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吕梁碗秃 碗秃的特产和特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吕梁碗秃 碗秃的特产和特点更新时间:2024-01-23 00:23:41

一. 山西省 吕梁 孝义 孝义柿子

孝义柿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孝义柿子是孝义市的又一名优经济林品种。柿树产量高、寿命长、木质优良,俗有“鸟木”之称。果实含糖量高,有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柿子及其制品有较高的医疗价值。主要品种有磨盘柿、牛心柿等7个优良品种。柿子年产量可达1500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公布的第四批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公示显示,孝义柿子被确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其地域保护在孝义市境内4个乡镇(街道)、11个自然村,总面积3000亩,年生产总量23万公斤。

地域范围

孝义柿子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在孝义市境内4个乡镇街办11个自然村,具体是高阳镇寺家庄、崇原头,下栅乡兴跃、坛果,东许街道办事处宜兴、真兴,兑镇镇新民、梁家原、南营、产树原,振兴街道办事处中辛安,总面积3000亩,年生产总量23万公斤。孝义柿子产地地处吕梁山中段东麓,汾河中游西岸,晋中盆地之西南隅,介于东经111°21′-115°55′,北纬36°56′-37°18′,海拔731-900m,适宜孝义柿子生长。

2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

(1)自然生态环境:孝义柿子产地土壤主要为沙壤土,土层深厚、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pH值6.5-7.8。土壤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有机质含量高,地形为西北向东南倾斜呈舒缓起伏地形。气候属温带半干燥气候,年平均气温10.6℃,年平均雨量464mm,年平均无霜期190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734.6小时。主导风向为W。

(2)人文历史:孝义柿子是孝义市的林业品牌,种植历史悠久,有关柿树种植记载始于明代,有1500年的历史。民国25年,全县有柿树10947株,1963年县内掀起大种柿树的热潮,主栽品种牛心柿是省银牌得主,畅销省内外。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柿树园地选择生态环境良好,远离污染源,土壤土层深厚,肥沃、排水透气性良好,pH值6.5-8的沙壤土或轻粘土的平地或向阳(坡度小于10°)的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种植,生态环境符合《无公害水果产地环境》。

(2)品种选择:选择适宜当地环境条件的,抗逆性好,较耐干旱的品种。

(3)生产过程管理:生产过程采取了多项技术,园地选择、栽植、栽培管理、科学施肥、节水灌溉、整形修剪、病虫害综合防治、果实采收、贮藏、脱涩等。在施肥中采取施腐熟有机肥为主,复合肥为辅的施肥原则,在病虫害防治中以营林防治和物理防治为基础,生物防治为核心,科学合理综合应用营林、生物、物理、化学防治等措施,禁止使用高毒、剧毒、高残留农药,严格规定化学农药使用剂量、使用次数,严格安全间隔期。

(4)产品采收:当果实已充分发育成熟,果皮呈品种特征颜色时,用采果剪自果梗部剪下,轻采轻放,防止损伤果实和母树。

(5)生产记录要求:在柿生产过程中,严格记录生产的各环节,各项农事操作,农业投入品使用时期、用量、次数,建立田间档案。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果面洁净,无机械损伤、病虫果和霉烂,无不正常外来水分和异味,果梗完整或统一剪除,果蒂和宿存萼片完整。平均单果重大于89克。果形扁圆形,果皮光滑,呈橙黄和橙红色。

(2)内在品质:果实汁多,味甜,含糖量大于11%,品质上等,无籽。

(3)安全要求:柿产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无公害食品柿》的安全指标,在包装,标识上须符合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进入市场遵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5包装标识规定

(1)标识:产品应有明确标识,包括产品名称、品名名称、产品执行标识、产地、净含量和包装日期,要求字迹清晰、完整、准确。

(2)包装:柿多采用纸箱或木箱包装。采用木箱包装时,其木材不能有怪味。包装材料符合NY1T658和国家食品包装卫生要求,包装容器封口严密,不得破损、泄漏。包装上注明“孝义柿子”农产品地理标志字样。

(3)贮运:运输工具清洁、卫生、无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物品混运。

(4)贮存:在清洁、卫生、避光、常温、干燥和有防潮、防鼠设施处贮存,严禁与有毒、有害、有腐蚀性、有异味的其他物质混存。

二. 山西省 吕梁 临县 临县开阳大枣

临县开阳大枣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红枣红枣被誉为果中之王,滋补佳品。临县红枣产地地处黄河中游河畔,山环水绕,日照充足,昼夜温差明显,是红枣起源的中心地带,栽培枣树历史悠久,据传可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无史料可考。民国《临县志》记载:“克虎寨、小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八堡较为驰名”。清代以来红枣成为大宗出境之一,境内至今仍存活有成片的千年老枣树。本处生产的红枣个大、核小、肉厚、皮薄、色深红、味深,拉丝长是枣中的极品,是清朝时期的贡品。临县才子赵中元是乾隆皇帝的老师,曾将红枣送于乾隆皇帝品尝,皇帝赞不绝口。

