吃中风头最劲

泡馍这一滋味独特的美食,就像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一样,总是让人忘不了。西安的牛羊肉泡馍,不知有多少人反复念叨过它,从巷子间到电影《西安事变》、到陈忠实的《白鹿原》,一直念到中南海的宴会上。此美味出自西安,如今反过来,西安这座城市的名字却常常由泡馍而出名了

一碗好的泡馍,须先有一锅煮制成的好汤,好汤的制法当然是商业秘密。只说那肉吧,据行家说,从开始洗就有讲究,有用老井水洗泡,有用流水洗。煮出来的肉在切之前,老早的讲究是要由顾客点选的。笔者曾听解放前泡馍馆的情景:客人掰完馍,伙计手托摆着肉的案板上前,什么后座(瘦肉)、肚梁搭眼泡,胸口(肉)清肺加肥瘦,依客人自点配肉。那时吃泡馍肉是肉钱,馍是馍钱。客人点完吃茶等候,堂倌便依次而唱,例:"楼上三位,头一碗口汤、肋条搭眼泡……"吃完饭,收帐时照例要唱头一碗多少元,第二、三碗多少元,共计多少元,小费多少元。唱完小费多少元,全店所有的伙计都一起朝着客人坐的方向欠身齐喊:"谢!"

如今的西安人,几天不吃泡馍就好象身上缺了点什么。至于女性,也已从老早的过门不入变成现在的以吃泡馍为享受了。在大大小小的泡馍馆里,常见口袋里装着小收音机的老者和香鬓边上插着耳机的漂亮姑娘同挤一桌,老者听得是热耳心酸的秦腔;姑娘听得是软绵绵的港台歌曲。耳里的声音不一样,心中想得更不一样,但所有的手都在干同一件事;掰饦饦馍!现在有外乡客人来陕,西安人总要招待一回引以为自豪的牛羊肉泡馍。若就休闲旅游而言,这实在合适不过了。因为泡馍从煮汤到掰馍都是一个慢活,尤其是掰馍,更是别有一层深意藏焉:旧时食家讲究掰出的馍要像蜜蜂头,太大了五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于是很多人早上是在家一边听戏,甚至一边会客一边细细地掰馍,时候到了端到泡馍馆就行。这泡馍的吃法也有讲究,一是"单走",馍与汤分端上桌,这馍(饼)最好是发面的,掰到汤中吃;二是"干泡",煮好碗中不见汤;三是"水围城"和"口汤",前者汤多一些将馍围在中间;后者食后碗底余一口汤。本地的吃家多爱要"干泡",食后单喝一碗鲜汤,曰"各是各的味。"这吃的次序也有讲究,可不象吃油泼扯面那样--先要用筷子翻调好几遍。而是要从一边一口一口吃,老吃家们都说这样鲜热之气跑不散。一次陪一位作家吃泡馍,先看了操做过程,待吃时,他笑言,谁说西北人不会表现?你们这泡馍煮时肉辅到下面,出锅时肉就升到最上面了,可惜粉丝偏要讲究辅成网状,好看则好看,则又多添了一份约束……虽是戏言,也颇觉玩味。我还遇到一位先生,他一边吃泡馍,一边满脸严肃的问,为什么吃泡馍一定要吃泡菜?有人说是解腻除腥,他摇头说不尽然,在从前西部荒凉的岁月里,吃泡馍首先是为顶饱,而便携耐放的泡菜主要是为了满足旅人对蔬菜的需求。吃泡馍吃到这程度上,不由使后生小子们肃然起敬!西安的羊肉泡馍招待过江泽民总书记,也招待过各行各界的要人名人,这就引出了两个"天下第一碗"来。先是已故国画大师黄胄到"同盛祥"吃泡馍后非常高兴,自己提出要写幅字留念,遂提笔写下"天下第一碗",为什么不说是"挥毫"呢?原来黄老先生当时已抱病在身,在写那个"天"字中间一竖时,有墨下滴,遂顺手巧补,观者皆击节称绝,故而说是精工细活。后来刘华清同志到老孙家品完泡馍后,也兴致勃勃地精心书写了"天下第一碗"。这就有了西安城里关于牛羊肉泡馍两个"天下第一碗"的故事。但谁若是钻牛角尖非要把老孙家和同盛祥的泡馍分出个伯仲来,那就太小家子气了。其实,对于中外食客来说,这"第一碗"的故事,倒正成了去这两家品尝正宗牛羊肉泡馍时最为有趣的话引了。羊肉泡的传说故事: 牛羊肉泡馍,是独具西安方邦特色的著名小吃,西安老孙家饭庄从一八九八年开始经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传说,牛羊肉泡是在公元前11世纪古代“牛羊羹”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西周时 曾将“牛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 南北朝时,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上牛羊羹这一绝味,武帝竞封为太官史,后又升为尚书光禄大夫。还有一段风趣的传说,大宋皇帝赵匡胤称帝前受困于长安,终日过着忍饥挨饿的生活,一日来到一家正在煮制牛羊肉的店铺前,掌柜见其可怜,遂让其把自带的干馍掰碎,然后给他浇了一勺滚热肉汤放在火上煮透。赵匡胤狼吞虎咽地吞食,感到其味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后来,赵匡胤黄袍加身,做了皇帝,一日,路过长安,仍不忘当年在这里吃过的牛羊肉煮馍,同文武大臣专门找到这家饭铺吃了牛羊肉泡馍,仍感鲜美无比,胜过山珍海味,并重赏了这家店铺的掌柜。皇上吃泡馍的故事一经传开,牛羊肉泡成了长安街上的著名小吃。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有“陇馔有熊腊,秦烹唯羊羹”的赞美诗句。( 西安)

