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非洲的农业特产 非洲特产清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非洲的农业特产 非洲特产清单更新时间:2023-02-17 11:11:12

一. 非洲 南非 南非果汁

南非果汁是南非的饮料。BIOES喜瑞100%天然纯果汁,来自“钻石之都”——南非,由当地著名企业帕克玛公司生产,并原装进口至中国。目前国内上市的品种均采用出口台湾的专用包装,同时喜瑞也是台湾中高档果汁里无可匹敌的第一品牌。

喜瑞果树—生长于水果天堂南非,凭借充足的日照,适宜的气候,肥沃的土壤以及无污染的生态环境,孕育出享誉世界的高品质新鲜水果。大西洋、太平洋季风汇合于非洲大陆的暖流,为喜瑞果树的生长提供最佳温床,而只用天敌防治病虫害的独特方法,使得喜瑞水果几乎没有农药残留,成就新鲜水果的卓越品质。

目前市场上的果汁绝大多数系由水加浓缩浆还原而成。但这种以浓缩汁勾兑的果汁与纯鲜榨果汁相比,其品质可谓有天壤之别。果汁在高温蒸发浓缩过程中,其重要营养成份将受到严重破坏、独特的果香也随蒸气挥发殆尽,因此加水还原后无论是口感、香气还是营养都远远无法达到100%原果汁品质,因而只能通过大量添加香料等弥补口感与香气上的不足,过多的添加剂难免对人体造成损害。而喜瑞果汁则由新采摘水果纯鲜榨而成,为100%水果原汁,绝不添加任何水、糖、防腐剂等成份,天然品质将水果的香气、口感与丰富营养完美保留,为您呈现清新自然的甜美吸引。

二.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三. 非洲 南非 猴腺肉

猴腺肉是南非的一个特色美食,吃起来比听起来要好得多。它起源于一个玩笑,此后便顽强地留存了下来。

几十年前,每当海外的厨师们看到来自约翰内斯堡的用餐者总爱在食品里添加西红柿酱和伍斯特辣酱时就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他们把两种酱混合在一起,加入其他少许东西,然后戏称其为猴腺,并把它端给用餐者以羞辱他们。但你知道吗?如今,它的名字仍然出现在一些偏僻牛排店的菜单上。

四.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五. 非洲 非洲鼓

非洲鼓(Djembe),起源于西非部落,属于土著民族的传统乐器。通常是挂在脖子上边走边打,而并非放在地上敲打。最特别的是,这乐器一定要用手敲打,一手调整音调的高低,另一手敲出节奏。

非洲鼓是皮膜类敲击乐器,形状模仿非洲人用来磨玉米或谷物石磨,用整块树干剜空再蒙上羊皮制成。鼓身约50至60厘米,直径约30至38厘米,但有一些来自科特迪瓦的非洲鼓直径会更大。
非洲鼓用手拍击发声,当拍击的部位不同时,音色也有分别,可以出高、中及低三种声音。这种鼓可以用作独奏,亦可以和其它非洲传统乐器作合奏。

非洲鼓演主要特色在于其音乐属性可以广泛被运用在特殊节庆场合,例如 Yagba 非洲鼓

Odienne即是音乐会、婚礼、节日庆典等之必备曲,而 Yankadi 乃是一首洋溢热情的迎宾旋律。聆听富饶节奏变化之非洲音乐,你会体验到神秘而特殊的民族风格!
鼓是黑非洲普遍流行的乐器,又被称为非洲传统音乐之魂。
鼓的功能和用途在非洲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于音乐外,有时还是民族、部落或宗教的象征,或用来传递各种信息,即所谓“会说话的鼓”。非洲鼓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无论是制鼓的材料、形状和演奏技巧都是独特的。
非洲鼓还常用来传递信息和语言,鼓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的不同部位,能发出各种不同的音响,加上急缓有别的节奏,形成各种各样的鼓点,作为一种信号语言,来传送各种信息。在清晨、傍晚比较安静的时刻,鼓声可以传到15公里以外,鼓手们一个接一个地重复着鼓声,这样可以用惊人的速度准确地传“话”--一百英里以外的的地点可以在两小时内达到。过去,当奴隶贩子捕捉黑人时,非洲人就通过鼓语通知人们迅速逃离,使奴隶贩子一无所获。鼓语还常常用来号召人民参加公益劳动、抵御敌人来犯、报告火警等。
非洲人还常用鼓励来表达不便用语言表达的事物,如加纳的阿肯人,丈夫习惯在舞会上用鼓语赞美自己的妻子,鼓语还可用来宣布一个人的出生、死亡和婚姻。

