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特产适合送父母 甘肃的土特产适合送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特产适合送父母 甘肃的土特产适合送礼更新时间:2023-09-29 14:57:01

一.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乌龙头

乌龙头,多年生木本植物,茎杆多板刺,顶端生乌头状叶包。味涩,有中药味。四月采摘,煮熟,可以炒腊肉,亦可凉拌。凉拌乌龙头,堪称陇上一绝。农历四月八前后,乌龙头含苞待放,正是采摘的好时机。摘回后,慢火煮熟,捞出放进凉水浸泡,拔去苦涩,泼上热油,加上盐、蒜、芥末、醋,调匀,其味亨而不苦,确属味中一绝。

二. 甘肃省 庆阳 环县 米面铜锤

米面铜锤是环县人民过去常吃的一种面食,色黄形圆,酷似铜锤,顶部裂十字纹状,松软香甜。制作原料主要是糜子,就是当地人说的软黄米。取新鲜的黄米,先碾碎磨成面粉,用滚水烫面,反复揉搓,及至揉成硬硬的面团,置于热炕,视当时天气温度情况,捂上10——24小时,待到面团产生甜味,用勺子起出,再用手团成团儿,其状如馒头形,入笼蒸30分钟左右,蒸熟即可食用。

三.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宁县核桃

宁县核桃以产量高、品质好、果实大、壳薄、易脱仁,含油量高、香味独特而驰名。据测定。宁县核桃含油率平均为66.7%,是健脑的优质食品。目前,庆阳地区年产核桃3000多吨,其中宁县核桃达530多吨。

四. 甘肃省 陇南 文县 咂杆酒

咂杆酒

用青稞、高粱、大麦、小麦、糜子等多种粮食酿造。煮好的酒醅发酵后不淋出酒,而是将“酒醅子“装缸密封数月,饮用时挖出酒醅子装腔作势入陶罐,置火塘煨煮,饮者持“咂杆”(竹管或铜管)插入罐中吸取,解乏驱寒,提神健胃,为农村土法保健饮品。主产于武都、宕昌、文县等地。

五. 甘肃省 酒泉 敦煌 长寿碱面

敦煌生长的一种胡杨树,当地人称“梧桐树”。树上流出的一种能食用的树液碱,和面的时候加入适量树液碱,制作成面条,特点是柔韧劲道,爽口舒胃,面条细长,厚薄均匀,汤汁鲜香,俗称“碱面”。人们每当老人过寿、小孩满月、家人出远门、正月初七日等都要做上这种长面,象征着人们长寿,称“长寿碱面”。碱面是在唐代就有,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敦煌碱面是自古以来敦煌人的待客佳品。

六.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灰面

灰面

灰是蓬灰,秋霜过后,在沙生蓬棵黄熟将干未干之时,采集投入洼地或预先掘好的燃烧坑内,点燃,待灰烬熔为半流质状态时,在上面加压,使其质地紧密,自然冷却,次日取出,即成粗陶质地的蓬灰。面是用民勤硬粒高筋质小麦磨制面成的精粉,用蓬灰溶液和面,反复揉压,待醒透后,擀成金黄-的面片,切成细长面条,下锅水煎,即成黄亮如金的灰面。下饭菜首选区素炒茄辣。炒菜时,加少许西红柿取汁,佐以麦麸陈醋与蒜泥,酸辣滑爽,诱人食兴,食后上瘾。

七.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河奇石

洮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年平均流沙量2920万吨,常年含沙中“异重沙”,经过千百年的击磨,有的变成了具有粘性的细砂。在细砂冲击的河岸边缘,有大量的五彩卵石,陆离斑驳,千姿百态,构成各种图案。有的如群雁掠湖,有的似晴空飘逸的玉带,有的像仕女头发梳起的高髻,还有烟云楼台,奇花异草,人物形像,十二生肖、文学符号等等,无奇不有。洮河卵石,任其自然,不必追求细节的完整,只要形似神似,就恰到好处。

八.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三套车

三套车

俗称凉州小吃“三套车”的凉州行面、腊肉、冰糖圆枣茯茶,在河西走廊闻名遐迩。无论外地游人还是凉州居民均爱食用,经济实惠,为大众化的风味美食佳肴。走进城区北关市场和其它一些市场,当一碗行面、一盘腊肉、一杯圆枣茯茶映入你的眼帘,就会使你产生一种较强烈的食欲。行面由优质精面加少许盐,拌水和成行面硬团发酵后,切成条状型面条块,按你的要求再用手捋成宽窄不等的长条型面条,入锅煮熟,盛入碗中再加预先配备好的腊肉、木耳、蘑菇、黄花、蒜苔、芫荽、洋芋粉制作的卤汤即成。吃起来口爽味鲜。腊肉由新鲜猪肉或猪肚加入传统腊汁及炖肉调料,经特殊烹调工艺制成,肉质香而不冲,肥而不腻,熟而不烂,肉色金黄。圆枣茯茶是由冰糖、桂圆、核桃仁、红枣、枸杞、茯茶加水熬制而成,味道十分香甜可口,色泽浓艳。凉州小吃“三套车”极适宜老幼食用,被称为凉州快餐。

九.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核桃

凉州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州核桃

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凉州区深入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基地、树品牌、抓龙头、拓市场,不断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特色林果基地82.6万亩,其中: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48.5万亩、枸杞2.5万亩、红枣3.4万亩、酿酒葡萄11.8万亩、核桃12.8万亩、苹果、桃等3.6万亩。万亩乡镇达到31个,千亩村达到330个,人均达到1.13亩,实现了“人均1亩特色林果”的产业目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