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黄山什么特产最有名 安徽黄山的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黄山什么特产最有名 安徽黄山的土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08-08 02:00:02

一.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山贡菊也称“贡菊”、“徽州贡菊”,又称徽菊。与杭菊、滁菊、亳菊并称中国四大名菊。因在古代被作为贡品献给皇帝,故名“贡菊”。盛产于安徽省黄山市的广大地域。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

传说黄山贡菊之所以被称为“贡菊”是因为清代光绪年间,京都紫禁城里流行红眼病,皇帝下旨寻求良方,遍访名医,均未见效。这时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贡菊花干,泡后内服外洗,眼疾即愈, 一时徽州贡菊花名扬北京城,并被钦定为贡品。 黄山贡菊

.黄山贡菊原称“徽州贡菊”,又称徽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主产于著名旅游胜地黄山风景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清凉峰之间,盛产于休宁县兰田、南塘等地,其生长在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品质优良,色、香、味、型集于一体,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被誉为药用和饮中之佳品,是黄山著名,驰名中外。清末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流传红眼病,皇帝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黄山贡菊”具有疏风散热、养肝明目、清凉解毒之功能,可治伤风感冒、疔疮肿毒、血压偏高及动脉硬化等症。用它调配其它药物可以制成桑菊感冒片等成药和菊花晶等饮料。可以泡茶、泡酒,常饮可“清净五脏,排毒健身”,有延毒美容之功效。饮用过的菊花晒干后还可充作枕芯,使人清凉降火,明目醒脑。“黄山贡菊”的制作十分讲究,鲜菊采下后,先用竹簟阴置凉干,然后用炭火悉心烘烤,成品后的贡菊以朵大色白者为佳。“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原产于歙县金竹岭一带,既有观赏价值,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将火,十分灵验。 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金竹岭由此闻名远近。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黄山知府献上黄山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贡菊历来被当作一味重要的中药材,并出口东南亚。

历史渊源

“黄山贡菊”是从菊花群体中选育出的优良品种,既有观赏价值

.,又有药用功能。据民间传说,“黄山贡菊”原是宋朝徽商从浙江德清县作为观赏艺菊引进的。在一大旱之年,有许多人得了红眼头痛病,有人采用鲜菊花泡水降火,十分灵验。以后人们经常用鲜花或菊花干泡水泡茶,医治目赤羞明、胆虚心燥等病。从此,这一带农家门前屋后广种菊花,为了久藏又特意烘制成干菊花。清光绪年间,北京紫禁城里也流传红眼病,皇上下旨,遍访名医良药,徽州知府献上徽州菊花干,京人泡服后眼疾即愈。于是徽菊名气大振,被尊称“贡菊”。.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根据《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通过了对黄山贡菊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8月9日起对黄山贡菊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公告2004年第105号)。

地域保护范围

黄山贡菊原产地域范围以安徽省歙县人民0《关于请求将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列为黄山贡菊原产地域的请示》(歙政[2003]109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安徽省歙县所辖行政区域。

二.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绿豆兜

徽州风味小吃。事先将绿豆催芽,待皮破芽露时,拌小麦粉,加盐、水调和成糊,舀进锅铲上的篾箍内,徐徐潜入沸油锅中,等其粘结成块后,捞起篾箍,抽去锅铲,炸至暗黄带绿即可。

绿豆兜酥松香脆,口味独特。

三.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枕头粽

黄山民间小吃名品。米粽全国各地都有。但黄山地区的粽子却独具风味,在包法、形状、内容上都与众不同。“徽州裹粽”大多是“枕头粽”。长大肥硕,两道捆索,四只角、形如枕头。其品种繁多,有肉粽、排骨粽、枣栗粽、豆沙粽、红豆粽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灰汁粽,先用草木灰滤水拌糯米裹制而成,因碱性重,粘性强,吃起来特别可口绵软,又便于短期存放,所以深受食客青睐。

“徽州裹粽”是一种营养丰富、卫生方便、风味可口的旅游食品。

四.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 甘草水鱼

甘草水鱼产于黔县霭水河中。

这种鱼略似石斑鱼,长约二三寸,通体银白。鱼肉鲜嫩味美,并且略带甘草味,故称“甘草水鱼”。

烹食时不需去鳞,鱼鳞入嘴,柔软略腻,越嚼越鲜。

五.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

黄山“臭”鳜鱼又名“腌鲜鳜鱼”,此菜烹制后以其香鲜透骨,鱼肉酥烂并带有特殊的芳香滋味而倍受广大食客的喜爱,许多来黄山旅游的客人都慕名前来品尝此肴,尝后都为有如此美味而赞不绝口。此菜历经200多年的历史,至今还具有如此影响力,关键在于它的特殊性,在烹制之前腌制后的鳜鱼闻起来“臭”,烹制后的鳜鱼吃起来香。这一“臭”一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加了此菜的魅力,使其成为徽菜的经典之一。

