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卖藏族土特产怎样取抖音名 卖土特产抖音取什么名字好听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卖藏族土特产怎样取抖音名 卖土特产抖音取什么名字好听更新时间:2023-01-25 20:09:14

一. 西藏 阿里 措勤县 藏族吐巴

藏族吐巴

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吐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二.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彝家回锅蛋

在凉山,回锅蛋几乎是大大小小彝族风味餐馆里必备的彝家菜肴。我第一次吃到回锅蛋,也就是在这样的彝家饭馆里。

没错,乍一听名字,第一反应联想到的是我们平常经常吃到的回锅肉。这回锅蛋和回锅肉有什么关系?好奇之心,驱使我在回锅蛋刚端上桌,刚刚落定之时,就忍不住立即动筷子夹起半个鸡蛋,品尝起来。“嗯……不错呢!”忍不住的赞叹之声叫了出来。这半个鸡蛋表面金黄、附着红色的辣椒碎块,吃在嘴里,外酥内软,蛋白绵软爽滑富有弹性,蛋黄粉嫩,不光有鸡蛋的香味,还真能吃出回锅肉的那种味道来,麻辣鲜香中融合了蒜的香味。鸡蛋里吃出回锅肉的香味,真的是别有一番风味。

虽然不知第一个创新制作回锅蛋的人是谁,但猜想大抵还是受了回锅肉的启发。一经打听,这回锅蛋的做法,还真和回锅肉的做法很雷同。通常,先将鸡蛋煮熟后去壳,再把鸡蛋从中间切成两半。然后把切好的鸡蛋放入烧好的油锅内,稍微炸一下,当看到鸡蛋表面有些金黄就可捞起来,放在旁边备用,注意不要炸过了。接下来的做法就和做回锅肉做法差不多。在锅里放上油,烧开后,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姜末、蒜末翻炒至香味飘出后,放入炸好的鸡蛋和蒜苗一起炒熟,最后放盐、味精等调料后即可起锅。

白水鸡蛋简单的回一回锅,加入些平常的佐料,一道美味的回锅蛋就做成了,味道和之前刚煮好的鸡蛋就有了很大的差别。由此,遂想到那些刚刚毕业走出校门的学生们,就如那白水鸡蛋似得齐刷刷的大都差不多,但进入社会后,因为不同的环境、各自不同的境遇以及自我喜好中的不1炼,最终走出的是丰富又各自千差万别的人生滋味。

三. 四川省 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沙棘

沙棘果实酸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在其所含的 20多种氨基酸中,包括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含丰富的维生素C、E、B1、B2、P,叶酸,叶酰胺以及微量元素和不饱和脂肪酸。沙棘果中的5-羟色胺。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作用。 沙棘果具有滋补肝肾,补脾健胃,高经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老人,妇女、儿童食用。

四. 四川省 凉山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牦牛

木里牦牛是四川凉山木里藏族自治县的。

木里牦牛

产地(或分布):四川省的木里藏族自治县。

数量:1995年存栏6.57万头。

主要特征:有纯黑和白花毛两种。头大额宽,耳小灵巧,公母牛都有角。公牛颈粗无垂肉,母牛颈薄。公牛肩峰高耸而圆突,母牛鬐甲低而薄,胸深宽,背腰较平直。四肢粗短,蹄质结实。平均日产奶1千克,八月产奶量最高,一个泌乳期产奶407千克。屠宰率为53%。公牛4岁可配种,使用年限为6~8年,母牛利用年限为13年。每年7~10月为母牛发情配种季节。犊牛成活率为97%。

五.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藏族食肉

肉是牧区藏族主要食品之一。藏族食肉以牛、羊肉为主,偶而也食野牲肉。一般不食马、驴等奇蹄类动物的肉,也不食鱼、虾、禽等。吃肉时,将牛羊肉割成大块置于锅内,加水并放入适量食盐,将肉煮成五至六成熟,即肉中尚带血水便捞出,盛在盆里。食用时,用手抓起一块肉,拿出随身携带的藏刀割食。其肉熟而不烂,肥而不腻,鲜嫩可口。这种吃法俗称“手抓肉”。

藏族不喜吃煮烂的肉。缺牙齿的老年人一般也不喜欢把肉煮老,他们主要依靠锋利的刀子割食。牧区藏族,宰杀牛、羊一般不用刀,而用绳捆绑住牲畜的嘴巴,让其窒息而死。他们认为用刀宰杀牲畜放血是残忍之举。牲畜死亡后,在腹腔正中靠近胸叉骨处切开10厘米左右的刀口,将手塞进牛或羊胸腔内,扯断血管,?2º3血液流入胸腔,然后剥皮,剖开胸膛取出心肺和血液,剖开腹腔取出肠、胃。宰杀牛羊后,首先要吃各种灌肠,主要有血肠、肉肠、肝肠等。

六. 西藏 日喀则 南木林县 藏族吹肝

藏族吹肝

吹肺、吹肝又叫腌猪肺、猪肝,是藏族独特的腌肉制品之一。

制法:

1、吹肺用新鲜猪肺从喉头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猪肺,使之扩张,再将适量的食盐、草果粉、辣椒面和蒜泥用温开水调成乳状,用汤匙从喉头灌入肺内,边灌、边抖、边吹气,边拍打,约需重复5-6次方能灌满。

2、用麻线扎紧喉管,挂在火塘高处干燥,2-3月后即可食用。

3、吹肝将鲜猪肝上的胆管割开口,除留1个大的外,其余的全部用线扎紧,从大胆管口用人工吹气,边吹边用手拍打,边灌入佐料。取一部分佐料和酒拌匀,灌入肝内,其余的佐料涂抹在肝上。肝叶之间用竹片或玉米芯撑开,挂阴凉通风处晾干。经1-1个半月左右,腌制即成。

