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巴中恩阳区十大特产 四川巴中特产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巴中恩阳区十大特产 四川巴中特产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0 03:22:46

一. 四川省 巴中 恩阳银杏

早在700多年前,野生银杏已被引种在庭院中。恩阳区深山中生长着数棵古老银杏树,但都无证可查,解放后人们对银杏认识逐渐深入,开发利用速度加快。全国生物资源普查时发现,恩阳区莽莽丛林中分布着大量的野生银杏树。独特的土壤、水分、气候组成的生态系统,使方圆100平方公里的范围成为银杏的乐土,被专家认定为银杏的最佳适生区。

从此,恩阳区拉开了人工栽培银杏的序幕。1976年,巴中建立恩阳银杏发展指挥部,在恩阳镇、柳林镇、进行人工栽培。1982年成立了恩阳银杏研究所,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利用恩阳区的野生银杏开展人工栽培、良种选育、病害防治研究,取得一系列科研成果。通过对野生资源恩阳银杏选育的恩阳1、2、号品种获得四川省政府科研进步奖,多次荣获农博会大奖。

2002年巴州区被列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恩阳银杏迎来由产业优势向品牌优势嬗变的历史契机。巴州区委、区政府调整充实了创建国家级恩阳银杏标准化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技术工作组、物资供应组、销售加工组、监督检查组,各组各司其责,协调配合,与各相关乡镇、部门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强力推进恩阳银杏标准化生产。并投入130万元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对农户生产的恩阳银杏产品进行抽样检查,实现了恩阳银杏由“田间”到“案头”的全程监控。

目前,该区已建成恩阳银杏标准化示范园2万亩,辐射带动全区各地发展20万亩,建成年提取银杏酮2000吨、生产银杏茶1000吨的加工厂。成为农民致富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二.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黑木耳

通江黑木耳起源比银耳更早,是银耳的分离母体,起始年代已无从考证。最早发现于原始林间栎林的腐木表面,形似人耳,故称为“木耳”,初生为杯状,渐变为耳状,诸多耳片连在一起,呈菊花状,鲜时呈半透明,有胶质,民间采食作野菜食用。至明清年间,衍生有白色木耳(银耳)种,“惟木生耳,黑者使白,善变法也。”

生产工艺:第一年,耳树选择、砍树、剔枝、截段、架晒、人工接种、发汗、排场、清搭荫棚、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二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第三年,越冬管理、起架管理、采收加工。

独特品质:通江黑木耳含有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李时珍《本草纲目》曰:“木耳生于朽木上,性味甘平,……并有治疗痔疮、血痢下血作用。”现代科学分析:每100克黑木耳含水11克,蛋白质10.6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65克,纤维素7克,185毫克铁,375毫克钙和201毫克磷,此外还含有维生素B1、C、胡萝卜素等,因此黑木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药物作用有润体强身,清肺益气,补血活血,镇静止痛等功效。它是矿山工、纺织工等的重要的保健食品。通江黑木耳是用优质树木生产的细木耳,从质嫩脆,口感好。

目前,通江县栽培通江黑木耳45万瓶,产耳(干品)400吨,产值6000万元。

三.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香菇炖腊肉

 香菇炖腊肉是以巴中特有的腊肉和通江香菇为主料辅以当地名贵山珍精制而成。巴中人在每年小寒过后,将所杀年猪加工成块,用盐浸泡一月左右,再吊在火塘上用柏桠枝烧火烟熏。
这种腊肉香味可口,而且保存一两年不腐烂。民间还将杀年猪的鲜血与豆腐、糯米加工制成血丸,作待客的风味菜。

四.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银耳

南江县食用菌生产历史悠久,生产技术成熟,产品质量上乘,2012年生产规模已达30万袋,年产鲜品6500吨。尤其是南江银耳,因其优良生态环境,原生态椴木栽培方式,其产品可溶性“胶原蛋白”显著高于其他地方的袋栽培银耳,且已列入“中华药典”,是药食两用的珍品。由南江县土产果品公司生产的光雾山牌南江银耳产品获“四川优秀旅游商品”奖牌,“光雾山”商标被评为四川省著名商标。

