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小孩酥糖为什么是徐州特产 徐州小孩酥糖的价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小孩酥糖为什么是徐州特产 徐州小孩酥糖的价值更新时间:2023-12-23 06:54:40

一. 江苏省 徐州市 丰县 丰县山药

丰县山药是江苏省徐州市丰县的。丰县山药以其硕大的块茎畅销国内20余个大中城市,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60%,同时还远销日本和东南亚市场,出口量达40%,成为名扬全国的特色产品。

丰县属黄河冲积平原,土壤、气候非常适宜山药的生长,山药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主要有水山药和淮(怀)山药。在长期山药种植栽培中,丰县人民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技术,尤其重视良种选育。上世纪中叶的一次良种选育,对山药的高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1953年,丰县金陵乡(现为范楼镇)金陵村村民李全顺、李全忠在自家田里发现几棵不接山药豆,且叶片小、秧蔓细的山药,以为这几棵山药可能施肥少或其它原因长势不好,也就没管它。但到收获时,却发现其块茎长的特别大。一家人感到好奇,决定第二年再进行试种。结果同样是叶小、蔓细、不接山药豆,块茎却又粗又长。经李全忠、李全顺兄弟繁衍推广,越种越多。到1960年,金陵全村都开始种植这种山药。1962年推广至本乡部分村,

1965年由金陵乡齐阁村传入沛县孟集,随后逐渐传开,在苏北逐渐代替了过去的淮山药,形成了新型淮(怀)山药品种。目前已传播到山东、河北、河南、湖北、云南、陕西等山药产区。

1993年丰县农民李善文发明了山药、牛蒡开沟机(已获国家专利),使山药种植面积大增,形成了范楼镇、梁寨镇、王沟镇等山药生产基地。如今,我县又引进了优质高产新品种日本大和长芋和水山药,全县山药种植面积5万余亩,产量达16万吨,其中日本大和芋的面积1万亩,产量达3.5万吨。成为全国山药种植面积最大的县份。

二. 安徽省 滁州 琅琊区 琅琊酥糖

起源于明朝末年,以麦面、芝麻、糖为基本原料,焙炒加工而成,故通称面糖。清代,有秦、尤两位师傅,将面糖用糯米汁作包衣,称:"秦尤酥糖",后来,一位姓董的师傅,在原来的基础上把糯米汁多层与面糖折叠,故又称"董糖"。1956年滁县食品厂采百家之长,用纯白麻仁、白糖粉、富强粉、麦芽糖等为原料,几经研制,借滁州名胜风景而取名"琅琊酥糖"。1959年正式投产,1980年被评为安徽省名细糕点,1984年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琅琊酥糖厚薄均匀,骨薄如纸,剖面层次清晰,呈螺丝体,色泽浮白,入口酥软,细腻而无杂质,营养丰富,老少咸宜,是馈赠新友之佳品。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相城区 芝麻酥糖

芝麻酥糖主要品种有玫瑰白麻酥糖、椒盐黑麻酥糖、玫瑰猪油酥糖、椒盐猪油酥糖等,是苏式糕点中熟粉制品包屑折叠的代表品种,其特点是皮薄屑多,密细纹罗,芯屑分明,甜味纯正,松酥爽口,是苏州著名的。既可作茶食点心,也可作礼品赠送亲友。( 苏州)

四. 江苏省 徐州市 贾汪区 徐州煎饼

煎饼——中国传统食品之一。用调成糊状的杂面摊烙而成,各地做法、食法略有变化。煎饼多由粗粮制作,营养价值高。煎饼疏松多孔,可厚(叠层)可薄,便于与其他食品搭配,可在不同场合食用。

苏北的徐州以煎饼为主食。徐州人做煎饼是很简单的,用面粉加水调成糊状,然后放在专门烙煎饼的(当地人叫敖子)容器上均匀滚动,使其受热均与,来回几圈,这个大圆状的煎饼就算好了,速度很快的,因为它很薄容易熟。把烙好的煎饼取下来然后折成四方的一般,夹家常菜就可以吃了。

徐州人一般煎饼夹的菜有自制的咸菜,像盐豆,辣菜等等,也可以夹炒菜吃,看个人喜好。可以说在徐州,煎饼是不可缺少的主食,特别年纪大点的会觉得没有吃煎饼就没有吃饱饭,可见它的重要性!

