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阜阳特产馓子制作方法 安徽阜阳馓子制作技术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阜阳特产馓子制作方法 安徽阜阳馓子制作技术更新时间:2023-08-08 12:28:21

一.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颍州红薯粉丝

红薯粉丝是颍州当地的传统土特食品,利用鲜红薯制成的淀粉为原料加工而成,已有600余年的历史了。红薯粉丝具有经久耐煮、不浑汤、不断条,弹性强,柔软可口之特点。红薯粉丝的食法也是多种多样,炒食、凉拌、油炸或做汤均可,荤素皆宜,深受群众喜爱。市场上销售的红薯粉丝,一般为红薯粉丝的干制品,便于运输和储藏,需经水发后食用。

二.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黄岭大葱

黄岭大葱

临泉黄岭一带,盛产大葱,名经霜葱,叶青肉厚,茎长白嫩,茎部外有淡紫色薄皮相护,耐严寒,抗霜冻,愈寒而愈肥,久藏而不烂坏。常食能体格健美,延年益寿。用于调味,气香四溢,可壮食欲,助消化,和脾胃,提精神。黄岭镇大葱种植历史悠久,大葱名气也大,特别是注册<黄白>牌商标后,引得浙江、南京、西安等地客商纷至沓来。2006年黄岭镇平均亩产大葱近5000多公斤,亩产收入5000多元。

三.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鸡丝烩面

鸡丝烩面

鸡丝烩面汤做法:

1、和面,面稍微软一点,最关键的一点,面里要放盐;每半个小时活一次,一共活个3、4次就行了,醒面至少3个小时以上,所以晚上准备吃,上午一定要和面,不然面没劲儿;

2、带骨鸡肉炖汤,汤里只放姜,连盐都不要放;

3、肉炖差不多烂以后将肉捞出,将骨头剔掉,肥肉剔掉继续放回锅里炖

4、准备香菜,葱花,豆腐皮丝,海带丝,有人喜欢吃青菜可以准备点菠菜

5、在开始做之前半个小时,将面全部写成两厘米宽的长条,两面抹油,再醒半个小时;

6、将长条的面甩开,越拉越长

7、下锅中煮熟,面块熟时,将海带,菠菜放入一起煮熟;

8、准备大碗,放入切好的肉,香菜,豆腐皮丝,葱花,盐,味精,辣椒(一定要自己炸得有很多辣椒油的才好吃),将煮熟的面盛入,再浇上炖肉的汤;一碗香喷喷的鸡丝

烩面就出锅了,请大家来尝一尝吧一碗香喷喷的烩面就完成了。

四.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太和桔梗

太和桔梗是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太和县李兴镇的桔梗根肥、色白、脆嫩,很受外来客商的欢迎,鲜桔梗和经过加工的干桔梗丝,出口韩国、东南亚各国和地区。

桔梗是太和县的,又是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桔梗是多年生药食两用的草本植物,以根入药有祛痰、散寒、排脓等功效;同时,也是一种保健食品。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黄圣明介绍,与其他地区所产桔梗相比,太和桔梗具有色泽鲜亮、香气浓郁、无渣爽口,干物质含量高,且苦味少,适宜作蔬菜食品;加之富含桔梗多糖、桔梗皂苷、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以及低糖等。

目前,太和县桔梗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总产量约12万吨,产值达7.2亿元,分布在县内31个乡镇566个村,种植农户达12万户,集中种植的有8个基地乡镇。预计到2015年,全县桔梗种植面积将达20万亩,总产量18万吨,产值达15亿元。

以太和县李兴镇为中心辐射周边乡镇的桔梗生产基地,位居全国三大桔梗生产基地之首。2005年,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06年被命名为市级优质安全标准化生产基地,2008年创建成为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6月18号,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花卉食品专业委员会授予太和县“中国桔梗之乡”荣誉称号。

五. 安徽省 阜阳 太和 嘛糊

嘛糊,安徽皖北地区的一种小吃,主要流行地区在安徽省太和县,全国其它地区很少能喝到。 嘛糊是一种用大米粉煮制而成糊状小吃,大米粉只可煮到7、8成熟,煮过了或没煮到这个程度都不好喝,单纯这样的嘛糊很难喝,要在做嘛糊的过程中放进去适量的大豆面。这个要有很好的比例,稍微不匀称口感就不会那么好。放在一起用搅匀后放在地锅上加热做熟。然后在吃的过程中放些咸的大豆、芝麻盐。现在做嘛糊的成本太高卖的价格很便宜芝麻盐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如果你看到一家卖嘛糊的,看他们的嘛糊做的好坏?你就买上一碗他们给你盛好后,你就像喝茶一样。从一边吃起,不要用勺子之类的器械。好的嘛糊在你吃完后整个碗就像刷过的一样。没有任何的残液。 我本人是喜欢吃嘛糊也可以说是喝嘛糊长大的,我儿子2岁了也很喜欢喝。我向大家推荐一处很有名的嘛糊。安徽省太和县老街一个姓黄的胖子做的嘛糊。在阜阳地区很有名的。 来阜阳要吃田三卷馍、来太和一定要喝太和老街嘛糊。