六. 吉林省 辽源 东丰 野生的山菜

东丰县地处吉林省中南部、长白山余脉,是“五山一水四分田”半山区县份,属季风区中温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县内土地肥沃,有机质含量高,适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素有“山区小粮仓之称”;林业生产在全省和全国久负盛名,森林面积达11.38万公顷,森林覆盖率42.07%,是全省林业先进县、全国百万亩人工林基地县之一、全国生态建设县之一。半山区的地理环境,为林品生长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七. 非洲 莫桑比克 布萨

土酒:“布萨”称王,非洲人说喝开水不解渴,还是灌凉水快住在海边上的人喜欢喝椰汁,他们也用椰子或其他粮食酿造酒,现在政府惟一允许销售饮用的土酒叫作“布萨”。

喝“布萨”的是几个人甚至几十个人可能同时把自己携带的三五米长的细管子插进酒坛子,一边吸一边谈天说地,直到歪歪斜斜地打“醉拳”。

八. 非洲 非洲鸵鸟

非洲鸵鸟(学名:Struthio camelus)属鸵形目鸵鸟科,是世界上最大的一种鸟类,成鸟身高可达2 .5米,雄鸵鸟体重可达150千克。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主要特点是龙骨突不发达,不能飞行,也是世界上现存鸟类中唯一的二趾鸟类,在它双脚的每个大脚趾上都长有长约7厘米的危险趾甲,后肢粗壮有力,适于奔走。生括于非洲的沙漠草地和稀树草原地带,因其羽、皮及肉等都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有生长快、繁殖力强、易饲养和抗病力强等优点,在许多国家被广泛驯养。

非洲鸵鸟体长约为183—300厘米,身高240—280厘米,体重130—150千克,雌鸟稍小。长相很奇特,像蛇一样细长的脖颈上支撑着一个很小的头部,上面有一张短而扁平的、由数片角质鞘所组成的三角形的嘴,上嘴沾黄色,下嘴略呈粉红色,还有两只如同青蛙眼一样的褐色大眼睛,炯炯有神。躯干粗短,胸骨扁平,没有龙骨突起,上面生有一对显得与身体很不相称的短翅膀,已经退化,没有飞羽,不能飞翔,只是在繁殖期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就必须炫耀双翅的羽毛,在孵化期和育雏期成鸟要展开双翅使卵或雏鸟不致于受到炽热的阳光的曝晒,还能张开来壮大自己的声势,吓唬敢于进犯之敌,此外在迅速奔跑时也要展开双翅,以维持身体的平衡,若是顺风还能起到船帆的作用。尾羽蓬松而下垂,每个尾椎骨都呈分离状。腿很长,十分粗壮,有一部分裸露无羽,呈粉红色,脚也极为强大,趾的下面有角质的肉垫,富有弹性并能隔热,适于在沙地中行走或奔跑。趾仅存2枚,即第三趾和第四趾,是鸟类中趾数最少的,第三趾强大而且具爪,第四趾小而无爪。在羽小枝上没有小钩,所以全身的体羽柔软而蓬松。雄鸟和雌鸟的羽色有所不同,雄鸟的体羽主要为黑色,双翅及尾部的尖端有白色的漂亮长羽,颈部呈肉红色或鲜蓝色,上面覆有棕色绒羽,雌鸟的体羽均呈灰褐色。-

