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庆阳送人的特产 庆阳特产排行前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庆阳送人的特产 庆阳特产排行前十更新时间:2024-01-11 06:59:10

一.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看灯子

“看灯子"是一种民俗小吃,属于庆阳之一。一般是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做,用来祭拜”灶神爷“的,源于汉明帝点灯祈福,用来驱魔降福、祈求光明,最后祝愿孩子健康幸福等。等祭拜之后小孩子就可以吃了。一般做成各种动物的样子,如鸟儿、羊头、牛头、鱼儿、麒麟等,都是些象征吉祥的动物。主要食材:面团、红豆、黄豆、黑豆等,用豆类做”眼镜“,所用工具:剪刀、勺子等辅助做出各种动物的样子。

二.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葱油饼

葱油饼是宁县地区较为普遍的一种特色小吃,将面粉放入盆内,加入温水用筷子打成絮状,揉成团,饧十五分钟左右,然后将大葱切成葱花,加盐,油,少许面粉和匀(加面粉是为了起层次,添加量为调好的葱花油有粘稠感即可),饧好的面团用擀杖擀成长圆形薄片,抹上调制好的葱花油,卷起后盘成圆形,用擀杖擀薄成饼状,平底锅加油烧热后烙饼,当一面烙制上色后翻过来,表面用干净的用刷子刷上菜油,如此反复约3次,烙熟后取出,即为葱花饼。

三.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庆阳酒枣

【酒枣】在刚成熟的枣子上喷洒高度白酒,然后将其密封在缸或罐中,一月后可食,很有风味的一个小吃,开车就不要吃了,不要被当成酒驾了。

四.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镇原杏树

杏树

杏树,属蔷薇科花果植物,起源于我国北方,适宜于山川坡洼、沟岔湾掌生长。它抗旱耐寒,容易种植,挂果早,所谓桃三年杏四年,也就是它四年即可结果。且盛果期长达五六十年,树龄在百年以上。镇原这块黄土地,远在西周时期,先民就将野生杏树移植于庄户院落,繁衍生存,代代进化,唐朝大诗人李白“帝乡三百里,杏在碧云间”及白居易“杏园岂敢妨君去,未有花时且春来。”这些优美的诗句充分证明杏树在唐代已成园栽培。唐朝的都城到处都是杏树。宋朝诗人陆游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买杏花”和范成大的“浩荡风光无畔岸,如何锁得杏园春。”足以说明杏树在我国栽植历史悠久,已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感,赞誉祖国大好河山的重要话题。明代赵时春编修的《平凉府志》记载:“宜杏良十种,其仁有甘苦,有双花。有干叶。”明时镇原为平凉辖地,这就是说,在五百多年前镇原人民就已经对杏子进行良种化研究和选育了。镇原的杏姓人,传说其祖上爱植杏树,被周王室封之为“杏”的。杏谐音“兴”,寓杏为兴,取意兴旺。镇原人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也是寄托人丁兴旺、家业发达的愿望。

杏子种类繁多。按杏仁的甜苦,分为甜核杏、苦核杏、麻核杏;按成熟的早晚,有麦黄杏、糜黄杏;按皮核的粘离,有又粘核杏、离核杏。还有少量经过嫁接的接杏,这种杏个大肉鲜,水分丰富,成熟早,是当地最优良的品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科学栽培试验示范后,先后从外地引进了山西大扁杏、兰州大接杏、金妈妈、张公园、青皮杏、银白杏、华山大接杏、临夏唐王杏,近年引进的有巴丹杏、曹杏、李广杏、龙王冒、金太阳、凯特、一窝蜂等优良品种20多个,并确定全县北部山区、蒲河流域、交口河流域发展仁用杏,中南部原面、洪河流域、茹河流域发展肉用杏为主。同时,进行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目前全县19个乡镇优质良种杏的发展速度加快。在各乡镇都建有杏子基地的基础上,并在临泾乡席沟圈村和城关丰台村,由“新一代”、“新千年”两户食品企业投资90多万元,建成了1100亩优质杏子生产基地。

