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洛阳性价比高的特产 洛阳必吃的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洛阳性价比高的特产 洛阳必吃的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3-08-07 21:26:27

一.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二. 河南省 洛阳 西工区 洛阳宫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后,为庆贺天下重归一统,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以飨群臣,“宫灯”之名,即由此而来。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洛阳宫灯品种繁多,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常见的有白帽方灯、红纱圆灯、六色龙头灯、走马灯、蝴蝶灯、二龙戏珠灯、罗汉灯等等。尤以红纱灯最为有名。其造型优美,宜书宜画,撑合自如,易于保存。既可用于喜庆饰品,点缀升平;又可作艺术宣传,表彰新风。也可作纪念品,赠送亲朋。

清代,洛阳宫灯仍很盛行。洛阳老城人李文林,成为一代名师,所作宫灯,年产万余盏,远销省内外。慈禧太后途经洛阳时,赠她一对,受奖铜牌一枚,李家名声大振,终成富贾。

40年来,洛阳宫灯大为发展,名师高徒,人才辈出。产品远销国内外。中南海的怀仁堂也挂起了洛阳宫灯。目前,洛阳宫灯品种数百个,制作技术日臻完美。每逢元宵佳节,宫灯遍及全城,增添了节日的色彩。

洛阳宫灯历史悠久,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建都洛阳,为了庆贺,在宫廷里张灯结彩,大摆宴席,盏盏宫灯,各呈艳姿。后来,宫灯的制作技术传入民间,“宫灯”之名也由此而生。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十五,在洛阳陈设百戏,遍布宫灯,饮宴畅游,全城张灯结彩,半月不息。隋唐之后,每逢元宵佳节,家家彩灯高挂,处处明灯璀璨,人人提灯漫游,盏盏争奇斗艳。这种风俗传至全国,波及海外。

三. 河南省 洛阳 嵩县 重阳花糕

相传,重阳花糕是明朝宫庭中的御厨专门为正德皇帝制作的节令贡品,可以让他在每年秋季外出登高、游猎时很方便地食用。多以各种果料制成,风味独特,甜糯适口。

四. 河南省 洛阳市 栾川 蝌蚪面

栾川传统小吃之一,由玉米面经漏勺滴漏后做成,又称“漏鱼儿”,佐以香槽、香菇丁等调料,风味独特,是游客喜食的小吃之一。

五. 河南省 洛阳 洛宁 洛宁竹合板

洛宁竹合板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竹材利用新工艺。目前全国只有少数几个厂家生产。竹合板以竹材为原料,经破篾,编织成席。以尿醛树脂为粘合剂,经高温、高压压制而成的产品。具有耐热、耐水、抗老化、耐虫蛀、抗微生物腐蚀的优良性能。其拉压极限和静曲极限强度,冲击比能量和硬度等质量指标,远远高于同厚度的木合板制品。常用的有二层、五层和七层,规格1×2平方米。

竹合板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交通、建筑、高中档家具、工艺美术等各个领域,如包装箱板,楼房、汽车、火车和轮船的壁板,高级餐馆、影剧院的天花板,办公室及家用的椅柜、桌子和茶几等。

洛宁竹合板厂一九八四年七月建成投产,年产标准竹合板十六万五千张和椅面、椅背成型竹合板十六万五千套。该厂设有“竹合板工艺性能研究中心”,专门研究竹合板在各个领域的使用性能、结构造型、图案设计。目前已设计出成套家具五十多个品种,面席有平纹、花草、鸟兽等各种图案,色泽鲜美,光亮如镜。洛宁县新建的绿竹影院的天花板和坐椅,全部用竹合板制品装饰,美观坚固,别具一格。产品投放市场后,用户齐声称赞,产品供不应求。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决定投放资金,支持竹合板等产品大力经营。

六. 河南省 洛阳 孟津 洛阳铲

洛阳邙山一带虽然古墓分布稠密,但对盗墓者来说,也并非唾手可得。由于年代久远,加之长期的雨水冲刷及平耕土地,除个别大墓保留有封土堆外,绝大多数在地面上已难看到任何痕迹,盲目的挖掘不仅效率低,而且往往会一无所获。若要找到古墓的准确位置,就必须在现代耕土或挠土层下找到墓道或墓口。最初盗墓贼是用厚实锐利的铁锨在地上挖出方形洞穴,以锨头带出来的土来找墓,这种方法很费力,铁锨经常带不上来土,也不能探得很深。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墓中古物价格高涨,盗掘之风愈刮愈烈。利益驱使之下,洛阳盗墓者挖掘古墓的技巧也越来越精,洛阳铲就是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的。

据传1923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到孟津赶集,他看到商家在搭帐子固定四角时,用一种铲子戳洞扎杆,这种工具既锋利又能把土带出来,受此启发,他将之加以改进后,打造出用来盗墓的铲子,由于这种铲子首先在洛阳地区使用,人们遂称之为“洛阳铲”。