非洲鸵鸟主要栖息于荒漠、草原和灌丛等地带,其中索马里亚种有时进入浓密的荆棘灌丛中,在西南非洲甚至还见于陡峭的石质高原上。因为有发达的气囊和良好的循环系统来调节体温,所以能够适应干旱的气候,具有异常的耐热性,即使气温高达56℃仍然能在酷暑的日光下寻觅食物,也可以几个月不饮水。活动最为频繁的时间还是在清晨和黄昏。叫声响亮而重浊,如同狮吼一般,性情机警而多疑,听觉、视觉都很灵敏。喜爱结群,通常为10—15只,如有雏鸟和幼鸟时可以达到40—50只,随着食物的丰歉过着游荡的生活,还喜欢与斑马、羚羊、长颈鹿、角马等草食性兽类混在一起觅食,这样就能吃到斑马等大型兽类惊起的昆虫、小型啮齿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非洲鸵鸟身躯高大,脖子长,目光锐利,并且在群体觅食的时候,每只鸟抬头的间隔时间是不规则的,此起彼伏,因此总是有一些个体在抬头张望,这样就可以及时地发现敌害,并且通报其他动物迅速躲避。它们在沙漠中奔跑的速度很快,每一步的距离可达3.5米,持续奔跑的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能奔跑5分钟以上,冲刺速度为每小时超过70公里以上,还能够跨越5米多高的障碍。喜欢饮水和沐浴。
食性很杂,但以植物的茎、叶、果实等为主,特别是开花的灌木,寄生的匍匐植物,地面蔓生的葫芦科植物和野生无花果等,也吃昆虫、软体动物、小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等,同时吃进一些砂粒,以帮助消化。有趣的是,在其肠胃中还能发现钉子、硬币、瓶盖、绳子,甚至钻石等杂物。-

九. 非洲 非洲面具

面具在非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南非的史前岩画中,就发现有佩戴面具跳舞的妇女形象。不过造型最丰富,艺术表现力最强的面具还是主要集中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西非和中非地区,如科特迪瓦、尼日利亚、马里、几内亚、喀麦隆等都是面具普遍盛行和发展的地区。

面具在造型上大致可分为一般面具、面具顶饰、盔形面具、肩荷式面具、装饰性面具,多 尼日利亚约鲁巴族盔式面具

以人面、动物或人面与动物相结合造型。这些人面形象千差万别,有的仅有眼眶、龇牙咧嘴、恐怖至极,有的双目微睁、嘴角微翘、优雅娴熟,有的眯着眼睛,似笑非笑,神秘莫测……不过也存在粗犷、稚拙、淳朴、简约的风格共性。这种具有独特艺术表现力的面具很容易把欣赏者引入一个玄妙-的世界,却又往往让欣赏者忽略了其艺术表现手法的高超性,而急于去探究、解决这些形象是什么,从哪里来,用来做什么等种种疑问。也许这就是非洲面具的魅力所在,让人惊叹于艺术而瞬间又忘却了艺术。

面具材料

一般来说,出于佩戴方便的考虑,非洲面具雕刻多采用软质木料,往往先刻成圆雕,再从中间剖开挖空。有的面具完成后还会用植物或矿物颜料染色。染色后的面具,不但能对人造成更大的视觉冲击,而且也有利于长期保存。在有些部族中,色彩也是显示面具功能的一个标志,如用于丧葬仪式的面具往往被涂成象征死亡和阴曹冥府的白色等。

