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强县杨凤平土特产品经营部 康县阳坝镇尚品土特产经营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强县杨凤平土特产品经营部 康县阳坝镇尚品土特产经营部更新时间:2023-08-09 02:41:59

一.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王家核桃烧饼

宁强县传统风味小吃“王记福兴老号核桃烧饼”开业于(清)乾隆年间,多作贡品,其技艺代代相传至今。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蒸熟,加菜籽油拌匀,制成油面;再取面粉加入油面、碱面、醇面,用似开非开的热水和匀,稍饧。把核桃仁在火上焙熟去皮加入精盐捣碎,制成核桃泥。取面块加核桃泥和匀,揪成剂子,用走棰(一空心圆木,在空心中插入小木棒,是擀制小面片的工具)。擀成长条,抹上核桃泥,卷成圆柱形,用刀顺长切成两块,里层向外卷圆,上下抹上核桃泥和菜籽油,用圆木棰从中间向下压成凹形,放入三扇鏊(陕西用来烘烤饼的三层特制烘炉)底鏊中烘烤3分钟,翻转后再烤5分钟,呈金黄色即成。

其特点是:色泽金黄,油酥可口,久贮不变质。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碳水化合物。核桃还具有壮腰补肾、润肠通便的食疗作用。

宁强县著名风味小吃“王家核桃馍”,小如瓷盖,色橙黄,味浓郁,人口香酥,尤难得者为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一些有关王家核桃馍的趣闻轶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闻讯急奔西安参朝,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此事一经传开,这馍在群众中骤然身价百倍。王家馍铺历史悠久,起初,掌案师傅姓王名培录,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十一二岁就在其父王文选身边学艺。文选的师傅也姓王,清乾嘉间人,开设的铺子叫“福兴老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兼营满、汉糕点,在本县食品业中,名噪一时,文选于嘉庆年间至“福兴老号”当学徒,其师因无子嗣,平日看轻精干,料定日后必能承业自主,临终前遂将这个铺子的招牌授给文选继续使用。

民国10年至17年之间(1921—1928,),陕南的北洋军阀第七师师长吴新田盘据汉中时,酷嗜此馍成癖。有次派一名心腹护兵到宁羌来购买。这个护兵怕登山涉水,走到半路便在沔县一家馍铺依样画葫芦地定做了若干带回汉中交差。见吴面带喜色,满以为有赏。那知吴一搭牙,便勃然大怒,掷馍于地,说他撒谎,叫了声:“来人啦!”喝令重责20军棍。可那个护兵仍然嘴硬,连1枉,直到吴吩咐人从厨里拿出剩下的1块王家真品命他亲赏,才不敢再吱唔狡辩,终于道出真情。

民国30年(1941)陕西省主席蒋鼎文路过宁羌,县府以核桃馍作招待糕点。蒋一经品赏,大加赞许!返回西安以后,特地给王家馍铺颁发了1张《生产奖状》,以资鼓励!

同年辛亥革命元戎、当代书坛巨星、中央政府1长于右任入蜀途中,曾在宁羌中央银行下榻。据说品赏了此馍,也连声称好。离开时随行人员又买了好几封带往重庆,那时陪都有些高级1,凡尝到者无不点头称赞。溯自“福兴老号”从乾隆时代问世,至1949年解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文选、培录父子两代,一脉相承,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及满、汉糕点,独具特色,传至现在,惟“核桃馍”秀中之秀,独放异彩。

