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陵县出什么吃的特产 山东陵县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陵县出什么吃的特产 山东陵县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3-08-10 00:52:48

一.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马头墙黄酒

马头墙黄酒是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的。南陵的马头墙黄酒一直是中国黄酒业里的佼佼者。

黄酒是我国最古老的独有酒种,被誉为酒中之王,具有以下七大营养价值:①含有丰富氨基酸;②含有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③舒筋活血,补血养颜;④美容抗衰老;⑤促进食欲;⑥保护心脏;⑦黄酒性温,酒精度适中,是较为理想的药引子。现在,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越来越讲究养生保健,黄酒因其优良的保健功效,而广受大众的喜爱。黄酒因其广阔的市场和良好的投资前景而广受投资者的追捧。

据悉,马头墙原浆黄酒由安徽金沃农业荣誉出品。金沃农业始创于1992年,前身为南陵县永胜精米厂,因其所产圆糯乃黄酒原料之上品,盛名享誉大江南北,是众多国内知名黄酒酿造企业的长期原料供应商。

马头墙黄酒使用“南陵贡米”酿造,使用工艺之曲“桂花曲”,于每年农历八月,由红小麦、山泉水为原料按一定比例拌合。

二.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宁陵县传统。因这种梨的梗蒂周围长有一层金黄色的果斑,谢花即酥脆可口,故而得名。

此梨在宁陵县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明弘治年问即为贡品。据1999年全县梨树发展到1.69万亩,年产鲜梨3086万公斤。

金顶谢花酥梨颜色金黄,果皮细嫩,果肉酥脆,味甜汁多,食而元渣。除直接食用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酿酒,人药,成为滋补佳品和法痰止咳之良药。

上世纪70年代后,每年都有50多万公斤出口,主要销往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

三.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林河特曲

是林河集团的主导产品。林河特曲以“酒质清、开瓶香、入口绵、落喉甜、回味久、饮后畅”的六绝特色,于l979年被评为河南省名酒。1984年被轻工部评为优质酒。1988年获国家银质奖。l992年,在法国巴黎国际名优酒展评会上获特别金奖。1993年被评为“上帝信得过商品”,又被中国优质白酒推选委员会授予“驰名白酒精品”称号
( 商丘)

四.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芜湖馄饨

馄饨在芜湖有自己的特色,馅大皮薄,个大。大多都是用鲜猪肉加葱姜调料拌馅,鸡汤或排骨汤加味精,煮出来异常鲜美。爱吃酸的,加点醋;爱吃麻辣的,加点胡椒面,更加开胃,增加食欲。天津不少饭馆都出售馄饨,较为有名的有致美斋,周家食堂,吉美林,登瀛楼等,其中有的是南方风味,有的是北方风味,品尝起来风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讲究一些的,汤里放些鸡丝,皮蛋,有的放上点虾干、冬菜、紫菜,次点的放些香菜,都能提味增鲜。

五. 河南省 许昌市 鄢陵县 三鲜豆腐脑

做法:熬煮汆炖烩焖法



特色:色泽明快,卤汁鲜美,豆腐脑软嫩,老幼皆宜。



材料:黄豆1500克,净鸡肉、鲜虾仁、水发鱿鱼各250克,熟石膏粉100克,熟猪油500克(约耗75克),味精15克,精盐25克,酱油150克,鸡蛋清4个,湿淀粉500克,面粉25克。

六. 河南省 商丘市 宁陵县 宁陵杠子馍

宁陵杠子馍很有名气,许多外地人来到宁陵都要慕名品尝杠子馍。

早年,宁陵卖杠子馍的有不少人家,但最有名气的还数关家杠子馍,关家杠子馍至少已有三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杠子馍最负盛名。

杠子馍工艺并不复杂,但要的是力气与技巧。先把面与发好的酵母和在一起,然后在容器里和匀,发酵。蒸馍的关键工序是压面,杠子约有1.5米,80公分粗细,杠子的一端放在面板靠墙一端的一个洞里,人坐在杠子的另一端,利用杠杆的原理,把面团放在杠子底下压,直到面团发光发亮,每团面都要压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面压好后就是切馍,上笼。这样蒸出来的馍白亮,有形状,吃起来发甜、筋道,放上几天蒸上多次也不变味。

如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工杠子馍的大部分工序已改为机械化,但杠子馍的风味一如既往,就象它的盛名一样名扬千里。