杏树全身都是宝。杏木质地坚硬细腻,纹路色泽艳丽,是农家作农具、造家具的廉价、优质木料。从古人“饰文杏以为梁”、“杏梁宾未散”的咏叹来看,古代还以杏木作梁栋,实际上也是寓杏为兴的意思。杏果可鲜吃,亦可晒干储存,四季常吃;核仁油质丰富,甜的可随剥随吃,苦的除榨油食用外,可煮熟去苦,配以红萝卜、葱花,配调成红、白、绿、色、香、味俱佳的什香菜,是镇原最独特、最普及的佐酒佳肴,逢年过节,大家小户或自酌或宴客,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绝菜。镇原杏仁以色正、味纯、饱满、质优驰名中外,是全国盛产杏仁的县份之一,杏仁年出口300多吨,居全国第二。杏核壳以前当成燃料,大都作为年节炊酒之用,现在则是制造活性炭的理想原料,供不应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青酸杏、黄甜杏,甜核苦核及核壳,酸甜苦涩皮壳都值钱。杏子已经成为镇原农民奔小康、联谊协作的一把金钥匙。

杏子在镇原得到长足发展是解放以后的事。在历年的植树造林运动中,广大群众就地育苗,广植杏树,逐步形成许多杏树山、杏树沟、杏树洼等成片杏林。改革开放以来,镇原县提出“沙棘戴帽,果树缠腰,洋槐填沟,杏树围庄”的口号,杏树在农家庄前屋后、村子周围得到大力发展。现在,全县杏树成林面积已达26.34万亩。已建成杏树万亩乡镇8个,百株户1.8万户,五百亩以上的杏树沟、杏树山100多处。形成了以县内四条流域及中南部乡镇为主,以毛杏改良为主,以退耕还林区广栽杏树为主的杏基地建设格局。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年产鲜杏2万多吨,杏干3300多吨,杏核2500多吨。杏树蔚然成林,对生态环境也起到了良好的涵养保护作用,出现了“十里烟村一片红”的胜景。

1982年以来,镇原县不断强化系列开发,进行深度加工培植,杏果产业已成为富县富民的支柱产业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县国营、集体和私营杏产品加工企业110户,从业5400人,杏制品产量达到1.6万吨。现有杏制品企业35户,从业人员1650人。开发系列产品有杏话梅、杏梅、杏酱、甘草杏、八宝杏、果丹皮、杏脯、奶油杏肉、杏软糖、水晶杏、杏仁罐头、速溶杏精、杏仁乳珍、活性炭等三大类20多个产品,年产杏制品总产量8500吨。在祖国大江南北,白山黑水,东海之滨,西南边陲,都有镇原生产的杏制品销售,产品还远销东南亚、独联体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26项大奖。新一代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产品,先后被评为“99年中国小商品博览会推荐产品”、“第十二届中国西部交易会新技术新产品奖”、“2003年3.15特别推荐产品”、“2001年甘肃省瓜果蔬菜博览会金奖”、“中国齐齐哈尔绿色食品博览会畅销产品”、“中国庆阳民俗香包节指定产品”、“中国放心食品荣誉品牌”、“第三届甘肃省著名商标”。

阳春三月,微风徐来,鸟雀凋啾,空谷音韵悠扬,田园清新和畅。蒙蒙细雨过后,天蓝蓝、地荧荧,杏树花团锦簇,蜂飞蝶舞,房舍田园迷漫在芬芳温馨的杏花丛中,使人恍入仙境。红杏之乡的镇原人民,正在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脚踏实地的精神,进一步系列开发杏资源,突出创新思想,与时俱进,把杏产品市场拓展得更宽广,把自己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五. 甘肃省 庆阳 庆城县 庆阳驴

庆阳驴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庆阳驴体格粗壮结实,体长稍大于体高,结构匀称,头中等大小,颈肌肥大,胸部发育良好,腹部较大,四肢端正,关节明显,蹄大小适中而坚实,性情温驯,行动灵活,毛色以三粉驴为主,还有少量青色和灰色。

庆阳驴1岁时就表现性成熟,公驴1岁半配种,就可使母驴受孕;母驴不到2岁就可产驹。幼驹初生时,公驴重27.5千克,母驴重26.7千克。公驴以2岁半~3岁,母驴以2岁开始配种为宜,饲养好的可利用到20岁。终生可产10胎。屠宰率可达50%以上,净肉率35.7%。

产地及环境

庆阳驴主要产于甘肃省庆阳地区的庆阳、宁县、正宁、镇原、合水等县,以及平凉地区。产区位于甘肃东部黄土高原,海拔1000~1700米,在泾河上游,属温带性半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9~10.5℃,最高气温21~40℃,最低气温-15~-30℃,无霜期120~180天,年降水量300~500毫米,以7~9月份较多。土壤肥沃,气候温和,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农作物以小麦为主,其次为玉米、高粱、糜、谷和马铃薯等。此外,还种植苜蓿等牧草,约占耕地面积的6.8%,平均每头大牲畜有苜蓿地1.8亩,加上农副产品的利用,故饲料条件颇好。良好的自然条件是形成庆阳驴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理分布

