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省河池市大化县特产 广西大化县土特产食物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省河池市大化县特产 广西大化县土特产食物更新时间:2023-01-22 22:37:51

一. 广西 河池 宜州 宜州牛肉条

宜州牛肉条

采用广西北部高寒山区特有的小黄牛肉为原料,配以广西古老的香料,沿用壮族传统的原始方式,腌泡熏烤制成,使牛肉原汁原味,风味奇特,肉正味醇,是时尚休闲的佳品,送礼待客的首选——壮家牛肉条!

宜州牛肉条是宜州三绝(山歌、彩调、牛肉条)之一,是采用广西宜州市高寒山区福龙乡弄桑村等地特有的小黄牛肉为原料,配以广西古老的天然香料,沿用壮族传统的原始方式,腌泡炭烤制成,不添加任何化学香精色素,使牛肉原汁原味,风味特奇,肉正味醇,具有辣在口、甜在喉,回味无穷的口感。

二. 广西 河池 巴马 巴马山茶油

巴马山茶油

活了100多岁的巴马长寿老人从小到大常吃山茶油,这是事实;从小到大吃山茶油的人不一定能活100多岁,这也是事实。在这个微妙关系中,巴马山茶油闯出了名气,食可健身,用可美容,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罗乜政,女,瑶族,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尚勤村么妹寨人。1990年5月5日上午,她吃了一碗饭,喝了约200克米酒和一碗开水,躺回床上无疾而终,享年130岁。《巴马县志》记载,罗乜政身高168厘米,有几次挑100公斤的石灰到42公里外的燕洞圩卖,不觉得很累。罗乜政食量很大,最多的一餐可以吃一公斤米和1.5公斤鸡肉,平时常吃的油料包括当地产的山茶油。

许多媒体采访巴马长寿老人时,往往离不开饮食话题。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巴马长寿老人有吃山茶油的习惯,巴马境内的所略、那社、燕洞等乡镇是山茶油原料——茶籽的主产区。广西医科大学做了一项研究,山茶油的物理、化学特性与橄榄油极为相似,且相对于橄榄油,山茶油的不皂化物含量很少。与橄榄油、花生油、菜籽油、猪油相比,山茶油的油酸含量最高,达80%以上。油酸是食用油中一种重要营养成分。

产茶籽的树在当地叫油茶树,有开红花、白花两种。开红花的油茶树主要分布在桂北地区,巴马的油茶树多见开白花的。

当地有人一早起来,梳洗完毕,不给头发上护发水,也不往脸上擦化妆品,而是往头发上或脸上抹一点山茶油,头发即刻油亮,脸也光滑。以前,茶籽榨油后剩下的茶麸是民间的洗衣粉或者洗发水。巴马茶籽的出油率较高,100公斤茶籽最高可以榨出30多公斤的油。

1982年以前,所略乡福乡村人榨油用的是土造榨油机。当地人在介绍这种机器时,可用“张牙舞爪”来形容——介绍者的普通话不怎么样,说的时候一帮人特别兴奋,所以每个介绍者各自做着不同的“动作”,不等别人明白头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就往前说下去。其间,有个人突然站起来对记者说:“给你画个图,就明白了。”

唰唰几笔,一幅榨油示意图呈现在记者眼前:大大的圆木(已被掏空“肚子”)旁站着一个人,那人举着一把大铁锤,直往大圆木上面的尖形木块砸去,一锤一份力,力从尖木底部传递到圆木“腹腔”内的木塞,木塞顺势挤压圆木内的茶籽饼,茶油就从圆木下方的孔里漏出。木塞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直到把油榨干。

圆木直径有大有小,较大的直径达五六十厘米,长6米左右,一次可榨约75公斤的茶籽。这种土法榨油,要先把油茶籽碾碎蒸熟,压成月饼状,一一塞进圆木“腹腔”。最初,每块茶籽饼约有10厘米厚,油被榨干之后,“瘦身”成一块薄砧板的样子。如此榨一次油,要花半天时间,且需五六个人帮忙,轮流挥锤,耗时耗力。

土法榨油最热闹的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仅福乡村就有5台土造榨油机。每台榨油机一有声响,油香就满村飘,大人、小孩闻香赶来,守在油房旁,为的是得到一点茶油或者茶麸,用来吃或者洗头、洗衣。