洛阳铲为半圆形的铲子,由铲头、铁把、蜡杆、绳子等组成。随着盗墓经验的积累,一些盗墓贼逐渐掌握了辨别土色土质的能力,他们利用洛阳铲插入土层带上来的泥土,对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进行简单分析判断后,就可确定地下有无古墓。洛阳铲制作工艺复杂,制造一把小铲只能手工打制,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20道工序。随着时代发展,新铲在旧铲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铲头后部接的木杆改用螺纹钢管,半米上下,可层层相套,随意延长,平时拆、装和携带都十分方便。

洛阳铲发明后不久,就引起了考古学家的兴趣和重视,著名的考古学家卫聚贤在1928年编写的《中国考古学》一书中,开始将洛阳铲在考古界进行推广。考古工作者使用的洛阳铲,被称为探铲。中国著名的殷墟、偃师商城等一座座古城址的发掘中,洛阳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洛阳铲已成为考古工作者的利器,学会使用洛阳铲来辨别土质,是每一名考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本功,洛阳铲已成为了中国考古钻探工具的象征。

神奇的洛阳铲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为工人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探孔,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支撑着各种各样的建筑以及公路、铁路的路基。洛阳铲一个著名的记录是:洛阳探工用洛阳铲为宜洛煤矿成功地打过百米深孔。当然,洛阳铲也不是万能的,一般的砖、瓦可以穿过,但遇到石块就无法穿过了,因此,洛阳铲比较适合土层深厚的平原地区。

“洛阳铲”是考古工作中用来探测地下古墓位置,基建中用来探测地层的一种轻便的探测工具。其构造有二种:一种为下端只具有一个瓦状的铲头,弧度约成半圆,直径7厘米左右,铲头长10—20厘米,铲的后端稍厚,前端为半月形铲刃;铲肩上有铁柄,上端有筒状铲裤,可安装木把,总长近三米;木把上可刻上尺寸,随时检查探测深度。另一种铲的上部与第一种基本相同,只是把铲刃前端改进成合抱形式,称为套铲。“洛阳铲”操作方便,少伤地层,成本低。工作效率高,具有从地下含出“原本”的功能。由于“洛阳铲”是在洛阳创造的,又首先被洛阳地区采用,因而得名。

七. 河南省 洛阳 老城区 洛阳不翻汤

洛阳不翻汤,已有120多年的历史。创始人刘振生,现已传四代人。配料有绿豆粉、胡椒、味精、酱油、醋、木耳、粉丝、海带、虾皮、紫菜、韭菜、锦珍、食盐。其特点是味道纯正、酸辣利口、油而不腻。

其做法是把绿豆轻度碾轧(豆子裂成两半为宜),然后在水中浸泡。等豆子泡得发胀后可以去皮了,经过搅拌,豆子的外壳比较容易剥离。将去皮绿豆加水在研磨机里磨碎,里面要加少量的鸡蛋,做成糨糊状。摊不翻的鏊子很特别,直径大概20厘米,厚度有3厘米,摊不翻的火要不大不小。将绿豆糊舀出一汤勺,放在抹过少许油的鏊子中央,然后用一个扁平的方形铁铲将它压平并呈圆周状旋转(很像卖煎饼果子的人的功夫),绿豆糊就在鏊子上形成很薄的一个圆形。大约半分钟后,糊糊凝固了,用铲子将它铲下来,此时它处于酥脆状态,一碰就会碎掉!这个薄饼就叫不翻,刚做好的不翻薄如蝉翼,很像山东的特色煎饼。搁在一旁晾凉后,它会因潮湿而缩小,变成软软的一个薄饼,色泽为黄绿色。因为烙饼的过程不用翻,所以名为“不翻”。

不翻如果没有汤是没有吃头的。这汤做起来简单,吃起来有味。汤的原料是高汤(猪骨汤或鸡汤即可,但不要油糊糊的那层),先在碗里放适量的不翻,然后配适量煮熟的粉条和海带、泡好的金针,少许虾皮、紫菜,一些切成小块的鸡血和榨菜。韭菜要多放些,此汤最适合放韭菜。然后在这些东西上放入一小勺胡椒,一小勺味精,醋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来放。将滚烫的高汤浇进碗中,不翻汤就做好了!这个汤吃到嘴里时,“不翻”软绵不化,嚼之有豆香;汤油而不腻,酸辣清淡,味道纯正,消食开胃。是洛阳本地人吃夜宵的首选。

洛阳历史上小饭馆、挑担一般都是昼夜经营。顺城街刘彦家、吉市胡同张家、南关王新有家、民主街李明仁家经营较为有名。刘彦家的资格最老,民国时期,一家曾出五个担子。解放后,刘彦夫人及兄弟刘乎兰,李明仁和其子李振太还在经营,很受群众欢迎。