六.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界首黄牛肉

界首黄牛肉。香的很啊。由精品肉牛制成,其肉香又好吃肉色鲜红,肉质优良是界首乃至全球公认的一等健康食品,敬请全国各民族品尝。

七.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阜南萝卜

萝卜直根系,主根深60厘米--180厘米,主要根群分布在20厘米--45厘米的土层中。萝卜的肉质根是同化产物的贮藏器官,皮色有白、粉红、紫红、青绿等色,前苏联和法国还有黑皮萝卜。肉色有白、青绿、紫红等色。萝卜营养生长期叶丛生于短缩茎上。叶形上板叶(枇杷叶)与花叶(大类羽状全裂叶)之分。叶色有淡绿、浓绿、亮绿、黑绿之分。叶丛有直立、半直立和平展等方式。萝卜植株通过阶段发育后,由顶芽抽生的花茎为主茎,各白萝卜花多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青萝卜的花多为紫色,而红萝卜的花多为白色。萝卜果实为角果,成熟后不开裂,每果有种子3--10粒,脱粒较费工。一般种皮有红褐和黄褐色两种,深浅依品种而异,很多地方方有红籽白萝卜、黄籽红萝卜的规律。种子千粒重7.0克--13.8克。

八.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临潭毛笔

临泉毛笔名闻遐迩,最为驰名的有“临谭笔庄”和“文德堂笔庄”两家。临谭笔庄生产的谭笔,以工艺先进、毛纯耐用、刚柔共济等特点誉驰书画界,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

临潭笔庄克继传统,改革工艺,锐意创新。其规模宏大,品种丰富,品种达二百七十余种。其笔选料精良,做工精细,锋长杆硬,刚柔相济,含墨量多而不滴,行笔流畅而不滞。尤其配以角、骨、象牙、红木为料,精心雕刻镶嵌于杆之龙、凤、山水、花草等瑰丽书画,精巧别致,充满艺术魅力。

九.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黄岗柳编

黄岗柳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岗柳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黄岗柳编和郜台板鸭同为阜南名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杞柳种植可上溯千年,编织历史亦达500多年。据文献所载,洪淮两岸有滩涂湿地,自然生长着大片喜湿之柳。柳制品之兴起缘于十七世纪末。明末清初,柳编业兴旺。据明正德《颖州志》记载:“淮濛盛产水荆(注:当时把杞柳称为水荆),采伐加工,洁白如玉,坚韧如藤”。
黄岗柳条柔软易弯、粗细匀称、色泽高雅,通过新颖的设计,可以编织成各种朴实自然、造型美观、轻便耐用的实用工艺品。其产品包括:柳条箱(包)、饭篮、菜篮(圆、椭圆)、笊篱、针线笸箩、炕席、苇箔等。随着产业不断发展,产品不断创新,会有更多的新颖实用美观的柳制品展现在客户的面前。
柳编制品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手工艺品,“编筐、编篓,家家都有”。这是因为这种工艺的原料来源十分广泛。北方用于编筐编篓的主要原料有柳枝、柽柳枝、桑条、荆条、紫穗槐条等多种,在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出产。其中数阜南黄冈地区的柳编最为出名。

富裕、民主、文明,农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阜南县杨寨村的领导干部植根乡村实际,扬长避短,积极探索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和谐发展路子。

一排排米色与橙色相间的二层楼房,在冬日暖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整洁;一户户院落里的村民舞动着手中的柳条,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的柳编工艺品,欢声笑语荡漾其间……12月25日,记者在阜南县黄岗镇杨寨村采访时,被这里农民和谐幸福的生活场景深深陶醉。

杨寨村背靠淮河分洪道,低洼地连成了片。千百年来,这里的农民因地制宜,在河滩上种植了大量耐淹的杞柳。前些年,当地一些脑瓜灵活的农民,改变传统柳编编织方式,创新产品样式,编出了“花篮”、“器皿”等工艺品,在广交会上受到“老外”的青睐。这种既有观赏性、又有实用性的工艺制品,卖出了大价钱。后来又经过不断摸索,黄岗柳编农户逐渐掌握了许多全国一流的编织技术,能生产20个大系列、上万个柳编新品种。随着市场的打开和知名度的提高,黄岗镇建立了大小36家柳编加工厂。如今,杨寨村“家家户户是工厂,男女老少都能编”,一般的编织户每年收益都有五六万元。农民勤劳又灵巧的双手,创造出“立编”、“经编”、“拧编”等全国一流的技术,增大了产品附加值。去年,黄岗镇柳编销售收入达1.9亿元,其中1.1亿元留在农民自己的手里。

富裕起来的杨寨村不久前与相邻的二郎村合并成为杨寨村。记者到村民家串门后发现,这里不少人家已有了电脑、手机,喝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阳能热水器。没事儿上上网,在杨寨村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少村民还把孩子送到县城去读书。这个村在进行旧村庄整理改造的同时,还另外选址,请县里的专家对新居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村民们亲切地把新居住地称作“新庄”,喻意为新时代、新景观、新气象。村支书孙传付高兴地告诉记者:“新庄的楼房经过县建筑设计院专家设计,效果就是不一样,村里人都高兴得不得了,嚷嚷说比城里的别墅也不差!”

黄岗柳编产地范围为安徽省阜南县黄岗镇、郜台乡、中岗镇、张寨镇、曹集镇、老观乡、王家坝镇、于集乡、王化镇、朱寨镇、焦陂镇、地城镇、柳沟镇、苗集镇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十.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油角糖糕

油角糖糕是两种食物。油角用面、油做胚,包上粉丝、韭菜、豆腐做的馅儿,入锅热油炸,外表金黄,松脆,馅儿是咸鲜软嫩。糖糕传统的做法是,把红薯蒸软,拌上烫面(开水和的面)做胚,包上白糖,同样入锅炸。外表酥脆,和油角不同的是,里面软糯,包入的白糖都溶化成糖汁儿。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