七. 陕西省 西安 长安 奶汤锅子鱼

锅子鱼是西安市的传统名菜,由1000多年前唐代的宫廷菜肴“乳酿鱼发展而来。此菜盛具为紫铜火锅。先用于宫廷御宴之上,后逐渐出现于官邸宴席上,后传入民间,经久不衰。唐韦巨源官拜尚书令左仆射后,向唐中宗李显皇帝进献的“烧尾宴”中的一款菜,即“乳酿鱼”。此菜现为西安饭庄的“看家菜”。周恩来、叶剑英,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都先后品尝过并赞叹不已,故而名声远扬。此菜乃用黄河鲤鱼、火腿、玉兰片、香菇,奶汤等精心烹制而成。

锅子鱼的基本做法是:将鲜活的黄河鲤鱼宰杀、去鳞、掏鳃、剖腹、清洗干净之后切成瓦块,与葱、姜、蒜一同放如炒勺内颠翻,加料酒、精盐后再颠翻,加入奶汤(用鸡、鸭、骨头、肘子等熬制的乳白汤汁)适量,再放入火腿片、玉兰片、香菇片炖上约2分钟(鱼块要保持白色),盛入紫铜火锅内,加盖上桌后立即由服务员炉子下面的西风美酒烧沸奶汤。一时间,酒香四溢,奶汤翻腾,然后揭去锅盖,投入香菜和白胡椒即成。食用时,食者用筷子将鱼肉夹出,蘸姜醋汁。吃过一半后可继续添加奶汤,并放入菠菜、豆腐等,煮开后又别有一翻风味

其特点是:鱼肉鲜嫩、汤浓味醇,色白如玉,下气温补,利水消肿。

八. 陕西省 西安 西安玉雕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西安地区就出现了用玉石制作的工具和饰品。汉元帝渭陵发掘的透雕玉奔马,是用上乘白玉雕琢而成的,在艺术成就和制作工艺上都达到了很高水平。西安出土的汉玉玺、唐玛瑙牛角杯和镶金玉镯等都体现了西安玉雕技艺的高超水平。西安玉雕产品精选蓝田玉、神木玛瑙等优质玉料,共有人物、花卉、鸟兽、炉瓶和装饰五大类,其产品造型优美,玲珑剔透,光泽晶莹,尤以具有汉唐风采的天王、菩萨、雄狮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镯、玉碗、酒具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九.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饽饽馍