临县开阳大枣,山西省临县,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临县地处晋西黄土高原吕梁山西侧,早在西汉时期,临县就有人栽培枣树,由于纬度位置适中,气温高、光照足,红枣生产往往有“十年九收”,是全国红枣之乡,特别该县曲峪镇开阳村生产的大枣品质高,产量高,享有盛誉。

临县地处黄河中游山西西部,东屏吕梁山连接方山,西临黄河与陕西佳县、吴堡县隔河相望,北靠兴县,南接离石、柳林。全县国土总面积297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万亩,属山西第二大县。临县属黄士丘陵沟窒区,她势东北高西南低,地貌比例大致是“五山四沟一分平”。中部大面积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为1933.3平方公里,西部黄河沿岸丘陵基岩裸露区,面积830.37平方公里,湫水河两岸山间河谷区,面积66.6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适于枣树种植。临县地处中纬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少雪,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炎热雨量集中,秋季较为温凉湿润。气候温和,热量丰富,光照充足,降雨较少,且时空分配极不平衡。其中:多年平均大阳总辐射量为140.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时数2807小时,日均7.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63%;多年平均气温8.8℃,年平均气温介于6.5℃一11.3℃之间;全县无霜期平均为160天左右,由东北向西南延长,相差30天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18.8毫米,在全年降水中,季节差异很大,春季占14.4%,夏季占58.2%,秋季占24.7%,冬季占2.7%。而7、8、9三个月总降水量323.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2.5%,为雨量集中期,正是枣树发育旺盛的时期,因而红枣生产往往有“十年九收”。生产情况近年来,临县确立了红枣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认真落实土地、林业政策,大力发展以红枣为主的经济林,全县枣林面积达到63万亩,挂果35万亩,年产量6000万公斤,成为全国红枣之乡。

临县红枣栽培可以上溯到西汉年间,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县志记载,早在西汉时期,临县就有人栽培枣树,“索达干枣园子一带,枣居多数,而开阳较为驰名”。多少年来,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管理种植经验,近年来,加大了红枣的高科技管理力度,在红枣的综合管理、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广大枣农普遍掌握了扩穴施肥、炮震松土、整形修剪、花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高接换优、防雹增雨等综合丰产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红枣的产量和品质。地理标志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山西省临县曲峪镇绿色开阳红枣专业合作社申请对“临县开阳大枣”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公示,符合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程序和条件,农业部决定于2012年8月3日准予登记。

地域范围

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开阳大枣的地域保护范围为:东经110°35'—111°44',北纬37°46'—37°40'之间,南北长36公里,东西长8.8公里,总面积14467公顷,辖曲峪镇、丛罗峪镇、碛口镇的索达干村、高家塔村、马家塔村、马家圪垛村、上咀头村、黑水沟村、马家洼村、马家庄村,共3个镇,65个行政村,年产红枣9580吨。该区域东邻石白头乡、刘家会镇,西接黄河,南邻碛口镇的高家山村、大峁上村、后山村,北邻兔坂镇,地貌属黄土高原地形特征,海拔高度700-1057米。开阳大枣地理标志保护范围是14467公顷,总产量958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方面,临县开阳大枣颜色深红、个大、皮薄、肉厚、核小、含糖量高、掰开拉丝长达60cm左右,有“开阳尺八大姆枣”之称;鲜枣皮薄肉厚、质地酥脆、味甜多汁、清香怡人。内在品质方面,每百克干枣中含氨基酸≥2.87克、总糖在56.6克—58.3克之间、脂肪约0.4毫克、维生素C ≥149.1毫克、胡萝卜素约0.01毫克、18种氨基酸总量约为2014mg。产品安全要求: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食品卫生标准GB2762-81《食品中汞允许量标准》、GB5127《食品中敌敌畏、乐果、马拉硫磷、对硫磷允许残留量标准》、GB-4788-84《食品中甲拌磷、杀螟硫磷、倍硫磷残留量卫生标准》、GB4810-84《食品中总砷允许量标准》、GB4809-84《食品中氟允许限量标准》有关规定执行。