七. 安徽省 芜湖 南陵县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紫云英学名Astragalus sinicus L,英文名Chinese milk vetch,别名翘摇、红花草、草子等,古时称柱夫、摇车、翘摇车,早在《诗经 尔雅 释草》中便有记载。其茎作菜谓之“小巢菜”、“元修菜”,种子古称“漂摇豆”。种植紫云英的历史非常悠久,南北朝时期,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里就有介绍;北宋苏轼曾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南宋陆游诗序中也提到紫云英在吴地稻田广泛种植(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明朝李时珍也认可紫云英的药用价值,将其收录入《本草纲目》菜部第二十七卷,列为菜之二。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原产于南陵县境内的千年古镇弋江镇,古代属于吴地春谷县,解放后随着国家对绿肥的高度重视以及种植业粮、经、饲三元结构的建立,南陵紫云英弋江籽很快推广到我国南方稻区十多个省市,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间与官方都已认定其名为“弋江籽”。 上世纪初中国的芜湖、无锡、长沙、九江作为四大“米市”,有着共同的沿江交通便利、粮食生产丰富和商贸流通发达的优势,对促进当时的粮食生产、流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给当地的社会发展、农民生活和商业经贸有很大的提高。芜湖米市,南陵粮仓。南陵盛产大米,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是芜湖米市的重要粮仓。曾经上海《申报》、《新闻报》每天都有“南陵尖”的行情,湖南长沙有“南陵九月红——奎湖糯”信息。这里是一片历史源远流长的土地,土地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半山半圩、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是我省主要产粮县之一,紫云英生产历史也同样悠久,且因农民勤劳,紫云英种植面积占稻田面积50%以上,连续多年是安徽省紫云英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1988年被确定为国家紫云英种子基地县。年产紫云英种子200万公斤以上。1996年全国紫云英现场考察会在南陵召开。 附: 春谷,古地名。在夏、商、周三朝属扬州之域;因吴泰伯南奔荆蛮,自号句吴。至周武王克殷,求泰伯,封为吴地。这片区域西汉初属彰郡。武帝元丰二年(公元前109),改名彰郡为丹阳郡属扬州。春谷属之,春谷之名自此有之,涵盖今繁昌、南陵、芜湖乃至铜陵县的一部分。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孙策率军渡江破刘繇,即以周瑜、黄盖、周泰、韩当、吕蒙等东吴将领相继为春谷长,陈寿《三国志》等史书中皆有记载,自是春谷便成为江南军事重镇。《齐民要术》翘摇*九三 《尔雅》曰(一):“柱夫,摇车。”郭璞注曰: “蔓生,细叶,紫华。可食。俗呼‘翘摇车’。” (一)见《尔雅.释草》,文同。《太平御览》(清鲍崇城校宋刊本)卷九九八引《尔雅》亦同,但《御览》别本误作“枉矢,摇草”。郭注“ 俗呼”作“今俗呼曰”,余同。 *“翘摇”,当是豆科的紫云英。但也像豆科的苕子。 《本草纲目》 菜部第二十七卷 菜之二 翘摇 【释名】摇车(《尔雅》)、野蚕豆(《纲目》)、小巢菜。 藏器曰∶翘摇,幽州人谓之翘饶。《尔雅》云∶柱夫,摇车(俗呼翘摇车)是矣。蔓生细叶,紫花可食。 时珍曰∶翘摇,言其茎叶柔婉,有翘然飘摇之状,故名。苏东坡云∶菜之美者,蜀乡之巢。故人巢元修嗜之,因谓之元修菜。陆放翁诗序云∶蜀蔬有两巢∶大巢即豌豆之不实者;小巢生稻田中,吴地亦多,一名漂摇草,一名野蚕豆。以油炸之,缀以米糁,名草花,食之佳,作羹尤美。 【集解】藏器曰∶翘摇生平泽。蔓生如豆,紫花。 时珍曰∶处处皆有。蜀人秋种春采,老时耕转壅田。故薛田诗云∶剩种豌巢沃晚田。蔓似豆而细,叶似初生槐芽及蒺藜,而色青黄。欲花未萼之际,采而蒸食,点酒下盐,羹作馅,味如小豆藿。至三月开小花,紫白色。结角,子似豌豆而小。 【气味】辛,平,无毒。 诜曰∶煮食佳,生食令人吐水。 【主治】破血,止血生肌。捣汁服之,疗五种黄病,以瘥为度(藏器)。利五脏,明耳目,去热风,令人轻健,长食不厌,甚益人(孟诜)。止热疟,活血平胃(时珍)。 【附方】新二。 活血明目∶漂摇豆为末,甘草汤服二钱,日二钱。(《卫生易简方》)。 热疟不止∶翘摇杵汁服之。(《广利方》)