砂子馍、饽饽馍又称石子饼、石头馍。选用拇指头大小的鹅卵石,放在生铁锅里用旺火烧焙,待锅底烧红、石子冒烟后,取出部分石子,把擀好的面饼平放在锅里的石子上,再用取出的石子覆盖在面饼上。约四、五分钟左右,透体金黄、葱香四溢的砂子馍即成。

砂子馍、饽饽馍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颇具古代“石燔”的遗韵。“石燔”是将谷物置于烧烫的石块上焙熟。砂子馍以发酵面团包裹猪板油和配制的佐料用滚烫的鹅卵石焐焙而成,其做法与古代的“石燔”一脉相承。地方风味小吃最能反映民族和民俗文化的内涵,唐代李匡义所著的《资暇录》一书中就有石子烙饼的记载。同州人“好相彦(好争斗之意)”,为打官司事先备好牢粮,用烧烫的石子烙烤熟薄面饼,故名“彦饼”,后因此饼是用石子代替鏊烙成的,又称“石鏊饼”。在唐代,石鏊饼还曾作为贡品入宫。且与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的“天然饼”亦异曲同工:“用上白飞面加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成饼样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的小鹅卵石衬而焙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可。”饽饽馍源于“香饽饽”一词语,更显其香脆可口。

说起砂子馍、饽饽馍,潼关人最爱吃郭家的。他家做馍有决窍,所做的馍色香味形最佳、储存时间长,每天都将鹅卵石在清水里淘洗一遍后再去烙饼,这样烙出的饼没有一丁点焦黑。潼关郭家石子饼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作为传统肴馔的风味小吃,如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积淀渲进一样,经历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漫长的历史过程。砂子馍造型独特,可圆、可方,烙出的花纹像翻过来的石榴皮,颇有一种天然的图案美。其口味也特别,砂子馍用优质小麦面、小茴香、胡椒、香油、食盐和猪板油做成,吃起来外酥内软,油而不腻,葱香味浓。配加鸡蛋、食油的郭家饽饽馍更是当地 “坐月子”媳妇和老人的最佳食品。  

十. 陕西省 西安 蓝田 蓝田葱花大饼

属于陕西传统风味美食,1982年3月在渭南地区饮食业风味食品展销中荣获优质食品称号。该饼颜色黄亮,皮酥内软,葱香味美。

蓝田葱花大饼讲究发——揉——饧的调制,制作葱花大饼时,和面是关键。面要和的柔软、不粘手、不沾盆,方法是和面时水要逐渐的加入,最好用手蘸清水扎面,使面团达到软而光滑的程度。然后在面板上铺些面粉,取一半面团放上面,擀成圆片,均匀的撒上适量精盐,用擀面杖擀一下,涂抹一层花生油,撒上葱花,稍微撒些干面粉,把面片卷成长卷,分切成三段再团成圆团,另一半面团也如此操作。然后将饼铛烧热,表面擦些花生油,把卷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月状,放入饼铛里盖上盖子,中火烙3分钟,待一面烙至金黄色便可翻饼,盖上盖子烙1分钟到另一面呈金黄色出锅。这样,一张色泽金黄,油润酥脆松软大饼就烙好了。

刚出锅的葱花大饼喷香,焦黄、油光光的,酥脆,略带点葱盐的奇香,是非常好吃的。

成熟方法:烙

原料:面粉550克、泡打粉8克、酵母5克、五香粉、葱花、盐、精炼油各适量。

制作工艺:

和面:将面粉500克置于案板上加泡打粉、酵母拌匀开窝,并分次加入300克的温水和成发酵面团待用;

制酥:精炼油75克烧至六成热,撒入面粉50克并不断的用擀面棍搅动(面粉:油=1﹕1.5),待面酥成淡黄色时加盐、五香粉晾凉备用;

成形:将醒好的面团搓揉成长条擀成长方片,抹上油酥,撒上适量葱花卷成蜗牛状按扁擀成厚0.5厘米的圆饼,即成生坯;

熟制:待电饼铛温度升至180℃时淋少许油,将饼坯放入饼铛,待一面烙至金黄色翻饼,至另一面呈金黄色出锅,切块装盘即可。

成品特点:色泽金黄,油润酥脆松软。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