1982年,福乡村拥有第一台电动榨油机。从这一年起,土造榨油机在该村慢慢消失。电动榨油机榨油不用什么技术,把晒干的茶籽直接倒入机器,等着盛油就可以了,出油率比土法榨油高出一倍。

村里人常常带了原料,叫当地人榨油。奇怪的是,村里人不但不用交加工费,还可以得到几元到几十元不等的酬金,条件是村里人要毫无保留地留下茶麸。原来,茶麸的卖价不便宜,曾一度达到每公斤约4元的价格,榨油者就靠这些茶麸挣钱。

巴马种植油茶树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朝中期。1962年,全县茶籽产量为51万公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低年产量。到上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年产量稳定在100多万公斤。据巴马林业局统计,目前该县有37.6万亩油茶树,年产茶籽约600万公斤,产量依然不算高。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大部分油茶树没有进行改良,亩产量只有几十公斤;二是油茶树过于亲密接触,树的光照不足;三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在收获油茶籽时,要刨平树下的地面。

为何要刨平地面?巴马林业局的干部说,此举实际上是农户为了方便捡籽。捡籽是当地收茶籽的传统习惯,即茶籽熟了,自然落地,人工从地上拾捡收回。刨平树下的地面虽然提高了拾捡速度,但造成了水土流失,加上农户一般不对茶树追肥,所以影响次年茶树生长。有的农户更“出格”,在收获前一个月就把树下地面刨平,其实这时候还属于当季茶籽生长期。这样“捡”回来的茶籽自然不够饱满,出油率大打折扣。这些年来经过宣传,不少农户改变了“捡籽前刨地”的不良习惯。

周涛是福乡村委支书,也是当地一名油茶树种植大户,拥有80亩油茶树林。凭借茶籽,他一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现在他像村里许多人一样盖了平房,把收回来的茶籽挑到屋顶晾晒,楼上还盖了小屋,存放干茶籽,十分方便。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晾晒茶籽就没有这么快活。

那时候,周涛家里没有平房,能晒茶籽的地方不容易找,只好在室内烤茶籽。整个房间,甚至连着几个房间,全部立起支架,支架之上放置大大小小的竹筛,或者仅放一个房间那么大的竹筛,筛上铺满四五厘米厚的生茶籽,然后在支架下方烧微火烘烤,隔一段时间让茶籽打个翻身。几个翻身之后,用脚一踢,茶籽互相撞击的声音嘭嘭闷响,说明还得继续烤;要是声音啪啪作响,就表明已经烤干,可以入库或者出售。烤完一批茶籽,视天气情况而定,短则几天,长则两周时间,是一件很折腾人的事情。而且如此烤出来的茶籽,好像到煤矿里走了一遭,“皮肤”变得更黑,所榨出来的油也会丧失光泽。

所略乡农户收获茶籽有两种方式,一是捡籽,二是摘果。摘果是一种省事的做法,在茶籽还未自然开壳落地之前,就将其摘下,晒干后取出壳里茶籽。相对而言,捡籽更能保证所榨茶油的品质,摘果之法会增加茶油的泡沫,且油色不够明亮,出油率低一些。

不管价格多么高,福乡村的村民都会在家里存留50公斤左右的茶籽,等有空就拿到村里加工点榨油,用来自己吃。原始的山茶油带黄色,装在瓶子里,就像花生油一样。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新工艺可以把山茶油提炼,形成透亮的山茶油,也就是今天在超市内看到的透明的山茶油。这种山茶油除了食用,还常常被人用来美容。

茶籽价格最好的那一年是2007年,当时外地老板与本地老板抢购巴马茶籽,每公斤价格由8元抬至11元,11元的价格是外地老板开出的。实际上,这一现象暴露了巴马人今天的困惑:深加工企业人士认为,原料不够,所以影响到山茶油加工;而管理部门人士及农户却说,事实并非如此,外地老板的收购价高,巴马的大部分油茶籽流向外地就顺理成章。以福乡村为例,该村60%的茶籽被外地老板买走,这些外地老板来自湖南、江西等省。这意味着,巴马山茶油加工企业之所以遭遇原料不足,关键在于自己的收购价上不去。此外,这些企业目前还没有建成属于自己的大规模油茶树林。