五.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蜂蜜

南江蜂蜜

南江农民养蜂历史悠久,早在元初时期,就有农户用黏土、树枝、竹条或圆木制作饲养蜜蜂的容器,将这些容器悬挂在树上、屋檐或放在地上,引诱分蜂群进入,在自家屋檐下零星自然小量饲养。南江县植被良好,森林覆盖广,山上植物种类多,有天下“避暑胜地”之称的光雾山之中,所产蜂蜜品质最佳远近闻名,南江蜂蜜因此而得名,南江蜂蜜虽有名气,但零星饲养不成规模。解放后,在历届南江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南江蜂蜜得到了迅猛发展。1960年代初期,南江县养南江蜂蜜4000多群,年产南江蜂蜜220多吨,其中南江县年产南江蜂糖在100吨左右。1976年—1982年,南江县养蜂业发展到1.38—1.88万群之间,年产南江蜂蜜180—300吨,产量最多的年份——1982年达402吨。1976年,南江县被四川省定为南江蜂蜜基地县。1980年代后,由于蜂蜜价格走低,南江养蜂减少,1988年后万盛养蜂业下跌至6523群,产南江蜂蜜85吨。南江县1990年养蜂户为300户,14591群,年产量为341吨;发展到1998年全县养蜂户为555户,24250群,年产量为471吨。期间,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南江蜂蜜业的发展,逐步使南江县养蜂业走向产业化生产,南江科协在省、市科协和省昆虫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帮助下,从1990年代末起,分别在南江的光雾山镇、上两镇、贵民镇等镇,组织蜂农进行集中养蜂技术免费培训。开展养蜂技术培训后,1999年,养蜂户已发展到713户,40123群,年产南江蜂蜜872吨;2000年735户,40798群,年产南江蜂蜜896吨;2001年866户,41675群,年产南江蜂蜜1205吨;2000年1052户,43345群,年产南江蜂蜜1421吨。对比开展技术培训前的1998年,全县养蜂户增加了497户,养蜂群数增加了19095群,年产量增加了950吨。2005年南江县养蜂户为1632户,蜂群111390群,年产南江蜂蜜2750吨。

六.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银耳羹

通江银耳羹
工艺:制作时将银耳用温水涨发后除去木屑杂质,摘除耳脚,将大朵撕小,再用干净纱布包起轻搓后用清水漂洗干净。 泡银耳的水澄清后用纱布过滤,再将银耳泡入原水中。猪板油撕去油皮,剁成小粒。把锅加水后放在旺火上,加入泡银耳的水、冰糖粉、白糖、烧沸后打净泡沫,将鸡蛋清搅散淋入糖水中,烧开后打去浮沫。 如此反复两次直到糖汁清亮为止。均匀地在瓷碗里加入银耳、糖水、猪板油粒,用皮纸封严碗口,入笼用旺火蒸几个小时,待银耳蒸制呈胶质状即可。

七.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天麻

南江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是与真菌共生的草本食菌植物。南江天麻以历史悠久,产量多,质量优。南江天麻产自生态原始的米仓山原始林区,富含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多糖、维生素A、琥珀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能改善供血不足,调节血脂、血压、血粘度,防血管硬化及血栓形成,增强肌体免疫,延缓衰老,预防眩晕和肢体麻木等方面的功能,对治疗各类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风湿性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昏、小儿惊厥等病症有显著功效。南江天麻个头大,表面皱纹紧密,皮细肉厚,质地坚实,断面白色,半透明,无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药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消费者喜爱。

八.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是通江县,种植历史悠久。通江县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县,70%的乡镇出产野生天麻,乡镇村民历来有种天麻的习惯和经验。通江天麻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自2011年8月,通江县规划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通江县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因地制宜,把通江天麻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力推广与发展,对麻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建立了以原始森林空山一带为中心的天麻种植示范带,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由通江县科技局组织申报、实施的四川省早期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已正式投产。目前,全县共计栽培天麻15万窝,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干天麻达80吨,带领药农人均年增收2000元。通江天麻产业的发展,对秦巴贫困山区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九. 四川省 巴中市 平昌县 驷马豆瓣

驷马豆瓣是四川省巴中市平昌县驷马镇的。荣获“四川老字号”称号的平昌 “驷马豆瓣”,是川北名土,采用传统民间老作坊式手工加工而成,其色泽油润、香味醇厚、味美可口。

源自大巴山红色革0据地——驷马豆瓣厂生产的“驷马牌”豆瓣、咸菜系列。用鲜活农副产品作原料,采摘无毒无害山珍异果作佐料,充分利用大巴山独有的黄金叶、香樟叶等综合发酵产生活性食用酶,经紫外线暴晒消毒、灭菌,配以祖传秘方,经自主创新研发后,精心腌制而成,巴蜀闻名的——驷马豆瓣。

产品特点:色、香、味俱佳,勾人食欲、怡人胃口、回味悠长、口感特强、便于储藏,保质期长(密封条件下,存放时间越长越珍贵)。适宜于南北西东不同口味消费者食用,既是餐桌上直接伴饭食用的可口佳肴,又是川菜系列的上乘调色调味佳品。产品色泽鲜艳、感观喜兴、包装精美,既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又是居家必备的“开锅”餐佐;既是大、中城市工薪阶层的必备消费品,又丰富了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咸菜文化”内涵。

十. 四川省 巴中市 巴州区 巴中芦笋

芦笋是一种高级名贵蔬菜,食用芦笋成为发达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因为它含丰富的氨基酸和组织蛋白,对抗癌和抑癌有明显的作用,所以深受消费者的青睐。芦笋制品也开始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宾馆、饭店和超级市场。我市已有种植芦笋10多年的历史,不断积累了种植经验,最近已引进种植美国优质芦笋1万亩,规划三年建成年产芦笋5万吨的全国第二大芦笋基地。政府已将此项目更为巴中市支柱产业,配备了领导力量亲自抓。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