黄山“臭”鳜鱼的腌制方法:

制作黄山“臭”鳜鱼主要是鳜鱼的腌制,因为鳜鱼腌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菜质量。腌制黄山“臭”鳜鱼首先要选用新鲜之鳜鱼,去掉鱼鳞及内脏,清洗干净并沥干水分。

可选一木桶,先在木桶底部撒上少许精盐,然后逐一将鱼表面抹上适量的精盐,整齐地放入桶内,一层一层往上码,最后在鳜鱼上面压上重物将鳜鱼压紧,每天上、下翻动一次,数日后闻到“臭”味时便可出桶,将鱼清洗干净便可用来烹制,腌制后的“臭”鳜鱼一次用不完可以冷冻保藏。

腌制“臭”鳜鱼的关键:

(1)在腌制“臭”鳜鱼的过程中,温度和盐量的变化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一般情况下温度在10-30℃为宜,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腌制的速度越快;盐量则以每25kg鳜鱼400-500克盐为宜,在此范围内盐量越少腌制的速度也越快。以25kg鳜鱼500克盐为例,当温度在10-20℃时,腌制时间约为7天,当温度在20-25℃时腌制时间约为4天,温度在25-30℃时则需2天时间便可腌制完成,达到“臭”的效果。

(2)腌制“臭”鳜鱼的桶以选用木桶为佳,这样才能使“臭”鳜鱼“臭”味醇正。在腌制过程中外加重物压制可以使“臭”鳜鱼烹制后肉质紧密,每天上下翻动一次能使盐份均匀地渗透每一条鳜鱼,使其出品统一。

(3)腌制“臭”鳜鱼还可以分为整条腌(适合于250克-500克/条的鳜鱼)和块状腌(适合于较大的鳜鱼,改小块后再腌制),烹制后风味都一样,但因块状鳜鱼具有易受味,便分食的优点,故而更受食客们之喜好。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千层锅

千层锅

千层锅是祁门山区的一道美味菜肴。其原料多用农家土菜,一层层码放进一口大铁锅中,大火烩煮得透熟,热气腾腾地连锅端上桌。一般情况下顶上盖的一层是红烧肉片,硕大肥实,油而不腻,周围是排列整齐的肉圆,往下有油炸的豆腐、风干的野味、鲜嫩的竹笋、多样的山菜,通常最下端是干菜拌米粉,油足味厚。吃一层,露一层,每层都不同样,每层都有自己的风味,既新奇又有味,而且料多份足,既是一道菜,也可当饭吃。

据说这道菜的来历与曾国藩有关,当年,曾国藩率湘军驻祁时,时常行军,有时驻扎在荒郊野外,便因陋就简,在堤畔上挖一排灶,架一溜锅,有什么原料都拿来一锅烩,创造出这种即省工省料又独具风味的名菜。后来这道菜传到安凌一带民间,久而久之,叫出“千层锅”的名头来。无论逢年过节、还是结婚做屋,当地人们都喜欢做这道菜。而且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家,作菜的原料不尽相同,但都离不开山珍野味,脱不了农家特色。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黄山区 黄山石耳

黄山石耳 山菜珍品,俗称“石衣”,为黄山。形状如木耳,个头比木耳大数倍,为药用名贵蔬菜。石耳生长与悬崖峭壁的阴湿缝隙之中,一般六七年才能长成。石耳药用价值较高,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石耳可以“明目益清”。

采集石耳十分艰辛危险,药农用粗绳绑身自悬崖攀下至半空凌空采摘,稍有不甚可能粉身碎骨,所以有些石耳因生长处过于危险,不可采集而历经百年,大如面盆。

“黄山石耳”是一种药用山菜,在徽菜中属上等名菜。

“黄山石耳”形状和木耳相似,但比木耳大,表面呈黑色,有细刺,背部长着一层青苔似的淡绿膜,正中有蒂,长在悬岩绝壁阴湿处的石隙之中,一般要六七年才能长成。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石耳性甘平无毒,能明目益精”;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称石耳“久食色美,益精悦神”。民间常用石耳治喉痛,疗效显著。《本草纲目拾遗》又曰:“作羹饷食,最为珍品。”用石耳煨肉或炖鸡,鲜美可口,素为食客称赞。采“黄山石耳”是件艰难的事,黄山山高林密,山上山下温差大,一般在5一10月这段时间采摘。药农要选择晴好的天气,结伴而行,随身携带粗麻绳和特制竹筐等物品,攀悬岩,登陡壁,寻找到石耳踪迹后,先要选择下山的地点,将粗麻绳一端系在山顶大树上或穿在山岩石孔中,一端拴在药农身上。药农由此下放到三四十丈的深谷中去采摘,得来堪称不易。