三. 广西 河池 罗城 罗城毛葡萄

罗城毛葡萄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罗城毛葡萄

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无公害的环境下生息繁衍,实为得天独厚的宝地。以野生毛葡萄酿制的罗城萄萄酒,色呈琥珀,外观深红透亮,色泽典雅;细品则甜中微酸、醇厚爽口、舌齿生津、余香隐隐,酒味层次丰富细腻,堪称色、香、味俱全。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是野生毛葡萄的起源中心之一。罗城多山,且山区的土壤、光照、降雨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合野生毛葡萄的生长,尤其是该县的工业化程度低,使野生毛葡萄得以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下生长结果。野生毛葡萄主要分布在该县西部乡镇,年产量在4000吨左右。2000年9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认定为“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2004年获得地理标志(原产地标记)产品认证。

罗城早在公元1884年就有关于野生毛葡萄的记载(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卷之三》),清初“一代廉吏”于成龙自公元1661年就任罗城知县伊始,得知当地百姓喜酒成风,糟蹋粮食,曾感叹:“不知杯中之物为泪也”(于成龙《治罗自记并贻友人荆雪涛书》),于是劝民“广积粟”,以野果(即野生毛葡萄)代粟酿酒。还有史料记载,“于公廉正囊涩,善饮,得罗邑一野果土酿,遂以青菜佐之,谓之绝也”(《于成龙治罗轶事》),于成龙因此在罗城得名“于青菜”、“于葡萄酒”。

果品

地域范围

罗城毛葡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行政区域11个乡镇及其所辖的14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08°28′42″~109°09′18″,北纬24°37′~25°11′52″ ;区域面积为2618平方公里。保护面积6666.7公顷、产量 7.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罗城毛葡萄果穗近长圆柱形或倒锥柱形,果粒着生密度中等,最大穗重1255g,平均穗重155g;果粒圆球形,紫黑色,果面果粉少,果粒平均长1.16cm,宽1.11cm,最大单粒重2.8g,平均单粒重1.4g;果皮较厚,果皮与果肉易分离,果肉淡白色或淡粉红色,每粒浆果有种子1~4粒,酸甜适中,有涩味,具有良好的酿造加工性状。2、内在品质:罗城毛葡萄浆果出汁率≥60.0%,含可溶性固形物≥9.0%,含总糖≥8.0g/100g,含总酸≤2.0g/100g,含维生素C≥30.0mg/100g,含单宁≥5.5×102mg/100g。3、安全要求:罗城毛葡萄实行无公害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符合(DB451222/T04-2005)标准要求。

四. 广西 河池 巴马 火麻汤

火麻汤源自世界著名长寿之乡巴马盘阳河流域的源头——世界地质公园凤山,是凤山名优珍稀的长寿食物。火麻生长在得天独厚的天然氧吧,采用世代相传的传统工艺研制而成,是长寿带人们广为食用的佳肴,当地人们喻之为:“长寿汤,长寿麻”。被誉为绿色珍品,健健美食,送礼佳品!

润肠通便、降三高(降血压、降血脂、降血糖)、养生、美容养颜的保健功效:润燥滑肠通便,滋养补虚,祛斑、护肤、美容养颜,延缓动脉硬化,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癌防癌作用,降血压和降血脂的作用,降低糖尿病发生率,增强智力,延缓衰老,抑制过敏,抗炎作用,明目保肝,保护视力,延年益寿、养心养血,改善肠道不适、痛风、便秘和贫血。

火麻是唯一油溶于水的植物,火麻生产工艺烦锁,目前全国首家开发的传统工艺技术改良的民间食普,入口味道极鲜,家庭、餐饮、市场都可开发,是健康养生的首选食品。

五. 广西 河池 大化瑶族自治县 七百弄鸡

七百弄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七百弄鸡是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于2017年1月10日获国家农业部授予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畜禽品种。七百弄鸡是农村群众自繁自养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以放养为主,白天在房前屋后、山林荒坡、果园草地等适宜放养场地自由觅食虫、草,晚归鸡舍,适时适量补喂本地种植的玉米、谷物等杂粮,具有适应性、抗病力和觅食力强,耐粗饲等特点。体型娇小,肌肉结实,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皮下脂肪少,味美甘香,营养丰富。