庆阳驴重要分布于庆阳地区和平凉地区。

品种特征

庆阳驴属中型驴。体格粗壮结实,体形接近于正方形,结构匀称。头大小适中,个别驴头稍大,眼大,耳不过长。颈肌厚。胸发育良好,肋骨较拱圆,背腰平直,腹部充实,尻稍斜而不尖,肌肉发育较好。四肢肢势端正,骨量中等,关节大而清楚,肌、腱明显,蹄大小适中。毛色以黑毛为最多,黑毛驴的嘴周围、眼圈和腹下,包括四肢上部内侧,多为灰白色或淡灰色;其次尚有青毛和灰毛两种毛色,数量都不多。

地域范围

庆阳驴的主产区是以董志塬为中心的西峰区、庆城县全县和相邻宁县的和盛、焦村,镇原县的屯字、上肖、孟坝、临泾,环县的曲子、木钵,合水县的何家畔、板桥等地,目前存栏2.55万头,年出栏0.6万头,生产驴肉5.4万kg。产区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泾河上游。西南至镇原县,西北接环县,东临合水,南靠宁县,北到华池,界于东经106°24′~108°42′,北纬35°25′~37°9′。南北长约130公里,东西宽约90公里,总面积3679平方公里。

六. 甘肃省 庆阳 正宁县 正宁香菇

正宁香菇

食用菌生产是我县2001年从河南西峡考察引进、试种成功,2002年在全县推广种植的一个绿色无公害新兴产业,近年来,在省市财政、农发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创办了西龙食用菌开发公司,高薪聘请河南西峡食用菌工程师和杨陵农学院食用菌研究所技术员各1名,培训技术骨干26名,购置了粉碎、灭菌、烘干、接种等设备,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合同种植、订单生产、包收包销、抓点带面、稳步发展,使食用菌产业初具规模。

七.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狗舌头馍

狗舌头饼是宁县早胜镇的一种特色小吃,也称“狗舌头馍” ,属于一种烙饼类食物,因其形状窄长而两端方圆,形如狗舌头,故称狗舌头馍,在宁县早胜已有200多年历史。

狗舌头饼属于老百姓在千百年实践中得出的一种较为精细的馍类制作方法,其大小均匀,约一二两,饼色淡黄,厚不过一指,香甜可口,脆而酥,一般在春夏季节制作,可以装箱当做礼品赠送他人。狗舌头饼存放方便,不易变质,宁县早胜当地农村人家基本都会制作,既是一种特色小吃,也是早胜群众较为喜食的一种主食,寓有庆祝丰收的意思。

宁县狗舌头饼的制作方法和一般馍馍制作大同小异,都用优质面粉、姜黄、清油为原料,配以小茴香、食盐,用特制烤锅烧烙而成。首先给发酵好的酵面放入适量碱以中和酸味,再以面粉兑和,揉匀成面团,接着以等量分面团为若干小块,仿做成狗舌头状,做时必须让饼子表面平整,内面略有凹下,在施以食盐、小茴香少许,最后放到浅子锅(一种底子平专用来烙饼的铁锅,以铁做的为好)烙熟。在制作过程中,烧火的柴火只能用麦草,因为麦草火力柔和均匀,容易在饼面 “上色”。烙好的狗舌头馍,因施有小茴香,其味可口,颇为适口。

现在想买狗舌头馍已经很难买到了,除过宁县早胜镇和和盛镇还有一两家会制作狗舌头馍的传统手艺人家外,其他地方均很少见。

八. 甘肃省 庆阳 西峰区 洋芋面

以前人们生活困难时的创造。在面叶子里面加上洋芋块,即好吃又节省粮食。吃在嘴里有一种沙沙的,绵绵的的爽感。

九.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鳌跳崖

鳌跳崖

这是农民在农忙时的一种简易充饥的吃法。将麦面或其它杂面用水调和成稠糊状,用筷子直接夹糊块投入开水锅中煮熟,配上简易的青菜,加入盐、醋、辣子,谓鳌跳崖,或叫圪塔饭。这种吃食简易,快捷,就咸菜而吃,倒也清淡爽口。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