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沙县送礼有什么土特产 沙县特色可以带走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沙县送礼有什么土特产 沙县特色可以带走的更新时间:2023-12-28 05:24:36

一.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拌面

沙县拌面是沙县小吃的一种,一般与沙县扁肉搭配成餐,具有香味浓,色泽鲜,原料简单,烹饪方式易掌握的特点。口味咸甜,油而不腻。在普通的沙县小吃店中,其基本原料包括:面条500克左右,花生酱50克,时鲜青菜若干,酸菜,盐,味精(鸡精),香油,醋,蒜泥适量。

沙县小吃两大当家名角:扁肉和拌面。就像是鸳鸯配一样,被人戏称为情侣套餐。拌面用的面条最讲究原料,一定要选择高筋面粉或者优质中筋面粉,加适量的水和少量碱与盐发酵而成的。沙县小吃的花生酱是沙县人秘而不宣的偏方,首先是用中火烧热锅,然后下适量油和花生仁,翻炒至大部分花生仁变金黄色时即可起锅,摊凉花生仁,把花生仁和糖、芝麻放入搅拌机搅碎至细滑膏状即成。有了面条和花生酱,其余的原料厨房皆有,制手拌面也就手到擒来了。

做法

1、把面条下入开水锅内,煮熟,冷开水过凉,捞到碗里。

2、将青菜放在面条上。调好的花生酱放精盐,味精,香油,蒜泥,加入面条中搅拌,配上一碗清汤就可以享用了。

在沙县小吃店面中,经常可以听见:“师傅,扁肉拌面!”的声音。扁肉、拌面低廉的价格、清香不腻、凉爽可口、烹饪简易的特点特别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二.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竹凉席

沙县竹凉席

沙县是“中国竹席之乡”。沙县生产竹席有较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民间艺人生产蔑编的多种竹凉席,使用面较广,很受欢迎。80年代后从日本、台湾引进机织背复凉席,成立了沙县第一家竹凉席生产厂家——明丰竹制品有限公司,产品主要出口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销量10万床左右。从此,沙县竹凉席生产开始从分散走向集中,品种由单一走向多样化,经营从小规模向大产业发展。

天河牌高级保健竹凉席,系精选当地天湖山区优质毛竹,用当代最新技术和工艺趁鲜加工,并选用晶莹透明尼龙条(丝)穿结而成的新型竹制用品,它保留竹青,细腻光滑,通风透气,凉爽舒适,睡眠时,可辗转按摩人体部位,有利于消除疲劳、提神保健。造型美观高雅,色泽柔美,经科学蒸焙处理,防腐防蛀,经久耐用,不翘不折。尤宜在豪华席梦思床上使用。夏日用之,居室增辉。

天河牌竹制系列产品还有不同规格的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和居家沙发竹坐垫,卧室竹枕席等。

在产品加工上,沙县竹凉席也经历了由粗到细,由单一到多样的变化。从最初的传统型、普通型竹凉席到后来的麻将型、梅花型、仿古工艺型、工艺编花型、水晶玻璃边精品型、电脑刻花型、梅花夹珠型、磁疗保健型、袖珍精品型等10个系列百余个品种,形成了低、中、高档齐全,优、新、廉兼备的特色,产品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了产品结构,取得了市场竞争的主动权,提高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据统计,“天河”牌竹凉席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占有26.3%的份额,居全国同行之首。

1996年“天河”牌竹凉席产品获“中国消费者信得过名优产品”;1997年获“四川市场质量信得过品牌”和“四川市场畅销品牌”;1998年获福建省乡镇企业百项名牌产品和福建省地产最畅销商品等荣誉;1999年获世博会闽特展金奖、“99年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中国竹文化节国际竹业博览会金奖”等殊荣;2000年获福建省农业精品展销会金奖。2001年沙县还被授予“中国竹席之乡”称号。2001年6月8日—10日,中国(三明)竹藤产品交易会在沙县举行。

三.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猪肉干

猪肉干

四.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清池茶

清池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清池茶历史悠久,最早要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书记载,西汉元鼎20年(公元前135年),汉中郎将唐蒙受汉武帝委派,征发巴蜀士兵千人,加上粮食、布帛、金银、珠宝等辎重队伍1万余人,从赤水河口符关(即今日四川省合江南关上码头)出发,沿赤水河上行,来到了紧邻古蔺的清池停留,后辗转北盘江直达夜郎国,并劝夜郎王多同归附汉家王朝。