面具与拜物教

在广袤的非洲大陆,虽然众多部族之间的具体信仰千差万别,但大多数部族都信奉“万物有灵论”的拜物教,他们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灵魂,尤其是很多常见的动物形象如羚羊、大鸟、牛头、象首、蝴蝶、鳄鱼、蛇等,被很多部族视为神灵偶像或是力量、权力、才智的象征而雕刻在各式各样的面具上。如科特迪瓦塞奴佛族面子中的大鸟形象是塞奴佛部族先祖的精神象征,具有神秘和超能的力量。鲍勒族面具常取动物身上最强有力的部分——双角来造型。他们相信佩戴这样的面具在热情的鼓乐声中夸张模仿该动物的表演,就会获得相应的神力。当鼓点、舞蹈节奏逐步加快,全场情绪升至最高点时,这种力量便会神奇地传递给部落中的每一个成员。

面具与约鲁巴族

在尼日利亚的西部还有着一个极具艺术天分的古老民族——约鲁巴族。这个民族的典型面具是一种结构复杂的盔式面具,具有脖颈粗大,嘴唇圆润丰满,眼睛圆睁,瞳孔突出,两边面颊各有三条纹饰的普遍特征。据说这类面具表现的是长期以来控制这一地区绝大部分贸易的女人。面颊纹饰是富有和美的标识,顶部雕饰是用来显示女人的各种非凡能力。随着时代发展,现今还有的在面具上部上雕汽车、摩托车和冰箱,以体现她们在部落里不一般的经济实力。

面具与班巴拉族

班巴拉 非洲面具

族作为马里最大的民族,最出色的面具当属“契瓦拉”羚羊顶饰。这类面具其实是指面具的顶部结构,只能够顶在头上,而不能用来遮挡面部。“契瓦拉”是班巴拉族神话传说中的祖先和崇拜的英雄,是文明的传播者。班巴拉族具有悠久的农业传统,相传,是羚羊契瓦拉教会了他们耕种的秘密。因此每年到了播种、收获季节,人们便会穿上五彩衣服,头戴羚羊顶饰,成双成对地在农田中载歌载舞以向契瓦拉祈祷或庆祝丰收。这类面具一般有水平和垂直两种造型方式,有的与人像或其它动物形象相结合,风格简练夸张,充满动势与力量之美,表面多雕琢有精美的花纹

面具用途

此外,从尼日尔河一带迁徙到几内亚来的巴加族的尼姆巴肩荷式面具也非常具有特色。这类面具体积很大,有的重达五六十公斤,下部有四个支撑的腿,用以扣在佩戴者的肩上,不过佩戴者一定得是身强体壮的男子才可以,而且肩上通常还需垫上一件宽大的棕榈衣服。

宗教种族

在非洲,面具的种类、雕刻样式、风格极为丰富,即使同一部族、同一题材的面具,形象上也绝无雷同,这反映了非洲雕刻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大胆的创新精神。但雕 刻家最先强调的还是面具的社会功能,注重共同体的、非个性化的情感流露,而且多是围绕着祈雨仪式、婚丧嫁娶仪式、播种丰收仪式、成年仪式、巫术仪式等各种神秘的宗教活动进行创作。其中不同造型的面具还有着不同的功用。如在科特迪瓦、马里等地区有着一种双面造型的面具,是通常用来见证部落青年男女相爱,象征浓烈爱情的结婚面具。

日常生活

除了宗教仪式外,非洲部落的日常生活中也时常会用到面具。如部落秘密会社组织的执法者带着面具惩罚品行不端者,首领命令属下带着面具征收捐税、宣传防火,巫医戴着面具给病人医治等。在这样的活动中佩戴面具,一是代表着权利与威望,可以给人以震慑;二是可以掩盖身份和面貌,有效的防止别人报复。

娱乐舞蹈

还有一些纯属娱乐用的面具,是给那些表演舞蹈和滑稽戏时的丑角、乐师等佩戴的。这类面具通常五官变形夸张,形象怪诞,充满调侃讽刺趣味。像尼日利亚的约鲁巴族、马里的多贡族有一种被称作“假面舞”的舞蹈,表演者戴着奇形怪状的面具,以幽默的方式去表现外国人的穿戴和他们奇异的举止,反映了不同民族在社会风俗、生活习性上的一些巨大差异。

十.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