八. 河南省 洛阳市 洛龙区 洛阳青铜器

洛阳青铜器制造业历史悠久,始于夏代,盛于西周。自1973年以来,洛阳工艺美术研究所和工艺美术厂,复制了数千件仿古青铜器,主要有马踏飞燕、犀牛、醉邪、方彝、车马俑、人物俑、奔马、各种酒器、刀、剑等。洛阳仿古青铜器的制作成功,不仅再现了历史的风貌,而且还可以做为室内装饰品,带给人们艺术的享受。

九. 河南省 洛阳市 洛宁 金珠果

金珠果是我县选育的特色沙梨新品种,其果实金黄色,外观漂亮、果形奇特,似腰鼓,似弥猴桃,还像芒果。果品内在质量优,可溶性固形物(营养物)含量高达17.6%。具有止咳润肺的功效,发展前景广阔。目前我县金珠果基地1万余亩,年产量2400万公斤,年产值6000万元。

十.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的“美人鱼”

南渡江是一条横穿在两座大山之间的河流,冬天的南渡江,水流不是很充沛,静静的蜿蜒向南。在南渡江上,有一座拱桥,连接着公路,每每都要从此路过。桥的两边,坐落着几户农家小屋,我要说的南渡江的“美人鱼”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大家一定奇怪了,南渡江的“美人鱼”是人还是物?又或者是不是生长在南渡江里的怪兽?呵呵

,它们确实是生活在南渡江里的,但是它们不是怪兽,它们是南渡江的居民在南渡江里打起来的小鱼。但是,我为什么要叫它们“美人鱼”呢?那就是有来由的了。

南渡江的“美人鱼”长约10厘米左右,浑身黑黑的,身形细长,曲线优美,行动敏捷,要抓到它们可要费点功夫。你会说,这跟普通的鱼类也没有什么区别。哼哼,那我就告诉你,南渡江的“美人鱼”不是美在外表上,而是美在用“美人鱼”熬制的那锅香浓的鱼汤上,美在南渡江美丽的景色上。

南渡江桥的西侧有一家餐馆,就在路边,一下车进门,餐馆的主人就热情的招待我们。为我们沏茶倒水,安排我们落座。因为是常客,所以

,主人知道我们都要些什么,当然就是这道“美人鱼”汤啦。主人把我们安排好后,就到厨房里忙碌起来。我常常就是在这个等待的时间里,端着一杯茶在窗前欣赏南渡江的美丽景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所以我常常想,南渡江的水应该朝着南边汇入更大的河流然后到达海平面,融入大海。南渡江的四周都是挺拔险峻的高山

,非常险要,架在公路上的桥,就像一只轻盈的燕子,越越欲展翅飞翔的样子。若是遇到夏天,我一定会忍不住下到桥下去

,掬一捧清澈的河水,瞧一瞧水里欢蹦的鱼儿,唱一唱土家人民欢快的歌儿。常常在我遐想之际,店主人就已经开始招呼我们入座了。每每这时大家都迫不及待的围在了热气腾腾的火炉旁边。

刚开始,我对这鱼儿是很不以为然的。心想一个简陋的农家小院能做出什么像样的美味佳肴?初见这锅鱼汤的时候,我都没有把它放在心上。黑黑的十几条鱼整齐的堆放在锅里,都头朝里的堆成圆圈。围绕着它们的就是一锅跟牛奶质地差不多,但是又比起牛奶来有点发黄的汤。我们一起的罗哥还没有上米饭的时候就对店主人说:“给我多添一个碗和勺子!”当时,我就感到奇怪,罗哥就对我说:“他们这里的鱼汤是很不错的。”这下,我开始仔细的端详起这锅鱼汤来,它的汤虽然没有很多大厨标榜的奶白色,但是,看上去却是那么的自然而成,感觉它就应该是这样的。鱼肉被熬得酥香软烂,好像把自己都溶解在汤里,这时的汤就显得是那么的厚实而稳重。我带着试试的心情用小勺舀了一勺汤送入嘴里,我立刻被它的味道所折服。这汤里有鱼的鲜香,一口汤汁入嘴,让人觉得柔滑而细腻,香气在唇齿之间流串,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和踏实。当你徐徐的把它吞进喉咙里时,嘴里又留下了一股子淡淡的苦味。这苦味让我觉得这汤更加的让人回味。之后,肯定不说大家都知道了,我也学着罗哥,刻意的另要了一只碗,因为我要把这汤喝个够。

酒饱饭足之后,大家又要启程了,我们坐上车,店主人也站在店门口为我们送行,她总是远远的站着,一直到我们的车转过一个弯再也看不见她。

人们常说,大隐隐于世。在很多人们忽略的地方,总是会带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真正美丽的东西不是只存在于灯红酒绿的地方,在这青山环绕的地方,也有这让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情怀。

南渡江的“美人鱼”你觉得美吗?如果你有时间,路过南渡江时,不妨也来品味她的美,相信我,你一定不会后悔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