大化瑶族自治县属喀斯特地貌,境内峰丛密布,红水河贯穿大化全境。县境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缘,年平均气温18.2~21.7℃,年降雨量为1249—1673mm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清新。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4.53%;全县境内无高耗能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排放废气、废物和化学药品等,所以灰尘、微粒极少。境内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大化县资源丰富,农林资源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甘蔗、花生、火麻、龙眼、板栗、杉、松、竹木、金银花等天然食料,优越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适合七百弄鸡的生长和繁衍生息。

七百弄鸡从遥远的创世史诗中走来,神密久远。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的“密洛陀古歌”记载,因公鸡吃了沾有太阳血的午饭,母鸡吃了沾有月亮血的午饭,从而形成公鸡金黄雪花、母鸡麻羽雪花的毛色。据《大化瑶族自治县志》记载,1970年前,大化县就已经开始养殖七百弄鸡,“‘七百弄鸡’体型娇小,脚细而短,公鸡羽毛为金黄色芦花,母鸡羽毛为麻羽带白点,主要分布在七百弄、镇西、雅龙、板升、六也等乡镇,是当地村民走亲访友或宴请宾客敬老佳品。”

地域范围包括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雅龙乡、板升乡、大化镇、都阳镇、北景镇、岩滩镇、共和乡、贡川乡、六也乡、百马乡、古文乡、古河乡、江南乡、羌圩乡、乙圩乡等十六个乡镇,

中心产区为七百弄乡、雅龙乡、板升乡。地理坐标为:东经107°20′15〞~108°2′14〞,北纬23°56′16〞~24°22′15〞,总面积2716平方公里。2015年全县饲养量161.2万只,其0栏102.57万只。

六. 广西 河池 东兰县 东兰乌鸡

东兰乌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东兰三乌鸡其肉质细嫩,肉味鲜浓,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东兰乌鸡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东兰乌鸡是中国特有的肉用、药用、观赏兼用型地方优良家禽品种之一,又名东兰三乌鸡。

东兰三乌鸡是广西东兰县农村传统养殖的地方优良家禽品种之一,因其毛、骨、肉三者皆黑而得名,公鸡1也呈黑色。东兰三乌鸡体型中小型,成年公鸡体重1.3~2.5公斤,成年母鸡1.1~2.0公斤,母鸡150~180日龄开产,年产蛋120~150枚,平均蛋重48克。

东兰三乌鸡,其肉质细嫩,肉味鲜浓,美味可口,营养价值高,含有18种人体必须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母鸡达18.52%,公鸡达20.53%;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锌、铁等微量元素和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B1、B1、B12、维生素C和E族。东兰三乌鸡年产100多万羽。

由于东兰三乌鸡具有以上的优势和特点,东兰县于2001年8月被授予“中国三乌鸡之乡”,2002年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家禽品种鉴定委员会审定为广西地方特色家禽品种。

2013年,东兰县畜牧管理站申报的“东兰乌鸡”通过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查和组织专家评审,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东兰乌鸡划定的产地地域保护范围:东兰县东兰、隘洞、长江、金谷、巴畴、切学、长乐、武篆、花香、泗孟、兰木、大同、三弄、三石等14个乡镇149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7°05′00″~107°43′00″,北纬24°13′00″~24°51′00″。

七.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淳化花椒

花椒性温,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的作用。春季适度食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发生。

八. 广西 河池 罗城 依饭奶酒

南北朝开始,仫佬族人民就开始用牛奶来酿酒,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仫佬族人民酿出来的奶酒,专供仫佬族人民特有的隆重的节日——依饭节招待亲友,故称依饭奶酒。长期以来,人们以得喝依饭奶酒为荣。

