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无锡特产适合尝一尝 无锡特产必买十大排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无锡特产适合尝一尝 无锡特产必买十大排行更新时间:2023-08-10 02:43:27

一.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丝绸

无锡是中国编丝织绸的基地。二、三十年代,无锡的缫丝生产居全国之冠,在国内外享有“丝都”之誉。无锡的蚕桑事业,起源于商末吴泰伯建都梅里时,明清以来更兴盛于农村。近代的缫丝更是闻名海内外,无锡丝绸飘逸潇洒、素雅庄重、富贵华丽,更有适合多种需求的面料供选择。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湖滨脆鳝

湖滨脆鳝又称爆鳝,由鳝丝经两次油炸而成,外观酱褐色,乌光发亮,口味甜中带咸,松脆适口。梁溪脆鳝在无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无锡冷盆菜肴中的明珠。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桂花糖粥

桂花糖粥是无锡传统名点。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洗干净,投入红枣、豌豆加入冷水,用旺火烧煮,待糯米粒开花后,加入甜桂花和白糖;继续煮至稠状即可。糖粥稠而不糊,红枣白粥,色泽诱人,桂花飘香,甜香可口,很适合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口味。( 无锡)

特别适宜老幼,妇孺食用。在崇尚吃粥养身的江阴,其深受江阴人的欢迎。桂花糖粥的内容较丰富,在桂花糖粥的基础上可加入各式各样的其他辅料,如:芝麻,红枣末,薏米,莲心,还有银耳,白果等。卖桂花糖粥,亦讲究色,香,味。一只白瓷碗内盛上两勺红橙橙的糖粥,面上撒上一些红,绿丝再加上几粒南瓜子肉,既好看,又能刺激人们的食欲。

四.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龙凤腿

龙凤腿主料鸡丝、虾仁。将拌匀的鸡丝、虾仁均分在网油上,包成鸡腿状,放入七成热油,炸熟即可。此菜色泽黄,外松内,内鲜嫩。

【特点】:

造形美观,色泽褐黄,外松脆、里鲜嫩,口味香咸。

【原料】

鸡丝450克、虾仁100克。 猪肉油150克、鸡腿骨10克。鸡蛋50克、白糖10克、辣酱油7.5克、盐7.5克、绍酒20克、味精2克、葱20克、胡椒粉3克、淀粉20克、花生油1250克(实耗油150克)。

【制作过程】

将鸡丝、虾仁同放碗内,加鸡蛋、白糖、辣酱油、精盐、绍酒,味精、葱末和胡椒粉拌和待用。猪网油漂洗干净,切成10厘米见方的块,将鸡丝、虾仁分别放在网油上,鸡腿骨摆放在网油的一端包成鸡腿形。鸡蛋加干淀粉调和。油锅上火,烧至七成热(约175℃)时,将龙凤腿坯逐个沾满干淀粉,再拖蛋糊,滚上面包粉,下入油锅炸至淡黄色,将油锅移至小火上炸1分钟至熟,用漏勺捞出,整齐摆入盘中即成。

五.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徐舍小酥糖

清代贡品小酥糖是一般的就时茶点,是精细白糖、剥壳芝麻、特制饴糖、上等面粉等原料,经焙沙、打屑、扳酥等十多道工序,精工配制而成。具有香、味、酥、爽口等特色。

六. 江苏省 无锡 宜兴 紫沙陶器

宜兴紫砂陶器始于宋代,元朝时,紫砂陶器的烧制工艺逐渐成熟,已开始在器物上题词雕刻。明代中期,宜兴紫砂陶茶具极为盛行,被誉为各种茶具中的上品。清代时,宜兴紫砂陶工艺愈益精湛,开创了采用篆刻、书法和绘画作装饰的新风格。20世纪初,宜兴紫砂陶器的生产亦颇兴盛,有10多座龙窑常年生产,1932年产量高达220多万件。品种有茶壶、茶杯、花瓶、花盆、沙锅、人物雕塑等上千个品种,造型大方,色彩古雅。用紫砂茶壶泡菜不变味,贮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持握不烫手,使用年代越久,色泽越发光润。

宜兴紫砂陶是采用一种不同于红色黏土的天然五色陶土——紫砂泥。基本颜色有朱、紫、米黄三种。泥中含有石英、高岭土、云母、赤铁等矿物质和各种氧化物。在1200℃左右的高温中烧制时,随着温度的变化,砂泥的颜色也随着变化,呈现出黄如梨皮,褐如墨菊,绿如松柏,赤加红枫,紫如葡萄,以及白砂、海棠红、朱砂紫等色。

紫砂陶代表作《紫砂百寿瓶》在1984年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弦得金质奖。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陶瓷

宜兴是中国著名陶都,制陶历史已有5000多年。宜兴陶瓷素以精湛的技艺、浓郁的传统、丰富的造型、优雅的装饰而独步千秋,享誉海内外。被誉为陶瓷艺术殿堂的中国宜兴陶瓷博物馆,馆藏陶瓷精品8000多件,是中国藏品最多、规模最大的陶瓷博物馆。( 无锡)

八.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顾山红豆树

顾山红豆树,可以称之为奇树。位于江阴市东南乡顾山镇红豆村,又名相思树,相传为梁代昭明太子所植。
所结果实红豆,又称相思豆。

九.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腐乳汁肉

腐乳汁肉由无锡聚丰园创制于一九O六年,已有近百年历史,为无锡地方名菜,深受百姓喜爱,此菜曾多次被市、省、评为地方名菜,于1999年正式改评为中国名菜。特点:肥而不腻、酥料入味。甜中带咸、色泽红亮。

十.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无锡肉骨头

“无锡肉骨头”又称“酱排骨”,是无锡历史悠久的著名地方风味菜肴。它肉质酥烂,味香浓郁,肥而不腻,甜咸适口,色泽紫红,香气扑鼻。相传此菜始于宋朝,由无锡城里一家熟肉店在被其接济过的“济公活佛”的帮助下创制而成,“无锡肉骨头”便由此出名,历代相传。到了清朝,无锡南门的“莫兴盛”经营的酱肉排骨亦很出名。后来无锡三风桥附近的余慎肉食店,高薪聘请烧肉师傅,吸取别店的经验,在选料、调味、操作等方面加以改进,专门选无锡出产的细皮白肉猪的大排和方肉为原料,用纯黄豆制的酱油、上品老酒、糖等烹制,将方肉与排骨同煮,使汤汁更加浓醇和鲜美。这样烹制出来的排骨,不仅外浓味鲜,肉松骨酥,而且香味浓郁,异常入味。在清末时,三风桥肉骨头便和无锡清水油面筋、惠山泥阿福并列为无锡三大名产而驰名中外。( 无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