4、吹肝经洗净、煮熟、切成薄片,加上芫荽、芝麻油(或熟菜油)、酱油、醋、葱花和姜末等佐料,常被用作凉拌吃。

特点:味香鲜,食而不腻,凉爽开胃,是极好的凉菜。随食随取,可保存约1年之久。

七. 四川省 甘孜州 九龙县 藏族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宇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青棵炒面。它是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炒面,与我国北方的炒面有点相似,但北方的炒面是先磨后炒,而西藏的糌粑却是先炒后磨,不除皮。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人茶水,添上炒面,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炒面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炒面压人茶水中;待炒面、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饭——般不用筷子、勺子,只用手抓。这种吃饭方式和印度人相似,印度人吃米饭也用手抓,叫做抓饭。

由于糌粑吃法简单,携带方便,很适合游牧生活。牧民们出远门时腰间总要挂一个糌粑口袋,饿了,就从口袋里抓把糌粑吃。有时,他们从怀里掏出个木碗,装些糌粑,倒点酥油茶,加点盐,搅拌几下,抓起来就吃。有时,边吃糌粑,边喝酥油茶。有时,把糌粑倒进一个叫“唐古”的皮口袋里,再加入酥油茶,一手抓住袋子的口,一手隔袋抓捏,一会儿,喷香的糌粑便可入口了。

藏族过藏历年时,家家都要在藏式柜上摆一个叫“竹索琪玛”的吉祥木斗,斗内放满青棵,糟极和卓玛(人参果)等,上面插着青棵穗、麦穗花校和一种叫“孜卓”的绘有太阳、月亮、星星图案的彩脾。邻居或亲戚朋友来拜年,主人便端过“竹索琪玛”,客人用手抓起一点糌粑,向空中连撤三次,再抓一点放进嘴里,然后说一句:“扎西德勒”(吉祥如意),表示祝福。

八. 甘肃省 甘南州 临潭县 临潭藏族奶茶

临潭藏族奶茶:藏族地区有句俗语:“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由于藏族人民常年食用肉类、糌粑等酸性食物,缺少蔬菜、水果,人体缺乏碱性。常喝奶茶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奶茶在藏区制作方法很多,最普遍常用的是将松州(今四川松潘地区)茶(以大叶枝梢为主,也叫大茶)文火熬制,滤掉茶渣后加入新鲜牛奶,佐以盐巴、核桃、花椒、曲拉(干奶酪),滚沸三遍即可饮用。能溶解脂肪、消食解腻,清脑提神、止渴生津。

临潭藏族奶茶极具代表性,风味浓郁。

九.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藏族银制品

香格里拉藏族银制品种类繁多,仅宗教用银制品如佛塔、佛像、佛龛、佛器就有二十多种,而一般生活用品的银制品则数不胜数。

银制八宝图:是一种专供宗教活动用的银制品,共八块,每块为一个藏传佛教中的古祥物,如0、白螺、莲花等。工艺极为精美,整个银制品具有浮雕艺术特点,给人一种厚重的原始美,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庄严感。

银护身佛盒: 藏语称“咯乌” ,最早作为藏族男子出门远行用以穰灾祈福 ,驱邪镇魔的符物 。现作一般装饰品 。有佛龛形和圆形两种 。护身符内空,内装佛像、经咒、舍利、吉祥结等,外饰浮雕鳌、八宝、五花献宝瓶,附以山峰水浪、串枝莲图等,表示福佑、肿利 、智慧和勇敢 。护身盒有大小之分,大的多佩于腰间,小的常挂颈项。

耳环、手镯、银腰带:耳环有月牙形镶嵌绿松石,垂缀形镶嵌珊瑚珠等十多种。手镯中的柳丝龙头圈,精关细巧,方形虬形镯,厚重、直朴、可爱。银腰带以五至六片不等的银片组成 ,采门圆雕,突出花纹线条等 ,图案种类繁多。

银包木碗:银包木碗是藏族食具中的心爱之物。木碗木质以优质值物寄出为上品,有全包、半包和边包二种,多采用浮雕工艺,刻双龙戏珠、藏八宝图案等。

银刀:刀柄采用精工雕花,抽丝银线巧手编织。刀鞘雕有玉龙献宝,并以莲花、火炬田绕。是藏族男子最百佩带的饰品。

银铃针线筒:藏语称“珍布柯水”,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华贵饰品。将生活中常用的香包、针线包、火镰等经高度艺术化配缀成十个银铃,再经楼花连缀而成,佩于服饰右襟,起步转体有环佩叮铛之音,轻盈秀丽,与藏家妇女修长体态极其和谐。

银器玉石碗座:为-、大师、智都、上宾享用的茶食具。以藏族最崇拜的图案“斑玛”(莲花)圆雕为碗座,上刻佛手柑、桔子、石馏、花红、犁、桃等六供,以莲花蕊及如意子为碗座边缘。碗盖图案由“藏八宝”和“呷纳扎拉”(即“汉地长城)组成,以红宝石象征莲花苞为盖顶,以禾诚、尊贵和崇敬。这些银俐品倍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十. 四川省 甘孜州 色达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两个多世纪前,格萨尔彩绘石刻就在这片草原上孕育产生。

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1、英勇奋战的历史场面。石刻以色达县出产的天然板石为材料,制作时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线如行云流水,形象自然生动。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色彩多用红、黄、蓝、白、黑、绿六色,一般不用中间色。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此处石刻的近期部分由普吾村著名高僧阿亚1发起组织刻绘,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员大将、八十位将士的前世,石刻中还有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

2002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它不仅为格萨尔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彩绘石刻长期露天放置,因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1的发起和组织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但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其中还有一些艺人放弃这门手艺改从他业,因此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面临着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护。

推荐特产