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凉州特产专卖 凉州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凉州特产专卖 凉州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4-01-24 16:22:56

一.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锅巴

甘肃的锅巴始于凉州。武威是甘肃省第一家引进技术,生产“奔马锅巴”的地方。凉州“奔马锅巴”有麻辣、五香、牛午肉锅巴等系列产品。产品选用银川精大米、高级植物油等原料,引进先进调味技术,经特殊工艺处理,保持名菜风味,营养丰富,香酥可口,余味深长。

二.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白雪红桃

白雪红桃果实成熟期210-230天,平均单果重400克,最大果重1020克。采用日光温室栽培,在1-2月份采摘上市,品质优、底色白黄,上色后鲜红色,美观艳丽,果肉白色,具有野生桃的香味,十分诱人。含糖量18%-22%,可溶性固形物17%-21%,营养丰富,耐储运,自然存放15-20天。利用其成熟期长的特点,错季节上市,经济效益非常可观。

凉州区大柳乡作为蔬菜主产乡镇,从2000年开始引进栽培,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在日光温室中生产白雪红桃,以特色创品牌,注册了“柳烟春”牌商标,2005年6月,白雪红桃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产品在市场上非常走俏,目前已经成为特色优势产业。

三.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王蛤蟆膏

武威现代医药工业起步较晚,厂家不多,规模也较小,尚未形成体系。但凉州自古即有制药的记载:“王蛤蟆膏药”的继承者“凉州祖师麻膏药”曾伴随秦大河横穿南极,誉满四海,为武威医药工业增添了一枝奇葩
王蛤蟆膏药重放异彩烧炉炼丹妄用功,神仙难医关节疼
蓬莱瑶池无妙法,良药原在凉州城
这是流传至今,甘肃人民赞扬古凉州王蛤蟆膏药的一首民谣。凉州膏药由来已久,早在东汉初期就记载了膏药的制法。据传凉州王蛤蟆膏药的来历十分神秘,“是铁拐李下凡所授秘方中一贴主药,乃凉州名胜雷台湖中碧玉蛤蟆吐黄金宝珠……云云”。实际上,王蛤蟆膏药系武威王氏祖传18世家宝,因疗效殊绝,有神药之称
王蛤蟆膏药的生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在明代,有个“金不换”的老道,来到凉州王氏先祖开办的“万寿堂”药店,传授制作膏药的技术。其配方有虎骨、朱砂、麝香;龟板等30余味药料制膏,摊涂在狗皮上,有止病、灭菌、拔毒、生肌之功能,主治心气疼痛、小肠疝气、偏坠、跌打损伤、一切无名肿毒、痛疽、瘰疬、冻疮等多种疾病。王氏遵其所嘱,精研细制,疗效果然甚佳,特别是对治疗风湿关节痛有特殊功效。“万寿堂”制成此药后,根据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用玻璃制成的蛤蟆镶嵌门口作为标志。从此,他的药店不再卖别的药,只熬膏药出售,人们也就称他的“膏药”为王蛤蟆膏药”
王蛤蟆膏药不仅继承了传统配方,而且要求严格按穴位用药。膏药的配方和制作法过去也严格保密,从不外传。公私合营后,王氏17世监制人王金泉、王生泉才将此方和制作法公开,将配方进行改革,并将原王蛤蟆膏药更名为风湿关节膏。实践证明,改革后的风湿关节膏疗效卓著,保持和发扬了王胎蟆膏药的传统特性和功能。但在人民群众中,仍把风湿关节膏称为王蛤蟆膏药
历史进入300年后的今天,具有80年代现代化技术装备水平的武威制药厂,经过多年摸索、探讨,在继承王蛤蟆膏药传统配方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最新医药科学方法,将甘肃中草药祖师麻(民间有“疼的满地爬,离不开祖师麻”的说法)提取精制,辅以樟脑、人工麝香、冰片等药物改制而成。改制而成的膏药取名为“凉州祖师麻膏药”。凉州祖师麻膏药是目前国内外治疗风性、类风湿性关节痛的最佳药物。经多年临床使用,总有效率达95%以上,深受广大用户和患者的欢迎。该产品于1985年、1990年先后荣获甘肃省优质产品称号和中国妇女儿童用品40年博览会铜牌奖,畅销全国各地,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并伴随1990年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秦大河一行横穿南极,在治疗队员们腰部扭伤时产生奇效,荣立奇功,而誉满四海
( 武威)

四.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凉面

凉州凉面誉满河西走廊。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的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熟清油“羼”两遍,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醋卤,更是锦上添花。凉州郭氏,祖传此业,当占凉面榜首。

五.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大月饼

凉州大月饼,除了千层饼变形的色泽花纹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下雨天,小孩子常叫:“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轮子大,小伙子吃上把房跳塌”。大的月饼,足有十来八公斤,像小汽车轮子似的。过了八月十五,女婿携妻带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面提的大月饼,右面提的凉州酒。

中秋佳节临近,在各地人们忙着买月饼送月饼的时候,甘肃武威市凉州区的家家户户却在忙着做月饼。凉州是古代边塞要地“凉州府”的核心区域,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那里的人们在每年的八月十五前后都会捧出自制的大月饼来敬献月亮,庆祝中秋佳节,由古至今,那里的月饼也是越做越有文化。

