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定西哪里有卖全市特产的 定西市十大品牌及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定西哪里有卖全市特产的 定西市十大品牌及特产更新时间:2023-08-08 17:23:18

一. 甘肃省 定西 安定区 矿产

定西地区的矿产资源开发历史可远溯至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秦朝。但可以说至今还是一块尚未被人们认识和开发利用的“宝库”。41处黄金矿点(其中砂金矿点六处)普查储量近50吨黄金,至今开发生产量不到1吨;八处铜矿点只有氧化铜零星开采;四处大型莹石矿储量800多亿立方米,虽有开发,但力度不大。比较容易开发,用途广泛的三处大型膨润土矿,急待开发利用;享誉全国的汉白玉矿点五处,储量约4000多亿立方米;国内罕见的红柱石矿向外公开招标,期待客商开发;腐植酸含量达到国家开采标准的泥炭,储量更是可观;花岗岩不管在质地或者色泽上,在全国也是数得上的,各县都有储量;通渭温泉在全国都是有开采价值的重要资源;岩盐开发利用效益比较好,但深度很不够;硅石、方解石、玄武岩、蛇文岩、铝凡土、辉绿岩、粘土等矿都是在点点星星开采,没有形成规模,是很有开发前景的矿源。( 定西)

二.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把把肉

把把肉

俗称“份子肉”,又叫“打平伙”、“凑份子”,源于盐川民间社火、祭祀活动。一般在二月二、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二、八月中秋、九月重阳、腊月初八等传统的民间节日期间进行。或猪一头,或羊几只,在农闲时节,村民少则十多户,多则三五十户,联合宰猪、杀羊,请厨师调做。将整条猪羊煮熟放在案板上,取肉褪骨,将割下的熟肉剁成糊状。是猪肉者,佐以大香、花椒、大蒜、大葱、香菜,少许食醋。是羊肉者,佐以丁香、小茴香、紫兰、大蒜、大葱、香菜。然后将调料拌匀、攒紧,使调料和熟肉粘接一起,按凑份子的人数或户数分成小堆,一户一堆或一人一堆,分而食之,味酣肉美。据说漳人王宪任河南巡抚时,爱吃家乡美食,随带盐川厨师专做“把把肉”,并请同僚品尝。

三.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临洮花卉

临洮栽植牡丹、芍药、菊花、大丽花等花卉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牡丹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达到1000多个品种。“洮阳红”已远嫁“牡丹王国”——洛阳。紫斑牡丹是全国独有的品种,享誉国内外。

临洮紫斑牡丹品种繁多,花朵肥硕,花姿端丽,花形瑰艳,味香浓郁,植株高大,适应性强,是马啣山野生牡丹衍化而来的品种。其花瓣全都有明显的大块黑紫红斑或棕褐斑。大部分牡丹品种花心呈黄色或白色,部分花心为紫红色。临洮紫斑牡丹是祖国百花园中一枝光彩照人的奇葩异卉,久负盛名。马家窑彩陶中就有野生紫斑牡丹的图案,说明几千年以前当地人就已喜欢它了。

临洮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紫斑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以牡丹为交流感情的媒介。在大约2000年间的东汉,生息在洮河之滨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牡丹的药用价值,用其治疗“血瘀病”。在隋唐,牡丹广泛引为药用。唐代时,观赏、栽植牡丹在临洮已很兴盛。《狄道志》中有将牡丹列为狄道花卉之首的记载。明、清至民国,临洮成为牡丹的栽植盛地,已有“紫斑牡丹出临洮”的佳话。清末编《甘肃新通志》记载:“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临洮为较盛。”清人吴镇写下了许多歌咏临洮牡丹的佳句,如“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牡丹开盈尺,鹦鹉过成群”,“倾城花向马嵬残,无限春风解恨难。惟有香囊消不得,又含铃雨挂雕栏”等。

临洮紫斑牡丹素以花大、型美、色艳、香浓、品种繁多著称。目前已有200多个品种,其中珍贵品种80多种,可分“三类、六型、八大色”。“三类”是指花瓣单瓣、半重瓣、重瓣类。“六型”是指花朵形状,分荷花型、玟瑰型、葵花型、皇冠型、绣球型和楼子型。“八大色”是指红、黄、黑、白、紫、绿、粉、雪青等。