五. 浙江省 杭州 桐庐 黑麻酥糖

桐庐的黑麻酥糖选材考究,选用上等黑芝麻,经水洗高温炒熟,加入炒熟的上等面粉、一级白砂糖,磨成黑芝麻糖粉,再加入骨子糖精芯制作而成。制作全用手工,一块麻酥糖有!28层,香脆可口。

六. 江苏省 徐州市 贾汪区 徐州地锅鸡

徐州地锅鸡四周是生面锅贴小饼,上面是大量辣椒和花椒,里面是草公鸡块和其他蔬菜佐料。天寒地冻之际,围着这东东喝酒小餐,妙不可言,吃过之后暖洋洋的哦!地锅的由来是过去徐州人都在自家小院里用石头垒灶,放上大铁锅,搁了菜,贴上锅贴,围炉而坐,席地而吃。因此称为地锅。

地锅是苏北徐州、鲁南地区流传甚广的一种民间名吃,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色光润红亮,其香浓郁滑爽,其味醇厚,其形纯正自然,其器古朴,实为汉民族美食文化的民间代表之一。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吃的时候汤浓饼酥,色泽鲜艳,酸甜苦辣,五味俱全。

地锅菜起源于苏北和鲁南交界处的洪泽湖地区。以前,在洪泽湖上作息的渔民,因船上条件所限,往往取一小泥炉,炉上坐一口铁锅,下面支几块干柴生火,然后按家常的做法煮上一锅菜,锅边还要贴满面饼,于是便产生了这种饭菜合一的烹调方法。地锅菜的汤汁较少,口味鲜醇,饼借菜味,菜借饼香,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如今,有厨师将传统地锅菜的制法加以改良,从而推出了地锅鸡、地锅鱼、地锅牛肉、地锅三鲜、地锅豆腐等地锅佳肴。

七.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酥糖

  龙湖酥糖,是龙湖的传统名产之一,历来以其酥脆香甜无粕而闻名,成为居家食用及送礼佳品。龙湖酥糖清香不腻,入口即化,早已享誉海内外。

    龙湖酥糖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首创为龙湖许崇记饼食。其主要原料为白糖、花生仁、猪耢、麦生等,制作过程突出一个快字。制作龙湖酥糖时,先将白糖加水煮沸后再加入猪耢、麦生等,当火候适中时,将糖浆倒入盛器进行隔水降温,至糖浆形成糯米糍状时,迅速上架拉酥,拉酥时必须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才能使酥糖香脆可口。之后,再将加热的熟花生仁压入糖酥,开条切成小块而成。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甜腻食品虽然有所厌倦,但是龙湖酥糖仍然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闲暇品茶时,它成为桌上精美饼点,逢年过节,它又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海内外乡亲回到故里,先要品尝的饼点就是龙湖酥糖,离开时,总忘不了带几盒地道的龙糊酥糖让海外的子孙后辈品尝。上几年,有一位在台湾的乡亲,专程赶来龙湖认亲,凭的是他父亲“家乡出产龙湖酥糖”的记忆,尽管最终寻亲未果,但足见海内外乡亲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八. 江苏省 徐州 铜山区 道家菜

徐州是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故乡,也是道教饮食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道教的饮食文化是以求长生养生为目的,有食素与食荤两派,不过在节日大典、例祭、道事活动时均用蔬食菜馔。素菜又称斋食,所用原料有豆腐、面筋、竹笋、菌类等。荤食原料多用野味、山珍,调料惯用药料,以汁浓味厚见长,具有养生的特点。道家宴席主要有:“三清托荤宴”、“太极宴”、“三五宴”、“四四宴”等。托荤菜有:“阴阳鱼”、“乾坤蛋”、“四方肉”、“太虚丸子”、“黄芪竹荪”、“陈皮鸡”、“胭脂肉”等。

由徐州“太极宴”研制组制作的“托荤太极宴”菜点共有4组28品。第一组:先上主拼太极图,外围五行碟;第二组,先上两小件,跟上一汤,后上八大件;第三组:上四道点心;第四组:上一品锅、四菜碟,两样主食。

九. 福建省 漳州 漳浦县 杜浔酥糖

杜浔酥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杜浔酥糖”已有百年历史,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科学配方精制而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精心选料,制作精良,以其独特的酥、香、脆而闻名!营养丰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腻、自然纯正、风味特佳。名扬海内外。味深受消费者的喜爱。也是喜庆佳节,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几百年老字号食品