三.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四. 山西省 吕梁 离石区 帽汤

以山药、粉条、羊肉等为主料,上浇鸡旦皮、豆腐皮、葱段、辣丝等十多种调料制成,深受群众喜爱。其中尤以兴县帽汤最为有名。

五. 山西省 吕梁 岚县 驴打滚儿

驴打滚儿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岚县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为什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六. 山西省 吕梁 离石区 豆钱钱

豆钱钱

将白豆煮半熟后置平滑青石或钢铁块上,用小铁锤捣成小圆片,状似铜钱,故名豆钱钱。做小米饭时与米同时放入锅内,或做汤面时加入食用,别有风味。

七. 山西省 吕梁 孝义 孝义火烧

火烧是我省孝义具有特殊风味的一种饼类小吃,孝义火烧有咸火烧、糖火烧、菜火烧之分。

咸火烧是内包咸盐和茴香,上鏊烙烤。食时,若佐以葱花、大蒜、醋、酱油、盐、味精,更是美味可口。

糖火烧的制作将老酵、碱面和凉水一起放入盆内搅成稀糊,再倒入面粉和成团、面和好后,以手蘸凉水反复搓揉,直到面团光润时,盖上湿布饧30分钟。同时把红糖、芝麻酱、桂花搅拌调成糖酱。然后把面团放在抹了油的案板上,搓成长条、切块、摁扁,再横着擀成五寸长、三寸宽的厚片,然后,左手(拇指在上,其它四指在下)拿着厚片的左端将面提起,再反腕向案板右方一甩(甩时劲头要匀,动作要利落),“啪”地一声横落案板上成为尺把长的面片。上面抹匀糖酱,用左手托起面片左端轻轻向外伸长,同时右手把面片由右向左卷成卷,搓匀后揪成面剂,捏成桃形,收口朝上摁成圆饼。按此法将其余面块全部做完。铁鏊在微火上烧热,涂抹麻油,火烧饼坯放鏊上烙烤,烤约5分钟,再翻过来烙正面(两面约烤10分钟左右)。随后放在烤炉中,用微火烤成酱黄色即可。

菜火烧有荤素之分。荤火烧猪肉或羊肉剁成肉沫,配以萝卜白菜,再加花椒、盐、姜沫、味精、葱,搅拌成馅。素火烧纯蔬菜绡拌调料。面用温水和起,放入苏打,揉均匀,盖上湿布饧30分钟。在案板上铺撒面粉,将饧好的面团放在上面,搓成圆条,揪成面剂,并摁成圆皮,包馅,揪去收口处的面头,再摁成圆饼,上鏊烙烤。

火烧的做法不一样,口味各不相同,但是共同的特点是它绵软不粘,香鲜可口,层次均匀,质地酥脆,宜于热吃。

八. 山西省 吕梁 孝义 下栅瓦瓮

孝义市

下栅乡:下栅瓦瓮。

九. 山西省 吕梁 柳林县 碗团

碗团,就是驰名1的一种物美价廉的风味小吃。因其用小碗蒸,熟后晾晾,可以从碗中脱下,故而得名碗团制作前先要净化麦粒,将干荞麦碾脱落杂质,将两次脱皮后的麦粒共入磨机,筛面即可。面粉内和入适量的食盐、姜粉,用凉水和为硬面团,然后,稍加冷水,揉为均匀的面条硬度,不断用力揉搓,使其盘“性”。待面团光亮利手,“性”盘好后,以些许冷水不断搓揉,使其稀释,变成稠糊浆,再用手朝同一方面不时加水连续搅动,稀释到面糊能挂住杓碗为宜。

面糊调好后,入碗上锅。蒸约二十分钟即熟。碗团多为冷食,切条,就碗刀扎而食均可,以蒜泥、辣椒、好醋为主要调料,尚配以姜末、香油。

碗团四季食用,老幼皆宜,吃起来坚韧、醇香,已成为人们招待亲友的必备佳品。

十. 山西省 吕梁 兴县 兴县黄豆

兴县黄豆是山西省吕梁市兴县的。兴县黄豆呈圆形状,极象鸡肾脏,当地俗称为鸡腰子黄豆,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很高的蛋白质、脂肪,是制作豆油、酱油、豆制品的最佳原料。

兴县黄豆因其呈圆形状,极象鸡肾脏。当地又俗称为鸡腰子黄豆,它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很高的蛋白质、脂肪,是制作豆油、酱油、豆制品的最佳原料,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科学鉴定结果表明,脂肪含量为17.91%,蛋白质含量高达46.2%以上。经豆制品生产厂家化验,兴县黄豆出腐竹率为46.5%,比一般品种高5.31%,在我国南方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年销量达2000万公斤。

兴县黄豆产品2000年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2002年获山西省名优产品称号,并通过山西省地方标准质量体系认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