2009年金沙县被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贡茶之乡”,所以清池茶又被称作“金沙贡茶”

古茶树无疑是清池贡茶的见证,但当年的贡茶是怎么走出去的呢?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脚下的盐茶古道。盐茶古道纵贯川黔两省,跨越鱼塘河,穿过清池镇,北是四川省古蔺县,南为贵州省金沙县,在县境内以鱼塘河为界,宽1米、长约70余公里,从西北向东南依次经过清池、石场等数十个村寨。全线置有石券拱和石板铺就的大小津梁10余座。其路面均墁有承受力强,抵抗磨耗和保持平整的自然石块。我在清池镇境内,古盐道纵横交错,石板上当年运盐大军歇气时用背杵扎在石板上的“杵盘印”还清晰可见。

踩着沧桑绵长的盐茶古道向西走,大约5公里处在下里匡岩,到鱼塘河边上。这是一条美妙绝伦的河。从云南镇雄发源,一路驶来,一头栽进清池地界。把几十公里长的身影绎化成一条绿飘带,缠绕在一座座青峰之间。缓时清澈见底,清莹莹的水,映着蓝莹莹的天;急时瀑布飞泻,咆哮如雷,吼声震天,在该河的活鱼塘处一块突兀的石柱上题刻的“雷吼涛声”四个大字仍依稀可见。河两岸青山对峙,树高林密,没有机器轰鸣,只有鸟语花香。它是金沙的母亲河,河水一路向东,下游不到百里便是闻名世界的茅台酒厂,被称为茅台河或赤水河,最后在四川合江汇入长江。蜀盐走贵州,盐登赤水河,这里作为赤水河的上游,应该是除了茅台镇之外的最后一个川盐入黔必经之地了。据说,“清池的茶叶名动天下,也是因了这条河。”

顺着南岸再往上500米处,有个地方过去立有一块“贡茶碑”。精通地方志的清池小学校长罗成仲介绍说,这块“贡茶碑”于嘉庆年间所立,上面刻有“清水塘茶,渡船经古蔺出川,畅销各地,年年岁贡,惜产少耳!”等字样。可惜这块碑早在文革期间就已受破坏,散失不可寻,只在《金沙县志》里有记载。

由此石碑处往南上行1000米远,到观音岩口,又一块“贡茶碑”立于古道边。从上面的字迹辨认,它立于清光绪五年,但已破坏不堪,只剩下部分。据说,此处以前还有一块石碑,也是很多年前被破坏。三块石碑先后立于嘉庆、同治、光绪年间,因此地方百姓称其为“三块碑”,这一段地名也被叫作“三块碑”。

历史

据后来的《大定府志》记载:唐蒙出使夜郎,曾在清池停留一天,当地少数民族为了迎接唐蒙,将家中刚刚炒制的新茶让唐蒙品尝,口干舌渴的唐蒙和他的军队品尝到清池茶后,赞叹说:“我从都城出发,走了近一年,还没有品尝到这么好的茶。”临走时,唐蒙向当地村民购买了10斤上贡汉武帝。汉武帝品尝后,大加赞誉,亲自将此茶命名为“夜郎茶”,并传旨作为贡茶。

发展

“要了解金沙的贡茶文化,得去清池镇。”“金沙县之所以能获得‘贡茶之乡’称号,得益于清池古镇。古时候,是清池的茶贡到了皇帝那儿。”清池镇离金沙县城60公里,位于赤水河上游的鱼塘河畔,地处金沙县西北川南线上,位于两省三地市交界处。北与四川古蔺一衣带水,西与毕节市田坎乡毗邻,东与仁怀市九仓镇、龙井乡接壤,是全县海拔最低的地方。

清池还保存着许多上千年历史的古茶树,全国罕见。在大桠,一棵硕大的茶树立于路旁,这些树主干直径60公分,高45公分;两棵分枝直径30公分以上。树高约12米,根系异常发达,树冠覆盖面积达60平方米。省茶叶协会组织专家鉴定,它已有近两千年树龄,被当地人称为“神茶树”。但民间传说它是当年奢香夫人的义子——鱼塘河岜灰洞土酋的儿子“流涉才”父子,为置路标,引导奢香夫人去鱼塘河而培植的茶树之一,也是后来茶农们为抗拒朝廷的残暴苛捐而毁掉茶树、民间为纪念奢香夫人而保留幸存下来的唯一一棵古茶树。据茶树主人司开礼老人介绍,该树每年可采摘上百斤茶青,加工出来的茶叶有条索均匀、汤色明亮、味醇香郁、饮后留香等特点。400多年以前,芦竹山道士在山上掘了36眼井,取水烹煮早茶敬奉菩萨,有36种颜色和香味,朝山的人有幸喝上一杯能长寿。如今这里居住的300余人中,90岁以上的有5人,70岁以上的有30多人。这棵大茶树周围还有古茶树300余亩,它们都是这棵大茶树所繁衍,高的有一两丈。