凉州大月饼,除了千层饼变形的色泽花纹十分漂亮外,最大的特点就是大。下雨天,小孩子常叫:“天爷天爷大大下,月饼蒸上车轮子大,小伙子吃上把房跳塌”。大的月饼,足有十来八公斤,像小汽车轮子似的。每逢中秋佳节,家家蒸大月饼以示全家团圆,并馈赠亲友,表达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六.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浆水面

在百味小吃中,凉州浆水面可称一绝。做好的浆水面看上去嫩黄柳绿,红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浆水面,面条的种类不拘,擀压拉均可,关键在于浆水沤制的好坏。所谓浆水,是用新鲜的芹菜、白菜、甘兰等叶类蔬菜在开水中略烫,然后浸入盛有凉开水的罐中,加少量旧浆水作“引子”,密闭罐口,经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浓酸味,并带有清淡的特殊香气,这时便可食用。做浆水面时,先将沤制好的浆水舀一勺入锅,并根据酸味浓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兑合,烧沸,再加葱花、香菜、食盐、辣椒等调味品,待凉即成。煮熟的面条,调入清凉的浆水,吃一碗顿觉清凉透心。还有不少人独具匠心,把浆水直接作为一种饮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浆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帮助消化,清肠利尿,有益于身体健康

七.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核桃

凉州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州核桃

凉州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

凉州区深入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建基地、树品牌、抓龙头、拓市场,不断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特色林果基地82.6万亩,其中:以皇冠梨为主的优质梨48.5万亩、枸杞2.5万亩、红枣3.4万亩、酿酒葡萄11.8万亩、核桃12.8万亩、苹果、桃等3.6万亩。万亩乡镇达到31个,千亩村达到330个,人均达到1.13亩,实现了“人均1亩特色林果”的产业目标。

八.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满族饽饽

饽饽是满族对自己加工的各种糕点的统称。凉州传统食品晋记饽饽是蔡晋云祖传三代的拿手本领,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马蹄酥、佛手酥、牛舌头、茴香饼等30多个品种,配料讲究,烤制精细。糖火烧是经过小包酥进行包料,表面结构层次分明,纹路清晰,俗语有千层饼之称;配以海参、鱿鱼、虾仁的三鲜火烧,其味更是舒爽可口。制作酥点的酥皮是根据皮酥而起名,其酥皮又有皮与酥之分。馅的种类有白糖、豆沙、枣泥、玫瑰等。馅的制作方法分炒馅和擦馅两种。满族饽饽具有色黄发亮、酥软香甜、松脆耐嚼的特点,因而也为大多汉族人所喜爱。

九.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熏醋

“凉州熏醋”是西北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的桌上调味品。武威益民食品厂生产的“云晓牌”凉州熏醋采用多种上乘原料、传统发酵工艺与现代加工技术相结合精酿而成,各项指标超过国家一级食醋标准,且含有15氨基酸和还原糖。产品色泽棕红,酸味醇厚绵口,久贮不霉不白花,堪称调味之佳品。

十.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软儿梨

隆冬腊月天,正是凉州的“软儿梨”应市的时候。沿街的干鲜果摊上,“软儿梨”和红艳艳的苹果、黄澄澄的冬果梨为伴,显得最没姿色,看上去灰褐鼓皱,太阳一晒软糟糟一包,跟腐坏了似的。不识货的人,谁会花钱买这“坏梨”吃呢?凉州人对它可是情有独锤,越是大雪纷飞,哈气成霜的三九寒天,越是喜欢吃软儿梨。

这软儿梨,是梨中独一种,果子是圆形,小而汁多的,叫“神不知”;青中泛黄的是“蜡苔”;青黑皮儿的叫“墨梨儿”。霜降以前,小心摘下不使磕碰,码到地窖里,一层麦草一层果子,待沉睡了两三个月,果子完成了后熟期,脱掉涩味,闻起来一股酒香。这时候就可以放在不见烟火的阴凉屋里冻了。一冻果皮儿就变成黑褐色,沁出了果蜜,果农叫“出汗”了。这时的软儿梨可一点不软,冻得石头似的,运输储存都非常方便,不怕压,不怕碰,但有一条,怕热。

数九腊月,人们空时间多,尤其过年那几天,磕瓜子、吃核桃、啃柿饼,大人娃娃吃得嘴角上火,口干舌燥,昏沉欲睡,何以解忧消火?最数软儿梨。

吃软儿梨的办法非常有趣,先舀来一盆清水,把梨“噼哩扑通”搁进凉水,只听见“喳喳”一阵乱响。凉州方言叫“拔”,不一会儿,梨儿里面的寒冰全都给“拔”出来,明晶晶的包在梨外面,成了一个大破璃团。这时轻轻敲去冰壳,梨儿已变成一包蜜汁了,抽去梨柄,出来个小眼,嘴对着嘴儿,一捏,一吸,梨汁全都浸进口中,冰凉彻骨,沁透了五脏六腑。

逢年过节,难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得忘乎所以,找不见自家街门,这软儿梨醒酒是一绝。软儿梨还是一味止咳良剂,遇有咳呛不止,痰多气涩,弄几个软儿梨来,加几块好冰糖,放进砂罐,隔水蒸透,晾凉后连汤一同吃下,立见疗效。若咳嗽的重,还可在梨中加几克麻黄草,良药不苦口,又“利于病”。

1941年冬,于右任偕张大千、高一涵等一行十多人由兰州赴敦煌,途经河西,见软儿梨生得特别,一尝之下甚是滋润甘美,异乎寻常,兴之所致,草就《河西道中》一首,“山川不老英雄逝,环绕祁连几战场。莫道葡萄最甘美,冰天雪地软儿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