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拉乌彝族乡特产 腊勐乡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拉乌彝族乡特产 腊勐乡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0 11:49:17

一.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旧县乡粉条

旧县乡粉条是旧县乡传统产品。它具有色白柔韧,条细匀称,久煮汤清,色味不变等特点。因晶莹透明,被人们誉为“玻璃粉条”。

旧县粉条以优质地瓜淀粉为原料。地瓜又称“红薯”,是我县山区栽培广泛的农作物。我县山地地瓜出粉率高,色白细腻,口感柔滑,是制作旧县粉条的主要原料。秋季地瓜成熟收刨后,将鲜地瓜机磨粉碎过滤,去除渣料,便可得到淀粉,当地人叫做“粉子”、“粉面”。粉条就是用这种优质淀粉做成的。旧县粉条选料精,工艺细,制做过程中,不使用任何添加剂,堪称天然“绿色食品”。

粉条可凉拌,可熟炖,可与多种蔬菜及肉类等配用,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大众化食品,属于农村的“家常菜”。猪肉炖粉条是旧县的特色菜,现在已进入城市饭桌,登上大雅之堂。

旧县粉条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清朝宣统年间即已生产。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主导产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全乡现有1000多处粉坊,年产粉条1亿斤,畅销东北三省和京津地区。旧县乡三利、泰龙、正亮三家精制淀粉厂生产的精制粉条已占据江南各省的大部分超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1995年联合国薯类研究中心官员来旧县乡考察时,赞誉旧县乡为“中国粉条第一乡”。

二. 河南省 驻马店市 遂平县 常庄乡金丝小枣

金丝小枣是黄河下游冲积平原的珍果,因掰开后出现缕缕金丝而得名。河北省盐山县是金丝小枣的发源地,《中国名胜辞典》所记载的“唐枣树”就在本县境内,这里地理环境优越,气候适宜,日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是枣树生长的最佳环境。

常庄金丝小枣生产始于商周,兴于魏晋,盛于明清,千年来一直作为朝廷贡品闻名于世。据测定,金丝小枣所含糖分、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粗纤维、有机酸、钙、磷、铁等,均高于其它水果含量,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几十倍,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

《本草纲目》载:枣味甘、性温,和阴阳,调营卫,生津液,通九窍,健脾胃,益肝肺,助经脉,补血安神。“金粒宝”金丝小枣汁完整保留了枣的各种营养成份,具有养颜补血、益气生津、和肝养胃、软化血管,促进食欲、增强记忆力、醒酒止渴之功效。

三. 宁夏 中卫 中宁县 舟塔乡枸杞

中宁县舟塔乡,靠黄河之浇灌,沐塞北之甘露,润天地之精华。土壤肥沃,地理气候条件独特,所产枸杞色红、粒大、肉厚、籽少,营养丰富,品质卓越,驰名中外。辖区11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6602户农户,耕地面积3万亩。全乡枸杞面积已发展到2.2万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81%。平均亩产400多公斤,最高亩产600公斤,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8%直接来自枸杞产业,枸杞产值突破1亿元,果农的生产管理技术水平位于全县之首。万亩枸杞高科技示范园区更是闻名区内外,是宁夏观光农业的重要基地。

舟塔乡是中宁县乃至宁夏枸杞种植规模最大的乡,是宁夏枸杞产业发展的主产区和核心区。舟塔乡宛如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镶嵌在中宁枸杞之乡,在万亩高科技示范园区的映衬下,神采熠熠,光彩夺目

四.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长龙乡:名茶“鹿池绿茶”

连江长龙乡:名茶“鹿池绿茶”

五. 山西省 运城 稷山县 修善乡柿子

修善乡:柿子

六. 四川省 凉山 宁南县 彝族腌血肠

宁南彝族每逢宰杀大肥猪,除灌制香肠外,普遍都有制作腌血肠的食俗。这种血肠是用猪肉、豆腐、糯米、猪瘦肉或肥肉等原料灌入大肠或小肠内腌制后熏干而成的。

具有酥者黏糯,色泽油亮,味道香醇,麻辣适中的特点,是很好的佐酒菜。也可用来馈赠亲友。其制作要领是,先将鲜猪大肠或小肠理顺,翻洗干净备用,灌制用料晨新鲜的活猪血内加适量的盐,搀入适当的熟糯米、豆腐、部分鲜猪肉,然后再加辣椒面、花椒面、蒜等作料,拌匀腌好。

接着将备用的肠衣的一头肠口,用小绳紧扎,将配制好的原料从另一头肠口慢慢灌入,灌满配料的血肠用手指捏至不紧不松为佳。大肠的灌制以短节为宜。血肠灌制好后,用一根横木将灌肠拴绕其上,放置于通风处,待晾干后,移挂在有灶火的掌屋,让烟熏过的血肠味道更佳。食用时,用刀切一小节洗净表层烟尘,切成圆片,炸、炒、煮、蒸食均可,味美异常。

七. 安徽省 滁州 来安 杨郢乡板栗

杨郢乡板栗

八. 山西省 忻州 偏关县 窑头乡陈醋

窑头乡:陈醋

九. 浙江省 温州 文成县 二源乡绿色大米

二源乡绿色大米 二源乡地处650米高山平台,其绿色稻米生产基地远离城市,水土资源保护良好,无工业污染,土地肥沃,日照充分,大气、水质及周边环境经浙江省“绿办”委托省地质矿产研究所监测,生产地环境符合国家A级绿色稻米生产环境质量(NY/391)的要求,是盛产绿色大米的宝地。该产品已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检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绿色食品A级标准,获得“绿色食品”标志。2001年1000亩绿色稻米平均亩产稻谷499.24公斤,总产量约499吨。 

十.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