相关器具

1、储料桶:用于储存核桃仁、核桃仁的发酵、成料的储存。2、面盆:用于酵面发酵、面团发酵、盛放面团。

3、案板:用于揉制面团、制作面饼等。

4、粉碎机:用于核桃仁的粉碎。

5、擀杖:用于面团加料、面饼擀制。

6、烤箱:用于核桃馍的烘烤。

7、储柜(盘):用于核桃馍的盛放、储存。

工艺特点

王家核桃馍为油面发酵,一年四季的时间、水温各不相同。发酵过程分为三次。第一次的酵面完全发好后,加入一定比例的生面粉,再发酵到一定程度后加入一定比例配制好的食用植物油,再次稍微发酵后加入核桃泥和匀,揪剂,擀成长条,表面再抹上核桃泥,做成圆饼,最后再加上核桃泥和植物油,进炉烘烤。旧时做成的饼呈“龙眼”形,周围有凤凰图案,称“满汉龙凤喜饼”,是慈禧太后的贡品。核桃馍与众不同更主要的是原因是核桃泥的配制,工艺复杂。先要将剥好的核桃仁经过浸泡去皮,然后剁碎,加入盐、花椒等调味品再次浸泡发酵,再捣成泥,加入苦豆子、植物油等浸泡发酵,直到发酵出异香来。

制作工艺

1、核桃仁的浸泡、去皮。将选好的核桃仁放入容器中加入香料浸泡,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浸泡,才能去除上面的薄皮,使其颜色纯正。2、核桃仁的发酵。去皮的核桃仁要放入容器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食用油发酵,通过发酵才能有特殊的香味,否则和普通的核桃仁一样。

3、加料发酵。发酵的核桃仁要进行粉碎,然后加入花椒、食盐等调料再次发酵,使其香味浓郁而独特,不同一般。发酵后再次粉碎成糊状,再发酵储存待用。

4、面团发酵和揉制。面团要经过三次发酵,每次发酵时间和程度各不相同,在制作时加入核桃泥的程序也不一样。

5、烘烤。进入烤箱烘烤时的火候至关重要,否则,影响色、香、味。

主要特点

1、宁强核桃馍的流布并受人喜爱,是因为具有独特的本地风味,其中的核桃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其它食物不能取代的香味,其香、味也是现代五花八门的食品所不能匹敌的。

2、独特的发酵过程和制作工艺,使核桃馍的存放时间较长,即使夏天,也能存放20天以上色香味不变,是其它食品不能的。

二.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老陕青砖茶

“秦人取蜀后,始有茗饮之事”。而川茶传陕时,羌州(宁强县)就是第一站。早在唐朝,茶圣陆羽的《茶经》中记载:“茶树,梁州(今汉中)生于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由此而知,宁强县在唐时已有种茶的习惯。历史越千年,今天,汉水之春茶业公司的刘冬林先生通过反复实践,成功研制出了全省第一块青砖茶,大大提高了我市茶叶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开启了大众茶生产的新时代。

“老陕青砖茶”属于再加工紧压茶,这种茶在我国业已流行了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的传统生产工艺。公元八世纪的陆羽在《茶经·茶之造》中这样描述制作方法:“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砖茶还是蒙古族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据传元代成吉思汗率领蒙古铁骑出征时,视砖茶如粮草,人喝奶茶能耐饥寒,马吃茶渣拌的草料力气倍增。在鄂尔多斯、科尔沁草原上,蒙古族青年举行婚礼,往往用砖茶作为祝贺的吉祥礼品;在那达慕大会上,还以砖茶为奖品奖励给竞赛中夺魁的健儿。

老陕青砖茶采用宁强茶区所生产的烘青和炒青毛茶为原料,经脱苦脱涩处理后,按传统工艺精制加工而成,外形紧结平整,色泽青褐,内质香气纯正,滋味醇厚,汤色浅黄明亮,耐冲泡,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蛋白质等有益于人体健康的物质,具有清头目、消食滞、除油腻、促消化、抗癌防癌、软化血管、降低血脂等功效,不仅保持了绿茶所固有的功效和营养价值,还具备普洱茶耐存放的优越性,是高寒高脂饮食人群和渴求瘦身与保健人士的最佳饮品。

三.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核桃馍

宁强核桃馍,是将核桃仁去皮后与椒盐、芝麻等一起制成馅泥,再将油面经过三次发酵后,抹上核桃泥,放入烤炉里烘烤后制得的糕点。本品口感酥脆,味道香甜,特别适合老年人及儿童食用。