在回龙湾。茶树群中最大的一棵被当地人称“大茶树”,也是盐茶古道上保存下来的珍贵茶树。据专家鉴定,大茶树树龄在千年以上,此茶树树高13米,主干直径58公分,树冠覆盖面积48平方米,枝繁叶茂,每年可采摘茶青70余斤,揉制的台茶呈褐色条索状,叶与秆混存,用砂罐炭火烹煮,汤呈褐绿色,浓香扑鼻,有清神爽气和明目功效。据调查,周围上百年的茶林有600余亩。

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清池镇行政区域。

《金沙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清池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金府函〔2015〕99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

《清池茶》(草案)

五.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金沙温家醋

金沙县禹谟温馨醋园位于金沙县东部,厂地两侧山脉平缓,植被保护完好,一年四季空气清新、环境清洁。园区背负青山,天然优质山泉水常年不断,是质地很好的水源,作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这是一块难得的净土!

50年代中叶,温邦贤之父温道富引进制醋艺人巫云华先生开创禹谟醋之先河。1972年,温邦贤采用巫云华先生传授的传统酿醋工艺创建禹谟温馨醋园,其后将产品注册为“温家”醋,已有近40年历史。“温家醋”以水、麦麸、玉米、大米为主要原料,配以砂仁、白扣、肉桂、草果等百余味名贵中草药,采用传统工艺,祖传配方与现代酿醋工艺技术结合,经露天发酵一年以上精心酿制而成。其产品色泽棕褐,浓度适中,酸而不涩,香而微甜,久存不腐,回味绵长,口感甚佳,堪称醋中珍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是省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地方名品。

2003~2004年“温家醋”被评为“贵州省名牌产品”,2007年授牌被评为“贵州省名特优产品”。2007年“温家醋”被省工商局授予“贵州省著名商标”。企业2003年被评为“金沙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被评为“毕节地区第一批地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10年元月被评为“毕节地区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至2006年被地区工商局评为“地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2007年、2008年被省工商局评为“省级守合同重信用单位”。

“温家醋”主要选用麦麸、大米、玉米、高粱、优质泉水等为原材料,其来源主要是向当地农民收购,直接帮助农民实现粮食产品的就地转换增值,向当地农民提供制醋附属产品(醋糟)作饲料发展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六.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七.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沙土羊肉粉

沙土羊肉粉是贵州省毕节市金沙县沙土镇的。金沙县沙土镇米粉粗如竹筷,微酸鲜滑,有大米的清香,入口即化。

沙土羊肉粉选用散放的本地矮脚山羊,越重越肥为好,这种山羊膻味适中,肉细味鲜。活羊拿来后,宰杀拨皮,清理内脏,精刀去骨。羊肉割成几大块,放朝天大铁锅秘制汤中大火去浮沫,小火慢慢熬制。羊肉煮过心后,掌握好软硬度,取出自然冷却隔上一夜,切成大小适中,薄如蝉翼的肉片备用。熬制的原汤应该清而不浊,鲜而不腥,避腥香料放多则有药味,放少则膻腥味熏人,各家味道是否正宗首先要看这一锅汤的功夫。羊肉粉油辣椒的制作水平可以分出味道高下,一般选用贵州本地香而不辣的干辣椒粉碎,用羊油炒制,正宗的遵义和金沙羊肉粉用细如盐粒的粉末辣椒,火候不到,辣椒生嫩;火候过了,辣椒糊臭。一般小店不懂其中奥妙,为图省事,干脆改用粗辣椒末制作,味道相去就远了。

推荐理由:独有乌山黑山羊烹制,肉质鲜美、没有膻味。

做法:矮脚山羊,越重越肥为好,这种山羊膻味适中,肉细味鲜。活羊拿来后,夜半杀羊、宰杀拨皮,清理内脏,精刀去骨。全羊入锅配以密制调料炖汤至拂晓开锅,汤色乳白、香郁鲜美。