依饭奶酒以桂西北九万大山土生黄牛奶和野果为原料,采无污染山泉水,经百花草天然酝酿而成,绿色,纯天然,纯手工制作,富含人体需要的18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避免了酒精对胃粘膜的直接刺激,使饮用者在满足感受到喝酒乐趣的同时,又不至于因酒精的过分刺激而伤害到胃,达到饮酒促进建康的效果,酒色如牛奶,口感柔和,微甜,乳香飘逸,保健、养颜功效明显,是绿色、健康的上佳饮品。具有保健养颜作用酒精度:<=23%(V/V)包装:每瓶500ml香型:乳香广西第三届农产品交易暨农业项目洽谈会上,广西科技活动周上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饭奶酒受到了与会客商的青睐。该酒口感好,包装古朴,富有民族特色,确实是馈赠亲友的最佳礼品

食用方法

依饭奶酒可与多种饮品搭配混饮,或加冰块,或加冰水,或加热,趣味无穷。对爱美的丽人来说,依饭奶酒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健肤饮品,在酒基的刺激下,微微张开的毛细血管会同时从身体内部得到乳蛋白分子的补充,起到护肤养颜的作用。总之,奶酒对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健康要求,是一种既富营养,又不失儒雅交往之风范,同时又具现代时尚的高品质饮品。

九. 广西 河池 南丹 南丹瑶鸡

南丹瑶鸡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地域范围

南丹县的城关、大厂、车河、芒场、六寨、月里、中堡、罗富、吾隘、八圩、里湖十一个乡镇

特定品质

南丹瑶鸡单冠直立,冠齿6-8个,喙黑色或石板青色,脸、冠、肉垂均为红色,耳叶红色或蓝绿色。公鸡羽色以金黄色、棕红色为主,黄黑色次之;母鸡羽色有麻黑色、麻黄色两种。胫细长,胫、脚趾为石板青色,脚距发育较早,约有40%左右具有胫羽,少数有趾羽。体躯呈梭形,胸骨突出。

文化典故

南丹瑶鸡原产于广西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海拔800-1000米的瑶族村寨中,原是野鸡群种,产于深山老林中,经当地白裤瑶族捕猎后驯化繁育而形成的优良地方鸡种。被认定为广西四大名鸡之一。

南丹瑶鸡原产于广西南丹县的里湖、八圩两个民族乡,海拔800-1000米的瑶族村寨中,是当地白裤瑶族同胞在其独特自然环境条件下,经过长期闭锁繁育形成的优良地方鸡种。它具有体型紧凑,肉质结实细嫩,肉味鲜美,觅食力强,耐粗食,抗病力强等特点。皮肤颜色多为白色,少数为乌皮,按体重大小分大型和小型,以小型白皮为代表。

南丹瑶鸡单冠直立,冠齿6-8个,喙黑色或石板青色,脸、冠、肉垂均为红色,耳叶红色或蓝绿色。公鸡羽色以金黄色、棕红色为主,黄黑色次之;母鸡羽色有麻黑色、麻黄色两种。胫细长,胫、脚趾为石板青色,脚距发育较早,约有40%左右具有胫羽,少数有趾羽。体躯呈梭形,胸骨突出。

南丹瑶鸡公鸡性成熟期为90-100日龄,母鸡开产日龄为120-140天。成年母鸡年均产蛋100枚,平均蛋重41-54克,种蛋合格率97%,种蛋受精率93%,受精蛋孵化率91%。公鸡90日龄体重达1.5公斤,母鸡115日龄体重达1.3公斤。瑶鸡瘦肉多,皮下脂肪少,皮脆肉香。烹调方法:清水鸡,亦称月婆鸡(清水2-3斤煮沸,加姜片75克、盐适量、放入切好的生鸡肉一块煮)是瑶鸡首选煮法,汤清甜爽口。黄焖鸡次之,白切鸡也是较受欢迎的吃法之一。

主要特性:南丹瑶鸡属肉用型鸡种。多数鸡主翼羽、主尾羽、胫、喙都是黑色,副翼羽为黑黄色,单冠,虹彩棕黄色,肉垂和耳垂为红色。公南丹瑶鸡羽色以金黄色、棕红色、黄黑色较多,母南丹瑶鸡以麻黑色、黑白花、土黄色较多。成年南丹瑶鸡体重:公3537克,母2262克。成年南丹瑶鸡屠宰率:半净膛,公82.5%,母90.0%;全净膛,公77.0%,母86.1%。南丹瑶鸡开产日龄180~210天,年产蛋60~80个,蛋重48克,蛋壳呈褐色。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