王家核桃馍历史悠久。据王家核桃馍传人口碑相传,天津的一个都督周玉姬兵败领罪后,他的儿子带厨师逃来宁强,在王家做了上门女婿,他的厨师在王家做厨艺,主要制作海味酱菜、糕点等。时间一长,厨师熟悉了宁强的情况,就将宁强盛产的核桃及其当地制作核桃馍的方法融进了自己生产的糕点中。

这就是宁强核桃馍的最初雏形。

近日,据陕西省商务厅商业服务业管理处透露,陕西省人民政府日前公布了全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中面皮制作技艺意外落选,而宁强福兴老字号王家核桃馍制作技艺则榜上有名。

宁强王家“福兴老号” 核桃馍从乾隆时代问世至如今,已有近三百年历史。此馍小如瓷盏,色城隍,味浓郁,入口香酥,食后每一回味,便觉余香自舌本间生。尤难得者为耐放,虽累日逾旬仍与新出堂无异,这在旧时代可以说是有口皆碑的。因其具有如许特色,所以北上西安,南下成都的旅客,慕其名者都要买上几封,或馈赠亲友或自家品尝,以增添生活佳趣。

四.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雀舌

宁强雀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出产于陕西省宁强县境内的汉源、高寨子、胡家坝、铁锁关、青木川、广坪、燕子砭、阳平关、大安、代家坝、巴山、安乐河、舒家坝、黄坝驿、宽川、南屏十六个乡镇海拔600-1200M地带生长的优良茶树品种

特定品质

宁强雀舌是由陕西宁强研制出的扁形名茶。其外形微扁挺秀,色泽翠绿,银毫披露,形似雀舌,汤色绿亮,香气高长馥郁,滋味醇爽甘甜,叶底嫩绿成朵,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咖啡碱、微量元素等物质,是品饮、养生的上品。因其外形和产地而得名,被人们称之为“宁强雀舌”。

文化典故

唐朝陆羽《茶经》载:“茶树,金州(今安康)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今汉中)生褒城、金牛(今宁强)二县山谷”,历史悠久,但真正成名却是1993年研制出的“宁强雀舌”,以形似雀舌而名,年产500吨左右,供不应求,有着宁强名片的作用。

五.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辅唐十三花

辅唐十三花即辅唐宴,是青木川鼎盛时期的风云人物魏辅唐最喜好的菜肴组成。

魏辅唐平生不嗜烟酒、不善茗饮之道,但对菜肴颇有讲究,特别注意其营养价值及味道,就连菜肴的摆设及进食的先后顺序都有讲究。秦王好剑客,国士多创痕。久而久之,衍变成了独特的宴席。

“十三花”是青木川当地招待客人的十三道菜肴。它虽不能与西餐媲美,却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十三花中的第一道菜是一碟红呼呼的油泼辣子。纯辣子上席,在各地几乎少见。这道菜是不能吃的,它有很深的寓意,即辣子上席,吃席开始,这是其一;其二是辣子谐音“拉住”,表示热情的主人非常好客,留你多吃多喝。其余的十二道菜因配料和制作工艺的不同,也各具特色。

青木川的饮食文化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兼具南北风味,丰盛的“十三花”加上地道的“凉粉”、“米豆腐”、“野生鱼”,让外地客人回味无穷,“辅唐宴”、“回龙鱼”等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响亮招牌。

魏辅唐 (1902~1952)魏辅唐(1902~1952)原名魏元贵,青木川魏家坝人,父亲以务农、卖油为生。魏身体肥胖,门牙龇露,目光逼人,少小无赖,勇猛好斗。几年私塾之后,加入地方民团,任过团总、区团长、自卫队长、宁强县独立自卫大队长、宁西人民自卫总队长、川陕甘9县联防办事处副主任等职务,又是国民党员、红帮大爷。统治青木川20多年,独霸专行,政由己出,人称“土皇帝”,为本县第一巨霸。 青木川位于本县西端,川、陕、甘...... 详细>>>