地域范围

南陵紫云英弋江籽种植区域地理位置:东与芜湖县和宣城市宣州区交界,南与泾县接壤,西与青阳县、铜陵县毗邻,北与芜湖市、繁昌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7′~118°30′,北纬30°38′~31°10′。南北宽约54.3公里,东西长约56.3公里。总面积为1263.7平方公里,下辖8个镇:籍山、弋江、许镇、家发、工山、何湾、烟墩、三里,含157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籍山镇。全县16.9万户,人口54.5万,其中农业人口45.05万,非农业人口9.45万。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该品种属大叶型、青杆、中花、中熟品种,是我国紫云英优良品种之一。我地九月中旬至十月上旬播种为宜,每公顷用种量22.5—30kg。四月上、中旬盛花, 五月中旬收种,所 需积温约2650℃,全生育期235天左右。盛花期株高80cm左 右。成熟期株高120cm左右,一般每公顷产鲜草37500kg左右;种子每公顷产量750kg左右。 2.内在品质指标苗期簇生,分枝较多,一般有5-7个。主根肥大,侧根发达,根瘤多,为淡 紫红色.叶为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7—11片,全缘,倒卵型,色深绿.盛花期 植株(干)含氮量较高,为4.05%。 花枝直立,其上着小花7—11朵,排列呈轮状,花色淡红至红紫。果实 为三角形荚果,细长,成熟时黑色,每荚有种子7-11粒。种子黄绿色,种皮光滑,附腊质,籽粒饱满,千粒重3.2g左右。 3.安全要求生产过程执行技术规程,加工过程执行种子加工工艺流程,种子质量符合GB /T 8080—87规定的标准,仓储、保管、使用登记环节的制度管理。

八.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陵面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俗称花馍,是流传在黄陵农村的一种民间传统风俗礼馍,以做工精巧,造型别致而著称。黄陵面花在黄陵民间文化中有极强的代表性,是黄陵人不忘恩德、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和发扬。每年的清明时节,黄帝陵前都会有很多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到此祭祀先祖,而在祭祀仪式过程中,必不可少黄陵面花。而作为祭祀轩辕黄帝和祖先的供品,则要求面花结构复杂,造型生动,有较高的审美和观赏价值。祭奠面花以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主,或气势雄伟,或雅致优美、无不栩栩如生、精巧传神,这时当地面花能人纷纷显露身手。

走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陵面花的传承人王民政的家里,我们目睹了公祭的最高标准捏制面花全过程。73岁的非遗传承人王民政和71岁的老伴田粉琴制作面花那娴熟的手法、利落的动作仍令我们眼花缭乱、大为叹服。只见老人随手捏起一点面团,随意地揉一揉,搓一搓,然后用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盒盖、小刀等工具,拍、拉、盘、揪、剪、切、扎,制作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惹人欢喜的万物生灵,然后放到锅里经过四十分钟蒸制。一切对轩辕黄帝、祖先的虔诚祭拜和对未来美好的祈祷、祝愿全都溶到花馍上。

王老对黄陵面花的执着来源于对黄陵文化的感情,他告诉我们,黄陵面花在黄陵延续了千年历史,面花中的吉祥动物,多色花卉都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都代表了富贵、吉祥。而他从二十岁开始学习黄陵面花制作,从事黄陵面花制作已经长达40年,这40年当中他制作的黄陵面花不计其数。他制作黄陵面花的材料非常简单,只是加入食用色素的普通面团,色素对面花作品的功效很强大,不但可以延长面花的“寿命”,而且还可以使面花更加色彩艳丽。他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黄陵面花,了解黄陵面花,让这门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走出黄陵,走向全国,享誉世界。(来源黄陵县文明办)

九. 山东省 德州 陵城区 陵县西葫

陵县西葫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陵县西葫”是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的“绿色食品”,目前,全县西葫种植面积达3万亩。

去年,陵县西葫被指定为上海世博会专供蔬菜产品,走上了国际的舞台。也是在去年,陵县西葫也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