临洮紫斑牡丹的栽培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新兴花卉公司、美兰花卉公司已大面积栽植,从南屏山下到洮水之滨,从秦长城坡下到马啣山麓,到处可以看到紫斑牡丹的芳踪。“万金富贵”、“酒醉杨妃”、“临洮玛瑙盘”、“烟火紫珠盘”,千姿百态的花朵,尽呈风流。临洮紫斑牡丹除栽培“佛头青”、“黑天鹅”、“醉仙桃”等名贵老品种外,还培育了珍稀新品种。如今临洮花农依靠科技,培育出了在隆冬催花开放的反季节牡丹,为紫斑牡丹的栽培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临洮除了扩大紫斑牡丹的种植栽培,还开始大面积种植唐菖蒲、大丽花、郁金香、百合花等名贵球根花卉。县内的花卉生产从种植、包装、销售已逐步形成了一条龙体系。新兴、美兰等花卉公司种植培育的各类鲜切花通过中川机场,空运到国内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产品供不应求。临洮还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和新设备、新技术,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临洮大丽花为主的花卉品种在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1项大奖、48项单项奖,为甘肃人民赢得了荣誉。外地客商称赞“临洮大丽花甲天下”。临洮还被确定为全国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县,成为全国著名的花卉之乡,有了“陇上花园”的美称。
如今的洮阳大地,沃野千里,姹紫嫣红,到处弥漫着花香,涌动着滚滚春潮。

四.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黑山砚石

观石质理润泽,青、黄、绿、赤,色泽鲜亮,是制作砚台的上等材料,也是书画家台上必备之工具。

五. 云南省 临沧 镇康县 亚热带的党参

党参为植物党参和中药材的统称。党参属植物全世界约有40种,中国约有39种,药用有21种、党参为中国常用的传统补益药,古代以山西上党地区出产的党参为上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益肺之功效。现代研究,党参含多种糖类、酚类、甾醇、挥发油、黄芩素葡萄糖甙、皂甙及微量生物碱,具有增强免疫力、扩张血管、降压、改善微循环、增强造血功能等作用。此外对化疗放疗引起的白细胞下降有提升作用。但气滞、肝火盛者禁用;邪盛而正不虚者不宜用。

六. 湖北省 孝感市 汉川 晏桐根的金钢脚

晏桐根的金钢脚:晏桐根,城关北街人。曾在北街现酒厂处设桶炉,以炕金钢脚为主,兼发麻花,猪耳朵。晏桐根的金钢脚,看起来很结,吃起来却很泡,既香又脆,很受青少年的欢迎,他发的麻花、猪耳朵,个个成形,成为汉川小孩最爱吃的风味小吃之一。

七.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烤小猪

又称烤乳猪。这道美味佳肴相传始于北魏,历史悠久,名扬天下。烤小猪最适宜的是3-4个月的小猪娃,宰杀去毛、除内脏后,以开水将猪皮烫硬,揩去水份,在热猪皮上涂抹蜂蜜,用铁叉叉平,放在木炭火上烤约50-60分钟即成。甘肃的烤小猪色红亮,皮酥脆,肉嫩香,曾获得美好的赞誉。

八.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九.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浆水面

经验丰富的主妇用新鲜的芹菜煮熟之后,加入原浆盛入干净的陶瓷缸中,经过数日发酵而成。稠的称酸菜,稀的叫浆水,清冽芳香。煮面之前,酌量小心舀取清冽浆水,先在锅中热油,次投"地艽",来炝浆水。"地艽"是一种长在野外,盛开着小蓝花的草本植物,有着诱人的独特香味。投,就是速度要快,“刻齐麻查得”,“扑哧”一声立即浇入浆水,否则真的就焦了。盐,要后放,不然炝出来的有点苦涩。其他地方用葱,唯有通渭农村用"地艽",其味十分上口。

细细的面条煮熟,捞入碗中,浇上晾凉的浆水,一碗清冽酸香、筋道爽口的浆水面便做成了。再炒一两个小菜,如咸韭菜、青辣子、黄萝卜条,或者土豆丝等,盛夏炎炎,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神清气爽,精力旺盛;外出干活或出门远行,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终日不渴,体力顿增;即使春节食荤腻味,吃一碗浆水面,可使人肠胃清爽,浑身舒坦。据临床验证,浆水因其含有多种有益的酶,食之不仅对高血压、肠胃病和泌尿病有一定的疗效,还能清暑解热,增进食欲。通渭人视浆水面为生命,每论走多远,常常想的是浆水面,不仅有精神上的追求,看来也有科学依据。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