六.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根面角

根面角是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的一道风味小吃,形似半月,呈浅褐色,每联5瓣。据传是由当地传统素筵中分化出来的。初为清香型,流行既久,后来转为浓香型,从而素与荤两种并列。其主要原料系从野生蕨根中提取的淀粉作皮,以鲜蔬作馅,急火蒸成,然后再蘸上酸辣之汁。本为夜宵小吃,现在也逐渐登上豪华宴席。

将根面用擀面杖擀成粉末状,置盆内,加少许食用碱,用刚开的沸水冲烫,边冲边用筷子搅拌,至完全烫匀,赶紧揉成团,再擀成大薄片,用一圆形器具扣成一个个小圆片。可提前拌馅,荤素依自己喜好而定。一般用时令鲜蔬,如竹笋、豆腐、豆芽、小葱、瘦肉等,加食盐、胡椒粉、花椒粉等调料。包时取皮一张,放馅适量,对折捏成月牙形。吃时上笼急火蒸几分钟即可。另调酸辣汁醮食,热吃最美,爽口开胃。

七.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宁强山野菜

采汉水源头纯天然无污染的野生香椿、竹笋、刺嫩芽、薇菜、蕨菜等野生植物,经科学配方加工精制而成。据测定该菜含植物蛋白、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常食用可预防脑血栓及血管硬化,祛风利湿、延年益寿,该产品色鲜味道美,脆嫩可口,深交消费者青睐,曾荣获第四届中国杨凌农业科技博览会后稷金像奖。(整理自宁强政府网)

八.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菜豆腐

又称菜豆腐粥,制作历史悠久.是汉中的名小吃.原在汉中是招待宾客的佳肴.现在以是大众化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原料是黄豆,经过浸泡,打磨成浆,用细箩或纱布滤去豆渣,煮沸,然后加入浆水菜酸汤点清待形成豆腐时,再滤出豆腐压成块.该豆腐质地细嫩,色泽清白如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吃法上有酸甜之分,用所剩的酸浆水加入大米煮熟,快熟时加入所制豆腐,粥熟食之酸香可口,特别食酸味豆腐时,配以油煎辣椒,蒜泥等拌成的佐菜,食之后清香意爽,余味无穷.菜豆腐营养价值高,既经济又实惠,真是-山珍海味油腻腻,不如汉中菜豆腐.(汉中)

九. 陕西省 汉中 宁强县 王家核桃馍

王家核桃馍是宁强县的著名风味小吃,小如瓷盖,色泽金黄,香味浓郁,油酥可口,耐储存,放置数日也不变色味。王家核桃馍已有百余年历史。传说清末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

宁强著名风味小吃“王家核桃馍”,此馍小如瓷盖,色橙黄,味浓郁,人口香酥,尤难得者为放置累日逾旬色味如初。在漫长的岁月里,留下一些有关王家核桃馍的趣闻轶事。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津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到西安避难,地方官闻讯急奔西安参朝,曾将此馍作贡品进陈御用。此事一经传开,这馍在群众中骤然身价百倍。王家馍铺历史悠久,起初,掌案师傅姓王名培录,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十一二岁就在其父王文选身边学艺。文选的师傅也姓王,清乾嘉间人,开设的铺子叫“福兴老号”,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兼营满、汉糕点,在本县食品业中,名噪一时,文选于嘉庆年间至“福兴老号”当学徒,其师因无子嗣,平日看轻精干,料定日后必能承业自主,临终前遂将这个铺子的招牌授给文选继续使用。溯自“福兴老号”从乾隆时代问世,至1949年解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文选、培录父子两代,一脉相承,专门精制各种烧饼及满、汉糕点,独具特色,传至现在,惟“核桃馍”秀中之秀,独放异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