“杜浔酥糖”已有百年历史,它以传统工艺结合现代科技,科学配方精制而成,采用先进生产技术,精心选料,制作精良,以其独特的酥、香、脆而闻名!营养丰富、香酥可口、油而不腻、自然纯正、风味特佳。以及独特的“口中无渣无而走俏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一致好评。以优质的吉利酥糖奉献社会,在糖类食品中独树一帜,是人们逢年过节、休闲品茶喜爱酥糖作为上等茶料及馈赠的高档佳品。

基本简介

杜浔酥糖;“杜浔酥糖”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和知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历史渊源。杜浔酥糖的制作工艺已有百年的传承历史,主要以本地所产的精选花生仁(烤后去皮花生仁)、一级白砂糖、特选猪脊背白肉熬油(俗话棕头油)、葱头、鱼汁。花生本身是高能、高脂肪、高蛋白的植物性食物,白砂糖是高热量物质,棕头油是很香动植物性脂肪,葱头是天然调味品,正常烹调调味都要用,鱼汁富含海鲜高蛋白是漳浦闽南特有的调味品,煮炒菜用它味道更鲜美。正是利用动植物性脂肪,葱头香味、海鲜高蛋白天然调味品独特的配方,造就了独特的香味,脱离了这些本地的原材料,就没有特色香味。长久以来,由于传统工艺和大同小异的独特配方造就了杜浔镇酥糖生产厂家生产的酥糖口味细腻,吃惯了杜浔酥糖的广大消费者,通过口感可轻松地将其与其它地区生产的酥糖区别开来。杜浔酥糖的好风味口口相传,家喻户晓,流行于闽南一代,逐渐成为闽南地区的名优传统。1992年漳浦文史、95年漳浦县志、政府办公室编著书阶列为漳浦县的名优品。喜庆佳节闽南人都会将杜浔酥糖作为馈赠佳品赠与亲朋好友,杜浔酥糖浓厚的地方特色口味与其甜蜜长生的美好寓意让它广受欢迎。在福建“饮安溪铁观音,品闽南茶点,尝杜浔酥糖”是闽南茶文化中的精华。闲暇时,闽南人谈天品茗佐以一碟香酥可口的杜浔酥糖,茶香萦怀,酥甜融口,怡然自乐,是难得的休闲时光。如今,喜食酥糖的人都知道“杜浔酥糖”这个品牌,人们历来以“杜浔酥糖”称之而区别于其他产地的酥糖。漳浦杜浔也因盛产酥糖而久负盛名,漳浦作为著名的侨乡,常把杜浔酥糖作为当地赠送给海外侨胞,深受欢迎,产品走俏香港、台湾及东南亚等地区,驰名海内外。漳浦人不论男女老少皆酷爱杜浔酥糖,且杜浔酥糖经过多年的营销,已广泛为国内消费者所熟知,在国内各省市作为闽南受到各地民众的喜爱。

十. 浙江省 宁波 海曙区 豆酥糖

豆酥糖是宁式茶食,创始于清代,一直是宁波“三北”的名点,故又称三北豆酥糖。特点是香、甜、松,进口酥而易化,具有浓郁的黄豆香味。

原料配方:糖粉16.5千克黄豆粉16.5千克熟面粉7.5千克饴糖12千克棉油300克

制作主法:

1.拌粉:黄豆粉、熟面粉、糖粉混合拌匀,然后过筛。

2.煮糖、将饴糖、油下锅熬制,根据气候不同,一般熬到110~120℃,即成老糖(熬好的饴糖)。取出放在传热的容器内,炖在热水里,保持老糖的温度。

3.制糖:将黄豆粉、熟面粉和糖粉的混合粉用锅炒热,取出少量撒在操作台上,然后放上老糖,表面再撒上热粉,用擀面杖擀成方形。将热粉放入其中,再将老糖两面相互对折,用擀杖擀薄,然后再放热粉,如此重复折叠三次,最后用手捏成长条,顺直,切成四方小块,然后用木条挤紧压实。

4.包装:用纸把豆酥包好即为成品。因豆酥糖容易受潮,以贮藏于铁皮箱里为好。

质量标准:形态:外形方正,大小均匀,包装平整。

色泽:微黄略白。

组织:粉质细,糖皮厚薄均匀。

口味:酥松,易溶化,无糖渣,不粘牙,有黄豆香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