特色:开胃健脾、温补肾阳、是滋补身体的最佳食品。

八.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沙县豆腐丸

关于豆腐丸的发明,有一则有趣的传说:从前有位大户人家宴客,厨子不慎,将一条做菜用的鲢鱼让猫叼走了。厨子急中生智,用豆腐做了一道假鱼丸--豆腐丸。没想到上席后,吃的人个个叫好,从此,豆腐丸便传开了。

豆腐丸制作简便,做法是:先取若干鲜豆腐投于盆中,加蛋、姜汁、葱头、味精、胡椒粉及少量的木薯粉,搅成糊状,然后用汤匙舀起,包入肉馅,投于水中文火慢煮,丸子浮出水面时,捞起备用。

接下来,将锅烧热,倒入鲜猪油,加姜丝、葱头使其有香味,再倒入适量清水,然后将煨好的豆腐丸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10-15分钟,加味精、麻油、黄酒、辣酱等佐料,起锅后即可食用。

九.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金沙回沙酒

金沙回沙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金沙回沙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

金沙回沙酒是贵州老牌名酒,以优质高粱为原料,小麦制曲,采用两次投料、八次发酵、七次蒸馏取酒的茅台酒生产工艺酿造,是贵州除茅台酒外的第一个大曲酱香型白酒,具有酱香突出、优雅细腻、味醇丰满、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空杯留香的独特风味。“金沙回沙酒”秉承传统的茅台酒酿造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并以其独特“香醇味浓、馥郁堪夸”的特点而享誉省内外。早在60年代就被誉为贵州“二茅台”,曾荣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酒文化节金奖、历届贵州省名牌产品及贵州群众最喜爱的产品杜鹃杯等奖。

多年来,公司生产的系列产品,经省、地、县质检总部抽检,市场合格率年年都达100%,多次被省、地、县工商部门授予“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2010年10月8日,公司注册商标“金沙”及图形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贵州省毕节地区中国驰名商标“零”的突破!

作为区域性强势品牌的“金沙回沙酒”,在原有毕节核心市场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以毕节、贵阳、遵义、水城、安顺为核心市场,黔南、黔东南、黔西南、铜仁为成长市场的省内市场布局,同时开始着手布局湖北、广西、云南、广东、江苏、河南等省外市场。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金井毛尖

金井毛尖在2005年。与君山银针、高桥银峰、古丈毛尖、兰岭毛尖、东山秀峰、南岳云雾、石门银峰、安化松针、野针王齐名。

茶叶简介:

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金井、高桥的红茶颇有名气,以后逐步形成长(沙)、浏(阳)、平(江)红茶产区。继红茶之后,以金井毛尖为代表的金井绿茶亦异军突起。金井毛尖采于只施有机肥料的优良茶树品种,采用适温提毫工艺,使之保持色泽绿、汤色绿、叶底绿的“三绿”品质,外形条索纤细、匀整,卷曲似螺,白毫显露,色泽银绿,光洁滑润;,滋味清鲜回甜,叶底柔嫩、均匀、明亮,富含微量元素,堪称茶中上品。

品质特点:

出自于优良生态环境,无性繁殖技术,科学培管的白毫早、福顶大白、湘波绿、槠叶齐等优良品种中采摘于清明谷雨之季节,选择春暖花开、阳光明媚、气候温和之天气,精选一芽一叶初展之雀舌,通过阴凉通风自然萎凋与短时阳光光照,待茶香散发花香扑鼻之时进行现代机械加工与传统加工工艺相结合的技术加工,一气呵成。产品外形银毫实显、条索紧结适度,汤色嫩绿叶底芽头整齐新鲜,气味清香高长,饮之甘甜,回味持久。

产家介绍:

“金井”牌(茶叶)注册商标是湖南省茶业行业第一家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是湖南金井茶业有限公司金茶系列产品中的拳头产品,产品从1984年开始就荣获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奖、国家质量奖、中国乡镇企业名牌产品奖、全国名优绿茶评比金奖第一名、湖南省名牌产品、湖南省著名商标,连续9年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连续7年通过瑞士IMO有机茶认证,“中国红”瓷器包装的金井毛尖(二两装),曾拍到6.38万元天价,有“绿色金茶”之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