八.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安茶

祁门安茶是一种后发酵的黑茶(安徽唯一的黑茶)。与红茶和绿茶的制作方法是不同的。前者首先通过发酵使汁水变红,后者则先通过杀青使汁水保持清绿。而祁门安茶的制作却颇特殊,其原料为根据采摘时间不同分出等级,从头芽、贡尖、毛尖、一级、二级,一般是在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制作,制作时连梗带叶经晒萎凋后,稍加揉捻,制成毛茶,待当年的8月份以后,最好是白露时节,进行蒸晒,夜露等十多道工序,最后压紧装在小竹篓内(每小篓装茶3斤、每大篓装20小篓),再放入烘橱内烘干,使凝结成椭圆形块状,即依竹篓容量成型。

“安茶”是祁门一种历史名茶,民间称为“软枝茶”。明永乐《祁阊志》有软枝茶记载,“祁红”诞生前,“安茶”享有很高声誉,生产数量也较多。“安茶”专销广东,转售南洋,1988年全省名优茶评比会上,由于此茶品质优异,风格独特,荣获特种名茶称号。在粤东颇负盛名,与“徽六名茶”并驾齐驱。其条身紧结匀齐,色泽黑褐尚润,香气浓郁飘逸、泌人心脾,更为难得的是,它不但是一种上乘的饮品,还是良药,一直以来岭南中医诊方中常用“安茶”作引,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地区更是尊它为“圣茶”。现代药理分析,发现安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和氨基酸等物质,有解渴清热去火、消瘴避邪、益寿健神、杀菌防腐防癌之功效。1988年、1992年两次被评为安徽省优质特种茶。近几年来,经过反复研制、改进,品质不断提高,需求量大增,在南方市场上深受欢迎。

如前所述,软枝茶徽属各县均有生产。但衍化成安茶后,却只有祁门一县生产。由此可以推测,安茶是祁门人创制灼。

清光绪以前,即祁红问世之前,安茶在祁门的产区很广,因为当时安茶销路比较好,是主要的外销茶,所以四乡均有生产,尤以西南乡一带为盛。祁红兴起后,安茶产区大为缩小,集中到西南乡的芦溪、溶口一带,尤其是店埠滩等地,平里、祁红、渚口3个乡亦有零星生产,其它地方则不见踪迹。

祁门西南乡地区山高林密,云雾弥漫,降水充沛,温度适宜,自古以来这里农民多种茶树,植茶经验丰富。且茶园多分于峡谷山地和河流沿岸洲地,土地肥沃。尤其是河流冲积形成的洲地,十分适宜茶树生长。如店埠滩一带就有连片洲茶七、八十亩,是采制安茶最佳品质茶园之一。

九.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门苦槠豆腐

苦槠豆腐制法与楂子豆腐制法大同小异,这两种豆腐均呈酱褐色,光滑而微透明,祁门人一般用其配以红辣椒、腌菜等同炒,添加生姜、大蒜和香葱等作料,炒时有讲究,做到锅热油老,慢慢煎炸,切忌乱翻,否则易碎。风味独特,观之如美玉凝脂,食之柔嫩爽滑,鲜爽清香,美味可口。(摘自《祁门风物》)

十. 安徽省 黄山市 歙县 歙县银鱼

安徽—银鱼是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长,俗称“面丈鱼”、“面条鱼”。

文化:称脍残鱼,又名白小。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白小》诗说:“白小群分命,天然二寸鱼。细微沾水族,风俗当园蔬。人肆银花乱,倾箱雪片虚。生成犹舍卵,尽其义何如。”这诗写得很概括,很形象。这种鱼小而剔透,洁白晶莹,纤柔圆嫩,浑体透明。

功效:银鱼属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对高脂血症患者食之亦宜。中医上认为其味甘性平,善补脾胃,且可宜肺、利水,可治脾胃虚弱、肺虚咳嗽、虚劳诸疾。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